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我們應該把閱讀的無用看成一種常識,不要時時想著短期的所謂有用。


本文由盧俊老師在4月23日北京閱讀季未來劇場樊登讀書會世界讀書日活動的演講要點整理而成,經過刪節和調整。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大家好,我是盧俊。


應樊登讀書會的邀請,今天在這裡跟大家分享關於閱讀的一點個人認知。

在座的都是樊登讀書會的會員嗎?


今天下午我們來講一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我希望我的分享可以為大家提高獲取信息與閱讀的效率提供一些啟發。


我今天會分三部分內容來分享《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讓閱讀迭代你生命的操作系統》這個主題。


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一種方式,除此之外,比如跟別人聊天、分享或參加各種交流活動,都是獲得信息的方法。


而閱讀是獲得消息效率相對比較高的一種行為,這個也因人而異。


如果回到學習這個層面,學習未必一定是指閱讀,一切高效獲取信息方式都可以稱之為學習,並且這種獲取信息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自我反省且可以實現自我迭代。


在今天,大家都能夠感受到由於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我們每個人的閱讀量實際上比在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出現以前的閱讀量要大得多。


在此之前,我們過去能夠閱讀的內容其實也並不稀缺。


但是,受限於物理條件,我們不可能隨時隨地帶一大堆書報刊來閱讀,所以普通人的閱讀量不會很高。


可是,今天在手機、IPAD等等移動閱讀終端,就像一個隨身攜帶的超級數據和信息包。

我個人現在每天的閱讀量大概是七八萬字,稍微想一下,普通人每天八到十篇三千字左右的文章,隨隨便便也有三四萬字,大量閱讀對大家來說已經成為一種移動互聯生活的常態了。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的閱讀場景也被互聯網分散了,雖然我們每天都能夠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事實上吸收的質量卻在極速下降。


由於每天都用大量的時間用手機看信息,但是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一方面在消弭系統學習的可能性,一方面不得不說的是容易造成你在學習的假象,而且對我們的視力損傷也很大。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1、閱讀與偏見


1、偏見的誕生偏見是如何誕生的?


在網路上我們能夠看到許多爭論甚至是爭吵,有的人在爭論應該相信中醫,還是相信西醫;


有的人在爭論應該堅持哈耶克理論還是凱恩斯理論等等。


這麼多的爭論,這麼多的爭吵,原因是什麼?

這些爭吵都是來自於,一個人對過去認知的路徑依賴,導致的結果就是自己不願意站到對方的那一面去思考問題。


我覺得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真正的偏見不來自於未知,偏見是因為已知而不是未知。


無知的人是不知道偏見的,反而是當你獲得了不夠開放的認知體系之後,將導致你有出現非常大偏見的可能。


比如,現代文明人偶然闖入一個原始部落,原始部落的人只會有警惕性,他們其實並沒有偏見,所以偏見的誕生和兼容性認知是互相衝突的。


認知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問題,沒有偏見有時又無法形成有效認知,如果全部是偏見,也不能建立有效認知。


我們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形成一般的偏見,但是傑出的認知,優秀的認知和結論,在被大眾接受之前,都是偏見。


當你獲得一種跟別人不同的認知的時候,確實是一種偏見。


好多新的理論結論,包括我們經常看到的達爾文進化論,包括霍金的理論,包括今天我們廣為流傳的關於人類歷史和未來的一些結論,在很長時間裡都是一種偏見。


但是,大眾意義上的偏見,則多數是產生衝突的原因,所以,如何理性地分得清真知和偏見,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標誌。


2、文化的質感

很多人說讀書多就會有知識,有知識就是有文化,其實,不然。


我們過去被所謂的有才華,或者有知識,有文化的某些偏見所迷惑。


你掌握和了解東西越多你就是有文化,但是這種認知只能夠指導我們去獲得更多已經確定的知識。


我們古人有一句反應中國文化智慧的名言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對他人的尊重。


如果你的知識越多你越傲慢,你越有偏見,那這樣的知識還是不要的好。


有人說我們中國人並不是喜歡閱讀的民族,平均每年不到10本這樣一個非常低的閱讀量,遠遠低於猶太人的平均64本。


其實不是這樣的,中國是非常喜歡閱讀的,在司法考試、公務員考試以及英語考試,還有研究生考試和升學考試花費的時間和閱讀量並不少,不能簡單地說我們不愛學習和閱讀。


我們得到的統計數據,海外閱讀量,包括我們看到的無論說歐洲還是日本,他們國家國民在閱讀。


其實有絕大部分人都是在看小說,而不是中國還在基礎層面上的,關於價值觀,關於經濟制度,關於社會學、哲學方面大量的人文性的基礎書籍。


今天的社會學在中國是非常熱的,我們中信出版的《人類簡史》、《未來簡史》,其實在美國並不是很主流,美國市場沒有特別流行,但是在中國卻熱翻天。

昨天我在《總裁讀書會》講了一個觀點,美國是工業社會比較健全的國家,新型的移動互聯網經濟、數據經濟以及智能經濟對工業社會的衝擊是沒有那麼大。


但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發展是很迅速,但是工業基礎還是非常薄弱的,基於工業社會的生活方式並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中國社會在面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智能社會的衝擊時,變化非常大。


中國的阿里巴巴,天貓和京東等一系列電子商務,對於零售業的衝擊是遠遠大於美國亞馬遜對普通零售業的衝擊的。


所以你會看到,在國外他們每個周末都會逛商場,喝咖啡、看電影,在商業體內度過一個愉快的下午。


我們中國新一代居民,除了出去吃飯,甚至外賣、足療、美甲也要送到家裡,宅已經是一種非常主流的文化。


中國未來的商業形態,正在按照《未來簡史》裡面所描述的那樣發展,所以中國人非常焦慮,非常關心我們未來如何發展,所以這樣的書在中國大熱。


3、閱讀和文化的質感之間的關係


文化的質感並不是把大量的知識裝在大腦里去就行了。


有文化和有知識,是一定要把對未知世界的認知,在你的大腦里形成認知系統,指導你去獲得幸福的生活和更加有質量的人生,以及你因為獲取這些知識能不能給人類社會帶來正向回饋,這才是有文化、有知識的重要的部分。


而不是通過拚命地攝取,讓你的大腦變成一個簡單的信息容器。

不是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說什麼你都知道,如果PK這個你可以去維基百科。


我們人類把確定的東西委給了圖書館或者委託給維基百科,我們今天教授,包括新的知識分子,並不是你能夠記住什麼東西,而是你把有效的知識系統在你的大腦里形成新的神經元系統。


它可以指導你認知這個世界,跟這個世界產生良性互動,能夠讓我們邁向更美好的未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標識。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2、閱讀的理念


1、閱讀的層次


第一部分是閱讀的層次,我們看在社會現象裡面有很多社會化閱讀,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微信公眾號和熱文花費的時間,佔了我們大部分的閱讀時間。


我們看到的那些有學問的教授學者,反而看社交媒體比較少。


他們不太受社交化和社會化媒體的引導,他們在自己的世界整合自己的知識網路,並沒有隨著別人看什麼他們看什麼,他們和流行保持清醒的距離。

很多技術是外包體力,媒介和智能技術是外包我們的大腦,今天的智能演算法甚至是外包我們的思考,我們很多思考都委託給了智能演算法。


我們小時候能夠背很長的唐詩,但是現在可能就是只能夠背一些短的,我們把大腦的一些功能委託給了移動互聯網。


這是人類的存量知識越來越豐富的結果,我們不得不去委託給技術。


即使如此,人類也不得不通過更長的學習時間,才能通過學習的競爭進入社會,技術可以解放我們的記憶。


就像計算器早就解放了我們的算術能力,這也是我們靠記憶獲得認知升級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的緣故。


以我們在碎片化的時代如何高效率獲取有價值的信息重塑我們的人格和人生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


我這裡面將信息分為四種形態:


第一是基本信息,


第二是知識,


第三是文化,

第四是文明。


閱讀資訊類的信息是很消耗人的創造力的,如果你的生活裡面的時間大部分被資訊時間佔據了,這會對你閱讀質量有很大的不利影響。


所以,我們的認知系統中需要有一定邏輯的知識,就是主題信息,譬如雜誌類和公眾號類的信息,就是主題信息。


這些信息就是類知識化的,再往上升級就是體系化的信息,就是我們常見的出版的書、學術著作等。


如果是學術著作會是更加嚴謹的,有突破性的知識,這樣的閱讀對大家來說是挑戰。


但是大量的像《從到1》、《未來簡史》這樣的新知著作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大眾讀物,因為他們既有好的觀點,還有良好的閱讀界面。


文化在取得階段性和區域性(比如地域文化,中國文化,西方文化)的價值體系之後,文化信息的最高層次就是文明,能夠影響很久時空內的人類生活。


大到可以跨洲,時間跨度可以超越數千年年,文明是被人類社會發展積澱的文化組合。


人類社會發展經歷了通過信息到知識,到文化再到文明這個過程,有了這樣的認識對於大家更加有層次的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


2、閱讀的可能

在中國,應試教育是非常泛濫的,應試學習性閱讀在中國是主流的,我們大量出版物市場裡面賣的比較多的還是教材教科書。


是我們中國人多麼功利嗎?


為什麼那麼愛強調有用,這其實是發展中國家非常重要的特色。


大家很難把自己的時間放到無用之用上的,但是無用之用也是有用,一個是短期直接價值,無用是長期複雜的價值。


人獲取信息一定會有一定的訴求,你各個方面需要獲得信息是一定有目的性的,這個目的性有可能是短暫也有可能是長遠的。


但是我們在中國經過大概三四十年的高速發展之後,應該稍微步調放的優雅一些。


包括中國的創新為什麼沒有西方世界那麼給力,就因為中國的文化「有用」和想法太多了。


我去過歐美、日本、澳洲和紐西蘭這些國家,參觀他們海洋博物館的時候,發現他們對海洋文明的探索,做的潛水工具特別奇怪,特別誇張。


我一開始在一個海洋國家發現這種現象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看多了,才明白他們願意對看起來沒什麼用,而出於好奇心研發的探索工具,讓他們面對無用失敗的容納度高於中國,造就了西方社會的崛起和創新的廣泛盛行。


我們中國對失敗的容納很低,就是對無用的容納之心很低,我們對失敗的看法是偏頗的。


如果沒有很好的看待失敗的態度,對於無用失敗的容納度不夠的話,創新在中國將來的速度自然會非常緩慢。


今天我們在這個時候儘可能對無用和失敗給予更多的關注,這樣我們才可能獲得更多的創新可能。


我們應該把閱讀的無用看成一種常識,不要時時想著短期的所謂有用。


閱讀的常識有兩面:


一個是用來對抗無知,


一個是用來對抗無聊。


娛樂也是人類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面,比如有些朋友幫你提升自己,這些朋友就是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也是朋友,他們也很重要。


剛才說的,我們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有時候就是浪費掉了,我們需要有質量地浪費掉一些時間,度過一生,這也很不錯,閱讀並不是通向學而優則仕,則商,則演……


純粹的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答案,有時候途經就是到達。


3、閱讀的疆界


大家閱讀一定希望有個合理的標準與疆界。


今天大家可以看到《樊登讀書會》塑造了《樊登讀書會》的標準,《新京報》有《新京報》的標準,《羅輯思維》有《羅輯思維》的標準,中信出版社有中信出版社的標準,每個組織按照自己的標準給大家篩選圖書。


大家買書,逛噹噹、京東、亞馬遜的時候,一旦200減100或者5折封頂,就順著排行榜看,只要是自己沒有的書,而且自己還感興趣的書就買了。


追熱、追榜、追廉價、追潮、追流、追海量、追黃、追神、追刺激等等都是社會上非常普遍的讀書疆界的問題。


實際上互聯網早期發展歷程里,閱讀量最大就是有色文章或者有色視頻。


隨著互聯網和閱讀產業發展,其他內容越來越多也越主流,這些有色內容就被邊緣化了。


關於閱讀的疆界我個人的看法就是:


第一,要對新知保持適度的警惕。


新知在探索當中是有很多盲區和錯誤的,所以儘可能跟熱點新知保持一定的距離。


如果完全脫離熱點也不一定對,像小孩子玩遊戲的一樣,讓他玩也可以。


保持一定的灰度和柔性,灰度和柔性的活力,就是來自我們與它們保持的一定距離。


靠太近,離太遠都沒有活力。


我們看全球最權威學術雜誌裡邊,真正被反覆驗證的論文知識點的比例很低,其他的都被反覆地推翻。


所以我們知道大概新的一些概念就行了,不要浪費太多的時間在新出現的知識上。


第二,對經典的適度揚棄。


因為有些經典閱讀是盲從導致的結果,好多經典真正到今天理解它的人非常少,跟大部分人的認知和生活的關係很遠。


雖然你不能理解經典,但是對周邊人的認識讓你對經典一知半解,誤讀經典產生的影響會更差。


第三,是對原創與否適度放寬。


比如有人對一些難懂的經典做了精彩且適度的解讀,內容經過一次翻譯之後變得更加易懂且友好,讀這些內容也有很大的好處,這就相當於有人幫你做過了一次閱讀輔導。


就像是有個老師告訴你知識點在哪裡,告訴你之後,你的效率就會大大提升。


如果讀演繹的作品對我們閱讀認知會有很大的好處的話,也未必一定要只讀原著。


第四,不要一定追求讀所謂高雅的陽春白雪內容。


除了這些還有其他的,小朋友有時候對特別無聊的,甚至成年人都感覺到特別無聊的書感興趣,惡趣味也是趣味。


比如看《故事會》《今古傳奇》,裡面有一些故事也是很有趣的。


大家認為《讀者》和《青年文摘》是雞湯,好像已經很low了,但是它畢竟解決了數百萬人的閱讀需求。


我們生活中不一定都是乾糧,你只要不把它們當成主食就可以了,一些簡單的娛樂性的閱讀也是重要的選擇,大家順其自然即可,這也是個灰度問題。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3、閱讀的技術


怎麼把閱讀做得更加有效率呢?


有的要逐字逐句精讀,有的隨意瀏覽翻閱速讀,有的隨時記筆記,這三種現象都在我們當中發生,我們需要根據信息的密度選擇不同的方式去閱讀。


比方說,咨訊信息就是簡單信息,需要快速瀏覽,按邏輯歸類信息,尋找相關性。


你必須在自己的大腦里建立一個資料庫,哪一類知識歸檔到這類,你分門別類分裝你自己的知識。


首先,建立自己的知識樹。


比如,只管在新的知識樹上縫一個新葉子,把獲得的信息一股腦裝入大腦里,不經過梳理,這樣會很耗散攝取的效率。


這樣的人特別多,天天在學習,最後一問他什麼都知道,但是在生活中一旦讓他獨立思考,就什麼都想不出來。


這樣的人我見過特別多,特別愛讀,量特別大,讓他得出真正有效的結論的時候卻很難,就是因為他沒有完整的知識樹。


這棵知識樹,是我們歸檔信息的處理系統。


沒有這個系統的錨定,我們很難建立起有效的認知系統。


二,知識存儲要有必要的難度。


對你來說學習起來越難的東西,經過反覆的訓練獲得的知識積累,你最後的提取效率反而越高。


在學習過程中,讓你痛苦的東西到經過很長時間之後,你會發現提取那些存儲難度高的內容,會更加容易。


而那些你學起來很輕鬆,覺得都懂了,實際上你忘記的速度比你深入學習速度要快很多。


比如說我春節的時候看《未來簡史》,前幾天我去錄節目時,發現忘記了很多,趕緊又把書拿過來翻了翻。


那些曾經讓我腦洞大開的內容我完全忘記了,所以需要反覆閱讀,才能把知識樹上的葉子縫得更結實。


你的知識網路像織布一樣,新的知識就像一條沒有經過經緯織造過的線。


如果只是假裝把線輕輕放在原來的布料上,風一吹就吹跑了,這樣你學習質量和效率也是不夠紮實的。


所以要在不同的時間,反覆的記憶,不停地消化與掌握。


第三,是文化和文明,系統認知和兼容性認知。


這對我們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必須要有一個對於文化的認知,各國文化的認知。


需要先建立兼容性的知識庫,同時要把各個文化和文明兼容在知識庫之內,才不會產生前面說的偏見。


系統性和兼容性,是產生知識碰撞的前提,沒有碰撞不會產生新知,如果只有碰撞沒有兼容,碰撞的方向和質量都會出問題。


第四,經典著作的系統性閱讀的技術,要速讀、精讀、交叉閱讀反覆進行


正文閱讀與附文注釋與參考文獻結合閱讀的方法特別重要。


但是,我們對注釋索引重視程度特別差。


注釋與索引是作者向你呈現了他如何獲得認知的推理,你按照這個框架再研究一遍,就得出這個作者為什麼和如何得出這個結論。


這對有效的閱讀經典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的讀者一開始不太理解,為什麼很多學術著作有那麼大的索引量,認為中信出版社很不地道:


一本書有一半是索引,但是它給中國讀者提供的價值有限,就建議我們做一些刪減。


後來學術性讀者就給我們提意見,為什麼把有效的索引刪掉了,我們無言以對,所以又把索引補充出來。


結合注釋索引和參考文獻的處理方式,學科年代、引用頻次進行分類,使用頻率最高的書,這個必定是要拿出來重新讀一下。


按照索引找到源頭,按照這樣的辦法去讀你在某個學科裡面獲得的效率都是按索引方式去做的。


這種高難度攝入信息的方式,會讓你很快建立自己在某些學科的知識樹。


我們的系統性認知就會迅速建立起來,我們必須按照從易到難的學習方法,才可能讓自己的知識樹變得更加結實,茁壯。


最後,閱讀與行動。


社會上有很多現象。


其一是讀書就是讀書。


讀書就是意義,閱讀本身就是意義,愛閱讀就是這個人的愛好。


未必說讀書以致用是一個唯一標準,你願意跟先賢交流,與不同的大腦交流也是可以的。


其二是學以致用。


在學以致用這個邏輯里,沒有影響行為的閱讀是不合格的。


如果閱讀之後不能塑造你的行為,不能改變你和世界的關係,改變自己和改變世界,這樣的閱讀效率是比較低的,你必須要讓閱讀和你自己成長結合起來。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4、閱讀與認知系統迭代


我的觀點是閱讀需要打造不斷升級的思考模型,閱讀一定要促進你閱讀認知模型的迭代。


你今天的認知模型和低齡小朋友還是一樣的,那很顯然,我們的閱讀就很容易是失敗的。


我們必須通過閱讀重塑我們的認知模型。


我們的認知模型質量越高我們的行動能力也就越高,我們的認知能力越高,我們改變生活,改變自己、重塑自己可能性就越大。


如果我們沒有好的認知就不可能有好的行動,沒有好的行動你跟世界的關係相對比較弱,我們對客觀世界賦能是相對微弱的,你就是可有可無的人。


大量影響改變世界轉變方向的人都是認知框架和認知模型跟我們不一樣的那些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或者是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


他們這些人都是認知模型跟我們不太一樣的。


更好的認知模型肯定是信息輸入的方式和質量導致的,所以我們要更加註重閱讀的品質、技術和方法。


對於社會上的好多現象,人人都振振有辭,人人都自視正確,我認為這是落後認知系統導致的結果。


事實上就是我們的認知系統不夠開放,你很難知道你的位置在哪裡,你的閱讀質量怎麼樣。


而不是說你自認為你對,你那個想贏的衝動,其實就代表了認知的程度是不夠的,你應該放在更大的知識視野裡面才能夠獲得有效認知。


錯讀的危害大於不讀。


你懂得多,而且你懂的內容質量很差,甚至是謬誤,對你的影響比對社會的低效能的內耗對你產生的損傷更大。


這種錯誤認知導致全球性的災難也是很常見的,比如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引發的全人類的災難,我們始終都不會忘記。


所以我們需要更加開放的系統,更好的認知框架和更高更好的認知模型,能夠迭代我們的人生。


我們的大腦就像裡面裝了一個系統一樣,你裝的是安卓系統,還是IOS系統,或者WINDOWS系統,這是我們跟現實世界發生很重要的關係的界面。


我們必須通過閱讀獲得更加開放的系統,讓我們跟這個世界交集,變得越來越美好,讓我們重塑自己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這就是閱讀帶給我們的一種終身學習的狀態,也是我們迭代生命質量操作系統的方法,這是我的理解,我願與大家共勉。


今天的演講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作者簡介:盧俊,資深出版人,中信出版集團副總編輯,2013年全國書業商會年度最佳策劃人,2014年中國好編輯大獎得主,策划了《從到1》《21世紀資本論》《互聯網+》《科學跑出來》《瘋狂動物城》《時間線》《市場街最後一站》等數十部超級暢銷書。


富書原創矩陣: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FranklinReadingClub),我屬貓(woshimiaoji),爸媽內參(shenduwenhua),富書(zhongchoudushu),出版暢銷書《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暢淋漓地活》


今晚20:00,寫作20年,我得到的5點經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層次越高,越會注意加好友的方式
不要欺負比你弱太多的人
婚姻里,比吵架更可怕的是這兩個字
你為什麼會拖延?這裡有克服的方法

TAG: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

您可能感興趣

有效閱讀一本書
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有感
怎樣有效閱讀一本書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清單
如何真正閱讀一本書?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如何閱讀一本哲學書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你該如何快速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1你真的會讀書嗎?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讓你從閱讀小白化身讀書大佬
實踐|幫你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閱讀?
初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閱讀寫作系列: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高效的閱讀一本書?這是我用過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