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周易》成語的華夏精神,對後世影響深刻!

《周易》成語的華夏精神,對後世影響深刻!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六藝之原」。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據統計,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周易》經傳。這些成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堪稱是對華夏民族精神某個方面內容的經典概括,對後世影響持久而深刻,舉例如下:

《周易》成語的華夏精神,對後世影響深刻!


1、「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進取精神是華夏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的「自強不息」這條成語,就是對這種精神的經典概括。作為一種精神,它是華夏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精神力量,也是華夏民族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精神動力。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自強不息精神始終是華夏民族拼搏進取、艱苦奮鬥、奮發圖強的力量源泉。


《周易》成語中,從不同方面強調這種進取精神的還有「朝乾夕惕」、「持之以恆」、「革故鼎新」等。勤勞是華夏民族進取精神中最突出的一個表現。盤古開天闢地、神農遍嘗百草、虞舜勤勞躬耕等古代的神話、傳說,就突出地反映了華夏民族的勤勞品格。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勤勞,就不會創造出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由《周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一語而濃縮成的「朝乾夕惕」這條成語,就是強調勤勉謹慎的。


「持之以恆」這條成語出自《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這也是華夏民族進取精神的一個重要表現。華夏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面對各種坎坷磨難,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民族進步和發展的追求。可以說,正是這種「持之以恆」的品格,才使華夏民族始終保持了頑強的生命力。

《周易·雜》中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記載,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革故鼎新」這個成語。這是對華夏民族除舊布新發展觀念的準確概括,它是華夏民族進取精神的又一重要內容,是我們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周易》成語的華夏精神,對後世影響深刻!



2、「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


寬容精神是華夏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華夏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語出《周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的「厚德載物」這條成語,就是對這種精神的經典概括。它要求一個人像大地那樣厚實寬廣,像大地承載萬物、生長萬物那樣,在為人處世方面心胸開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周易》成語中,提倡這種寬容精神的還有「殊途同歸」。《周易·繫辭下》有「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的記載,後形成了「殊途同歸」這個成語。現在我們使用這條成語,一般是指「走不同的道路而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得到相同的結果」,但其語源卻是提倡不同派別、不同類型的思想相互滲透、彼此交融,從而在共同的目標下實現有機的融合,實際表現的是寬容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即強烈的兼容意識。

《周易》成語的華夏精神,對後世影響深刻!



3、「同心協力」的團結精神


華夏民族一向對團結統一有著深刻的認識,自古就有「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荀子·王制篇》)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的思想,認為只要內部和諧團結,上下齊心合力,力量就會增大,就能無往而不勝。《周易·繫辭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之語,這段話後來形成了兩條成語:一條是「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意思是說兩個人一條心,力量很大,好像鋒利的刀劍能斬斷銅鐵;一條是「金蘭之友」,用來形容交情非常深厚的朋友。兩條成語均是強調團結的力量。

《周易》成語的華夏精神,對後世影響深刻!



4、「信及豚魚」的誠信精神


「誠信」也是華夏民族精神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其內涵就是「誠實守信」。華夏民族是崇尚誠信的民族,在求生存、求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視誠信為做人、立業和處世之本。《周易·乾》中有「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修辭立誠」這條成語,就是告誡人們要注重文化教養,做到立身誠實。《周易》成語中突出表現「誠信」內容的還有兩條:一條是由《周易·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一語提取出來的「信及豚魚」,意思是對小豬和魚這樣微賤的東西也講信用,形容非常講信用;另一條是由《周易·乾》中的「閑邪存其誠」一語濃縮而成的「閑邪存誠」,意思是防範邪惡,存其真誠。

《周易》成語的華夏精神,對後世影響深刻!



5、「卑以自牧」的謙虛精神


「謙虛」是華夏民族大力提倡的美德之一,《周易》六十四卦中的「謙卦」,便是專門論述人應該具備謙虛美德的,其卦辭「謙:亨,君子有終」,則表明謙道美善可行。《周易》成語中涉及到謙虛美德的主要有「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謙尊而光」、「大而能謙」等。


《周易·謙》中有「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的記載,後形成了「謙謙君子」和「卑以自牧」這兩條成語。「謙謙君子」當初是指非常謙虛、非常有修養的人。後來語義發生了變化,才用來指那些故作謙虛而實際虛偽的人。「卑以自牧」則是要求保持謙虛的態度,提高自身的修養。


「謙尊而光」也出自《周易·謙》。《周易·謙》云:「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孔穎達疏:「尊者有謙而更光明盛大,卑謙而不可逾越。」意思是尊者謙虛而更顯示其美德。


出自《周易·序》「有大者,不可以盈,有大而能謙必豫」一語中的「大而能謙」這條成語,後用來指既有一定的知識、名望、地位或財產等,又能夠謙虛待人的人。


綜上所述,華夏民族精神的基本內容在《周易》成語中均有著生動的表現,《周易》成語在傳承華夏民族精神方面有著傑出的貢獻。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曾國藩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梁實秋:讀書,最簡便的修為
梁文道推薦的61本經典書單
南懷瑾: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這些美到哭的動圖,讓孩子秒懂24節氣!
春欲遠,夏未至

TAG:曾國藩讀書會 |

您可能感興趣

早期華夏文明的形成
中國陶瓷欣賞,華夏文明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中國走向世界的名片
大夏河:華夏文明的起源,黃帝從這裡走向了陝北
獨行嘉峪關,大漠深處的華夏之魂
孔子和周公的關係,見證了華夏文明的傳統脈絡
中國和田玉文化,傳承千年依舊流淌在華夏文化里,博大而精深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神參與的戰爭,奠定了華夏後世的格局!
顓頊大帝——華夏史前文明融匯合流的奠基人
為什麼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走進華夏古國「虢國」,感受厚重莫測的歷史文化(上)|鄭周友
華夏漫談之《儒家的仁》
他本是威震華夏的武將,只因關羽才跌落神壇,成為笑柄
華夏無忌,祖國永好!
印度一座城邦,與中國北齊的一次通婚有關,認同華夏文明,崇拜龍
世界上超過一千萬平方公里的帝國,看了之後對華夏文明肅然起敬!
《華夏天道》之世界宗教:薩滿和基督
歷史,華夏九鼎的前後今生
日本為何鼓吹「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
這位上古大神,法力高深,連華夏之祖黃帝都拜她為師!
詩情畫意,最美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