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傳下來的《養生十六宜》,原來養生這麼簡單
最近聽一位中醫老師說起《養生十六宜》,特意查了一下,最早見於元末明初養生大家冷謙的《修齡要旨》。這位冷謙可不是一般人,我國古代中醫養生的代表人物之一,據傳活了150歲(沒戶籍找不到證據但很長壽應該是真的)。
冷謙的這套《養生十六宜》雖然備受歷代醫家、養生家推崇但並不深奧,還很易學、易練呢。
第一宜:發宜常梳這頭髮可不能只在早晨起床後梳一次,常梳發可不但可以防止頭髮早白,還可以疏通頭部經絡。梳發可以用木梳、角梳不用塑料梳,或是直接上十指梳,從額頭梳到後腦,100次左右,早晚各一次,頭昏腦脹時隨時可以梳。
第二宜:面宜常擦這說的是用雙手摩擦面部,用乾洗臉的方法即可,足三陽經都起於頭面部,摩擦可以幫助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2分鐘就好。
第三宜:目宜常運運目也就是運睛,讓眼睛「動」起來,得練習一番才能熟練運用。安靜地坐下,雙目微閉,左→上→右→下轉動,10圈左右,再反方向轉10圈,然後把眼睛閉緊,保持1分鐘左右,突然睜開。運目可以加速局部血循,每天做一次預防視力減退,如果眼睛感覺疲勞時也可以隨時做。
第四宜:耳宜常彈用雙掌的掌心按住耳朵,指尖朝向後腦,翹起食指壓住中指,一起敲擊後腦,可以聽到類似敲鼓的聲音,每次20次左右,醒腦健耳改善記憶力。
第五宜:舌宜抵齶用舌頭叩擊上齶,直至口中津液增多,古人認為這可以讓任督兩脈相通。
第六宜:齒宜常叩上下牙齒輕輕相叩,可以固齒防止牙齒過早脫落,每次做二三十次即可。
第七宜:津宜數咽口水被稱為津液,在叩齒、抵齶後,嘴裡的津液會增多,別吐掉,分幾次慢慢咽下,可以滋陰、益氣。
第八宜:濁宜常呵就是清理肺中的濁氣,這是可以補益臟腑的,深吸一口氣待胸腹氣滿後,微微抬頭、張口,慢慢將氣從口、鼻中送出,每天做5次即可。
第九宜:背宜常暖後背宜暖不宜寒,即使是夏季,也不要暴露太多,保證陽氣運行順暢併到達全身經脈。
第十宜:胸宜常護和後背一樣,胸部也不宜受寒,以防外邪侵襲影響經脈通暢。
第十一宜:腹宜常摩摩腹是被很多中醫師推崇的,認為順氣消積有助於消化,以肚臍為圓心,用掌心順時針畫圈並慢慢擴大至全腹再慢慢收歸臍部,每次12圈即可。
第十二宜:肛宜常收 也就是穀道(肛門)宜提,吸氣時注意用力縮提肛門,停片刻,呼氣時放鬆,每次做6次,不但可防治痔瘡、肛裂,還可益氣養神。
第十三宜:肢宜常搖這是鍛煉四肢肌肉、筋骨,增強體質的一種方法。雙手握拳雙臂抬起,向前畫圈轉動,每天做二三十次即可。
第十四宜:足宜常擦也就是按摩足底,重點在湧泉穴。吃足,用手掌的勞宮穴按擦湧泉穴,讓心腎相同,有固腎的作用,還能防治各種睡眠障礙。
第十五宜:膚宜常干這說的是干浴,用手、毛巾按摩全身皮膚,以便疏通全身經絡和氣血。
第十六宜:大小便宜閉口勿言緊閉口齒,不要說話、打電話,讓精氣不隨大小便溜走,並利於濁氣、糟粕排泄出去。


※十二時辰,老祖宗傳下來的養生經
※最好的養生,原來這麼簡單!
※必知:老祖宗傳下來的養生佳品
※老祖宗傳下來的養生經,養生長壽,事半功倍
※乾隆王養生法,秘訣原來這樣簡單
※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經典養生法,必須牢記!
※生薑,原來是養生高手!
※道教秘傳養生歌按照這個來養生肯定沒錯!
※養生荔枝,原來可以這麼吃?
※老大夫3句簡單的小口訣,照著養生,不養醫生!
※六月養生該怎麼養生看這裡
※清明養好生,一年不生病!最全《清明養生指南》 每人一份
※老祖宗留下的「養生四字訣」,句句是精髓
※老來養生過好四道「坎」
※清明養好生,一年不生病!最全《清明養生指南》 每人一份~
※夏至來了,養生原來就這麼簡單!祝夏日安好!
※這碗二伏養生面,四千年前老祖宗就知道怎麼做了
※老人養生有四大戒律,堅持下來長壽病不生!
※老祖宗留下的「養生四字訣」 句句是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