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民日報整版刊發郭齊勇教授、成中英教授、樓宇烈教授文章,探討推動儒學融入現代社會

人民日報整版刊發郭齊勇教授、成中英教授、樓宇烈教授文章,探討推動儒學融入現代社會

人民日報整版刊發郭齊勇教授、成中英教授、樓宇烈教授文章,探討推動儒學融入現代社會



郭齊勇


(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


當代新儒學思潮概覽

立足「返本開新」 關注生活世界


新儒學思潮是當前我國社會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響的社會思潮。深入把握這一社會思潮的來龍去脈,理性辨析這一思潮的功過得失,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當代新儒學思潮的發展脈絡與思想貢獻


新儒家用以指宋元明時期的道學或理學,最初是馮友蘭為方便西方漢學界認知中國哲學而使用的名詞。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台灣與旅居美國的華人學者又用新儒家(學)指稱新文化運動後旨在復興精神性的儒家或儒學的思潮、流派與學者。為區別於宋明理學,後來人們一般以當代新儒學(家)指代後者。


現當代新儒學思潮形成於五四運動前後東西方文化問題論戰和「科學與人生觀」論戰期間,這也可以視為這一思潮發展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思潮發生在抗戰時期及抗戰勝利後的中國大陸。第三階段思潮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第四階段思潮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海外,改革開放後又由一些華人學者引入中國大陸。第一階段思潮可以簡稱為「五四」前後的新儒學,第二階段思潮可以簡稱為抗戰時期的新儒學,第三階段思潮可以簡稱為港台新儒學,第四階段思潮可以簡稱為海外新儒學。其代表人物,第一階段有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張君勱等,第二階段有馮友蘭、賀麟、錢穆、方東美等,第三階段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第四階段有杜維明、成中英、劉述先等。


近代以來,中國遭受西方列強侵略,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有人持「思想文化決定論」,把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歸結為中國思想文化落後尤其是儒學落後。這種觀點在甲午戰爭後愈演愈烈,在新文化運動中發展到一個高峰,形成了諸如「打倒孔家店」、全盤西化等極端思想。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絕對地對立起來,把清末的衰敗一概歸咎於傳統文化,無疑是簡單粗暴的做法。那時,儒學面對的困境是空前的。儒學從對社會無所不在的滲透,變成了西方漢學家所謂的博物館文化、圖書館文化或古玩文化。在這種形勢下,當代新儒學圍繞「返本開新」進行了諸多努力。


當代新儒學思潮反思現代性,反思唯科學主義,重視人類與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與價值理性,其論域、問題意識與思想貢獻主要有:跳出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二元對立,重新思考東亞、中華精神文明與現代化、現代性的關係問題,批評把現代化等同於西方化的看法;提出開展文明對話與建設文化中國;揭示儒學價值與現代全球倫理、環境倫理、生命倫理的內在關聯;強調儒學與現代民主具有一致性;發掘儒學的「內在超越」意涵,論證安身立命的「為己之學」具有超越意義;等等。當代新儒學致力於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之源,闡述道德理想主義,肯定道德主體性,這對於糾正當代社會中存在的西方中心論以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是有積極意義的。


港台新儒學的成就與局限


港台新儒學最著名的事件,是1958年唐君毅、牟宗山、徐復觀、張君勱等人聯合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這個宣言主要是針對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誤解而發的。該宣言認為,「中國文化問題,有其世界的重要性」;中國文化不是「死物」「國故」,乃是「活的生命之存在」。中國文化的倫理道德思想和實踐,不僅是一種外在規範,而且是一種內在精神生活的根據。從孔孟到陳朱陸王的心性之學「是中國文化之神髓所在」,是人之內在的精神生活的哲學。由此,港台新儒學提出了「返本開新」的思想,即返回儒家心性之學的根本,開出「新外王」——現代科學和民主政治。


台灣鵝湖學派等繼承港台新儒學的思想,堅持其理念,繼續在民間起著弘揚儒學的作用。在台灣,分散在不同大學和研究院所的儒學教授們人數不多、力量不大,但他們堅持中國文化的理想,堅持中華文化認同,堅持中國經典與常道的闡揚、傳承與轉化,是難能可貴的。目前,這一陣營正處在分化、重組的過程中。

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時也應看到,港台新儒學存在不少局限性。儒家價值系統在現代港台社會仍然有其價值和意義,但需要重新定位。歷史和現實昭示我們,將儒家的終極關懷、道德理想主義的合理因素融入我國新文化體系中,甚至使其超越國界、融入人類新文化體系中,都是必要和可能的。但像一些港台新儒學學者所堅持的那樣,試圖將儒家「內聖外王」的基本結構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則是不可能的。現代生活非常複雜,發揚儒學在現代生活中的價值,必須實現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大陸新儒學的界定與發展走向


大陸新儒學(家)究竟如何定義,學界見仁見智。有人以此相標榜,但學界卻不以為然,因為他們持封閉的立場,脫離了時代與現實。因此,需要為大陸新儒學(家)正名。中國哲學界一些專家的看法是:就其主流而言,所謂大陸新儒學(家)或新時期中國大陸的新儒學(家),是受當代哲學思潮特別是現代新儒學思潮的影響,面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的實際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互動的背景下,以儒家哲學思想的學術研究為基礎,積極調動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促進儒學與現代社會相適應,並創造性地詮釋儒學精義、推動儒學現代化與世界化的學派。大陸新儒學有一個共同的價值取向,即強調中西融合與儒學的根源性、當代性、開放性、包容性、批判性、創造性和實踐性。改革開放以來,大陸新儒學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都取得了積極進展。


在理論上,大陸新儒學在儒學新話語體系的建構上頗有創見與貢獻。比如,湯一介的天人、知行、情景「三個合一」論,龐朴的「一分為三」說,張立文的「和合學」,蒙培元的「情感儒學」,牟鍾鑒的「新仁學構想」,陳來的「仁學本體論」等,在國內外都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大陸新儒學的哲學思考受到西方新思潮、新問題的啟發,也對後者予以回應和批評。對於儒學經典,大陸新儒學是接著講而不是照著講的。大陸新儒學思考的中心是傳統儒學與當今時代的關係問題,致力於調動儒學資源回應時代的需求和挑戰。受到現代西方哲學「拒斥形而上學」「反本質主義」的影響,大陸新儒學大都主張消解形而上學,或者只承認廣義的形而上學的意義,主張終結狹義的形而上學,把真實的「情」放在最高地位。


在實踐上,大陸新儒學的一些學者積極支持、引導民間儒學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大陸一些地方自發形成了民間儒學。民間儒學可以理解為在民間、在日常生活世界裡的儒學,或民間組織推動發展的儒學,既包括鄉村儒學,又包括城市社區儒學,還包括各地書院的重建。其主要目標,是使儒家文化的做人做事之道即儒家仁義之道在國人的心中紮根。從一定意義上說,民間儒學的發展是儒學靈根自植、融入當代社會的積極探索,能使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等儒學的核心價值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百姓的生活指引與安身立命之道,從而實現安立世道人心的價值目標。為推動民間儒學發展,一些大陸新儒學學者紛紛到民間去弘揚儒學,把會議儒學、書本儒學轉化為民間儒學、生命儒學。雖然其形式還有待探索、成效還有待檢驗,但這種努力值得肯定。


成中英


(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


國際儒學聯合會榮譽顧問)


著力建構新的世界化儒學


秉持修己安人、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

哲學總是在回答時代問題中不斷向前發展的。當今時代,儒學發展面臨諸多必須正視的時代挑戰和應當解決的現實問題,諸如東西方社會現代化的動力與目的問題,東西方社會新一代面臨的多元價值衝突問題,現代國家治理方式多元化及其國際整合問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惡性利益追逐與市場競爭問題,生態危機與人類文明發展的衝突問題,人類未來走向與發展取向問題,等等。除此之外,來自宗教信仰者的詰難,來自西方政治制度的批評等,是儒學發展的外部挑戰,考驗著儒學解決矛盾的能力與智慧。


面對問題和挑戰,我們亟須增強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不斷推進理論創新與道德實踐,著力建構新的世界化儒學,積極影響社會、國家乃至人類的發展,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


保持儒學核心價值


儒學的「返本開新」,首要問題是保住「本」即保持儒學的核心價值,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儒學,就容易走偏甚至迷失。


儒學的最大特徵是「有諸己而後求諸人」,倡導一種自主自強之德、返本之德、創化之德、求同存異之德、包容之德、信任之德。在此基礎上,才能實踐仁道、尋求義道,建立禮制亦即行為規範。儒學關注人在社會中的價值實現,注重發揮人性中積極進取的一面。儒學相信「人皆可以為堯舜」,即聖人之道人人都當行也可行,行不行則在乎個人自覺與否。儒學先不問效果,強調自強而後助人、自強而後立人、自強而後達人,強調「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由此可見,儒學是一種德性倫理學,不同於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也不同於美國當代倫理學家麥金泰爾的倫理學,更不可成為時下相對主義者提出的所謂角色倫理。有西方當代學者看到中國社會注重人際關係,甚至存在庸俗的拉關係現象,就斷言儒家把有利於實現自我利益的關係看作高於一切,把角色看成人存在的最高或最基本的形態。這是一種消解與庸俗化儒學的觀點。


其實,儒學並不只強調人在組織里扮演一個角色,更注重的是由獨立的個人組成家庭然後形成國家,強調在集體和組織中保持人的獨立性。儒學重視真誠,重視人的真性情,重視對生命體驗、生命價值的真實表達,尤其重視辨清是非善惡、把握取捨去留。儒學強調,為人的目標不只是扮演角色,同時要真誠地面對社會關係。角色倫理注重人們扮演社會角色的形式與技術,孔子說的「鄉愿」就是一種成功的角色扮演,孔子稱之為「德之賊」。角色最多是一種外在規範在組織中的體現,這是角色倫理本身存在的問題,但儒學並不存在這個問題。我們應充分認識儒學的真誠性與德性,將儒學看作真誠倫理和德性倫理,而不是膚淺地將其看作角色倫理和關係倫理。


發揮儒學經世致用功能


中國的和平發展,雄辯地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學的價值。當代新儒學應認清自身的方向與潛能,認清自身的時代定位,認清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責任;不但要與世界文明積極互動,而且要堅持人類大同的理想追求,充分發揮修己安人、經世致用的功能。


客觀地說,儒學對於這個時代的價值,對於人在天地之間安身立命的價值,對於人類應對危機挑戰的價值,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儒學不應脫離現實生活,也不應漠視社會發展,而應將自身的核心價值與現代社會的需求有機結合起來。當代新儒學應關注的對象,除了傳統的思辨、倫理與政治問題,還應包括生態、經濟、管理、醫療等諸多當代問題。為此,我們可以探索建立生態儒學、經濟儒學特別是低碳經濟儒學、管理儒學和醫療儒學,將儒學中的本體論、倫理學與知識學灌注到這些領域之中,形成相關的價值、規範與目標。

對於本文開頭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當代新儒學可以從以下認識前提出發,探索提供參考性答案:不同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必須不斷超越自身、相互借鑒,促進內外平衡;當代人面臨的價值困境,正是儒學創新發展的良機,當代新儒學可以引導人們處理好知己與知人、成己與成人的關係;儒學秉持的儒、釋、道調和與統一的理論,有助於解決西方世界中三教(即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衝突與敵對問題;民主政治的基本內涵與實現形式是多元的,當代新儒學可以為當代民主政治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實踐智慧;弘揚儒家義利觀的合理要素,有助於從社會責任與道德修養入手解決資源與利益分配不公問題;儒學關於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和理論,不但有助於建構當代生態文明,而且對人類未來發展具有重要導向意義。


樓宇烈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


儒學精華造福現代人生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社會物質財富迅速增長,人們的生活和醫療條件等都得到了極大改善。然而,現代人也經受了種種「病變」。


例如,現代生活對於高科技和人為環境的過分依賴,造成了一種讓人始料不及的矛盾: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越來越強,而適應環境的能力卻越來越弱;人為環境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使個人生活甚至社會生活陷入混亂。因此,對現代人的生活而言,不確定性、不安全感在增強。


又如,現代生活的緊張節奏容易造成人們生理或心理上的失衡。尤其是在一些流水作業的生產線上,人們日復一日地重複著單調的操作,生活變得緊張、機械和乏味,容易導致失落感和對生活的迷惘。


另外,當今人類面臨嚴重的生態平衡和環境污染問題。這一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不僅會威脅現代人的健康,更為嚴重的是將貽害子孫後代。這是擺在我們面前非常緊要的問題。


面對上述種種「病變」,儒學精華大有可資汲取和借鑒之處。

人與自然和諧一體,這是儒學十分強調的思想。儒家認為人與天地萬物同為一氣所生,具有同根性、整體性和平等性,因而倡導「仁民愛物」。宋代著名哲學家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強調萬物與人為同類,人們應當推己及物。宋代理學的創始者之一程顥也說「人與天地,一物也」,又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以儒學為主要理論基礎的中醫認為,人與自然和諧狀態的失調,是人得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中醫治療中,無論是診斷還是開處方,都首先參之以時令節氣,乃至嚴格到選擇藥材的產地和生產時間。這種將人類健康與自然環境聯繫起來的觀念,至今仍然適用。這種觀念告訴人們,為了自身的健康,人類必須全力保護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此外,儒學還有許多關於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節制消費的思想。例如,荀子將「節用」與「御欲」聯繫起來,提出人們在生活消費中要有「長慮顧後」的觀念,而不應任人之欲。那種「不顧其後」、奢侈浪費的人,乃是一些「偷生淺知」之徒。這是有深遠意義的見解。


有人認為,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學忽視或壓制個性。這有一定歷史根據和道理,但問題並非如此簡單。任何個人都不可能離開群體而存在,只有得到社會的認可,才能凸顯個人的價值。因此,儒家強調服務群體和社會,並非只是消極地否定自我;相反,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群體的奉獻,正是實現自我價值、形成完美人格的正確途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名句傳誦至今,正反映了人們對獻身於社會群體這一行為的高度肯定,也反映了人們期望社會湧現出更多具有這種高尚品德的君子。


一個人的言行受他的「心」(頭腦、思想)支配,一個人觀念的變化會影響其言行的變化。荀子說:「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人是參與到天地生養萬物進程中的,而人的這種參與不是一般的參與,所謂「人者,天地之心也」,說的是人在天地萬物中的地位就像心在人體中的地位。人心一動,人的言行就會發生變化。與此類似,人類觀念、行為的變化,也會引發天地萬物的變化。正因如此,人類更應對自我有充分的認識,對自身言行有更多的節制。


儒家認為,人既要能認識自己的大,也要能認識自己的小;不能以大自傲,也不能以小自卑,正所謂「泰而不驕」「位卑未敢忘憂國」。然而,這並不容易做到。人的自我失落,大都來自於同自然和他人的不融洽、不協調,而其根源則在於自我本身,即不是由於只見自我之小而妄自菲薄,就是由於只見自我之大而妄自尊大。也就是說,不能恰如其分地認識自我,缺乏自知之明。儒學是以人為本的文化,既認為人是萬物之靈,又認為應合理安頓人在天地之間的地位,形成天地人三才之道。人類的最高宗旨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與天地參」,讓人類的智慧參贊天地造化。這是擺脫人類中心主義的良方。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國人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學精華的自尊和自信不斷增強。當此時勢,我們應更加積極地開發儒學這座寶庫,使其日進日新,在散發古老光輝的同時展現嶄新的時代風采,為人類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中國50大世界遺產,國人的驕傲
中英對照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林語堂說人生如詩,有自己的韻律和拍子
張立文和合學與企業文化
中英對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川大華西二院丁楅森教授、曹中煒教授團隊在轉化醫學國際頂級期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俞衛鋒教授、薛富善教授:臨床工作與科學研究
上海大學「千人計劃」楊健教授課題組教授、副教授、講師、博士後、實驗人員招聘
《中國教育報》報道魏世忠教授團隊及其國家科技進步獎項目
《科技日報》對我校黃志偉教授進行專訪
黃道秀教授《俄羅斯聯邦仲裁法》中文譯本在德衡律師集團舉辦首發式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陳如平教授:基礎教育的改革方向與任務
王曙光教授專訪:《中國金融文化的歷史與現狀(上)》
哈佛教授評推動中國經濟學的華人巨匠
著名鋼琴教育家-黃登輝教授為金橋音樂藝考生進行授課指導
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雜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金鴻鈞
中國現代家畜衛生學科的奠基人之一:黃昌澍教授
【中國機器人峰會】賈培發教授生平
楊文軒教授入選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
徐州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教授、副教授、講師、博士後、研究助理招聘
張其成教授主編第一部衛計委規劃教材《中醫文化學》出版
中醫文化系列訪談之一——訪中醫文化研究與傳播專家張其成教授(一)
沈文凡 林琳:商周逸詩輯考的開拓意義及學術價值-論王輝斌教授與《商周逸詩輯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