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你100%流過鼻涕,但這5個鼻涕冷知識知道的人可能不到1%

你100%流過鼻涕,但這5個鼻涕冷知識知道的人可能不到1%

流鼻涕這件事從童年到老年都很常見,應該說每個人這一生都會跟鼻涕打交道,有的甚至不勝其煩!

對於很多讀者來說,流鼻涕往往是跟疾病有關係,最常見的比如感冒、過敏等病症誘發的流鼻涕癥狀。但是你真的仔細思考過這些鼻涕都是哪兒來的嗎?為什麼會出現鼻涕呢?流鼻涕真的是因為有癥狀嗎?

你100%流過鼻涕,但這5個鼻涕冷知識知道的人可能不到1%

一、大部分鼻涕不是病理物質

很多人覺得鼻涕是不幹凈的東西,是病理物質,所以要流掉。但是,大部分的鼻涕是鼻黏膜自己分泌的。鼻黏膜含有一種杯狀細胞,它製造出很多黏蛋白,黏蛋白被釋放到細胞外頭後,大量地吸收水分這就形成了供鼻腔使用的鼻涕。

你100%流過鼻涕,但這5個鼻涕冷知識知道的人可能不到1%


二、有的鼻涕其實是眼淚

上面我們說過大部分鼻涕是鼻粘膜自己分泌的,還有有一部分鼻涕呢?你可能想不到會是眼淚!這些淚水從淚腺產生,部分流到淚小管,再通過鼻淚管流到鼻腔,成為鼻涕的一部分。

你100%流過鼻涕,但這5個鼻涕冷知識知道的人可能不到1%


三、我們不知不覺中吞了大部分鼻涕

我們體內的鼻涕一部分蒸發掉了,一部分乾結成了鼻屎,大部分被我們吞到肚子里去了。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怎麼自己沒有感覺到呢?鼻涕不都是往外流的嗎?

這裡為大家科普一下:鼻腔黏膜上長著纖毛,這些纖毛會從前向後擺動,鼻涕也就被往後送到咽部。因為鼻腔和食道是相通的,所以大部分的鼻涕都順著食道被我們不知不覺地吞咽下去了。

正常人每天分泌鼻涕約數百毫升,只不過這些鼻涕都順著鼻黏膜纖毛運動的方向,流向鼻後孔到咽部,加上蒸發和乾結,一般就看不到它從鼻腔流出了。

你100%流過鼻涕,但這5個鼻涕冷知識知道的人可能不到1%


四、鼻腔里時刻都有鼻涕,不是生病才有的

正常的鼻涕是保護我們健康的一道屏障,防止鼻腔黏膜乾燥,使之濕潤吸進的空氣,粘住由空氣中吸入的灰塵、花粉、微生物,以免它們刺激呼吸道或引起感染。

其實感冒時流鼻涕是人體一種自然的清毒作用,吃藥固然可以制止鼻塞等不適癥狀,卻也破壞了這種自然機制,很多人喜歡用吸入蒸氣的方法來改善鼻涕的困擾,倒是一個省錢又能暫時解決鼻塞的辦法。

你100%流過鼻涕,但這5個鼻涕冷知識知道的人可能不到1%


五、常見的病理性鼻涕性狀及病因

1、感冒:一般初期為清水樣或者粘液性,感冒後期可以出現黃膿涕。感冒時流涕稱急性鼻炎,此時鼻腔粘膜充血腫脹,腺體分泌增多即形成鼻涕。起初為清水樣的,3~5日後漸為膿涕,1~2周後可痊癒。如果急性鼻炎反覆發作,鼻粘膜長期充血腫脹甚至肥厚,即為慢性鼻炎,就會經常流鼻涕了。

2、慢性鼻炎:鼻涕多為粘液性鼻涕。量可多可少,

3、過敏性鼻炎:為流清水樣涕,量較多,伴有打噴嚏,鼻癢感,可常年性發作,也可以季節性發作。過敏性鼻炎的病人可以伴有哮喘,尤其是小兒。

4、慢性鼻竇炎,多為粘液膿性分泌物,雙側或者單側,伴有鼻塞,頭昏,記憶力下降等。單側的鼻竇炎要考慮牙源性鼻竇炎。

5、鼻息肉:感染時可以伴有流膿涕 ,可出現鼻塞,頭昏,記憶力下降等。

(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璞微養生 的精彩文章:

今天是世界微笑日,微笑的10個科學奧秘你知道嗎?
60歲的萬梓良因它爆肥30公斤,很多人發病前都沒注意這一細節
野豌豆你見過嗎?腎虛遺精、月經不調都可以用它來食療
白色的野薔薇,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TAG:楊璞微養生 |

您可能感興趣

2017年,74個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識
你可能不知道,女人這張臉竟然可以估值200萬!
人平均只需要7分鐘就可以入睡!這10個冷知識你知道嗎?
500個人,499個人不知道蘿蔔還能這樣吃,挑食的孩子一口氣吃5個
孩子咳嗽,我花了60天才找到這個秘訣,你現在只要5分鐘就能知道!
90%的姑娘都在用氣墊BB,可80%的人還不知道怎麼用!
買蜜蠟,千萬不能去這幾個地方。90%的人卻不知道
女人25歲以後,要知道這些才好
3人600多元吃肉喝酒 都喝斷片咋到家不知道
多喝水傷腎還是養腎?90%的人不知道
胸部冷知識!90%的人不知道!
10條不可思議的冷知識,知道3個以上算你厲害!
2018年的兩次月食早知道,可別一不小心錯過了
關於隔離霜你知道的可能只有10%!
你可能還不知道的「80/20」原則!
現在才知道,30歲之後要多吃這些
這些電影,比《戀愛先生》好看10倍,99%的人卻不知道!
冷知識:這18個十分有趣的冷知識,很多人不知道第一個!
生肖兔,2018年千萬不要「衝動離婚」,別等吃虧了才知道!
中仙這個姓已有700多年歷史,但多少人知道它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