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周麥積山石窟造像

北周麥積山石窟造像

麥積山北周造像的歷史背景


北周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是一個短暫而強大的王朝,佛教社會基礎雄厚。


各個社會階層共同構成了北周佛教興盛的社會基礎,國都長安成為這種佛教信仰潮流的集中體現之地,湧現出大量精美的佛教藝術品。近年來大量出土於西安地區的北周造像也說明了這點。然而同時期,麥積山造像受到了長安造像影響,同時又承傳了麥積山早期造像的某些特徵,最終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珠圓玉潤的美感


北周造像上承北魏遷都洛陽以來形成的「秀骨清像」之餘韻,下啟隋唐造像「豐腴圓潤」之先河。總的看來,造像神態端莊恬靜,形體敦厚挺拔,服飾簡潔流暢,具有一種珠圓玉潤的美感。


面部特徵


麥積山石窟現保存的北周窟、龕中的泥塑造像的主要特徵有:

麥積山北周佛像繼承了北魏晚期和西魏時期造像典雅秀美的藝術風格。


如佛像作成俯首下視的動態,顯示出沉靜、莊重而謙和的神情。

北周麥積山石窟造像



佛像肉髻低平,薄發無紋、臉圓豐瑞,雙肩渾圓。

北周麥積山石窟造像


北周麥積山石窟造像



菩薩、佛面相基本相同。

北周麥積山石窟造像



菩薩具有溫柔、善良、智慧、恭順和淳樸的神態。

北周麥積山石窟造像


佛、菩薩面部五官的處理特點


——這兒的北周佛與菩薩面相沒有顯著區分。


眼、鼻、嘴較集中,主要體現在:額頭寬度,眉弓與眼的距離,人中的距離,下巴的長度。大部分眉弓的位置在頭部二分之一處。


北周與北魏面部比例比較


整體造型特徵


佛、菩薩的各種服飾表現出輕薄貼體的質感。衣紋處理的自然、流暢、生動,如「曹衣出水」。


佛像袈裟覆蓋於座前的「裳懸座」是北魏時期中原和南朝造像的主要樣式,麥積山在北周的佛造像中沿用了這一樣式。


佛像體型普遍較長安之各佛像更為修長。


菩薩像披巾垂於腹、膝部二道樣式,雙肩垂掛一串聯珠紋纓絡,裙腰多外翻,這些特徵均不見於同時期其它地方的造像中。

北周麥積山石窟造像



菩薩佩戴的花冠、連珠纓絡、項圈、臂釧等飾物的局部刻畫精緻,使造像顯得雍容華麗。

北周麥積山石窟造像



麥積山佛像在北周時期又受到長安造像模式的影響,而長安模式是在直接吸收了南朝樣式的同時又融合了北齊造像的一些特點後形成的,總之,地域不同,形成了各自的風格,如麥積山佛像體型較長安之各佛像更為修長。但也有很多共有的時代特徵,如佛像整體造型豐腴圓潤。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中國畫在追求「進步」的百年歷程中,成功地實現了「自廢武功」!
黃公望的33個作畫秘籍
王鏞精品山水200幅賞析
8個筆法技巧,你收藏了嗎?

TAG:月雅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甘肅天梯山石殘像或為漢地最早石窟造像
太原天龍山石窟佛教造像藝術
北山樓藏龍門北魏造像題記三十品
武威天梯山新發現佛造像 與北涼王「為母造丈六石像」契合
「石窟鼻祖」有證據:甘肅天梯山石殘像或為漢地最早石窟造像
神農故里-羊頭山石窟造像
北齊白石佛造像賞析
山西五台山附近發現佛像窖藏坑 出土石刻造像34尊
新鄉 西明寺北魏造像碑
北朝佛造像
北魏韓小文造像碑
犍陀羅石雕——寶宮中的佛陀造像
山西臨汾:安澤海東摩崖造像依山傍水講述千年故事
杭州餘杭南山摩崖造像探訪記
濟南長清四門塔-隋代古塔東魏造像
王世利——以山河為民族造像
流失海外畫中「歸來」!78幅太原天龍山石窟造像畫作在太原展出
東大寺造像
青州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揭秘
我是雕刻師,山西玉皇廟彩塑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