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四大核心是哪四點?他的書法與心學有什麼關係?
王陽明創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致良知、聖凡平等觀、心即理是其心學的四大核心。他的心學參透世事人心,終成一代聖哲。王陽明的一生一直在執行自己知行合一,做事學習也是發乎心,踐之於行。在他的心學專著《傳習錄》裡面,有一段關於他如何學習書法的文字,以下是王陽明談如何學習書法的原文。
王陽明
原文
「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後讀明道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意思是說說:「我開始學習書法時,只是對著古帖臨摹練習,這樣練來練去,只是學到了字的形象,內在的神意卻毫無所得。後來我改變了學習書法的方法,舉筆不在輕易下筆,而是凝思靜慮,先在心中勾勒出字的形狀和筆畫,這樣練習久了之後,開始慢慢通達書法之道,後來讀明道先生的書論說,寫字的時候要恭敬,並不是字要寫好,只是用這個恭敬的態度就是學習。」
這一點對當代人學習書法有很強的啟迪,臨帖不只是臨期形,還要細細揣摩,筆法是關鍵。
手跡 《行草手札》 經折裝共14紙,上海圖書館藏。
守仁手札流傳甚少。此為其答虞佐侍御(即浙江按使唐龍)書,計一通,書法挺勁古逸。 款署「守仁」鈐有「陽明山人之印」,末署「七月五日寓廣信具」。 當為明正德十六年其自南昌返浙時所作。另鈐有「流傳在海昌張渭漁處」舊藏印。
王守仁《與鄭邦瑞尺牘》紙本(局部),行草。縱 24厘米,橫 39.8厘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附屬美術館蔵
釋文丨修理聖龜山廟時,我因外祖及二舅父分上特捨梁木,聽社享將我名字寫在樑上。此廟既係社享香火所關,何不及早赴縣陳告。直待項家承買了,然後來說此是享人自失了事機。我自來不曾替人作書入府縣,此是人人所知,可多多上覆。二舅母(切莫見怪)此廟既不係廢毀之數,社享自可具情告理,若享人肯備些價錢取贖,縣中想亦未必不聽也。汝大母病勢如舊,服藥全不效。承二舅母掛念,遣人來看,多謝多謝。陽明字寄寶一姪收看,社中享人亦可上覆他。 陽明字與鄭寶一官賢姪,汝祖母所投帳目可將文書逐一查出,與同去人照數討完,封送祖母收貯。不得輕易使費。此汝祖母再四叮囑之言,斷不可違。汝祖母因此帳目必欲回家,是我苦苦強留在此,汝可體悉此意,勿使我有誤汝祖母之罪乃可。家中凡事謹慎小心,女孫不久還差人來取,到此同住也,先說與知之。四月初三日,陽明字與列位賢弟姪同看。 向曾遣人迎接二舅母,因病體未平復,遂不敢強。今聞已盡安好,故特差人奉迎。書到即望將帶孫女來此同住。其王處親事,須到此商議。停當後然可許一應事務。我自有處,不必勞心也,不一一。陽明書致寶一姪收看,十月十六日。
嘉靖二年,王陽明五十二歲,在越。九月致葬龍山公於天柱峰,鄭太夫人於徐山。四年,夫人諸氏卒,四月附葬於徐山。九月歸姚省墓。這三通手札是王陽明對家裏瑣事的一些安排。雖是家書,卻寫得自然隨意又清楚明白,沒有過於潦草的筆觸,點畫極有法度,各字獨立,便於辨認識讀。王陽明的許多書信都寫得風神瀟灑, 一片神機流走,毫不做作,這與他的高度的文學修養分不開。信中的鄭邦瑞是其外甥。
局部大圖
王守仁《銅陵觀鐵船歌》卷局部 紙本 行書 31.5×771.8cm 正德十四年(1519)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南懷瑾: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沒學會佛家這兩個字
※范曾:現在書法界很多人的字是在裝傻 網友評:你在自我介紹嗎
※有一種文化,叫「家有字畫」
※宣紙尺寸、工藝及鑒別方法
TAG:書法網 |
※心學大宗師王陽明居然說,學書法「非是要字好」,如何理解?
※看心學宗師王陽明的書法,可知心學有怎樣的力量
※知行合一:王陽明的書法心學
※於明詮:學書法從哪裡開始學都是一樣的!
※為什麼書法的初學者一定要學小楷?有這兩個原因
※什麼是書法學?
※這才是書法,賞心悅目!
※「四心」讀書法,南宋理學大師的讀書訣竅,幾段話點醒夢中人
※《十三勢行功心解》也是「書法心解」
※王陽明學書法:「非是要字好」
※關於練書法你有什麼心得和經驗嗎?
※被眾多書法大師仰慕的魏晉書法,其核心精髓究竟是什麼?
※學書法,我說幾句良心話
※書法核心是什麼
※為什麼說晉唐書法是中國書法的核心?有3點原因!
※啟功:學書法,我說幾句良心話
※都是學「毛體」,江青與林彪的書法差別在哪?
※學書法,一定要先學楷書嗎?
※為什麼學書法人緣好?
※練書法是靜心的?才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