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源本中醫系列科普書出版 解讀藥科理工男的中醫奇談怪論

源本中醫系列科普書出版 解讀藥科理工男的中醫奇談怪論

《複雜中醫的極簡思考》:淺顯語言,用「氣」解構中醫,溝通古今,趣味科學。

《氣道中醫》:通過六種類型案例,另類解讀純中醫思維。

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中醫創新科普圖書,系列之一《複雜中醫的極簡思考》和系列之二《氣道中醫》,即日起在噹噹、京東、亞馬遜和淘寶等各大在線書店和實體新華書店開始同時發售。

《複雜中醫的極簡思考》側重於中醫原理的科學解密。全書使用現代語言和知識,對古老的中醫原理進行剖析,將抽象的中醫具象化,將複雜的中醫重新組織,按照什麼是疾病,如何診斷疾病,如何治療疾病的順序進行表達,書中引用和繪製了大量模型圖以幫助理解,並使用大量臨床案例進行佐證,第一次將中醫表達為「氣能量」代謝的生命科學。全書使用淺顯的語言,讀者可以簡潔地「看懂中醫」。由於直接解析了中醫原理,即解析了中醫的「心法」,讀者由此可以自行思考,舉一反三,對健康問題進行自我判斷。

《複雜中醫的極簡思考》首先對氣進行建模,然後展開對陰陽五行、精氣神生命模型、中西醫的核心差別、中醫天人合一物理原理、臨床癥狀的「氣」物理原理、針灸湯藥療法的物理原理進行深入淺出的探究,全程使用氣的邏輯,穿插各種有趣的臨床案例,將中醫理論的各個看似精美而獨立的珠子連成一串,使之成為一個完整連貫的整體,是對中醫科學化、中醫科普的一個另類而創新嘗試!

《氣道中醫》則基於前書的「氣代謝邏輯」,將人體分為六個模塊,每個模塊可以發生的問題是固定的,每個模塊問題的治法是固定的,對中醫里最難的《傷寒論》六經系統進行淺顯地解讀,藉助源本中醫醫療團隊多年的臨床經驗,使用人體「氣」原理,使用模型化的描述方式,分成六個模塊,通過臨床案例剖析,對疾病原理,診斷思考,治療思考的過程進行細緻描述。本書對常見臨床癥狀進行了剖析,將癥狀落實到營氣和衛氣這種最微觀的氣,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嘗試建立癥狀背後的「氣機」標準,因此本書既可以幫助中醫興趣愛好者建立疾病的中醫思考邏輯,也可以幫助臨床工作者梳理《傷寒論》六經思維,強化純中醫思維,由於全書大量使用現代表達和思維方式,所以不完全等同於古典中醫,因此可以理解為「新古典中醫」。

兩本書同樣使用了「極簡思考」的模式,語言現代化、科學化、結構化,直指中醫原理,明確診斷和治療邏輯。這種表達方式出自作者的理工科思維。該書作者之一,樊學鴻先生畢業於中國藥科大學中藥製劑專業,醫療行業工作經驗近20年,歷經醫藥行業銷售、互聯網醫學教育、醫藥營銷諮詢服務創業等多範疇工作內容,後發起了北京市源本中醫研究院,作為獨立的第三方研究機構對古典中醫進行系統研究,歷時超過6年;這些迥異於傳統中醫的背景和經驗,讓該團隊在中醫研究中使用了風格迥異的研發方法和路線,不斷從各角度提出上千個問題,使用幾近「拷問」的方式,刨根問底,不斷採集證據,比對臨床經驗,結合現代科學知識,嘗試清晰解答。

其帶領的醫療團隊專註研究古典中醫超過6年後,以理工科的結構化思維方式,重新對古典中醫進行了全面而系統重排,並使用科學化的語言,對古典中醫進行了「科學范兒」的解讀。該套叢書,大量引用現代物理、化學、數學、天文學知識,對中醫進行了系統的「拷問」式探究,這是一種全新的嘗試,相信會帶給讀者完全不同的啟發和震撼。

這兩本書的學術淵源來自於清乾隆皇帝的御醫黃元御,黃元御著有《醫書十三種》,其中《四聖心源》代表了其學術的核心部分,專題講解古典醫學的核心邏輯(古稱「心法」),近代《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之作者彭子益,當代著名中醫李可先生的學術體系均大部分出自元御。黃元御用六氣來解析方書之祖——《傷寒論》的六經體系,也是近代大家熟悉的火神派思想的淵源之一。

這套書中實現了幾個首次:

1.首次假定「氣」的本質是水的分子結構,並以此為基礎展開對中醫的全面解讀。

2.首次畫出表裡氣機升降出入模型圖,用於直觀描述人體氣狀態。

3.首次提出針灸的作用機制是壓力傳導原理。

4.首次使用氣的邏輯將針灸和用藥的邏輯統一。

5.首次提出臨床癥狀分為溫度、壓力兩個物理維度。

6.……

書中娓娓道來的大量臨床案例,非常好的回答了當代對於中醫「不科學,療效差,速度慢……」等疑慮。而且,像黑科技一樣,中醫表現出「療效好,速度快,很科學……」的特質,這給當代人提供了很好的啟發。作者堅信在20年內,古典中醫將很可能成為世界主流醫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助推精準醫療發展!BD(中國)與華南理工大學合作建立生物科學研究卓越中心
澳門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所《抗戰研究叢書》系列成果巡禮
香港理工大學與華潤擬建兩個聯合研究中心 研發微電子及精準醫學技術
BD中國與華南理工大學建立生物科學研究卓越中心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畢節工作站開展搶救性清理工作
德國理工科留學專業及院校推薦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新中英雙語APP,通過閱讀把握科技時代脈搏
新興科技的脈搏,盡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英APP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APP,最權威的中美新興科技報道
招標公告:東莞理工學院科技創新研究院購置3D列印精準醫療設備
歪果仁眼中的中國理工科科研調查:讓學術氛圍更自由成最大呼聲
「中國的AI覺醒」!《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新興科技峰會召開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布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正式發布,35位中國入選者涵蓋全球最前沿科學與技術
雲從科技聯合華南理工、華威大學研發跨媒體大數據平台
陸朝陽——榮登《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
全國政協委員、華東理工大學教授藍閩波:科研儀器設備維修急需反對壟斷
山東理工大學:與喬治亞國家科學院開啟合作
華東理工大學「國家安全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北理工物理學院成功舉辦公眾科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