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被遺失的古藥鋪文化

被遺失的古藥鋪文化

點擊

上方

藍色字

中醫思維十

可快速關注


導讀


「學了這麼多年中醫,連最基本的抓藥常識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原來看似平淡無奇的抓藥,居然蘊含了那麼多講究。我一邊學一邊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感動。曾幾何時,這些遺落的古藥鋪文化就這樣慢慢湮沒,可悲的是我們都沒有見過,更不要說子孫後代了......」

今天就讓我們跟芸菱一起重溫古藥鋪文化,撿拾起我們丟失的古代藥鋪精神。




這兩日在中藥房轉科,感慨頗多

。雖然大二暑假的時候在一家中醫門診部藥房抓過中藥,但看見三甲醫院偌大的一排排葯櫃,心裡還是莫名激動。



在中藥房的第一天,抓藥師傅教我

如何使用戥子,如何包裝

,新鮮的同時也自覺慚愧,學了這麼多年中醫,連最基本的抓藥常識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原來看似平淡無奇的抓藥,居然蘊含了那麼多講究。我一邊學一邊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感動。曾幾何時,這些遺落的古藥鋪文化就這樣慢慢湮沒,可悲的是我們都沒有見過,更不要說子孫後代了

......



於是,今天芸菱想和大家一起重溫古藥鋪文化,撿拾起我們丟失的古代藥鋪精神。




先從戥子說起





戥(deng讀音同等),是傳統上用於稱中藥、貴重金屬(如金、銀)的一種衡器,結構與秤同,秤桿一般骨制,盤為銅質。戥子的刻度標誌稱為

「戥星」



發展歷史






宋朝主管皇家貢品庫藏的官員劉承硅,鑒於當時一般的木杆秤計量精度只能精確到"錢",遠遠不能滿足貴重物品的稱量,經過潛心研製,在公元1004~1007年之間,首先創造發明了我國第一枚戥秤。經過測量,其戥桿重一錢(3.125克),長一尺二寸(400毫米),戥鉈重六分(1.875克)。第一紐(初毫),起量五分(1.5625克),末量(最大稱量)一錢半(4.69克);第二紐(中毫),末量一錢(3.125克);第三紐(末毫),末量五分(1.5625克)。這樣的稱量精度,在世界衡器發展史上是罕見的。這種戥秤設計精美,結構合理,分度值(測量精度)為一厘,相當於今天的31.25毫克。



歷史演變



到了明、清時代,隨著工農業及商業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戥子的製造、使用、管理已達到了一個非常完備的水平,但是仍然沿用了1斤等於16兩的非十進位制單位。直至1959年,國務院才發布了計量單位一律改為10兩為1斤的命令。所以,戥子都是按1斤等於16兩設計的,這給我們的收藏和研究工作帶來了許多不便。



現在的戥子



戥子的範圍大小不等,一般每桿戥子有兩個稱量範圍,就是行話說的「頭毫」、「後毫」。「頭毫」的稱量範圍一般是0-50g,「後毫」的稱量範圍是50-250g,當要稱取的藥物總量大於250g時,就要分兩次或多次稱取。普通戥子精度通常到克,而貴細藥材專用的分厘戥子通常稱量精度可達到0.1g。




戥子的使用



在實際應用中戥子的使用具有極高的準確性和獨特的觀賞性,進行藥品調劑時應以左手持戥桿並用拇指和掌心扣住砣弦以固定戥砣,右手取葯放入戥盤,依據稱量需求選擇頭毫或後毫,然後提起稱毫,將戥桿舉至與雙目平齊,左手將砣弦移至欲稱量的戥星刻度上,放開左手並檢視平衡,中藥業有所謂「

齊眉對戥

」指的就是以上講述的方法,這樣做是為了稱量藥物時能達到更為精確的劑量。



在臨床上,每張中藥處方通常會開出三劑、七劑或更多劑,這時就要求我們將已稱好總量的每一味葯再均勻的分成若干份,戥子的優越性就在這時表現出來。當稱好一味葯以後,以左手持戥桿並用拇指和掌心固定戥砣,右手扶住戥盤,返回到調劑台邊上,再以右手從戥盤內分出一定量藥物,按照處方順序碼放在大門票(指用來包中藥的紙)上,然後右手提起稱毫,將戥桿舉至與雙目平齊,左手將砣弦按照遞減演算法移至剩餘重量對應的戥星刻度上,放開左手並檢視平衡,如有偏差再行增減藥品,直至檢視平衡。



是不是很有feel,想試試的有沒有???



靜下來慢慢體會這個過程,手持戥子,抓放藥品,齊眉對戥,藥品與戥盤輕觸即離、忽升忽降猶如蜻蜓點水,整個調劑過程頗具觀賞性。可是,現在很多藥店已經很少有藥劑師傅還能如此精心抓取藥品,取而代之的是電子稱。

除此之外,業界關於戥子還有很多講究,比如「

一劑一回戥

」,熟練師傅可以放開至「

三劑一回戥

」,然而現在基本都是14付、28付的開藥,倘若一劑、三劑的抓藥也是難為藥劑師傅了......




「多一點少一點無所謂」,用這樣的心態給病人抓藥,和「一劑一回戥」的態度,哪個效果更好呢?答案自在心中。在某種程度上,中醫本來就是一種「愛」文化,包括處方、抓藥、煎藥都蘊含著智慧,只有每個環節都帶著感恩之心去做,才能把藥效發揮最好。




中藥包裝






歷代對中藥的包裝是十分講究的,包裝一般分成兩種式樣,

一是方包,二是虎頭包。

方包要求邊角對齊,方正有稜角;虎頭包要求二角對,中間高,邊際低。當年學徒進藥店的第一要務就是練習包紙包。除了在外觀上要求漂亮外,傳統的中藥包裝更注重紙包的質量,無論是種子還是

散劑,都要包封得嚴嚴實實,老藥師將你的紙包甩出三尺櫃檯,不得有粉末和細小的種子溢出才算過關。




虎頭包的傳說



在我國南方,只要見到一個一頭高聳、 頭扁平的樣式象虎頭的包,就會知道這是一包葯。傳說,這是紀念藥王孫思邈的物品。傳說,孫思邈有一次路過一山坳,見一老虎蹲在路上,病態懨懨的樣子,於是上前關切問道:「山君。有病么了」,老虎張開口,孫思邈走上前,將一串鈴撐住虎口,見有一金釵卡住了虎喉,便知是吃人肉引起的。藥王當即取出金釵,虎的傷口卻血流不止,孫思邈即從身上取出一包葯灑在傷口上,血止住了。孫思邈將剩下的藥包了起來,包成一個一頭高聳、 頭扁平的樣式,給虎看了看,說

:

「這是給你留著的,有虎頭的記號,明天來此複診。」虎點了點頭。第二天,老虎真的來了。孫氏給老虎撒好葯後說

:

「今後不要再傷人了。」老虎繞藥王三匝而去。以後,有買葯遇虎擋路者。藥王教以出示虎頭樣藥包,虎當即搖頭而去。為紀念藥王的功德,藥鋪賣藥用紙包成虎頭包的形式就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關於虎頭包的包裝樣式,我們查找了很多資料,都沒有找到,如果讀者朋友們有了解的,別忘了給我們分享。



現在將方包的包裝步驟解析如下:












圖片來源葯圈




儘管是同樣方包的包裝,也是有很多種方法。

但現代的中藥包裝紙一般都是用牛皮紙,不要用報紙或者這種帶字的A4紙。

現在藥房一般都是做好的牛皮紙袋了,把稱好的葯直接倒進去,然後用訂書器訂好或者紙袋口一折,三五包摞在一起就開始包紮繫繩了,其實這些都不是規範的做法。





就連繫繩怎麼系,用什麼樣的繩子都是有講究的,看下面兩張圖,你更喜歡哪一個?





北京同仁堂有一句古訓

「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意思是說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做事不要違背良心,不要見利忘義,因為你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道的。現在芸菱覺得這句話同樣適用藥鋪文化,一位藥劑師傅也應該秉持這一精神,唯有此,病人的每一副葯才帶有愛的溫度!




中藥包好後如何繫繩







一般中藥包好後用十字包紮法,上系活扣,一為好解,二為吉利的意思。切忌綁死,犯忌。以下視頻是芸菱專門跑到中藥房找藥劑師傅錄製的,拿走不謝哦!







了解了古藥鋪戥子、包包、繫繩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藥鋪建築、葯斗等文化。





藥鋪的建築風格




因中藥大部分為中草藥,所以古人一般將藥鋪視為屬木或屬火的行業,藥鋪多為

坐北朝南

,開門於南面或東南面(南面屬火,東南屬木)。堪輿學認為二和七兩個數字屬火,所以古代許多藥鋪為

兩進院落或兩層建築

,為「前店後廠」式格局,大藥鋪則為面闊七間,在藥鋪內,一般都設神位

供奉藥王神

,北方藥商多奉

東漢人邳彤為藥王神

,南方藥商供奉的藥王神是

唐代的醫學家孫思邈






邳彤




邳彤,信都(今河北安國)人,能文善武,邳彤原是東漢開國元勛,精通醫術,常為百姓治病,死後葬於安國。光武帝劉秀手下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邳彤死後葬在祁州(今安國)南關,修造「邳王廟」作為祭所。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984年)祁州建立「藥王廟」,清朝時體仁閣大學士劉墉又特為「藥王廟」書匾。









孫思邈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現陝西銅川市

耀州區

)人,唐代醫藥學家,101歲無疾而終,被後人稱為"

藥王

"。

公元581年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從小聰明過人,受到老師的器重,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學說。由於當時社會動亂,孫思邈隱居陝西境內的秦嶺太白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當時的朝廷下令征孫思邈為國子監博士,被他拒絕了。孫思邈在

太白山

研究道家經典,探索養生術,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






匣櫃








「前匣後鬥上裝瓶,暗櫃獨存瓶後封」

前匣又稱匣櫃,與斗櫃左右寬度相等,擺放於貼牆斗櫃的前面,是調劑中藥飲片的必備櫃檯,前面封閉,上面質硬光滑,上面左右及前邊設有擋葯欄,前面葯欄靠左右壓方台。相對斗櫃之面,設有上下三排六個抽匣,每匣十字等分四格,其特點是匣深、格大、容量大。





葯櫃




葯櫃的起源



一般一進診所,櫃檯的內側靠牆擺放著一排排盛放中藥飲片的的葯櫃,又稱「百眼櫃」。那一個個小抽斗中,存放著數百種藥材,每個抽鬥上都寫了其中存放藥材的名稱,取起來十分方便。傳說這百眼櫃的樣式,是從唐代藥王孫思邈採藥用的

大圍兜

發展起來的。孫思邈常上山採藥,他特別做了一個大圍兜,上面縫了很多小布袋,每採到一種葯就放進一個葯袋內。採藥雖多,繁而不亂,碰到急症病人,也能很快取出對症藥物為病人治療。後來藥鋪就仿此製做了由很多小抽斗組成的百眼櫃。




(仲景的布兜應該類似這個吧,請看官自行腦補)






葯櫃一般為

多格抽屜式組合櫃,多數按照「橫七豎八」排列。

有一個抽斗做成一個格子的,也

有一個抽斗做成兩個格子的,還有做成三個格子的,而格子的多少則是根據

藥物的屬性

來決定的。比如說質地輕的淫羊藿,則需要一個斗全部盛放






中藥斗譜編排原則




中藥有那麼多種類,在葯櫃中又是依據什麼原則編排斗譜呢?




現代斗譜的編排一般根據便於

中藥調劑師調劑操作的原則劃定常用藥區域與不常用藥區域以及特殊保管藥品。





常用藥區域,斗譜編排




1.按方劑組成排列。

以「四物湯」為例,當歸、川芎、熟地、炒白芍這些葯可擺放在同一葯櫃的葯斗中,適合拿取中藥便於調劑。




2.

按中醫臨床常聯用的藥物排列。

將有「相須」、「相使」作用的飲片擺放在一起,如三棱、莪術;麥冬、天冬;肉蓯蓉、仙茅;羌活、獨活;王不留行、路路通;黃柏、知母等。




3.按藥物功效相近排列。

如有安神作用的酸棗仁、合歡皮、茯神、

遠志、首烏藤等;如有健胃消食作用的雞內金、神曲、焦山楂、炒谷芽、炒麥芽等置於同一組葯櫃。

(當然若是功效相近的同時,外觀性狀也極其相似時,應將兩葯擺放不同層次、不同葯斗位置,避免差錯發生。)




4.按中醫臨床醫師常用方劑排列。

如中醫婦科治療泌尿系統感

染的方劑有扁蓄、瞿麥、土茯苓、粉萆薢、竹葉、鳳尾草、車前子、滑石、木通等,將這些治療同一疾病的方葯擺放在同組葯櫃,調劑人員在這一葯櫃前就基本能將處方上的藥物配齊,大大減輕調劑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並縮短候葯時間。




不常用藥區域,斗譜編排




1.按藥用部位排列。

將根莖類、葉、花、果實種子、動物全蟲、礦物類將同類葯分別置於同一組葯櫃,便於調劑人員查找並短時間內掌握藥物擺放位置。




2.按炮製規格排列。

如鍛成炭的藥物地榆炭、大薊炭、小薊炭、茜草炭等可擺放在同一組葯櫃中便於查找。




3.專項疾病專用藥定位排列。

如x號葯櫃定為抗腫瘤藥物專櫃,將有抗腫瘤作用的藥物如半枝蓮、血見愁、山慈菇等擺放在一起便於查找及調配。




4.新進藥物定位擺放

。於x號葯櫃很據臨床用量作相應調整。




特殊保管藥物




對易發生質量變異現象的藥物,擺放於科室配備的醫用冷櫃中保證藥物質量。如易走油的火麻仁、瓜萎仁;用量少而貴重的川貝母;易霉變的蜈蚣、全蠍等。





雖然中藥斗譜的編排仍然不統一,不過大多數醫院以及中醫診所多半是按照

高效、方便、安全、人性化

原則將中藥斗譜進行編排,

既有利於調劑人員短時間內熟悉和掌握各類飲片擺放的位置,又利於減輕調劑人員勞動強度明顯提高調劑人員的工作效率。




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

我們要積極採納

一部分高效的工作方式,然而古人遺留給我們的東西,我們也有必要去了解。在古代藥鋪中,關於葯斗中藥物的擺放還要考慮

藥物的五行屬性。



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五行屬性,藥品最好擺放在與藥品的五行屬性相同或相生的五行方位上,

如治療肝膽疾病的藥品(屬木

適宜擺放在東面、東南面和北面,盡量不要擺放在西面和西北面;治療心系疾病的藥品

屬火

適宜擺放在南面、東面和東南面,盡量不要擺放在北面;治療脾胃疾病的藥品

屬土

適宜擺放在東北面、西南面和中間,盡量不要擺放在東面和東南面。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中醫思維十平台無關,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本文來源

中醫集結號,由作者芸菱授權中醫思維+轉載

,由中醫思維+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授權。




首屆「溫暖的中醫讀書會」




針對人群:

中醫讀書愛好者


參與方式:

通過購買讀書會會員資格加入首屆「溫暖的中醫」讀書會


費用:

299/人


讀書會周期:

動開始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


首屆會員特權:

每位會員贈送五本溫暖的中醫讀讀書會精選圖書




具體活動:


1、組建成立讀書群,為廣大中醫愛好者挑選最合適你們的書籍。讓大家從了解中醫開始,健康閱讀,以講帶讀,學講並行。



2、推出「閱讀推廣人」制度,由中醫傳承學院編委會引導組建「閱讀推廣人隊伍」,分為醫師自願者(具有醫師資格的專業人員)、行業志願者(各行各業非醫師的志願者)兩類,為廣大中醫圖書愛好者答疑解惑。



3、組建讀書社群,推出優秀書籍、優秀作者、優秀的網路教學分享計劃。定期邀請書籍作者、編輯、讀者、閱讀推廣人為廣大讀者分享自己的初衷、心得、感悟、學習方法等。




報名須知:

成為會員後加入讀書會專有微信群(請報名成功後添加讀書會秘書微信:

13552886976

)。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立即入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思維十 的精彩文章:

人民日報:70%以上的疾病都和心情有關,教你排解7種消極情緒
現在絕大多數人肝不好,根源其實都在此處
怎麼才能讓孩子少生病
用心讀書 ——走好中醫路的第一步
林傑:外治手法,從腹部下手最容易

TAG:中醫思維十 |

您可能感興趣

遺失的美好:俄羅斯被遺棄的建築展現另一番頹廢美
步搖|正在遺失的古典美
遺失的上古四部奇書,記載夏朝之前的歷史,中國的文化史太悠久
遺失在西藏僜寨的愛情
遺忘的特區,遺失的美好
民國老照片:山洞、神樹出現的人物雕像,現代化中漸漸遺失的景象
遺失的記憶腐爛的罌粟花
【邊疆時空】即將遺失的蒙古族傳統的擀氈子
失物認領:昂貴的鞋,遺失在埃及神廟中
中國遺失的「瑰寶」之和氏璧
遺失的景跡,圓明園
金綠貓眼石——上帝遺失在人間的寶物
油畫家崔小冬:遺失的浪漫和自己的臨摹感言
把心遺失在海德堡
帝後禮佛圖:龍門石窟遺失的瑰寶
椅披,被遺失的傢具拍檔
我們丟掉了什麼?——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失清單!
我們丟掉了什麼?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失清單!
《小森生活》神隱世界大揭秘 尋找遺失的記憶
科研玉米被偷摘是什麼情況 損失的是科研成果 遺失的是人性 觸犯的是道德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