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老師:《周易今注今譯》敘言「四」

南懷瑾老師:《周易今注今譯》敘言「四」



南懷瑾老師:《周易今注今譯》敘言「四」



《周易今注今譯》


敘言(四)


南懷瑾

兩派十宗及其他


由秦、漢以後直到現在,大致綜合易學發展的系統,我過去曾臚列它為兩派六宗。所謂兩派:


(一)即是以象數為主的漢易,經唐、宋以後,其間貫通今古的大家,應當以宋代邵康節的易學為其翹楚。又別稱為道家易學系統的,這便是道家易學的一派。


(二)宋儒崛起,間接受到王輔嗣等易注的影響,專主以儒理來說易的,這便是儒家易學的一派。


所謂六宗:


(一)占卜。(二)災祥。(三)讖緯。(四)老莊。(五)儒理。(六)史事。


「占卜」、「災祥」、「讖緯」等三宗易學,其實都是不脫象數的範圍。以「老莊」來說易的,開始於魏、晉之初,由阮籍、王弼等開其先聲。繼之而起,便有北魏以後的道教,套用東漢魏伯陽著《參同契》的觀念,彼此挹注,雜相運用「易」與「老莊」的道理。「儒理」說易,大盛於南北宋時期,如司馬光的《潛虛》、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程頤的《易傳》,以至於朱熹的《易本義》等,大抵都屬於這一範圍。史事一系,也由宋儒開始,如楊萬里的易學,便偏重於這一觀點。


事實上,我以前所提出的六宗之說,還不能盡概兩千餘年易學關連的內容。如果加上由象數易學的發展,包括術數的雜易等,應該可歸納為十宗,除了以上所說的六宗以外,另有四宗,便是:


(七)醫藥。(八)丹道。(九)堪輿。(十)星相。


至於明末清初,佛教中的大師,如蕅益和尚所著的《周易禪解》、道盛和尚的《金剛大易衍義》等,都從唐末曹洞宗的爻象思想所開發,雖別有會心之處,但究竟不能列入易學的正宗。但上述四宗所涉及的易學,都以象數為主,比較偏向於固有的科學性質,素來不為尋章摘句、循行數墨的學者所能接受,因此在過去的學術專制時代中,便被打入江湖術士的方伎之流,無法有所增益與發明,頗為可惜。

事實上,《易經》學術思想的根源,如果離開象數,只是偏重儒理,對於中國文化來說,未免是很大的損失。古人所謂「象外無辭」,也便是這個意思。如果潛心研究象數的易學,配合科學思想的方法,相信必有更新的發現,很可能會替中國文化的前途,開發更大的光芒。古人雖然也有這種企圖,但始終不敢脫離前人的窠臼。例如焦延壽的《易林》、京房的《易傳》、南宋以後邵康節的《皇極經世》,以及假託邵康節所著的《河洛理數》、明代術數家們所著的《太乙數統宗》等易書。雖然對於象數易學,別有心得,完全不採用《周易》的原意,大膽地創設卦爻辭例,但仍困於災祥休咎的觀念,只作人事吉凶的判斷,並未擴充到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的境界。


清代的儒者,研究易學的風氣頗盛,如王船山、惠棟、江永、焦循等,都有專著,唯仍多依違於漢、宋儒易的範圍,為清代的經學生色不少,如近人杭辛齋、尚秉和頗得象數的效用,亦自成家。


易學的精神


唐、宋以後的易學研究,應該說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說。這個新的「三易」觀念,也是說明秦、漢以後以至現代的易學內涵之範圍。換言之,唐、宋以後所謂易學的內涵,它大要包括有「理、象、數」的三個要點。如果用現代的觀念來說:


「理」,便是類似於哲學思想的範圍。它是探討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變、所變與不變之原理。


「象」,是從現實世界萬有現象中,尋求其變化的原則。


「數」,是由現象界中形下的數理,演繹推詳它的變化過程,由此而知人事與萬物的前因後果。反之,也可由數理的歸納方法,了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


再來綜合這三種內涵的意義,便可知「易理」之學,是屬於哲學性的;「象、數」之學,是屬於科學性的。總而言之,完整的易學,它必須要由「象、數」科學的基礎而到達哲學的最高境界。它並非屬於純粹的思想哲學,只憑心、意識的思維觀念,便來類比推斷一切事物的。


宇宙萬象,變化莫測。人生際遇,動止紛紜。綜羅易學「理、象、數」的內涵,無非教人知變與適變而已。知變是「理」智的結晶,適變是「象、數」的明辨。《禮記·經解》中,提到易學的宗旨,便說「絜靜精微,易教也」。所謂「絜靜」的意義,是指易學的精神,是具有宗教哲學性的高度理智之修養。所謂「精微」的意義,是指易學「絜靜」的內涵,同時具有科學性周密明辨的作用。但在明辨理性之間,倘使不從沉潛靜定的涵養而進入易學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鋒,便會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經解》中,又說到易學的偏失,很可能會「使人也賊」。


從「理、象、數」的精華來看易學,由「乾」、「坤」兩卦開始,錯綜重疊,旁通蔓衍,初從八卦而演變為六十四卦。循此再加演繹,層層推廣,便多至無數,大至無窮,盡「精微」之至。

如果歸納卦爻內在的交互作用,便可了解六十四卦的內容,只有「乾、坤、剝、復、睽、家人、歸妹、漸、姤、夬、解、蹇、頤、大過、未濟、既濟」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的內在交互中,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現四次。


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內在交互的作用,便只有「乾、坤、既濟、未濟」四卦,每卦各出現四次。


復由此類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間,除了「乾、坤、坎、離」代表陰、陽的元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物理或人事,無論如何千變萬化,它的吉凶觀念價值的構成,唯有「既濟、未濟」兩個對待的現象而已。


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畫未分以前,陰、陽未動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體認大易「絜靜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中的妙用了。


(待續)


本文選編自東方出版社(簡體): 南懷瑾先生著《中國文化泛言(增訂版)》


編者


1966年,內地「文革」開始後,南懷瑾先生應邀在台灣三軍巡講中國文化。在台中空軍基地演講時,蔣介石先生親蒞幕後聆聽。演講中,南懷瑾先生特彆強調亡國尚可復國,若中國文化亡掉,中華民族將萬劫不復!


當年11月12日,蔣公發表《國父一百晉一誕辰暨中山樓落成紀念文》,由孫科、王雲五、陳立夫、陳啟天、孔德成等1500人聯名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要求以每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辰)為中華文化復興節。


1967年7月,台灣各界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後改名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國家文化總會」)發起大會,推舉蔣介石先生任會長(此後歷任「總統」兼任會長)。委員會下設學術出版促進委員會,負責整理出版古籍,向年青一代普及學術精華,首先著手「經部今注今譯」計劃,其中《周易今注今譯》,請南懷瑾先生擔當。後來逐步形成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古籍今注今譯叢書」。

1990年以來,在台灣本土化運動(有稱「去中國化」運動)的衝擊下,這個「文化復興運動」已被大部分台灣人忘卻。



南懷瑾老師:《周易今注今譯》敘言「四」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南懷瑾先生的生平、事迹與學術研究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上本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惡,當不得一個悔字
田青:古琴傳統的根,斷了
南懷瑾老師:生命第一個重要的維持是風大
大寶法王:自稱佛教徒的前提,是先要做個好人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編纂古籍今注今譯序

TAG:傳承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周末跟冬穎老師讀《詩經》——《鄭風?溱洧》
陳老師陪你讀書「第12期 《城南舊事》之《我們看海去》(二)
周末跟冬穎老師讀《詩經》——《魏風·十畝之間》
南懷瑾老師:《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第九品
陳振博老師文章《拜謁蘇軾墳》
佟老師講《論語》——《論語·里仁第四》第十五小節
趙春鋼老師:古代帝王為何被稱為「九五之尊」?
南懷瑾老師:宋明理學與禪宗(四)
佟老師講《論語》 ——《論語·里仁第四》第十一小節
趙永傑老師文摘《無明帶來的煩惱》
南懷瑾老師:宋明理學與禪宗(七)
南懷瑾老師:宋明理學與禪宗(五)
南懷瑾老師:宋明理學與禪宗(六)
南懷瑾老師:宋明理學與禪宗(九)
佟老師講《論語》——《論語·庸也第六》第三小節
俞梓萌《窗外》指導老師:吳紅雲
跟冬穎老師新年讀《詩經》/《簡兮》:宏大儀式中的言情
南懷瑾老師:宋明理學與禪宗(八)
南懷瑾老師:《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第十一品
禹凱文《這就是我》指導老師:劉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