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19歲「癱瘓手」患者學會了切菜,融合技術為偏癱病人謀福祉

19歲「癱瘓手」患者學會了切菜,融合技術為偏癱病人謀福祉


上海壹博醫生集團功能神經外科學科帶頭人孫成彥博士與手外科學科帶頭人胡韶楠教授攜手以創新理念,採用「融合技術」,成功跨選課嫁接兩個不同學科的術式,讓一名已偏癱近20年的病患小林,使他長期運動功能缺失的肢體,改善接近至正常人。據資料檢索,在全球範圍內,像這樣通過融合技術,成功治療偏癱的案例尚屬首例。


由於出生時產鉗助產導致腦損傷,小林右側上下肢發育遲緩、功能障礙,三歲左右才可獨立行走,呈足內翻畸形,步態不穩;他的右手則出現抓握和伸指困難、拇指內收、前臂旋前畸形等,並逐步喪失精細運動能力。直至成年,他的很多基本獨立生活能力(譬如自己吃飯、系扣子、拉衣服拉鏈、上廁所等)都不具備。儘管到處奔波求醫,卻因長期沒有得到正確、系統的治療,導致上述運動功能處於持續退化狀態,病情愈發加重,最終可能逐步喪失全部運動和生活功能。



19歲「癱瘓手」患者學會了切菜,融合技術為偏癱病人謀福祉


以往,長期以來醫學界對於像小林這樣的偏癱病人,治療上始終各自為政。譬如病人在神經內科求醫,神內醫生可以通過給他注射肉毒素來解決肢體痙攣癥狀,然而這種治療效果短期且不穩定;病人到手外科求醫,神經移位術和畸形矯正是常見治療方式,在手神經功能重建方面效果明顯,但由於痙攣問題沒有解決,術後複發率和手術失敗率仍然較高;


如果病人僅僅接受功能神經外科治療,手術對於解除痙攣的效果明顯且穩定,幾乎不會複發,但是肢體精細運動功能卻無法獲得最佳矯正;而病人如果求助於康復專科,康復訓練可以解決一時的功能問題,卻仍然是治標不治本,病情反覆是常態。


此次手術最大的意義在於,改變了過去各學科「各自為政」或「分而治之」的治療理念,將解除痙攣、神經移位、畸形矯正和康復訓練等治療技術,根據個體化的病情予以重新融合、整體運用,創造性地誕生了一種由多學科團隊合作創造出的全新序貫式治療方式,使得幾大技術同時在一隻手上發揮出了最大效應。現在的小林可以一口氣騎自行車10公里;學會了撿豆子拿筷子等精細動作,泡茶切菜亦無障礙。

目前,中國已有腦卒中病人1720萬人,保守統計其中有75%的患者出現了卒中後軟癱、痙攣癱等癥狀。40歲以上成年人中風偏癱發病率已達到2%,到2030年,中國將有3177萬名腦卒中患者。另外,由外傷、炎症、腦腫瘤、腦血管病等引起的偏癱,目前也至少以百萬病人計。「融合技術」的使用,使得上述情況導致的肢體偏癱、痙攣、畸形或功能障礙患者,今後都有了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式。


企鵝號非移動醫療,如有疾病相關的諮詢,請微信關注壹博健康諮詢公眾號(Eber-health),向孫成彥教授、胡韶楠教授或更多三甲醫院的醫生進行諮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博健康 的精彩文章:

孫成彥醫生:3歲和10歲的腦癱手術效果相同嗎?
哪些偏癱患者適合手術治療
雙肩不等高,是不是一定是脊柱側凸
孩子弯腰驼背、肩膀一高一低,小心是脊柱侧弯
腦癱系列講座一:腦癱治療需要多學科配合

TAG:壹博健康 |

您可能感興趣

人臉融合
醫療+人工智慧前景可期:與醫療機構深度融合是關鍵
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體醫融合學生健康分會成立
融合學科的大學教和學
奢華 不止是價格 更是藝術與科技的融合——8848鈦金手機
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深度融合推進組,助力2018AIIA人工智慧開發者大會
復旦大學團隊合作研發出具有廣譜抗人冠狀病毒活性的多肽類融合抑製劑
融合教育拓寬殘疾孩子人生路
劉紅旭專訪:推動多學科交流 促進介入心臟病學與結合醫學融合
當神奇寶貝學會了融合進化,妙蛙種子和火恐龍融合後有點帥!
知識融合,智慧碰撞,共育金融科技人才
學科交叉融合解教育難題
融合發展:跨學科史學研究的創新路徑
30歲+女人的輕熟風穿搭:優雅與氣質的融合,很有女人味!
攝影師鏡頭下80年代的唐人街 新舊融合自成一派的華人社會
阿法替尼是NRG1融合胃腸道腫瘤患者的潛在治療選擇!
報名 | 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深度融合推進組,助力2018AIIA人工智慧開發者大會
自學一年!13歲男孩在家打造核反應爐,成最年輕核融合科學家
雙人武魂融合技算什麼 這支隊伍可以七人武魂融合 可惜遇到唐三
分子診斷技術的臨床實踐與多學科融合——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檢驗中心門劍龍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