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使蘇聯成為早期在太空競賽中的領軍人物。此舉讓全世界有太空夢想的人為之振奮,而又另敏感多疑的某些西方世界的「戰略家」倍感焦慮。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美國啟動了奮起直追模式。沃納·馮·布勞恩博士(1912-1977),是二戰期間德國火箭設計師。二戰結束後,他被送往美國本土,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成為了美國首席火箭工程師。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1958年1月31號,在蘇聯成功發射人類第一顆衛星近4個月後,美國成功發射了首顆衛星。發射該衛星的火箭由紅石導彈改造而成。在確定衛星進入軌道後,威廉·海達德·皮克林,詹姆斯·范·艾倫和沃納·馮·布勞恩博士在華盛頓新聞發布會上展示1:1衛星模型。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1961年4月12日早上,哈薩克草原上的風還有些許涼意。人類第一位宇航員尤里·加加林與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與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科羅廖夫相互凝視著對方握手。在這一天,他們將與其他火箭工程師一起,創造歷史。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1961年5月5日,艾倫·謝潑德成為首個進入太空的美國人,比蘇聯的加加林晚上太空3個星期。他坐在水星-紅石3號飛船中,飛了一個亞軌道。儘管他並沒有像加加林那樣繞地球一周,但他是第一個手動操控宇宙飛船飛行姿態並手動操縱制動火箭點火的人。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1962年2月20日,宇航員約翰·格倫成為進入近地軌道的第一個美國人。(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是1961年4月12日進入的近地軌道)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1963年6月16日,捷列什科娃乘坐東方六號宇航飛船升空,成為人類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性。也是迄今為止人類唯一一位獨立駕駛宇航飛船完成太空飛行的女性。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蘇聯大力發展洲際彈道導彈、運載火箭和東方、上升等宇宙飛船。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美國則在上世紀60年代啟動了雙子座載人航天計劃。雙子座飛船取得了大成功,這使得美國在技術上趕上並且超過了先前在太空飛行中佔據霸主地位的蘇聯。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美國和蘇聯繼續進行白熱化的太空爭霸競賽。1967年1月27日,在與美國和蘇聯簽訂外層空間條約的同一天,美國阿波羅1號載人任務的小組,機長飛行員維吉爾·格里森,高級駕駛員愛德華·懷特和飛行員羅傑·查菲,在一次靜態測試中捲入大火中,全部犧牲。阿波羅1號燒毀。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這就是蘇聯人準備用來發射載人登月飛船的N-1重型運載火箭。注意火箭奇特的外形設計和火箭底部的人員。在105米高的火箭腳下,工程技術人員的身形顯得格外渺小。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美國則為登月計劃研製了巨型的土星-5號火箭。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1968年12月24號,從飛到繞月軌道上的阿波羅8號飛船上看地球升起。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1969年5月22號至23號美國阿波羅計劃中的登月艙在月球軌道飛行。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1969年,美國人巴茲·奧爾德林博士第一次在月球行走。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蘇聯N-1火箭的第一級有30台發動機!這些發動機分為內外兩環,外環為緊挨在一起的24台發動機,內環為呈60°中心角均布的6台發動機。因各種原因,蘇聯登月火箭連同整個登月計劃一起,被取消了。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進入上世紀70年代,美國和蘇聯停止了在太空探索領域的白熱化競爭,開始走向合作。兩國計劃實施一項合作任務,來使美國最後的阿波羅飛船和聯盟號進行對接,命名為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阿波羅-聯盟小組:從左向右:迪克·斯雷頓、托馬斯·斯塔福德、文斯·布蘭德、阿列克謝·列昂諾夫、瓦列里·庫巴索夫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1975年7月17日16:19 UTC 美國和蘇聯的2艘飛船相遇並對接。美蘇各派三名和兩名宇航員執行合作任務,他們相互握手,交換禮物,並參觀對方的飛船。。




感慨萬千:人類太空探索60年,從對抗走向合作


國際空間站更是融合了蘇聯(俄羅斯)和美國的太空探索技術,成為了人類開始團結合作,和平發展太空技術的象徵。當然,小火箭認為,沒有中國參與的國際空間站,並不能稱作真正意義上的國際空間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火箭 的精彩文章:

航天日:人類太空探索事業的20個精彩瞬間
天宮與天舟的背後: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傲然崛起
世界上最大的貨運飛船:以愛因斯坦和凡爾納為名
爆炸!僅次於核武器的巨型炸彈首次實戰
紀念人類第一位宇航員進入太空56周年

TAG:小火箭 |

您可能感興趣

到了100年後的2118年,人類會在太空中走多遠?
從太空看美國,937萬平方公里,和我們一個量級
為了實現夢想,這個男人花了3000萬美元,只為登陸太空
一張0.1毫米的紙,對摺30次就可以進入太空?
航天員在太空行走真的很艱難,時速高達28000千米令人震撼
登月50周年:人類的太空征途
人類史上首個太空酒店:體驗一趟需6000萬,一天看16次日出
20張圖詳解57年人類太空如廁經歷,這就是一部人類的尷尬史
人從10萬米高的外太空跳下來,會經歷什麼?
印度推遲二次探月,於2022年將人類送入太空
最接近太陽的探測器,距太陽只有610萬公里,耗資15億美元只是為了預測太空天氣?
2118年人類太空探索:勘測第九行星需百年航程
身價1300億美元首富貝佐斯,創七千億巨頭沒啥,年燒10億拓太空
過去10年,我國向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提供了22萬幅衛星圖像
最龐大的太空巨艦:長300米重五萬噸 一次可送5萬人到月球
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 太空冷原子鐘讓世界更「準時」
5噸不明物從太空墜落北美,這個國家一怒索賠1500萬美元
「2021月球漫遊」:再過兩年,人類將重返月球! | 邁向太空
人類登月50周年,「太空競賽」2.0白熱化?
飛越65億公里,歷經12年,美國太空船離小天體還有最後630萬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