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爭還可以這麼打,羅馬軍團的另類戰績

戰爭還可以這麼打,羅馬軍團的另類戰績


文:冷兵器吧百夫長


提及軍隊,無不有人想到戰爭,而戰爭在人們的印象里都是兩軍對陣,殺聲震天,然後大將揮劍一指,全軍衝鋒。古代世界上大多數的軍隊也確實都是如此,但是總有那麼一些另類讓歷史變得頗為有趣,羅馬軍團就是典型的例子。軍團士兵不但可以陣前衝鋒,燒殺搶掠,還可以修橋鋪路,大搞建設,甚至在作戰時,都不忘建築工的本色,這樣一隻有趣的軍團究竟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戰績呢?讓我一一道來。


火車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競技場也不能靠一雙空手就壘起來,因此要搞建設自然要裝備齊全。


根據1世紀猶太作家約瑟夫的記載,羅馬軍團士兵平時就背負著十字鎬、斧頭、鋸子和皮帶等建設用具。而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十字鎬,羅馬人稱它為「多拉布拉」。這是一種直到現在都十分普遍的工程用具,它由一把木柄和一縱一橫的金屬鋒刃組成,這樣,它便可以縱向切削,也可以橫向刨土。因此,這麼個不起眼的東西才能讓羅馬士兵挖壕溝,砍木材,鑿城牆,手到擒來。不僅如此,這把工具在關鍵時刻還能作為武器使用,正如塔西佗在《編年史》里描述的那樣,高盧叛亂時,「軍團士兵掄起了他們的斧頭和鶴嘴鋤,向身著鐵甲的敵人砍去」,把敵人當罐頭給開了。也難怪克勞狄時期擊敗帕提亞人的羅馬大將科爾布羅要說「勝利要靠多拉布拉贏得。」


戰爭還可以這麼打,羅馬軍團的另類戰績



【既可以切削,也可以挖掘的十字鎬】


除了十字鎬外,還有一類設備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架鋸,架鋸由方形木質框架和鋸條組成,我們常常能看到兩名木匠你來我往的拉動架鋸切割原始的樹木來製作木材,這種景象在羅馬時代便已經存在,這是一類可大可小的裝備,羅馬人用人就可以操作的小型架鋸來切割木材,用水利機械帶動的大型架鋸來切割石材。



戰爭還可以這麼打,羅馬軍團的另類戰績



【土耳其棉花堡匠人石棺上的水利架鋸浮雕與現在中國使用的小型架鋸】


有米尚需巧婦,光有裝備沒有熟練工怎麼行?但是行軍打仗,帶一大堆的非戰鬥人員將會嚴重拖累軍隊的後勤,於是可憐的軍團大頭兵便成為了工兵與重裝步兵兼具的角色,羅馬人做事一向認真,既然兼職了工兵,還要以這個身份作戰,就不能趕鴨子上架,於是嚴酷的訓練便落到了這幫大頭兵頭上。


塔西佗在《編年史》里記載了提比略登基初期,上下日耳曼軍團發生了嘩變,士兵們嘩變的其中一項原因就是平日的各類勞役太過辛苦,這些勞役包括「修築堡壘,挖掘戰壕,準備糧秣,搜集建築用的木料和薪柴」除了這些日常軍營必不可少的工程外,軍團的長官還常常幫這幫苦大兵們攬點「私活」,塔西佗在《編年史》又一次記載了克勞狄時期的羅馬大將科爾布羅在擔任下日耳曼行省總督的時候,「為了使士兵們有事可做,命令他們在萊茵河和默茲河之間挖掘一道二十三英里長的運河。」


而隔壁的上日耳曼總督也不遑多讓,為了開發位於現今德國威斯巴登地區內的銀礦,他指派軍團士兵們開鑿並修建了地下礦坑;在《歷史》里記載了公元69年的羅馬內戰,勝利的維特利烏斯皇帝命令第十三蓋米納軍團在克雷莫納和博諾尼亞修建競技場。除此之外,根據《羅馬帝國大戰略》總結,遍布羅馬帝國境內長達8萬公里的羅馬主幹道毫無疑問都是軍團士兵修建的。有如此嚴格的訓練和豐富的修築經驗,軍團士兵才個個都是工程好手。

可光有熟練工要修建像樣的工事還是不行,尤其像羅馬石道這樣由上層的石板和下層的砂石混凝土構成的多層石路,以及競技場這樣兼具美感與技術水平的建築沒有優秀的建築師來指導是完成不了的。但這難不倒羅馬人,因為羅馬每個軍團的總部都配屬了工程專家,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圖拉真功德柱的設計者阿波羅多拉。


他是一位來自大馬士革的希臘裔建築工程師,除了圖拉真功德柱這樣的藝術品外,他帶領著羅馬皇帝圖拉真征討達西亞的軍團在現今羅馬尼亞蒂米什瓦拉不遠的多瑙河邊修建了著名的圖拉真大橋。多瑙河在這段水域的寬達800米,水深數十米,修建一座橋樑十分不易,但阿波羅多拉和軍團士兵們只用了兩年時間在河中用紅磚和水泥砌了20座橋墩,建成了通往達西亞行省的石橋,橋拱跨度達38米,橋面全長1135米,寬15米,離開水面凈高19米。可惜的是,這一工程傑作在建成後150年就被撤離這一地區的羅馬大軍燒毀,只留下那些不可思議的橋墩和圖拉真功德柱上的全貌浮雕令後人感嘆。



戰爭還可以這麼打,羅馬軍團的另類戰績



【位於義大利的阿庇安大道和羅馬城的圓形競技場】


天險也擋不住軍團的進擊


如果說充當和平時代的建築工人算是羅馬軍團作為常備軍的經濟補償和訓練手段,不足為奇,那麼戰時無處不在的工事作戰便是羅馬軍團的顯著特點了。在這一點上,羅馬軍團同樣戰功赫赫。


一直以來,陡峭的山川、奔流的河水以及布滿荊棘的泥濘森林小路都是軍隊難以逾越的障礙,但是羅馬軍團用他們獨到的工程水平擺平了一切。當年使漢尼拔付出慘痛代價的阿爾卑斯山山間小道,在羅馬軍團手中變成了連接高盧和義大利的大道,正因如此,公元69年四帝內戰之時,身在高盧地區的維特利烏斯派才能兵分兩路由阿爾卑斯山和法國南部兩邊夾擊義大利北部。



戰爭還可以這麼打,羅馬軍團的另類戰績


【羅馬大道分布圖,可以明顯看出大道貫穿了阿爾卑斯山】


阻擋大軍的不光有山川,還有奔流的河水,較淺的直接涉渡即可,但又寬又深的河流比如萊茵河、多瑙河,底格里斯、幼發拉底河等直接下水恐怕會連屍體都找不到,即便找到了可以勉強涉渡的地方,一支軍隊要游過河實在是混亂不堪缺乏效率,還不能攜帶大量輜重以及穿著重型盔甲。如果一條河就讓羅馬軍團止步不前,凱撒還如何以我來,我見,我征服的霸氣閃擊地中海?所以羅馬人再次拿出看家本領,架橋造船。


前文提到了雄偉寬闊的圖拉真大橋,但是這種石橋耗費時間很長,還需要許多戰場上難以取得的優質石材,建成了還不便摧毀,到頭來可能反過來方便敵人從這裡渡過入侵。因此,易於修建拆毀和搜集材料的木質橋樑才是羅馬軍團作戰時主要修建的橋樑。凱撒就在《高盧戰記》中記載過公元前58年他擔任高盧總督的時,於阿拉河之戰大敗了渡河入侵的厄爾維幾人,並在之後迅速渡過了河,這使得戰敗的厄爾維幾人大吃一驚,因為厄爾維幾人花了二十幾天才艱難渡過阿拉河,凱撒卻只花了一天。當然,這種一天就修好的橋很可能是簡易的浮橋。浮橋結構簡單,只需要將船隻排列好,拋下錨,鋪上蓋板即可。



戰爭還可以這麼打,羅馬軍團的另類戰績



【圖拉真功德柱上的浮橋】


單單是浮橋,如果磨洋工的話,肯定也不會那麼快,戰場瞬息萬變,豈能磨磨蹭蹭?於是,正如《內戰記》里記載的那樣,凱撒在西班牙為了解決運糧隊難以渡河的困難便「運過去一個軍團,兩岸一起動手,建造一座橋樑。」於是整座橋便在「在兩天內就竣工了。」


可能有人要說了,厄爾維幾人戰敗不敢作戰了才會放任凱撒修橋渡過河流,如果敵人堅持抵抗,修橋渡河就要面對敵人的火力打擊,恐怕做不到凱撒這般瀟洒。這種說法看似頗有幾分道理,但是小看了羅馬人的水平。正如塔西佗在《歷史》的記載,浮橋的前端有塔樓作為火力掩護,而且其火力還不俗。


公元62年,羅馬總督科爾布羅面對帕提亞對敘利亞行省的覬覦時,在幼發拉底河沿岸修建了防守的陣地和浮橋,帕提亞人費等閑之輩,豈能眼睜睜的看著你修?於是派出強大騎射部隊不斷的騷擾企圖阻止羅馬人架設浮橋,但科爾布羅也不是吃素的,他下令將河流上的大船連接起來,鋪上木板,在上面架設了塔樓,在塔樓上用各類弩炮擊敗了帕提亞人,成功修成浮橋和防禦工事。


不過面對更湍急的河段,浮橋還是很危險的,因此凱撒在公元前55年準備渡過萊茵河時就採用更為複雜的手段建造更為穩固的橋樑,而建造的全過程他也記在了著作《高盧戰記》中,在架橋之前,他首先「把許多粗各一羅尺半的木柱每兩根聯在一起,下端從根部起稍稍削尖,利用機械的力量把它們送到河中立住後,再用打樁錘把它們打入河底。」而怎麼打也有講究,它不是垂直的「而是傾斜著俯向河水順流的一方。」這樣的木樁同樣在橋的另一邊打上一排,傾斜方向和另一邊相反,然後再「每一對這種柱腳聯起時空出來的二羅尺空檔中,都插人一根長梁,在它們的外檔,還有兩根斜撐,一里一外地從頂端把它們撐開。」

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凱撒也有著準確的見解:「由於它們撐開著,而且又相反地夾緊,因此這些工程異常牢固,水流和衝激的力量愈大,柱腳相夾得就愈緊。」樁打好以後,鋪設橋樑就可以了,但是敵人不會善罷甘休,橋頭無法攻擊你,我就利用水流的衝力來撞毀你,這一點羅馬人當然也清楚的知道,於是羅馬人在「橋樑面向下游的一方水中,還斜著插入了木樁,象一堵護牆似的緊湊地配合著整個工程,以抵抗水流的衝力。在橋樑上流不遠處,也安下了同樣的工程,因此,如果蠻族把樹榦或船隻投入上游水中,企圖讓它衝下來撞毀這些工程時,這些防柵可以減輕衝力,以免損壞橋樑。」而這樣複雜的工程從收集材料開始卻只花了10天,可謂神速。也難怪當凱撒渡過萊茵河深入日耳曼人的領地後,他們逃的逃,降的降。



戰爭還可以這麼打,羅馬軍團的另類戰績



【有斜向木樁的木橋】


羅馬人不光架橋需要船隻,後勤補給或者運送士兵也都需要船隻,如此巨大的量不是平時行省可以儲備供應的,而且往往因為深入敵人領地而無法事先製作攜帶,因此作戰用的船隻大多由軍團負責建造。


比如公元前55年,凱撒在進攻不列顛的時候,就是由軍團在行省各地建造船隻,在不列顛船隻損壞無法撤退時,也是軍團士兵將其修好;根據塔西佗在《編年史》的記載,提比略在位時,日耳曼尼庫斯第四次進攻日耳曼人的時候,就派遣軍團士兵大量製作船隻,從高盧北部的海洋和萊茵河發起進攻,成功的避免了漫長而危險的陸運補給;根據狄奧·卡西烏斯和赫羅狄安的記載,羅馬皇帝圖拉真和塞維魯在與帕提亞進行戰爭的時候,在幼發拉底河的上游派遣軍團伐木製作了大量的艦船,帶著軍隊順流南下,為了方便進攻泰西封,還製作了機械將船隻從幼發拉底河通過沼澤和支流拉到更靠近泰西封的底格里斯河。


除了河流,泥濘的沼澤也是不便於通行和作戰的地方,三世紀時,羅馬皇帝德西烏斯就因為追擊敵人不小心誤入沼澤全軍覆沒。羅馬人為了應對這樣不利的地形,便在這上面修築堤路方便通行。堤路一般高於地面,是一種既可以當做阻擋小型水流的堤壩又可以當做道路的設施,根據塔西佗在《編年史》的記載,日耳曼尼庫斯越過萊茵河進攻日耳曼人時,就踏著幾年前軍團修建的堤路行進。而在成功劫掠了日耳曼部落一番過後,日耳曼尼庫斯便下令撤退,但凱奇那率領的羅馬軍因為回程的堤路遭到了破壞,因此被條頓堡戰役的始作俑者阿爾米尼烏斯率領的日耳曼聯軍的趕上。由於這裡是一片沼澤,不適宜羅馬軍團展開作戰,因此羅馬軍的統帥凱奇那便指揮士兵們修築了一個簡易營地,一邊指揮作戰抵擋日耳曼人的進攻一遍修復損壞的堤路,最後在打退了日耳曼人的進攻後,成功脫險。


能打敗你的不止短劍,還有建築!


除了解決行軍的阻礙外,羅馬人更是將工程的應用滲透到了作戰的方方面面,約瑟夫在《猶太戰記》里的說,羅馬軍團即便只留宿一夜,也要紮營,所以羅馬軍團極少被夜襲。有人會奇怪了,紮營有什麼稀奇的,誰行軍不紮營啊?確實,誰都紮營,但是羅馬人扎的營可不一樣。


軍團的營寨分為兩類,木質和石制的,前者多為臨時營寨,後者基本都是永久性營寨。石制營寨與木質的區別在於城牆和塔樓不是土夯、木質而是磚石,內部的建築亦同樣是磚石組成。無論是木質還是石制,營寨的布局基本相同,大多都是正方形,不過《兵法簡述》中亦提及了根據不同地勢也有三角形和半圓形的營寨。營寨的邊緣由1米高的土堤組成,在土堤之上則有木質柵欄和雉堞、射箭孔,加上這些高度應當約為3.5米,土堤外側斜插著的削尖的木樁,在土堤之間,每隔23.68米的距離就會布置一座木塔,塔上配置上弩炮等器械。在土堤外側,有時還會挖掘壕溝,壕溝寬2.7-3.6米,深2.1-2.7米,有時還會引入水流形成護城河。


戰爭還可以這麼打,羅馬軍團的另類戰績



【營地布局】


在土堤內側,則布置著各類營帳和設施,在營地的正中央為軍團長的營帳和召集士兵的廣場,在帝國時期永久性的營寨里還會有醫院、工房等設施。


有了堅固的營寨,不光可以免於被襲擊,同樣可以保障後勤。比如根據普魯塔克在《希臘羅馬名人傳》的記載,公元前102年,羅馬統帥馬略與條頓人對峙於阿爾卑斯山南部的隆河,由於條頓人數量龐大,不久前又於阿勞西奧戰役擊敗了8萬羅馬軍隊,所以馬略並未採取激進輕敵的作戰方法,而是選擇讓軍團在營寨內按兵不動與敵人對峙,正是因為營寨的堅固,日耳曼人雖士氣正盛卻仍然無法拿人少的馬略軍如何,以至於馬略要求軍團士兵在閑暇的時候挖掘一條又寬又深連接到海洋的運河,以保障軍需物資可以有效的運輸。


由於工事也並不局限於營寨之內,所以營寨之外的後勤也同樣可以被工事營寨所保護,凱撒在《內戰記》里就寫到公元前49年,凱撒在進攻西班牙的龐培軍時與敵人對峙,龐培軍的軍團士兵在營地通往水源的路上一路修建了壁壘和崗哨來保護取水的士兵不會遭到凱撒騎兵的襲擊。


除了保護後勤和營地,羅馬人的營寨工事同樣用於攻擊敵人,並且屢試不爽。


據普魯塔克和阿庇安所載,公元前86年,第一次米特拉達梯戰爭,羅馬統帥蘇拉和本都大將阿基勞斯於奧科美納斯紮營對峙,兩營之間是一片堅實而開闊的平原,對於本都的大量騎兵部隊十分有利,蘇拉手頭缺乏足夠的騎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下令軍團挖掘溝渠,引水浸泡地面,要將平原變成不利於騎兵行進的沼澤。阿基勞斯看穿了蘇拉的計謀,便率全軍出營進擊,由於本都軍數量多達9萬,騎兵眾多,還地處廣袤的平原,因此僅僅5個軍團2.5萬人,還要分兵修築工事的羅馬軍便四散潰逃,形勢危急萬分。蘇拉見狀抓起一支鷹旗穿過潰軍向敵人衝去,士兵愧於拋棄自己的統帥,於是紛紛重組,利用之前挖掘的壕溝反攻,成功將敵人打回了營地,殺死了對方一萬騎兵。獲得勝利的蘇拉沒有懈怠,他命令士兵挖掘壕溝圍困敵人的營地,本都軍在此後仍然進行了多次反攻,但無一例外的都被圍困的羅馬軍打了回去,直到最後本都軍的軍營一角被羅馬人挖壞了,羅馬軍遂攻入營地,獲得大勝。


如果說前者是簡易的工事對決,不夠精彩,那麼凱撒在阿萊西亞戰役的表現就是精彩萬分了。根據其本人在《高盧戰記》里所描述,公元前52年,高盧爆發了大叛亂,高盧聯軍的領導者維欽托利率8萬高盧軍被凱撒6個軍團三萬人圍困於阿萊西亞城,凱撒知道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勝利,征服就可以畢其功於一役,如果失敗,凱撒數年經略高盧的心血便會毀於一旦。於是凱撒絲毫不敢怠慢,他命令軍團花了三個星期建設了一道全長26km,高3.5米的土木城牆將全城圍了個水泄不通,然後在牆外挖掘了兩條壕溝,寬度分別為5.92米和4.44米,並在靠近城市的壕溝里引入了河水。


除此之外,城牆每隔23.68米就設有一座木塔用於警戒和抵禦敵人。但羅馬軍隊始終人少,這樣的工事仍然不足以擋住城內的高盧軍突圍,因此凱撒在壕溝之外,又挖掘了深1.48米的壕溝,在裡面插上五行尖木樁,接著挖掘了8行深0.88米,呈V型插有尖樁的陷阱坑,並根據挖掘的形狀美其名曰「百合花」。這還不夠,凱撒還命令將木棍一端釘有鐵鉤的「踢馬刺」插入最外圍的土裡。於是在城裡被隔絕起來的維欽托利就慘了,城內因為圍困開始鬧饑荒。但是他並沒有絕望,因為數量龐大的援軍已經到來,正準備內外夾擊凱撒。正當興沖沖的高盧軍準備包餃子的時候,他們體會到了什麼叫絕望,凱撒依照這樣的模式,面向外圍又建了一道這樣的工事,羅馬軍團在兩層工事的保護下,成功抵擋住了內外夾擊。在又進行了幾次不成功的突圍後,維欽托利投降了。


戰爭還可以這麼打,羅馬軍團的另類戰績



【被多層防禦工事圍的水泄不通的阿萊西亞】


結語


羅馬軍團之所以可以在戰爭中快速有效的修建工事並利用工事打出一場又一場漂亮的戰鬥,要歸功於其修築營寨的過程十分講究。在修建之前,軍團會專門派遣偵查和技術人員進行勘測,而在修建的過程中,會由百夫長進行監督和班次輪換,以保證修建效率。戰爭是緊張而危險的,所以未修建工事的士兵也沒有閑著,全都全副武裝的站在外圍從事保衛工作,凱撒在《內戰記》中就提及了三個軍團進行警備應對敵人的騷擾,其餘的軍隊則進行工事的挖掘,可見羅馬軍團修築工事之嚴謹認真。不僅如此,在此之上,對工事的運用到達這種程度,可謂世間難尋,也難怪羅馬人可以從一個城邦小國變成跨越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吧研究會 的精彩文章:

只比孫劉多2萬,現實中的赤壁之戰曹操沒那麼多軍隊
鴉片禁的好,朝廷死得早——鴉片戰爭背後的清末禁煙困局
聖經里上帝毀滅的古城居然現實存在,歷史長達萬年遠超中國!
為何小冰期毀滅大明卻成就滿清?真正要害居然僅僅如此

TAG:冷兵器吧研究會 |

您可能感興趣

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羅馬軍團,用的是什麼戰術,其實不止隊形
羅馬軍團與馬其頓方陣最後的較量,反敗為勝的彼得那會戰
羅馬軍團戰無不勝,打到中國後卻神秘消失,原來在這裡!
渾河之戰,戚家軍的最後一戰,謹以此文向這支鐵血軍團致敬
朱德領導的紅一軍團,這三個團戰鬥力最強,團長都曾是他!
「不朽的軍團」驚現俄羅斯,曾經的衛國戰爭,蘇德之間的大戰
全員備戰意甲揭幕戰,斑馬軍團揭幕戰會帶來怎樣的驚喜?
皮德那戰役:落後於時代的馬其頓方陣在羅馬軍團面前崩潰了
五大野戰軍整編,一共有多少軍團,又有什麼戰績——下
勢在必行!斑馬軍團為助C羅爭歐冠,打包兩將換回球隊「X因素」
漢朝一位將軍,曾經打敗羅馬軍團,戰狼2裡面有他的名言!
假如漢朝軍隊和羅馬軍團開戰,誰會贏得勝利?結果竟毫無懸念
五大野戰軍整編,一共有多少軍團,又有什麼戰績——上
唯一參加過一戰的狒狒,跟主人上過戰場,軍團還授予它二等兵軍銜
抗戰時川軍裝備爛,但戰鬥力猛,清代的川軍團什麼名聲?
羅馬的軍團,其實還是這樣的,而且這個設計很歐美!
二戰德國這支軍團很義大利,戰後被盟軍所俘,多年來從沒士兵陣亡
羅馬與曹操的軍團不擅長水戰,他們各想一個笨辦法,結果卻不一樣
最忠誠的僱傭兵隊伍:交戰雙方都僱用他們,兩軍團戰至最後一刻
一戰中,中國派兵參戰,為何能成戰勝國?因為這14萬特殊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