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赧王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西周武公

周赧王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西周武公

周赧王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西周武公



東漢末年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日後曹魏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早於此事件約500年的戰國中晚期,中國的歷史上也曾有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件發生,但與曹操以武力挾持的方式不同,戰國中晚期「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件雙方均是自願行為,這兩人分別是周赧王和西周武公。

據《史記·周本紀·正義》:「劉伯庄云:『赧是慚恥之甚,輕微危弱,寄住東西,足為慚赧,故號之曰赧。』《帝王世紀》云:『名誕。雖居天子之位號,為諸侯之所役逼,與家人無異。名負責於民,無以得歸,乃上台避之,故周人名其台曰逃責台。』」可見周赧王的地位實與東漢末年的漢獻帝無異,雖有天子之名,但受制於諸侯,既無地容身,又無權可使,先居於東周,後為東周君所逼,遷居西周,苟且偷生。


西周武公,《史記·周本紀·集解》注引徐廣曰:「惠公之長子。」此惠公即西周惠公。據《史記·周本紀》,公元前440年,考王立,「考王封其弟於河南,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史記·周本紀·正義》注引《帝王世紀》云:「考哲王封弟揭於河南,續周公之官,是為西周桓公。」按:自敬王遷都成周,號東周也。桓公都王城,號西周桓公。此即西周世系。


《史記·周本紀·正義》引《括地誌》云:「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郟鄏,……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此城,至敬王乃遷都成周,至赧王又居王城也。」寥寥數語,對東周王城的歷史進行了基本介紹。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辟戎寇」,東遷洛邑,定都王城。至春秋晚期敬王時期,為避王子朝之亂,敬王東遷成周直至赧王。赧王時因東西周分治,東周君本居鞏,後居東周成周,周赧王無居處,只好又遷居王城。而東周王城在考王時期封其弟於河南是為西周后,則成為西周的實際領地和都城,赧王時的西周君則為西周武公。故赧王此時遷回王城,實屬寄居性質。但赧王此時尚有天下共主的頭銜,而西周武公之所以接納赧王,看重的就是赧王天下共主的招牌,既可以藉此擴大西周及西周武公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藉此免遭其他強大諸侯的征伐。從《史記·周本紀》的記載來看,自此後所載與周有關的大事均僅見於西周武公,或稱為周君,而鮮見與赧王有關的記載。赧王徒有天下共主之名,而西周武公則成了周王室的代言人,實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意味。


赧王寄居西周后,《史記·周本紀》關於赧王的記載只有兩處:一處雲「王赧謂成君」;另一處為「赧王五十九年,……周君、赧王卒,周民遂東亡。」《史記·周本紀·集解》雲「武公與王赧皆卒,故連言也。」第一處記載載明赧王被稱為成君,而在此之前,西周武公已被稱為周君。第二處記載則言赧王卒之事。

反觀作為戰國晚期一諸侯小國的西周武公,逢迎於秦、韓、楚等大國之間,能自保數十年,一是因為西周乃故天子之國,多名器重寶,各諸侯國即使有伐西周之心,也多忌憚其他諸侯國的猜忌和輿論壓力而無攻伐之實。如《史記·周本紀》赧王八年,楚擬伐西周,最後不了了之。又《史記·周本紀》赧王四十五年,「秦攻周,而周最謂秦王曰:『為王計者不攻周。攻周,實不足以利,聲畏天下。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於齊。兵弊於周,合天下於齊,則秦不王矣。天下欲弊秦,勸王攻周。秦與天下弊,則令不行矣。』」可見秦國雖有攻周之心,但忌憚各諸侯國會聯合抗秦,所以在最後關頭還是放棄了。二是西周武公據有赧王,成為各諸侯國眼中的周王室代言人。這一點可以赧王五十九年西周與諸侯約縱抗秦這一事件看出。據《史記·周本紀》:「(赧王)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令秦無得通陽城。」時已至戰國晚期,秦滅六國之心已昭然若揭,攻取韓陽城負黍標誌著秦已深入中原腹地。在此時,西周武公毅然決然撕毀與秦國的修好條約,出面與東方諸侯約縱,組成聯軍出師抗秦。但此時的天下形勢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秦國經過多年的兼并戰爭,已經具有吞併天下的實力。在這樣的形勢下,秦不僅不忌憚其他諸侯國的輿論壓力,而且有滅西周以試探其他諸侯國反應的意味。故「秦昭王怒,使將軍摎攻西周。」結果,「西周君奔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隨後,「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以上均見《史記·周本紀》)


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五《周紀五·赧王下》所記赧王五十九年的史實同於《史記》,但有差異的是,《資治通鑒》中與諸侯約縱和奔秦獻邑均是赧王,而非西周君。根據我們上文的分析,赧王五十九年與諸侯約縱的是西周君,而非赧王,奔秦盡獻其邑的也是西周君,而非赧王。司馬光之所以作此記述,當是其正統觀史家思想的反映,而非對這一史實的不認同。


觀之西周武公與曹操,雖然都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金字招牌,但結果卻大不一樣。一則戰國晚期天下形勢使然,作為天下共主的周赧王影響甚微,不似春秋諸侯爭霸時期周王的作用顯著,各諸侯國的地位還需要得到周王的認可方能得到天下認同,故「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西周武公作用也極為有限;而東漢末年雖然群雄並起,但他們的爵位必須得到漢獻帝的詔令認可,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影響就極大。二則西周公國國土狹小,人口不多,僅求自保,沒有也不具備稱霸的實力;而曹操不僅有稱霸的野心,也具備稱霸的實力。在你死我活的爭霸戰爭中,實力是最具有決定意義的。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西周武公在苦撐數十年後,最終被強秦所滅,而曹操則經過數十年的兼并戰爭,最終統一北方。


周赧王遷居王城前,王城已經是西周君的都城。尚有天下共主稱號的赧王既不能與東周君共居成周,當然也不可能與西周武公共居王城,也就是常言的「一山不容二虎」。那麼最有可能就是西周武公在王城旁另築小城以安赧王。筆者曾撰文認為戰國晚期赧王所居的小城就是東周王城西南部郭城南牆外的瞿家屯東周大型夯土建築群。理由如下:其一,考古發現顯示瞿家屯東周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群始建年代最早在戰國中期晚段與戰國晚期早段之間或略後,而其廢棄年代在戰國晚期。其建築及使用年代正與周赧王所處時代相符;其二,考古發現顯示瞿家屯東周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群為一處規劃有序的大型禮制性的宮室建築。其規格與規模與周赧王天子身份相符;其三,考古發現顯示瞿家屯東周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群雖然規格高,規模大,但其偏居一隅,特別是居於東周王城南城牆以南的區域,與周赧王雖有天子之名而無天子之實的寄居身份相符;其四,瞿家屯東周大型夯土建築群所在區域有自成一體的防禦體系,可以視為一座獨立的小城。這一態勢也與周赧王雖寄居於王城,但又獨立於西周武公的王城這一局面相符(《洛陽瞿家屯東周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的初步認識》,《文物》2007年第9期)。果如此,則西周武公在戰國中晚期居於原王城內,而東周王城南牆外的瞿家屯東周大型夯土建築群則為周赧王所居。王城的高大與瞿家屯東周大型夯土建築群的狹小、位於王城內規模宏大的宮殿區和王城外偏居一隅的瞿家屯東周大型夯土建築群在規模、規格等各個方面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西周武公和苟且偷安的周赧王的身份地位相呼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陳傳海、楊自然:1942和1943年的河南嚴重災荒
魏源、曾國藩、黃興和近代中國軍事變革
辛亥革命時期的十八省建國思想及其後果
近代藏書家張之銘的表譜學實踐
中華民國國旗的故事:國民政府檔案中有關之史料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唐朝藩鎮割據時,諸侯沒有學習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一場差點助劉備」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魏內亂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大便宜,唐末的諸侯們為何不跟著學
歷史故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正值漢末大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同樣是天下大亂,諸侯割據,為什麼唐朝末年沒人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袁紹為什麼拒絕「挾天子以令諸侯」呢?
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協並不甘心當傀儡皇帝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卻將三個女兒許配給傀儡皇帝劉協?
挾天子以令諸侯前,曹操是如何把漢獻帝拐騙到許縣的?
唐朝末年的藩鎮們,為什麼不學三國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
誤解千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相
春秋時期,諸侯王是否干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
袁紹手下說挾天子以令諸侯吧!曹操的謀士卻說我們尊奉天子吧!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什麼令不動馬超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家卻挾太后以令諸侯,殺了皇帝都沒事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和劉表實力強勁,怎麼未曾夾擊?
為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是曹操,而不是袁紹呢?
袁紹為什麼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機會拱手讓給曹操
「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控了大半個天下的曹操,吳蜀聯合對抗的曹操,為什麼沒有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