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宋詩詞的現代意義

唐宋詩詞的現代意義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本文為南京大學莫礪鋒教授在由光明日報和南大文學院、社科處聯合舉辦「光明講壇」上的講座內容。

唐宋詩詞的現代意義



今天我們講的是《唐宋詩詞的現代意義》。首先解釋一下「唐詩宋詞」這四個字。人們一定知道文學史上的兩個專有名詞:唐詩和宋詞。我們經常把它們合稱為「唐詩宋詞」。為什麼我要變換詞序,改稱「唐宋詩詞」呢?我認為對於這兩種文體,都應該兼重唐宋。如果我們只說唐詩,就會忽略宋詩;假如我們只提宋詞,就會忽略唐五代詞。唐詩雖是古典詩歌的巔峰,但宋詩也非常了不起,宋詩是一個巨大的存在。現在的《全唐詩》加《全唐詩補編》不過五萬六千多首,但是《全宋詩》里收錄的宋詩接近25萬首,數量非常大。宋詩不僅多,而且好。北宋的蘇東坡和南宋的陸放翁,他們的整體水平並不亞於唐代的李杜。詞也是一樣,詞當然是在宋代才發展到頂峰,但是晚唐五代已經出現了很好的詞人和作品,溫庭筠、韋莊就是兩位非常優秀的詞人。更了不起的是五代的李後主,他的詞作擁有廣大的讀者。所以我一向認為,閱讀古典詩詞,最好是把唐宋的詩與詞放在一起讀。


什麼叫唐宋詩詞的現代意義?通俗地來講,就是唐宋時代的詩詞對於現代讀者有什麼價值。唐宋的詩詞作品距離我們最遠的有1400年了,最近的也有800年。相隔的年代這麼久遠,為什麼我們還會感興趣呢?這就在於它具有現代價值。我下面從四個方面來講講我的看法。

唐宋詩詞的審美價值


詩詞,尤其是唐宋詩詞,是用漢字碼成的文本中審美價值最高的一類作品。新詩人艾青說過,詩就是文學中的文學。我們可以模仿艾青的話來說,唐宋詩詞,就是詩歌中的詩歌。它簡潔、優美,把漢語漢字所蘊含的審美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了。多讀唐宋詩詞,對於我們的寫作,對於我們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是一個有力的促進。在座諸位不一定從事與文字有關的工作,但漢語漢字是我們本民族的語言文字,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它。


在座的都是年輕人,大家都有一個無法迴避的寫作任務,就是寫情書。我們怎樣才能把情書寫得更好呢?我想有兩個基本要求,其實也是我們漢字寫作的基本要求:第一,要簡潔,不能啰唆;第二,要優美,不能寫得太粗俗。假如我們希望把情書寫得很優美,又缺乏寫作才能,怎麼辦呢?借鑒唐詩宋詞啊!我們可以把李商隱《無題》詩中的警句摘錄下來,鑲嵌在情書中間。你的朋友看到情書中有這樣的語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多麼感人啊!萬一哪位同學戀愛不順利,你的朋友暫時不理睬你了,你需要寫一封信去勸她(他)回心轉意,唐宋詩詞中間也有非常好的參考文本。北宋詞人晏幾道,我們稱他為「小晏」。小晏詞寫得最好的主題就是失戀的痛苦。比如《臨江仙》的上片:「夢後樓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假如你在書信中間把這兩句鑲嵌進去,寄到那位暫時不理睬你的朋友手中,她(他)讀了之後,肯定馬上就回心轉意了,因為被感動了。所以我說多讀唐宋詩詞可以提升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一重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不用多說。


唐宋詩詞的「言志」與「抒情」


說到第二重意義,首先要明白唐宋詩詞寫的是什麼內容。中國古典詩歌有一個最古老的綱領,就是儒家說的「詩言志」,這在《尚書·堯典》當中就提到了。到了西晉,陸機在《文賦》中又提出「詩緣情」的理論。有人認為「言志」偏向嚴肅、正大的主題,「緣情」則是偏向抒發那些個性化、私人化的情感,把二者對立起來了。但我想,從唐宋詩詞來看,「言志」和「抒情」並不是對立的。初唐孔穎達在《左傳正義》中間就已說清楚了:「情志一也」。情與志在唐宋人看來是一個東西。比較籠統地解釋,情志就是指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包括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對萬事萬物的價值判斷。這都是古典詩詞所包含的內容。既然如此,那麼唐宋詩詞的內容就跟現代人沒有什麼距離了,因為詩詞中表達的那些內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觀和基本價值觀。比如喜怒哀樂,比如對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比如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保家衛國的英雄行為的讚美,唐宋人如此,現代人也如此。所以唐宋詩詞中的典範作品所表達的內心情感、思考和價值判斷就可以毫無阻礙地傳遞到今天。這些作品彷彿就是現代的才華橫溢的詩人為我們而寫的,彷彿就是代替我們來抒寫內心情思的。

口說無憑,我舉兩個例子。1984年我畢業留校,在南大當老師,當時系領導要求我們經常去宿舍看看一年級的新同學。有一年的國慶節,我來到中文系的學生宿舍,看到一個身高一米八的雲南男孩,站在那裡偷偷地抹眼淚,原來他想家了。佳節來臨又離家萬里,誰都會想家,這是人之常情。我當時就想,假如這個同學此時想寫一首詩來表達自己的情思,他多半不用寫,只要讀唐詩就行。他可以讀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們不可能比王維寫得更深刻,更優美,更淋漓盡致了。不只是年輕人思念家鄉,不只是年輕人的情感,人到中年、人到老年漂泊異鄉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情感。1986年我到美國的哈佛大學當訪問學者,剛到不久就遇到中秋節。那天晚上我在哈佛的校園裡看到一輪明月升到空中,真是浮想聯翩。我非常思念留在南京的妻女,很想寫一首詩或者填一首詞,來抒發一下內心的情思。可轉念一想,何必用我來寫?蘇東坡早就寫過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心中的一切想法、一切感受,蘇東坡的這首詞里都有,我只要讀就可以了。所以唐宋詩詞中的好作品,就是幫我們抒情的。它們能幫助我們紓解內心鬱結的苦悶,能讓我們獲得安慰和共鳴,這是唐宋詩詞對現代人的第二重意義。


唐宋詩詞來源於生活


唐宋詩詞巨細無遺、真切生動地展現了我們祖先的生活情景,它們告訴我們祖先曾經是怎樣生活的。我非常遺憾地感覺到許多現代人不太懂生活。雖然我們的生活已經達到小康,但有很多朋友沒有幸福感。他們不會享受生活,不會品味生活,不會珍惜轉瞬即逝的人生片斷。而古人很會生活,唐宋的詩人詞人真會生活。那些作品對於現代人的實際生活具有巨大的啟發意義。


比如說,唐宋詩詞告訴我們,我們的祖先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注意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他們熱愛自然,而今人往往與自然漸行漸遠。親朋好友聚餐小酌,進了飯店包廂里往往先把窗帘拉上,無視窗外的一輪明月——這真是自絕於自然。我們看李白怎樣喝酒。有一次他獨自喝悶酒,但是他攜著一壺酒來到月下,來到花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那是多麼優美的生活場景,多麼積極的生活態度,他與自然的關係多麼親密啊!再舉一個例子,韓愈有一首七言絕句:「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台。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韓愈寫這首詩時,正在長安做官。春日的一天,他約了張籍、白居易二人到長安南郊的曲江池去游春。上午天氣尚陰,到了下午就放晴了。曲江水漲得很滿,亭台樓閣與青天白日倒映在水中,兩岸繁花怒放。當時張籍前來赴約,白居易卻沒有來。於是韓愈寫信質問他:你有什麼事在忙,怎麼不來欣賞如此美麗的春光?我想白居易可能會回答自己工作忙,走不開,這也是我們現代人不去游春時常用來推脫的理由。白居易是忙,那韓愈忙不忙呢?白居易這一年任中書舍人,是正三品的官。韓愈呢,吏部侍郎,官居二品。二品官能抽出時間到曲江賞春,三品官反倒沒時間?可見這是借口。所以關鍵不在忙不忙,而是能否珍惜這樣的機會。晚唐詩人李昌符有兩句詩寫得很好:「若待皆無事,應難更有花。」不但自然界的花季很快就過去了,人生的花季也是轉瞬即逝的。人的一生過得非常快,人生就是由一個個片斷組成的,這些片斷都是轉瞬即逝,必須要抓緊,才能仔細品味,仔細咀嚼。如果把每一個有意味的片斷都輕易放過去,整個人生就變成毫無意義的一堆碎片。請大家多讀唐宋詩詞,像古人那樣品味人生吧。


更重要的是唐宋詩詞中蘊含著美好的人際情感,比如天倫之情,就得到極為廣泛、極為生動的描寫,那些作品直到今天還讓我們深受感動。像孟郊的《遊子吟》對母愛的歌頌,像杜甫詩中對兒女的款款深情,都是感人至深的真情流露。又如歌頌友誼,這是唐宋詩詞中發展得最為充分的一類主題。由於唐宋的詩人詞人在抒寫情感時都是通過具體、生動的生活情景來進行的,所以會給現代讀者留下極為真切的感受,比如離愁別恨,都是通過環境烘托、情景描述來抒寫的,作品中會展現出具體的場景,使現代讀者身臨其境。我一向認為,唐宋詩詞里所展現的離別場景,離別行為,用現代的話說,簡直就是優美的行為藝術。我們的祖先是如何送別的呢?他們在離城五里處修一座亭子,叫短亭。離城十里處修一座亭子,叫長亭。短亭、長亭一般是供人休息的地方,十里長亭也是送別的地方。來到這裡。送行的人往往會攜帶一些酒菜,在長亭里擺好,大家喝幾杯酒,寫幾首詩,唱一曲離歌。王維的《渭城曲》,後來被稱為《陽關三疊》,就是經常在這種場合唱的離歌。這樣的離別過程是悠長的、從容不迫的,所抒發的離別之情也是深厚的,綿長不絕的。我們看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們可以想像,李白先是跟孟浩然在黃鶴樓上喝酒,寫詩唱和。然後,孟浩然走下樓,登上船,在長江上漸行漸遠。李白一開始是站在江邊上望,望不到了,再返回樓上,樓上的視野開闊,最後看到孤帆遠影碧空盡。船在江面上越走越遠,李白送別孟浩然的情意也綿綿不絕有如江水。再看一首宋詞。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送別的地點是長亭外面,時間是一個秋天的傍晚。第二句寫在城門外面,搭了一個帳篷,在裡面喝酒。「無緒」就是沒有心緒,心情繚亂,因為這是一對情人之間的送別,依依難捨。下面說到「蘭舟催發」,船家催促要走了。古人一般是雇船,時間到了,船家催他們走。但是送別的人與行人還在那裡「執手相看淚眼」,握著對方的手,看著對方眼中的淚水,話說不出來。整個送別的過程非常的綿長,情感非常纏綿。江淹《別賦》說,離別是使人銷魂的情感。「銷魂」,就是靈魂受到震撼,受到深度的感動,這是人生中非常寶貴的瞬間。唐宋詩詞中所寫的離別,雖然傷感,但那是人生中非常珍貴的瞬間,是非常值得回憶的人生經歷。那麼,現代人呢?我們享受了高度的物質文明,快節奏、高速度,但這樣一來,很多離別之類的生活細節和場景都被壓縮了、碎片化了,甚至不復存在。我讀王實甫《西廂記》的時候,經常會有一個聯想。《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寫崔鶯鶯到十里長亭送張生,我們來看她抒發的情感。第一曲《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整個情境渲染得多麼優美,她和張生之間依依不捨的情感,抒發得多麼充分,淋漓盡致。假如現代也有一個崔鶯鶯,也要去送她的張君瑞,她會怎麼送?當然,送別地點有兩個,高鐵車站或是飛機場。還沒等到她說什麼話呢,張君瑞就不見了。所以,假如有一個劇作家,寫一本現代的《西廂記》,來寫同樣的場景的話,那麼,崔鶯鶯在舞台上面哪裡來得及唱《端正好》,大概只來得及說一句說對白:「呀!張生不見了也!」不僅是送別,還有類似的傳書寄信等等,其他的生活內容也是如此。我一直認為,唐宋詩詞中描寫得非常充分的古人生活中的細節、片段,都是非常有意味的。而這些在現代生活中是缺乏的,現代人的生活粗鄙化了,值得回味的東西都不存在了。當然,我不是主張我們都回到唐宋去生活,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怎麼辦?我們可以閱讀唐宋詩詞,從古人的生活情景中得到一些啟發,我們可以把生活的節奏稍微放得緩慢一些,生活得從容一些,盡量細緻地品味生活的滋味,感受人生的意義和美感。總之,唐宋詩詞會教我們如何生活,會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這是它們的第三點現代意義。

唐宋詩詞的教育意義


唐宋詩詞對於現代人的最大意義是什麼?我認為是在於其中的典範作品可以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提升我們的人格,對我們有巨大的教育作用。中國古人堅定地認為,只有人品一流的人,才可能成為一流的作家。的確,凡是歷代公認的大詩人、大詞人,他們一定是一流人物。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蘇東坡、辛稼軒,就是這樣的人。他們不但作品寫得好,他們的人格境界也是一流的。在這一重意義上,我認為,讀詩最後也是讀人。讀古代詩詞的最高境界,就是最後透過文字來讀人。所以唐宋詩詞中境界最高的名家名作,對現代人具有人格熏陶和境界提升的作用。


李杜蘇辛的現代意義


李白李白詩歌中所展現的是一種從始至終意氣風發的精神狀態。他24歲離開江油,沿江東下。四川江油的李白紀念館裡有一尊很好的李白塑像,塑的就是李白仗劍出蜀、昂首闊步的姿態。這是他的青年時代。一直到他61歲,去世的前一年,他已經老病交加,但當他聽到大將李光弼率軍前去抗擊安史叛軍的余部的時候,他又想去從軍建功立業。可以說,李白一生意氣風發,從未萎靡不振。李白的意氣風發從哪裡來的呢?首先,他對自己充滿了自信。他堅信自己的人格、能力,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實現人生理想。只有李白才能寫出這樣的詩:「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請問在唐代的條件下,既沒有股市,也沒有畸形的房市,他千金散盡,哪裡還能來?這句話不是說真的能千金散盡還復來,而是說他對自己充滿信心。李白的詩中不是沒有苦悶、牢騷,但最後的基調始終都是昂揚奮發的精神。比如《行路難》,具體描寫了道路艱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到處都無法行走,所以他問:「多歧路,今安在?」但此詩的最後兩句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只要時機一成熟,我就可以施展抱負。李白一生中只有短短几年作翰林供奉的經歷,他經常以百姓的身份出現,但他從來不因自己的布衣身份而覺得低人一等,他決不在王公大臣面前卑躬屈膝,相反是平交王侯。總而言之,李白是詩國中獨往獨來的一位豪士。他天性真率,狂放不羈,充分體現了浪漫樂觀、豪邁積極的盛唐精神。李白的思想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絕不局限於某家某派。他決不盲從任何權威,一生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意志。李白的詩歌熱情洋溢,風格豪放,像滔滔黃河般傾瀉奔流,創造了超凡脫俗的神奇境界,包蘊著上天入地的探索精神。李白的意義在於,他用行為與詩歌維護了自身的人格尊嚴,弘揚了昂揚奮發的人生精神。多讀李白,可以鼓舞我們的人生意志,可以使我們在人生境界上追求崇高而拒絕庸俗,在思想上追求自由解放而拒絕作繭自縛。

杜甫杜甫一生遵循儒家的精神,他是儒家精神在唐代文學中最好的代表,所以錢穆先生稱杜甫是唐代的「醇儒」。儒家學說的根本精神是仁愛思想,儒家認為仁愛之心是人性中本來就有的,只要培育好,就自然而然發展成仁愛思想。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部杜詩,其基調就是這種精神。正因為這樣,我們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才深受感動,深深地相信這不是說空話、說大話。詩人在秋風秋雨的夜晚,秋風把他的茅屋刮破了,秋雨漏下來了,床頭都潮了,挨不到天亮了,這個時候,詩人居然發下宏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什麼叫「安得廣廈千萬間」?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的安居房的概念,就是讓百姓有房子住。杜甫的偉大情懷就是人要關心他人,要關心社會,特別是要關心弱勢人群。這是我們傳統文化中最主要的正能量。總而言之,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最典型的儒士。他服膺儒家仁政愛民的思想,以關愛天下蒼生為己任。杜甫生逢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歷史關頭,親身經歷了安史之亂前後的動蕩時代,時代的疾風驟雨在他心中引起了情感的巨大波瀾,他用詩筆描繪了兵荒馬亂的時代畫卷,也傾訴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沉鬱情懷。杜甫因超凡入聖的人格境界和登峰造極的詩歌成就而被譽為中國詩歌史上唯一的「詩聖」。杜甫最大的意義在於,他是窮愁潦倒的一介布衣,平生毫無功業建樹,卻名至實歸地躋身於中華文化史上的聖賢之列,從而實現了人生境界上跨度最大的超越。杜甫是儒家「人皆可以為堯舜」這個命題的真正實行者,他永遠是後人提升人格境界的精神導師。


蘇軾蘇軾的思想非常複雜,豐富。他一方面深受儒家淑世精神的影響,在朝為官時風節凜然,在地方官任上則政績卓著。另一方面,他從道家和禪宗吸取了離世獨立的自由精神,形成了瀟洒從容的生活態度。蘇軾一生屢經磨難,曾三度流放,直至荒遠的海南,但他以堅韌而又曠達的人生態度傲視艱難處境,真正實現了對苦難現實的精神超越。蘇軾熱愛人世,他以寬廣的胸懷去擁抱生活,以兼收並蓄的審美情趣去體味人生,他的詩詞內容豐富,興味盎然,堪稱在風雨人生中實現詩意生存的指南。蘇軾65歲那年從海南島北歸,路過江蘇鎮江的金山寺,自題畫像,後面兩句是:「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三個地方都是他的流放地,而且越來越僻遠、荒涼,他在逆境中的時間長達十年。那麼,蘇軾給現代人的啟發在哪裡呢?我覺得,他對於現代讀者最大的啟示,就在於他詩詞中展現的在逆境中的人生態度。我們來讀他的《定風波》。他45歲那年貶到黃州,不久就開始開荒種地。可惜官府借給他的那塊荒地太貧瘠,收成欠佳。於是朋友們勸他自己湊錢去買一塊肥沃的地。朋友告訴他在一個叫沙湖的小村莊里,有一塊水田要出售,勸他去相田。蘇軾47歲那年的三月初七,他在兩個朋友的陪同下去相田。田沒有買成,途中還遇到風雨,於是他寫成這樣的一首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請問這寫的是蘇軾到沙湖相田偶然碰到的那場風雨么?當然是的。但是這僅僅是寫偶然碰到的風雨么?當然不是。它實際上寫的是人生途中的風風雨雨。蘇軾不但沉著堅定地走完了十年逆境,他還把逆境變成了順境。他在十年逆境中照樣有進步、有創造、有光輝的人生成果。我認為普通人一生中總會碰到困難、挫折。換句話說,你一定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暫時處在逆境。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我們能不能規避這種境地,關鍵在於我們處於這種境遇時採取什麼樣的人生態度。我非常遺憾看到有些青年朋友碰到挫折以後,消極、沮喪,甚至放棄,但蘇軾沒有放棄,他堅定、瀟洒、從容地走過來了,他所寫作的作品中包含著強烈的人生觀的意義,對我們有巨大的啟發作用。


辛棄疾辛棄疾是南宋詞壇上少見的雄豪英武的俠士。他本是智勇雙全的良將,年輕時曾馳騁疆場,斬將搴旗;南渡後曾向朝廷提出全面的抗金方略,雄才大略蓋世無雙。可惜南宋小朝廷以偏安為國策,又對「歸來人」充滿疑忌,辛棄疾報國無門,最後齎志而歿。辛棄疾的詞作充滿著捐軀報國的壯烈情懷,洋溢著氣吞驕虜的英風豪氣。他以軍旅詞人的身份把英武之氣摻入詩詞意境,遂在詞壇上開創了雄壯豪放的流派。多讀辛詞,可以熏陶愛國情操,也可以培養尚武精神。那種為了正義事業而奮不顧身的價值取向,必然會導致人生境界的超越。宋詞在辛稼軒以前,可以說是偏於軟媚的。辛棄疾是一個具有獨特身份的詞人,他挾帶著北國風霜、沙場烽煙闖進詞壇,把英豪之氣和尚武精神寫入詞中。辛詞始終把報效國家、收復失土作為最重要的主題,雄豪就是辛詞的基調。舉兩個例子。現存的宋詞中,壽詞多半比較庸俗。而辛棄疾為韓元吉祝壽的《水龍吟》卻說:「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他以收復失土、擊退強敵的報國壯志來與韓元吉互相勉勵,這種情懷是何等壯烈。又如送別詞容易寫得悲悲切切,可是辛棄疾送辛茂嘉的詞中說:「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所以說稼軒詞始終都是英雄的詞,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堂堂正正的、有擔當、有責任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年輕人讀這類詞,可以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中華民族很需要這種剛健、向上的積極力量。


所以總的來說,李杜蘇辛的作品,不僅具有審美價值,更重要的是對我們有提升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閱讀唐宋詩詞典範作品,可以在審美享受中不知不覺受到感染。這個過程就像杜甫所描寫的成都郊外的那場春雨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所以我認為唐宋詩詞雖然距離我們有八百年、一千四百年的距離,但實際上它始終是活在現代讀者心頭的活的文本,這是它最大的現代意義。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文賞析 的精彩文章:

一場春夢,晨露濕了衣衫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唐代·楊巨源《城東早春》賞析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聽風聽雨過清明

TAG:古詩文賞析 |

您可能感興趣

唐詩宋詞——我的詩詞心
蔣寅、陳斐:探尋現代漢詩書寫的另種可能——關於近現代詩詞研究與創作的問答
學習古詩詞——雜詩唐代王維
明代十首經典詩詞,絲毫不遜唐詩宋詞
致敬唐詩宋詞,抒寫古人情懷:翟芳詩詞五首
唐詩宋詞:詩詞里的夏天
「詩豪」劉禹錫經典古詩詞,托物寓意,抒寫情懷
七句經典明代詩詞,不輸唐宋芳華
學習古詩詞——畫唐代王維
詩詞寫作指導:以現代詩《韻腳派》與古體詩《柏梁體》之異同為例
唐詩宋詞:詩詞里的春天
十五句詩詞,尋找唐詩宋詞里思念的憂傷
十首明代詩詞,不輸唐宋芳華
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他的詩詞你知道多少呢?
古代詩詞文中的桃
開在唐宋詩詞里的玫瑰
看俄羅斯人談論宋代詩詞
宋詞:蘇軾詩詞精選
古詩詞中的物價——唐詩篇
古代勞動者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