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遷碑碑文釋文及技法探索

張遷碑碑文釋文及技法探索

張遷碑碑文釋文及技法探索

《張遷碑》全稱為《漢故谷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東東平縣。現陳列于山東泰山岱廟碑廊。碑高2.92米,寬1.07米。

碑主人張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境內)人,曾任城(今河南洛陽市西北)長,遷盪陰(今河南湯陰縣)令。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紀之。碑陰三列,上兩列各19行,下列3行,刻有捐錢人題名和錢數。碑陽隸書15行,滿行42字,共567字,字徑3.5厘米。碑陰刻立碑官吏41人銜名及出資錢數,共3列41行323字,隸書,字徑3.5厘米。額篆書「漢故谷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2行12字,字徑9.5厘米。書體意在篆隸之間又能有意曲屈,似漢印之繆篆。12字分兩行而無列,布局緊密大小錯落,渾然一體,或挪讓、或盤曲、或長短、剛健有力,實為額中之妙品。

此碑在明初掘地時發現,立於東平儒學明倫堂前,當時碑文完好可讀,到明正德年間,僅殘缺5字,「東里潤色」4字尚好;清乾隆年間,「東里潤色」「東」字泐半邊,「潤」字泐半邊,其水旁尚存中點,「色」字與下邊的「君」字泐大半。建國後,在東平縣政府院內建亭一座,立碑於內。1966年移至岱廟炳靈門,外置玻璃罩加以保護。此時殘泐65字,不可認讀的36字。1983年10月移岱廟碑廊。

此碑自出土以來,為歷代金石、書法家所推崇。詞旨淳古,隸書朴茂,字體方整中多變化、樸厚中見媚勁,蠶不並頭,雁不雙設,外方內圓,內捩外拓,是雕刻、書法藝術的珍品。

最早著錄此碑的是明都穆《金薤琳琅》。清初顧炎武《金石文字記》疑其為後為摹刻。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刻碑書風朴茂端直,非漢人不能為,再加上自然剝落的痕迹,更非人為,碑為原刻。1973年出土的《鮮於璜碑》與此碑風格相近,而《鮮於璜碑》早《張遷碑》21年,二者均為漢隸中方筆之典型。

《張遷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東里潤色」四字完好的故宮博物院藏本為最佳稱「東里潤色」本。

張遷碑是漢朝時的產物。碑文的內容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除歌功頌德之外,還可以看到當時人們的社會價值觀和三世因果積德觀。

三世因果積德觀。張遷的祖上,追溯到周朝的張仲,漢高祖的張良,文景的張釋之,孝武的張騫。特別是漢朝,張氏輔助劉皇,更是人才輩出。「張是輔漢,世載其德,爰既旦於君,蓋其繵縺,纘戎鴻緒,牧守相系」。好像張氏就是劉家的忠誠追隨者,冥冥中世代相隨。俗話說:富不過三代,貴不過一代。漢朝的張氏能累世出英才,乃開朝元老、道派人物張良的陰德和家傳秘訣所賜的。「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有勢不使盡,多為子孫計。張氏輔佐漢室,其德義世代都有繼載,直至於君(張遷),蟬聯不絕。張遷本人,對漢家朝廷忠心眷眷,對家庭長輩孝順,認真研習《易經》,聰明又善於謀略,深懂為政之道。「孝弟於家,中謇於朝,治京氏易,聰麗權略,藝於從畋」。

當時人們對一個當權者張遷的功績是怎樣評價的。一是善於出謀劃策。「少為郡吏,隱練職位,常在股肱。數為從事,聲無細聞。」二是治理谷城有方,人民安居樂業。「征拜郎中,除谷城長。蠶月之務,不閉四門。臘正之(祭),休囚歸賀。八月筭民,不煩於鄉。隨就虛落,存恤高年。路無拾遺,犂種宿野。黃巾初起,燒平城市,斯縣獨全。」三是性格好、人品好。張遷為人寬容善良,講愷悌和樂,崇尚仁義。張遷如白雪淳厚、蘭花芬芳、深淵魚兒、愛民棠樹等等不一而足。張遷比歷史的子賤還大氣,具有子產文章的仁德,如召公善政,集晉陽和西門豹兩人的長處。

整篇《張遷碑》文,結構嚴謹,真情實感,讀之有味。受它的影響,現代的族譜結構、體例多有仿照,先列清宗族源流,後逐一把歷代種族名人功績予以鋪排。《張遷碑》上半部分,羅列祖上名人,特別是漢代以來的名人;然後重點突出張遷事迹,並與歷史名人比較中閃亮其功績。

集評:

清·梁 巘:學隸書宜從《乙瑛碑》入手,近人多宗《張遷》,亦適中。(《評書帖》)

清·楊守敬:已開魏晉風氣,此源始於《西狹頌》,流為黃初三碑之折刀頭,再變為北魏真書《始平公》等碑。(《平碑記》)

清·劉熙載:漢碑嚴密如《衡方》、《張遷》,皆隸之盛也。

清·康有為:至於隸法,體氣益多:凝整則有《衡方》、《白石神君》、《張遷》。(《廣藝舟雙楫》)

《張遷碑》的風格特徵

公元186年,即東漢靈帝中平三年二月立的《盪陰令張遷碑》,亦稱《張遷表》,發現手朗萬曆年間,碑字書法為東漢時期隸書碑版代表作品,歷代書家對《張遷碑》都推崇備至,清代大書家何紹基臨此碑達一百餘通,力學不倦。下面談談我對該碑臨習的一點心得。

一、高古

著名書法家沃興華曾說過,追求古意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字體往上靠,如隸書字體往時代更久遠的篆書靠,楷書字體往隸書靠等;二是淡化偏旁部首。東漢重視文字的規範,並於公元175年由著名書家蔡邕書寫《熹平石經》,立於太學門外,以求達到整飭漢字的目的。《熹平石經》的文字和今天的規範漢字已差別不大,但十一年之後方立的隸書《張遷碑》中還是夾雜有很多篆書筆意,在結體上,《張遷碑》字形方正,重心下移,也不似標準隸書那樣偏方。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已經對漢字進行分別部首的研究了,但在其後的《張遷碑》有些字還是忽視偏旁的區別,不有意地將偏旁寫小,寫隸書帶有篆書的意味,又不隨時代潮流,強調偏旁觀念,自然顯得「高古」。

二、樸拙

《張遷碑》的樸拙主要體現在用筆和結體上。《張遷碑》用筆多方起方收,線條粗短,很少有誇張的蠶頭雁尾和明顯的一波三折,顯得「平硬厚重」。在結體上又往往上疏下密、上大下小、上松下緊,造成一種看似頭重腳輕不穩定的動勢,這和用筆形成了一種動靜對比,顯得稚拙生動。比如「君」字,誇張上部,縮緊下部的「口」,上部空間大,整個字的中心下移,拙趣就躍然紙上,「幕」字則一反上中下結構宇上緊下松的常態,上中部結合為特大,下部奇小,初看頭重腳輕,細看這種上疏下密的結構是在平穩中得天趣。再如包含有「人」形結構的字,「令」字「人」在上,一撇一捺就舒展,上部空間大,顯得險峻,下面的筆畫一湊緊,動態就出來了,而「夫」、「夷」和「謇」等字「人」字結構在中間和下面,這一撇一捺就寫得收斂平穩,顯得朴茂敦厚,在《張遷碑》中經常出現為了整體風格的統一而改變了符號的形狀的情況。

三、雄強

《張遷碑》起筆常有「皮包骨」之感,渾厚高古,中段行筆提按起伏,有節奏和微妙的一波三折感,筆畫不長但盡勢,顯得「筆短意長」。線與線之間強調粗細、長短、虛實、方圓、張弛等對比關係,如「字」字寶蓋頭方筆勁挺而收筆圓轉,「公」字上面兩點粗短下部則盤成三角形的鐵線釵,強烈的對比產生了強烈的視覺張力。點畫生結構,與方折的點畫相呼應,《張遷碑》結體也特別方整、穩健,有些折筆往內彎曲收縮,呈內佯狀,顯得特別峻挺,而且空間正形與負形對比度強,也就是宇內空間與字外空間抱成團塊,如「君」字的「長撇」短促而向上回望,與第二橫收筆的顧盼形成氣勢上的呼應,構成了一個大團塊,下部的「口」是小團塊,「口」部最後一橫起筆的右斜,又暗示了大小兩個團塊之間構成的負形的遊走方向,可以說是整體感和強對比構成了《張遷碑》駿利豪爽奇骨雄強的趣味和效果。

四、浪漫

兩漢的書法不像唐代法度森嚴,特別像《張遷碑》這樣上承篆法,下開魏晉風氣的作品,它處於書法藝術的進化完善的過程中,也許它本身並不是盡善盡美的,但使我們得以窺視隸書在演變過程中的風貌。而且《張遷碑》筆短意長,常常意到筆不到,行筆有節奏和韻律感,章法上一波三折,曲徑通幽,使許多宇看似不衫不履,用筆粗細不均,或左右錯位,輕重失調,方圓相斥,然而得一種天真爛漫的憨情稚態,也正是這種不完善給人以無限想像與再創造的空間。

總之,《張遷碑》的特徵可歸納為高古、樸拙、雄強、浪漫,作為漢碑中方筆的代表作品,《張遷碑》雖以方筆為主,但還是以勢方形圓為高妙。臨習時應強調其用筆上的「重」,也就是份量感和厚度感,鋒勢沉穩,筆壯墨酣,墨色深邃有注入感,誠如黃賓虹先生所說:「寫將渾厚」,學習《張遷碑》以訓練線條質量為上,在結字中找趣味,從章法中尋求節奏,只要臨習方法得當,勤學苦練,必將一日有一日之體會,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碑陽』[原文]:

君諱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興,有張仲,以孝友為行。披覽《詩雅》,煥之其祖。高帝龍興,有張良,善用籌策,在帷幕之內,決勝負千里之外,折珪於留。

文、景之間,有張釋之建忠弼之謨,帝游上林,問禽獸(狩)所有,苑令不對,更向嗇夫,嗇夫事對,於是進嗇夫為令,令退為嗇夫。釋之議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嗇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從言。

孝武時有張騫,廣通風俗,開定畿寓,南苞八蠻,西羈六戎,北震五狄,東勤九夷。荒遠既賓(殯),各貢所有。

張是輔漢,世載其德。爰暨(既且)於君,蓋其纏聯(繵縺),纘戎鴻緒,牧守相系,不殞高向。孝弟於家,忠(中)謇於朝,治京氏《易》,聰麗權略,藝於從政(畋)。

少為郡吏,隱練職位,常在股肱。數為從事,聲無細聞。徵拜郎中,除谷城長,蠶月之務,不閉四門。臘正之祭(),休囚歸賀。八月算民,不煩於鄉。

隨就虛落,存恤高年。路無拾遺,犁種宿野。黃巾初起,燒平城市,斯縣獨全。

子賤孔蔑,其道區別。《尚書》五教,君崇其寬;《詩》雲愷悌,君隆其恩;東里潤色,君垂其仁。召(邵)伯分陝,君懿於棠。晉陽佩瑋,西門帶弦,君之體素能雙其勛。流化八基,遷盪陰令。吏民頡頏,隨送如雲,周公東征,西人怨思。奚斯贊魯,考父頌殷。前喆遺芳,有功不書,後無述焉。於是刊石豎表,銘勒萬載。三代以來,雖遠猶近。《詩》雲舊國,其命惟新。於穆我君,既敦既純,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紀行求本,蘭生有芬。克岐有兆,綏御有勛,利器不覿,魚不出淵。國之良干,垂愛在民。蔽芾(沛)棠樹,溫溫恭人。乾道不繆,惟淑是親。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祿無疆,子子孫孫。惟中平三年,歲在攝提,二月震節,紀日上旬。陽氣厥析,感思舊君,故吏韋萌等,僉然同聲,賃師孫興,刊石立表,以示後昆。共享天祚,億載萬年。

張遷碑碑文釋文及技法探索

【張遷碑翻譯】

君諱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人也。君名字叫遷,字公方。是陳留郡己吾地方人。

君之先出自有周,君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代,

周宣王中興,有張仲,周宣王中興的時候,有一個叫張仲的大臣,

以孝友為行,將善待父母和兄弟作為行為準則,

披覽詩雅,煥知其祖。披閱一下詩經小雅篇,就可以明顯地知道張仲是張氏祖先。

高帝龍興,漢高祖龍興的時候

有張良,善用籌策,有一個叫張良的大臣,善於運用謀略,

在帷幕之內,在軍帳內指揮作戰,

決勝負於千里之外,就可以決勝千里之外,

析圭於留。漢朝開國後後,被封在留地,稱留侯。

文景之間有張釋之,文帝和景帝期間,有張釋之,

建忠弼之謨,忠誠輔佐皇帝,建立了功業,

帝游上林苑,有一次,皇帝遊覽上林苑,

問禽狩(獸)所有問哪裡有禽獸,

苑令不對,苑令答不出來,

更問嗇夫,再問嗇夫,

嗇夫事對,嗇夫答對了,

於是進嗇夫為令,於是,決定提升嗇夫為苑令,

令退為嗇夫,苑令降為嗇夫,

釋之議為不可, 張釋之諫議說,不可以這樣做,

苑令有公卿之才, 苑令有公卿的才幹,

嗇夫喋喋小吏, 嗇夫是只會說幾句話的小吏,

非社稷之重, 不是國家的重臣,

上從言。 皇上聽從了他的話。

孝武時有張騫, 孝武帝有張騫,

廣通風俗, 廣泛地溝通漢朝與其他國家的風俗,

開定畿寓(宇), 開拓並且平定了周邊地區,

南苞八蠻, 向南囊括了八蠻部落,

西羈六戎, 向西佔領了六戎部落,

北震五狄, 向北震懾了五狄部落,

東勤九夷, 向東安撫了九夷部落,

荒遠既殯(賓), 荒遠地區都已經賓服了,

各供所有。 各自向漢朝供奉他們的財物。

張是(氏)輔漢, 可見,張氏輔佐漢朝,

世載其德, 世代都記載著他們的功德。

爰既且(暨)於君, 等到了君這一代,

蓋其繵縺(蟬聯), 大概就是他們後代的繼承人,

纘戎鴻緒, 繼承發揚了前輩偉大的業績,

牧守相系(繼), 世代做官相互繼續,

不殞高問(聞), 沒有辱沒好的聲名。

孝弟(悌)於家, 在家裡能做到孝敬父母,善待兄弟,

中(忠)謇於朝, 對朝廷做到忠誠正直,

治京氏易, 精通京氏所傳的易經,

聰麗權略, 君機智靈活而有韜略,

藝於從畋, 特別善於耕種農田,

少為郡吏, 年輕時作過郡吏,

隱練職位, 精熟本職上幹練有能力,

常在股肱, 常常被派在重要崗位上,

數為從事, 多年做從事,

聲無細聞, 細小的事情都能明察,

征拜郎中, 被朝廷徵召任郎中,

除谷城長, 又被任命為谷城縣的縣令,

蠶月之務, 三月里養蠶事務最忙的季節,

不閉四門, 縣衙的四門都不關閉,

臘正之際, 到了臘月和正月,

休丘歸賀, 給監獄裡的囚犯放假讓他們回家賀歲祭祖,

八月筭民 ,八月份徵收賦稅,

不煩於鄉, 眾吏到鄉間去,

隨就墟落, 隨地住到村落里,

存恤高年, 安撫慰問老年人,

路無拾遺, 谷城縣路無拾遺,

犁種宿野, 農夫耕種,晚上就住宿在田野里,

黃巾初起, 黃巾起義爆發,

燒平州市, 燒毀城市,

斯縣獨全, 惟獨這個縣能夠保全,

子*孔蔑, 子*能治理小地方,孔子看不起他,

其道區別, 這是他們(張君和子*)的治國之道有所區別,

尚書五教, 《尚書》里提到五種教化,

君崇其恩, 君推崇寬這一點,

詩云愷悌, 《詩經》上說做人要行愷悌之道,

君隆其恩, 君能將此做到很高,施恩於人,

東里潤色, 東里子產擅長給文字潤色,

君垂其仁, 而君能將仁愛施加給百姓,

邵伯分陝, 邵伯和周公分地治陝,

君懿於棠, 君也能像邵伯一樣,百姓保護好棠樹而紀念他,

晉陽(西門)佩韋, 西門豹佩韋自緩,

西門(晉陽)帶弦, 董安於帶弦自急,

君之體素, 君之性情,

能雙其勛, 能夠做到不急不緩,兼有兩者,

流化八基, 君之教化流傳八方,

遷盪陰令, 調任盪陰縣的縣令,

吏民頡頏,官吏和百姓上下奔走,

隨送如雲, 像雲一樣跟隨送行,

周公東征, 周公東征的時候,

西人怨思, 西周人曾加以指責,

奚斯贊魯, 魯國奚斯寫詩讚嘆魯君,

考父頌殷, 商大夫考父頌揚殷商,

前哲遺芳, 這都是前代賢人留下來的好傳統 ,

有功不書, 有功勞而不記載下來,

後無述焉, 後代就沒有辦法追述了,

於是刊石立表, 於是為張君刊石立碑,

銘勒萬載, 讓他的名字銘刻萬代,

三代以來, 夏商周三代以來,

雖遠猶近, 雖然時間久遠(但由於有銘文流傳),好象還很近,

詩云舊國, 《詩經》上說,周朝雖然是舊國,

其命維新。 它的使命卻在於創新。

註:此幾句語序似不當,應該是,「考父頌殷,三代以來,雖遠猶近,詩云舊國,其命維新。前哲遺芳,有功不書,後無述焉,於是刊石立表,銘勒萬載,」以下接銘文,才比較妥當。

於穆我君, 靜穆謙和的張君啊,

既敦既純, 他又敦厚又淳樸,

雪白之性, 性情像白雪一樣啊,

孝友之仁, 仁愛像孝友一般,

紀行采本, 我們記下他的行為都是發自根本啊,

蘭生有芬, 就像蘭花開放自然會散發芳芬。

克歧有兆, 君既有預見未來的遠見啊,

綏御有勛, 又為國家建立了功勛,

利器不覿, (像老子說的那樣)國家的利器不可以讓人看見啊,

魚不出淵, 就像魚兒不能從深淵裡出來,

國之良干, 君是國家的棟樑啊,

垂愛在民, 將仁愛播撒給人民。

蔽沛(芾)棠樹, 邵伯在下面講過話的棠樹是那麼茂盛啊,

溫溫恭人, 君也是和邵伯一樣溫和恭敬的人。

乾道不繆, 天道從來就沒有差錯啊,

唯淑是親, 只是施恩澤給美好的人。

既多受祉, 君已經得到了上天賜給的福祉,

永享南山, 又能永享南山一樣的壽辰,

干祿無疆, 獲得國家的俸祿永無止境啊,

子子孫孫。 一直到子子孫孫。

惟中平三年, 時間是中平三年,

歲在攝提, 正好太歲在寅,

二月震節, 二月份打雷的季節,

紀日上旬, 按日期是這個月的上旬,

陽氣厥析, 陽氣已經回升,

感思舊君, (我們)感佩想念原來的縣令張君,

故吏韋萌等, 君的舊吏韋萌等人,

僉然同聲, 一致同意,

賃師孫興, 僱傭一位叫做孫興的石工師傅,

刊石立表, 為君刻石立碑,

以示後昆, 用以昭示後代,

共享天祚, 一起享受上天的賜福,

億載萬年。 一直到億載萬年。

『碑陰』 記帳的。 看文字,主要記錄了捐錢人題名和錢數。

故安國長韋叔珍錢五百 故從事韋□□錢五百 故從事韋元雅錢五百 故從事韋元景錢五百 故從事韋世節錢五百 故守令韋叔遠錢五百 故守令范伯犀 故吏韋金石錢二□ 〔故〕督郵范齊公錢五百 〔故〕吏範文宗錢千 故吏范世節錢八百 故吏韋府卿錢七百 故吏范季考錢七百 故吏韋伯台錢八百 故吏范德寶錢八百 故吏韋公?錢五百 故吏?定國錢七百 故吏韋閏德錢五百故吏孫升高錢五百 故吏韋公?錢七百 故吏韋排仙錢四百 故吏范巨錢四百  故吏韋義才錢四百 故吏韋輔節錢四百 故吏韋元緒錢四百 故吏韋容人錢四百 故從事原宣德錢三百 故吏韋公明錢三百 故吏范成錢三百 故吏韋輔世錢三百 故吏范國方錢三百 故吏韋伯善錢三百 故吏?奉祖錢三百 故吏韋德榮 故吏范利德錢三百 故吏韋武章 故吏騶叔義 故吏韋宣錢三百 故吏韋孟光錢五百 故吏韋孟平錢三百 故守令韋元考錢五百

註:碑陰所記,捐錢者韋氏26人,范氏12人,氾氏2人,孫氏1人,原氏1人,騶氏1人,其中有4人,范伯犀、韋德榮、韋武章、騶叔義不言捐錢之數量。

碑陰之字,似不經意,但其意態上的雄健高古之氣尤為明顯。

張遷碑碑文釋文及技法探索

張遷碑技法探索

《張遷碑》包含了漢隸中的眾多美的因素,為漢碑中的精品,為雄渾、古樸書風的圭臬。那麼,我們在實踐中應如何表現出它古雅的意境和雄渾的韻味呢?

首先,讓我們觀察一下《張遷碑》拓本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此碑殘損較重,點畫斑駁且較粗,起筆轉折處多為方筆,筆畫大多平直簡潔,很少有像《曹全碑》那樣明顯的波磔。結體上,由於缺少大波磔和伸展的筆畫,在字的構件和整個字的形態上顯得方整,有些處理還顯得笨拙。正是以上的因素,《張遷碑》給我們的最大感受就是:樸質,雄渾,稚拙,平直中不乏勁健與厚重,方整中又顯得活潑而別具情趣,可謂大智若愚,耐人尋味。

我們既要表現《張遷碑》拓本所呈現的韻味,就要運用我們的今天的書寫工具———毛筆,儘可能地去表現出拓片上原本的黑白分布,即要運用一定的書寫技法,進行二度創作的表現,從而再現其古樸、雄渾的審美風貌。以下則為我在實踐中的具體體會:

(一)裹鋒筆法的運用。

運用裹鋒筆法,可以造就出點畫的古樸感,這是由於用裹鋒可書寫出表面不光滑的筆畫,而這種不光滑類似石花的形態恰好與碑石中的自然損泐相吻合,從而顯得古樸自然,具有金石氣息。另外,裹鋒筆法的運用容易造就出沉穩、遒勁具有立體感的點畫,表現出金石感強勁的力度。

(二)方形的表現。

《張遷碑》字形的最大特點就是方。無論在用筆還是結體上,「方」的特點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也正是用筆之「方」和結體之「方」的緊密結合,使兩者相得益彰,共同塑造出粗獷樸拙的筆意和方整峻拔的字勢。用筆之「方」即是要求在點畫的起收處呈現出不規則的方形,結體之「方」則是要求在筆畫間的銜接轉折處,在字的構件和整個字的構形上表現出方的形態。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能只注重「方」,而忽略了「圓」,只有將兩者相互結合,才能在厚重中顯現出靈活。

(三)點畫的「不平之氣」。

點畫的「 不平之氣」要求在行筆中,要積點成線,步步為營,可結合使用裹鋒或顫筆技法去書寫。做到直中有曲,暢中有阻,如折杈股、屋漏痕。另一方面,「不平之氣」還要求相同方向上的筆畫要避免平行或雷同,通過線條間粗細、曲直和取勢的不同體現出其中張力的變化,表現出雄渾的氣韻和耐人尋味的筋骨之力。

(四)不同的波磔筆畫處理。

相對於其他點畫而言,《張遷碑》中的波磔變化尤為突出。因此,處理好不同的波磔為《張遷碑》技法實踐中的難點。首先,《張遷碑》中的波磔大多表現含蓄、厚重,這就要求在出鋒時,要順時針捻動筆管,以形成樸厚的波尾,同時不要將筆鋒外揚,要做到含而不露,蓄而待發。其次,要注意出鋒的不同方向和波尾的大小、長短變化。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多加思索和體會,只有反覆錘鍊,才能遊刃有餘,下必有由。

(五)樸拙、簡潔的點畫。

《張遷碑》所呈現出的古樸,與其樸拙、簡潔的點畫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在用筆時,應減少波磔,以短粗、平直為主,做到直中有曲,筋骨內含,畫短意長。不以點畫的靈動媚人,而是以樸質、雄強質感的點畫和方整峻拔的體勢,來表現字形整體的渾厚和質樸的神采。

(六)突出構件間的對比變化。

在結體上,《張遷碑》中的一些字顯得奇拙而含蓄,我們要表現這種韻味,就要加強構件間的變化。當一個字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構件組合而成時,我們就須使同一構件中的筆畫緊密結合,強化構件間的獨立。通過構件間輕重、取勢的不同,造成構件間的相對獨立而又相互呼應,以形成對比,從而表現出耐人尋味的結體姿態美。

(七)布白上黑白張力的對比變化。

我們在實踐中,不僅要注意點畫的「黑」,同樣應多觀察被點畫分割所形成的「白」。要使這些「白」呈現出不同的形態,不同的大小,以形成布白間的張力變化,使造就這些布白的點畫具有強烈的動勢,從而使整個字顯得不呆板,富有生機。

(八)紙墨的結合。

我們要表現出金石氣的同時,又要使其具有生機,這就要求我們在用墨時,使墨與紙能夠很好的交融在一起。所以就首先要求我們的練習要選用生宣。由於生宣不僅可以表現出墨的濃淡、乾濕變化,又在於生宣紙質較澀,有利於裹鋒、顫筆等技法的運用。其次,在實際書寫中,行筆速度須根據墨的乾濕和紙吸水量的情況而定。如墨較干時,行筆速度可以減慢,或使用顫筆,使墨與紙能很好的結合,以墨色外洇少許為宜,這樣才能體現出古樸的金石氣,又會產生不乏潤澤的血肉感和氣韻感。筆畫光滑會使表現線條輕浮,缺少樸質;遲澀則難以體現出筆力的遒勁,洇的太多會使精神無法凝聚,只有當墨色稍洇時,才能較好地表現出血肉豐滿的金石氣韻。所以,紙與墨的結合是我們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沃德利成書畫院 的精彩文章:

劉奎齡大師的條屏作品欣賞
中國傳統廳堂 匾 聯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

您可能感興趣

王文治行楷書法《宣靈王祠碑文》拓本
張遷碑碑文的正規的筆畫寫法
王文治行楷書法欣賞《宣靈王祠碑文》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譯文
蓬萊閣碑文石刻
話語│紀念碑文
敕褒節孝張玉珍妻碑文及分析
從探討「三代」的第二種注釋來剖析《張遷碑》碑文
老照片:琉球群島最奇特的紀念碑,碑文用中德兩國文字書寫
思維趣談 奇妙的碑文
劉伯溫驚世預言——《金陵塔碑文》全解
丈夫為妻書碑文,關於昭陵碑林中蘭陵長公主李淑碑
碑文刻劃渾厚、遒勁,書體介於篆隸之間的《漢三老諱字忌日碑》
輕鬆的看到黃庭堅《幽蘭賦》碑刻十二貼,原文與碑文同頁
禁碑文字短 濮山翠色遠——《光山縣正堂華永遠封禁五虎岩石窩碑》解讀
《明僧紹碑》碑文為高宗李治所撰,高正臣書,王知敬篆書題額
周恩來書寫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絕對是一件書法神品!
劉伯溫神機妙算,《燒餅歌》、《金陵塔碑文》真那麼玄?
揚州大明寺碑文精選——篆書《心經》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