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老舍小說的改編權,就這個沒賣出去

老舍小說的改編權,就這個沒賣出去



老舍小說的改編權,就這個沒賣出去



梅峰使用現代的數字攝影機,配以1950年代的老鏡頭,用黑白畫面來拍這部電影。拍攝的時候,他會主動限制自己使用今天的電影技術。(劇組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4月27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老舍小說的改編權,就這個沒賣出去 導演梅峰與》)


「鏡頭特漂亮、正反打弄得特准,控制觀眾的視點,通過音樂時時刻刻暗示觀眾,調動他們的情緒……我們的意圖是,放棄這套東西,大家就看看到底這個故事本身有沒有趣味吧。」

——梅峰


2017年4月23日晚,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揭曉「天壇獎」,《不成問題的問題》成為獲獎的唯一一部中國影片。范偉憑藉片中的表演獲得最佳男主角獎,編劇梅峰、黃石獲得最佳編劇獎。


梅峰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副教授,也是影片導演。2014年,電影頻道為紀念老捨去世50周年(2016年)提前做準備,想做一部電影,項目負責人找到了梅峰。2015年初,北京電影學院推出「新學院派」導演計劃,梅峰把紀念老舍的電影項目報了上去。


梅峰是中文系出身。他讀本科時,學校里教中國現代文學的老師,是北大王瑤先生的弟子郭小聰。郭小聰給學生們講中國現代作家每個階段的逸聞趣事,也講到這些作家作品的經典段落,「講到沈從文、張愛玲、老舍,讓你發現每個作家領略的東西不太一樣,每個人是一個獨特的世界,給我們打開了中國現代文學非常有趣味的一扇門。」梅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尤其讓梅峰印象深刻的作家,是郁達夫。「他執著於情感的細膩性,其實沒有什麼大時代,就是個人的一些情緒,有感而發的東西。但是他的短篇我覺得都非常精彩,特別是《沉淪》。」


2009年,在大學教電影的梅峰第一次參與電影創作,給婁燁執導的電影做編劇。故事的主角是南京的一對男同性戀人,劇本寫成後,婁燁給兩位男主人公添加了一段讀書的情節,讀的是郁達夫的短篇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影片也取了近似的名字——《春風沉醉的夜晚》。「婁燁放進郁達夫的東西以後,我覺得也挺符合那個情調的,都是社會當中比較普通平凡的小人物的情感生活、命運掙扎。」


梅峰憑藉這部電影獲得2009年戛納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接到老舍電影項目,梅峰的想法是把老舍的某個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老舍是現代作家中被影視改編的大戶,梅峰覺得,那些太熟悉的作品,沒法讓觀眾領略新鮮獨特的趣味。他考慮的另一點是,改編作品與今天的當代生活有怎樣的對話關係。梅峰翻出老舍小說集一篇篇過,以前看過的就跳過不讀。讀到短篇小說《不成問題的問題》,梅峰覺得特別有意思。老舍作品的影視改編大多以北平為坐標,梅峰對這些作品的印象,就是「語言文字的鍊金術,把北京方言作為一個特別有魅力的東西呈現出來」。《不成問題的問題》則是老舍在重慶寫重慶的小說,「筆調帶有漫畫式的抽象和誇張,是一個挺想像性的作品」。


選定這部小說之後,梅峰去拜訪老舍的兒子舒乙。舒乙感到驚訝,老舍小說的影視改編版權幾乎全賣完了,這個短篇多年來卻從來沒有人過問。「他就很好奇說,梅老師你為什麼想做這個?就這個沒賣出去。」梅峰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我就跟他說,看中的是小說傳遞的複雜性。」



1943年的微觀重慶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1943年重慶一座奇怪的樹華農場——這裡物產極其豐富,卻連年虧損。農場主任丁務源對此負有主要責任,他把農場的農產品當做個人資源,頻頻送給場長和股東博取好感,同時也縱容農場工人偷雞摸狗。終於,場長和股東們不堪忍受農場的虧損,撤掉了丁務源的職務,任命留洋博士尤大興做新主任。尤大興大力改革,解僱了冗員,嚴厲打擊農場工人監守自盜,逐漸扭轉虧損。


大權旁落的丁務源並不甘心,一面發動農場群眾孤立尤大興,一面從場長那裡爭取到農場副主任的位置,最終成功擠走了尤大興。小說結尾,農場又回到奇怪的狀態:「果子結得越多越賠錢」。


「老舍先生雖然用漫畫式的諷刺來寫丁務源,我卻覺得他好像很認可這個人,帶著一種挺重的心理和情感認同。」梅峰覺得,電影不能像小說里那樣通篇諷刺,得賦予丁務源命運上的悲劇性,「他看似是一個命運和生活的操盤手,其實到了真正殘酷的現實跟前,他也會被命運捉弄」。


梅峰做素材準備時,研究了關於1943年重慶的許多文獻和史料。「最讓人感興趣的是重慶黑社會,他們跟政界、軍界和商界都有瓜葛,是巨大的權力羽翼覆蓋之下的利益曲面,」梅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而且戰時的重慶是陪都,長江中下游地區和一些省會城市裡有錢有勢的人好像都跑到這兒來了,教育界也轉到大後方,文學界、藝術界全去了。所以在那裡形成了一個大雜燴的局面,社會景觀比較複雜。」


老舍的小說僅有兩萬兩千多字,沒有呈現這種複雜的社會景觀,甚至農場場長和所有股東都沒名沒姓。梅峰為電影寫了好幾個次要角色,把微觀的重慶社會搬進來。


上海來的許老闆和重慶的佟老爺是樹華農場的「合伙人」。「佟老爺大概就是重慶本地的鄉紳權貴,也是有資源的,但是跟上海來的這種富可敵國的商人比,他們之間有個特別大的落差。」梅峰這樣分析,「許三太太說的話很有意思:『農場算個什麼呀?你有比這大不知道多少的大生意呢,面子上過得去就得了。』這是我們劇本希望提示的信息量,可能人家許老闆做的是戰爭年代的軍火生意或者糧食生意,而佟老闆把農場當成一個安身立命的看家生意。所以佟小姐的抱怨就變得有趣味起來了。她說農場年底分紅他們家真的沒分到什麼——一個千金小姐把這個當成她們家裡重要的生活來源來看待;包括她寒酸地說:『我家裡紙做的鈔票一張一張數得清楚的,哪有錢置辦這些金銀首飾。』」


丁務源是許老闆找來做農場主任的,他不善經營,卻能一直幹下去,不僅是因為小說里所寫的諳熟世故,也因為許老闆不太在農場損失。佟老爺忌憚許老闆的面子,費了很大力氣才把丁務源撤掉。



老舍小說的改編權,就這個沒賣出去



梅峰(右)覺得,范偉(中)厲害的地方在於,他通過表演創造了一種潛台詞:「你不知道丁務源什麼時候在演戲,什麼時候是流露真情。」(劇組供圖/圖)


范偉的中獎率特別高



梅峰選演員的時候,丁務源這個角色他首先就想到范偉。


范偉很喜歡這個劇本,與梅峰前期溝通時,發過一條簡訊讓梅峰印象深刻。「他說:『我覺得丁務源,你看他再怎麼圓滑、在他的處事原則裡面活成這樣的一個人,起碼他內心的段位是非常高的。』」梅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覺得有這句話就夠了,其實我寫劇本都沒有這層意識的。如果在這個意義上來理解人物,一種很微妙的東西就產生了,就是范偉演了一個丁務源,而他演的丁務源這個角色,在電影裡面從頭到尾也都在表演。」


電影快拍完的時候,范偉跟梅峰感慨這個角色:「只有跟僕人壽生在他的卧室裡面,在兩個人的空間裡面,他才徹底的非常的放鬆,是他真正的自己。」在那場戲裡,范偉表現得特別疲倦。「他像一個動物蜷縮在自己安全的一隅,那種鬆弛和難過的樣子都給你演出來了,還打個嗝。然後第二天許家少爺生日,他馬上又健步如飛,樓上樓下生龍活虎。」梅峰感嘆。


「范偉厲害的地方在於,通過他的表演創造了一種潛台詞,你不知道丁務源什麼時候在演戲,什麼時候是流露真情。」丁務源回歸農場後發動群眾鬥倒尤大興,最後尤大興的妻子明霞來談判,丁務源建議尤大興辭職,明霞默默離去。梅峰分析,「那個談判沒有同情嗎?他真的是有同情的,所以你看他站起來往外望了一下,又回過頭來手在大字報上抹了抹。其實他心裡也有某種惆悵感和失落感。」


在這場戲之前,電影里的丁務源一直穿著布鞋。范偉提出,這場戲以及影片結尾丁務源官復原職的那場戲都要穿皮鞋——這都是丁務源春風得意的高光時刻,他穿上了咯噔作響的皮鞋,不再收斂聲息。


范偉憑藉片中表演,獲得了2016年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范偉參演的文藝片不多,但「中獎率」極高,已贏得多個國內外電影節影帝。



「民國趣味」 怎樣實現



為了讓演員領略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民國「調性」,拍片之前,梅峰讓他們看《小城之春》《烏鴉與麻雀》、讀張愛玲早期的小說。「它的說話方式、待人接物,甚至價值觀系統,表現在風俗和市井生活裡面有一個調性,後來被文藝青年總結成『民國趣味』。這個趣味好像在當代中國現實裡面失落了,成為了一個被賦予某種光環或者想像色彩的東西。」


片中的「民國趣味」圍繞兩個演員建立。一個是范偉,「他的氣場和表現力會控制出一個舒服的局面」;另一個是飾演許三太太的京劇演員史依弘,「她會把她的舞台經驗帶進來,同樣在台詞、肢體和表演上形成了一種有調性的東西。別的角色哪怕用非常日常生活的語氣說話,跟她一配就配到她的節奏里去了。」

梅峰使用現代的數字攝影機,配1950年代的老鏡頭,用黑白畫面來拍這部電影。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好萊塢電影已經建立了大工業系統,從置景、布光、大鏡頭、大搖臂,攝影棚技術世界一流,同時期的中國電影則簡陋得多。然而當時的導演鄭君里、袁牧之、費穆卻拍出了《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烏鴉與麻雀》《萬家燈火》《小城之春》。梅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是那一批最優秀的中國導演藝術家身上閃閃發光的東西:我技術上不如你,不意味著我意識形態和美學創造不如你,不意味著我的社會觀察力和社會判斷力不如你。」


梅峰拍片的時候,主動限制自己使用今天的電影技術,「比如鏡頭特漂亮、正反打弄得特准,控制觀眾的視點,通過音樂時時刻刻暗示觀眾,調動他們的情緒。今天的技術都能做到。」梅峰說,「我們的意圖是放棄這套東西,大家就看看到底這個故事本身有沒有趣味吧。」


但電影還是少不了今天的語言。秦妙齋惹佟小姐生氣,秦妙齋追到河邊哄勸,鏡頭隔著溪水,從遠景搖搖晃晃地往前推,呼應著兩個人關係出現的動蕩,以及這種動蕩關係的逐漸和解。攝影師穿雨靴趟著溪水手持拍攝,這是1940年代沒有的表現方式。「包括許家少爺過生日的蒙太奇鏡頭和幾個大特寫,也是過去電影語言很少用的。你畢竟是在今天拍電影,不能直接把古典美學當成一個現成的東西拿來套用。」


《不成問題的問題》屬於北京電影學院2015年提出的「新學院派」電影項目。梅峰理解的「學院派」電影,是1980年代深刻塑造中國電影美學觀念的一批電影作品。這些電影的導演大多是電影學院里一邊教書一邊搞創作的老師,他們又被稱為「第四代導演」。「比如張暖忻導演的《沙鷗》就是由很重要的理論根據來創作的作品,包括巴贊的長鏡頭美學、現實的多重含義。像鄭洞天老師的《鄰居》,謝飛老師的《我們的田野》《香魂女》《本命年》,強調的一是電影作為藝術媒介的可能性,另一個是怎樣用電影去和當代中國現實產生關聯,這裡面其實包含了知識分子對當代中國社會的評價。」


梅峰認為今天的電影市場上,電影學院的聲音仍然存在,像文學系的曹保平、薛曉路,攝影系的王靜,導演系的方剛亮。「『新學院派』的任務應該是賦予電影足夠多的可能性。當歷史走過來,你會發現電影不是單一形態的,在今天這個環境里,起碼還有《路邊野餐》《長江圖》《羅曼蒂克消亡史》《驢得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周末 的精彩文章:

中國論文抄襲扎推?美國人文學科是怎樣做學術評議的
李澤厚著作的版權官司
複雜生命出現的時間要早得多
2016,氣候變化的「四宗罪」
在黑暗的盡頭將有奇幻的光

TAG:南方周末 |

您可能感興趣

《熱包子》老舍寫的這個歡迎出軌妻子的窩囊丈夫,跟我的一個朋友真像
這些大作家取筆名這麼隨意,除了老舍,還有一個更「難」聽的
我們為什麼還要看老舍?
老舍:人若是看透了自己,便不會小看別人
蘇軾為它寫詩,老舍為它寫劇,卻沒幾個人知道它經歷過什麼
活一輩子,最厲害的是什麼?老舍說,這一點很重要
你曾對哪位歷史人物誤解最深,結果沒想到,老舍原來是這樣的人!
《駱駝祥子》,老舍,只顧拚命賺錢,你得到的與努力不成正比
老舍:一個中國人不會寫筆好字 必定覺得不是味兒
老舍的一生是怎樣的?為什麼被稱為悲慘的人呢?
他是中國第一大騙子,老舍按他言行寫了本書,因為一句話被識破身份!
無往不在的枷鎖里,百般失望的老舍選擇了離開
老舍的190句名言,人若是看透了自己,便不會小看別人
網易雲熱評:老舍說過,從前沒有胭脂,女子的臉只為情郎紅
老舍:人最不容易看清的,是自己!
老舍筆下的趵突泉如今變這樣,網友:再不復從前啊
老舍先生放羊式教育為的是塑造孩子有趣的靈魂,而你可能做不到
清朝滅亡前夕,八旗子弟到底有多墮落?老舍說過一句不可思議的話
老舍:?人是不容易看清自己的
想起為老舍畫像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