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讀徐渭三評

讀徐渭三評

讀徐渭三評

_朱非

讀徐渭三評

徐渭 墨梅圖 鏡心 28.5×66cm

關於徐渭書法的評論很多,有的令人信服,有的令人半信半疑,有的令人難以苟同。本文拈出其中三條,說說自己的看法。

其一:「吾書第一,詩次之,文次之,畫又次之。」

「書第一,詩次之,文次之,畫又次之」,這是徐渭的自評。我以為,自評其實並不一定可靠。自評往往帶有個人的偏見,或者另有意圖。如同齊白石自評說「詩第一」,「畫最次之」。一些人就覺得老人似有「欲擒故縱」之嫌。今年是2015年,徐渭死於1593年,兩數一減,徐渭離世已經422年。這422年的歷史對徐渭的綜合評價是畫第一,詩文次之,書法居其末。徐渭的書法在當時的明代甚至上不了檯面。歷史現實與徐渭自評正好相反。

明代是中國書法的成熟期,台閣體的出現,正是成熟的表徵。明代書法,對我國整個書法史而言,決不能小覷。明初有三宋二沈,即宋克、宋璲、宋廣、沈度、沈粲。沈度乃台閣體之祖,被明成祖稱為「我朝王羲之」。明中期則有李東陽、吳寬、沈周、王寵,還有大名卓著的祝允明、文徵明。晚明則有邢侗、張瑞圖、董其昌、米萬鍾、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傅山等。明代書法袞袞諸公,是一座座書法高峰。單就書法論,徐渭在這些高峰面前,沒有位置。

我讀張光賓先生的《中華書法史》,其中明代一節,隻字不提徐渭。

但,歷史也可以改寫。在當下特定的「現代書法家」的提攜下,徐渭的書法正在重新評論,重新發現。現在的中國書法史徐渭的地位在明顯上升。

徐渭的書法,主要是草書。他的草書有很明顯的個人內心情感的宣洩,筆墨恣肆,滿紙狼藉,不計工拙,所有的才情、悲憤、苦悶鬱結都隱含在扭曲的筆畫之中了。他的書法,有強烈的個性,明顯與有明三百年正大氣象的主流書法拉開了距離。徐渭說:「高書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書。然此言亦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這句話,與其說他「自負」,不如說他「失落」。

徐渭是一個多才多藝、出類拔萃的人,時代的扭曲使他從天才演變成怪才。從他的書法看,他有很好的筆法技能,從他的書論看,有很高的見解,但他留下的書跡,最大的缺點是行筆失控,章法無序,狂放不羈。可以看出,徐渭不願受法度的約束。但,法者,約束也。書法、法書,本不該離開法度的限制和約束。

也有人以為,從徐渭的自評來看,說明他是個明白人。他把成就最低的書法,說成是「第一」,成就最高的繪畫,他卻說是最次。從這裡,我們看出了他的狡黠。也就是說,徐渭的「吾書第一」,正說明徐渭對自己書法的不自信。他的自評,應該符合徐渭的性格特徵。這一說法,可供討論。

其二:「文長喜作書,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余不能書,而謬謂文長書決當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論書法,而論書神:先生者,誠八法之散聖,字林之俠客也。」

徐渭死後20年,「公安派」領袖人物袁宏道到紹興探望友人陶望齡,晚間少睡意,無意中翻到一本徐渭的詩文稿,讀了幾篇,不禁拍案叫絕,驚問此人是今人?還是古人?竟拉起陶望齡一起徹夜閱之,「讀復叫,叫復讀」,以致把童僕驚醒。而後袁宏道不遺餘力地搜羅徐渭的文稿,研究徐渭,大力宣揚徐渭。袁宏道還寫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小傳《徐文長傳》。

讀徐渭三評

《徐文長傳》主要評的是徐渭的詩文,偶及書法;評徐渭的書法就是上面這一段評語。對我來說,拜讀這段評語,使我驚嘆的不是徐渭的書法,而是袁宏道令人震驚的文筆。袁宏道坦承自己「不能書」,他謙虛地自稱他的書評只能是「謬謂」(直譯為「錯誤地認為」),但他涉筆一點,就把徐渭的書法提高到明代大書法家王寵、文徵明之上。袁宏道知道有人會提出異議,他卻已聲明在先:他論的是「書神」,不是「書法」。提到「書神」的高度,這官司就沒法打了。接下去他又說徐渭是「八法之散聖,字林之俠客」,更是令人摸不著頭腦。何謂「散聖」?何謂「俠客」?幾品幾級?標準何在?只有請我們這些「後之覽者」各自發揮想像了。我的理解,袁宏道的「散聖俠客」其實是指出了徐渭書法的「另類」,但他是以肯定、讚美的口吻指出的。經袁宏道這樣一說,令多少人在不可捉摸的「散聖」、「俠客」前佩服得五體投地!整段評語唯一能落實的是「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但這一句評論,評的其實是徐渭的詩。

袁宏道是性情中人,激情滿懷。他以他的慧眼和文筆,寫下了著名的《徐文長傳》,使徐渭死後復生,確立了徐渭的歷史地位,造就了徐渭400年的輝煌。如果沒有袁宏道,也許我國歷史會遺忘了這位影響獨特的大畫家。徐渭抑鬱一生,有袁宏道這篇《徐文長傳》,可以瞑目矣。但其中袁宏道的這段書法評論,實在是寫得肆意汪洋,不著邊際,明顯有愛屋及烏之感。借用米芾的話來說,應該是屬於「徵引迂遠,比況奇巧」之類的評論。

其三:「陶望齡作渭小傳,載渭嘗自言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今其書畫流傳者,逸氣縱橫,片楮尺縑,人以為寶。其詩欲出入李白、李賀之間,而才高識僻,流為魔趣。選言失雅,纖佻居多,譬之急管么弦,凄清幽渺,足以感盪心靈,而揆以中聲,終為別調。觀袁宏道之激賞,知其臭味所近矣。其文則源出蘇軾,頗勝其詩,故唐順之、茅坤諸人皆相推挹。中多代胡宗憲之作,《進白鹿》前後二表,尤世所艷稱,其《代宗憲謝嚴嵩啟》云:『凡人有疾痛痾癢,必求免於天地父母,然天地能覆載之,而不能起於顛擠;父母能保全之,而未必如斯委曲。伏惟兼德,無可併名。名且不能,報何為計?』云云。雖身居幕府,指縱惟人,然使申謝朝廷,更作何語。錄之於集,豈止白圭之玷乎?蓋渭本俊才,又受業於季本,傳姚江縱恣之派。(案:渭師季本,見《明史·文苑傳》)不幸而學問未充,聲名太早,一為權貴所知,遂侈然不複檢束,及乎時移事易,侘傺窮愁,自知決不見用於時,益憤激無聊,放言高論,不復問古人法度為何物,故其詩遂為公安一派之先鞭,而其文亦為金人瑞等濫觴之始。蘇軾曰:非才之難,處才之難,諒矣。渭所著有《文長集》、《闕篇》、《櫻桃館集》三種,鍾瑞先合刻之,以成此集。又有商濬所刻,題曰《徐文長三集》者,亦即此本,前有陶望齡、袁宏道所作二傳。宏道以為一掃近代蕪穢之習,其言太過。望齡以為文長負才性,惟不能謹防節目,跡其初終,蓋有處士之氣,其詩與文亦然,雖未免瑕類,咸成其為文長而已,是則平心之論也。」

以上這一評,是清代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徐文長集》寫的一段話。紀曉嵐寫得不激不厲,心氣平和。

紀曉嵐對徐渭書畫讚賞有加。他說:「今其書畫流傳者,逸氣縱橫,片楮尺縑,人以為寶。」「逸氣縱橫」,是紀曉嵐對徐渭書法的核心評價,紀曉嵐行文斟字酌句,肯定掂量過這四個字的份量。

對徐渭的詩,紀曉嵐認為以徐渭之才,本應「出入李白、李賀之間」,但徐渭「才高識僻,流為魔趣」。高評之後,繼之以全面否定。其中「揆以中聲,終為別調」這八字,說得最為切中要害。紀曉嵐說的是詩,用於評徐渭的書法,也是適合的。就是說,徐渭的作品,與文化傳統、主流社會的要求相較,簡直是背道而馳。

對徐渭的文,特別指出「《進白鹿》前後二表,尤世所艷稱」;而其《代宗憲謝嚴嵩啟》(這是嚴嵩81歲生日時,胡宗憲要徐渭代寫的賀信),紀曉嵐則認為吹捧過甚。作為師爺,雖然是身不由己,但寫嚴嵩寫到這個高度,以後皇上做生日,又如何下筆?

論及徐渭一生的坎坷,紀曉嵐借用蘇東坡的話說:「非才之難,處才之難」。一個人有才能還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有了才能之後,能得到社會的接納和認可,個人又能憑藉各種機遇獲得恰如其分的發揮。想必紀曉嵐對「處才之難」有很多的感慨,所以對徐渭不乏理解和寬容,千言萬語,盡在這「諒矣」兩字之中矣。

讀徐渭三評

徐渭《秋蟹圖》水墨紙本 19.5×36cm

徐渭少年時天才超逸,「六歲受《大學》,日誦千餘言」; 九歲便能作文,「書一授數百字,不再目,立誦師聽」;十多歲時仿揚雄的《解嘲》作《釋毀》,轟動了全城。當地的紳士們稱譽他為神童,把他比作劉晏、楊修;二十三歲時他與越中名士姚海樵、沈煉等人相交往,被列為「越中十子」之一。但他二十歲成為生員後,接下來的科舉應試卻八次不中,「再試有司,皆以不合規寸,擯斥於時」,深受打擊。

紀曉嵐是體制中人,他不可能去批評社會,他指出的是徐渭自身的責任:「不幸而學問未充,聲名太早,一為權貴所知,遂侈然不複檢束,及乎時移事易,侘傺窮愁,自知決不見用於時,益憤激無聊,放言高論,不復問古人法度為何物。」

「不復問古人法度為何物」,是紀曉嵐對徐渭處世(包括從藝)態度的批評。徐渭的書法,無視傳統、無視法度的確是一大硬傷。現在不少人在學習徐渭書法,學的其實就是他的無視傳統和無視法度,是對是錯,我們靜待歷史來回答。

紀曉嵐並不完全認同袁宏道對徐渭的評論。說袁宏道與徐渭「臭味所近」,故有偏激之嫌;袁宏道說徐渭的文章「一掃近代蕪穢之習」,紀曉嵐也認為「其言太過」。

紀曉嵐的評論最後又捎帶著提到了陶望齡對徐渭的評論。認為陶望齡的評論是「平心之論」。陶望齡認為徐渭一是「負才性」;二是「不能謹防節目」(我的理解是說徐渭一生中關鍵的幾步沒有走好);三是徐渭的書畫詩文皆有「處士之氣」。所謂「處士之氣」,意即站在統治集團的對立面。紀曉嵐認為所有徐渭的不足之處,都是由文長的個性決定的,這就是徐文長之所以成為徐文長的原因。

讀徐渭三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崔振寬與「黃崔系統」
南北朝書法
書家必備佳句妙語
邱振中教授談草書
宋遼金書法

TAG:聞是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斗羅大陸:海馬斗羅逐個點評七怪,唐三評價最低,昊天錘是原因
毛主席三評古代禁書《金瓶梅》是真的嗎?評價如何?
師徒情後,曹雲金四部片票房連虧老郭當年的三評,一個字——准
深化「三評」改革,創新科技評價體系
參考系能任意選取嗎?——三評方舟子博士的回復
曾業英先生又栽大跟頭——三評《蔡鍔一篇鮮為人知的軼文及其價值》
中央「三評」改革放大招 聽聽科研人員怎麼說
海外網三評中美經貿摩擦之二——中國底氣何來?
人民網三評浮誇自大文風之一:文章不會寫了嗎?
缺乏常識的人不足以定義規則:三評「差評」洗稿系列事件
人民網三評「哭暈體」「嚇尿體」
袁立強行洗底!三評華誼兄弟被30機構調研,網友債主上門
激發創新活力 科技界為「三評」改革打call
人民網三評浮誇文風 是對「實事求是」精神的再呼喚
用過一加手機就回不去?拍照世界第三評分A+,可不是「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