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何時開始認識西方

中國人何時開始認識西方

中國人何時開始認識西方



紀曉嵐也認為西方世界「多奇異,不可究詰」

古代的中國人,是不了解世界的,甚至很難想像自己生活在一個球形的星體上。在漢代,中國已與西域相通,張騫出使西域,其實也就是到了現在亞塞拜然、阿富汗等地。當時的中國人對於歐洲,只有輾轉傳聞得到的零星信息。到後漢時,進駐西域的班超曾派下屬甘英渡「西海」(地中海)往傳聞中的「大秦」(古羅馬帝國),但船人畏懼,「英不能渡」。後來康有為認為甘英錯失了一次好機會,致使中國落後於歐洲,「皆英輩之罪也」。唐朝時,一支唐軍在西域與阿拉伯人打仗失敗,有一位叫杜環的士兵作了俘虜,被帶到了「大食」(古代波斯),在現在的中東地區生活了十多年,後由商船帶回廣州,著有《經行記》一書。這書已亡佚,但其族人杜佑的《通典》一書中保存了某些片段。《經行記》中所記載的,已不是傳聞,而是杜環親目所見的事。儘管如此,中國人始終沒有走出過亞洲的西界,始終不知歐洲。


到了十三世紀,蒙古的鐵蹄數次深入歐洲,先後擊破俄、波、匈、德諸軍,前鋒直抵維也納城下。於是,歐洲人,包括馬可·波羅等絡繹不絕來到中國,並寫下遊記,將中國介紹給世界,然而,中國人,無論在陸上或海上,史書上卻沒有記載有那個比甘英、杜環走得更遠的人。


到了明代,明成祖派三寶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鄭和下西洋,對於傳揚中國的國威,對於中國與西洋諸國的經濟文化交流,起到很大的作用。鄭和的隨員馬歡、費信、鞏珍等都寫了遊記,使中國人進一步了解「西洋」各國的地理與風俗習慣。但是,明代所謂「西洋」,實指南中國海和印度洋,鄭和最遠也只能去到東非海岸,不知有好望角,更不知有真正的西洋,以及歐洲、美洲大陸。


十五世紀,歐洲人發現了好望角,開闢了歐亞的新航路。1518年(明朝正德十三年),葡萄牙人首次到達中國。1557年,葡萄牙人借居澳門,澳門成為歐洲人進入中國的門戶。1582年,義大利人利瑪竇從澳門進入中國。1584年後,利瑪竇給明朝皇帝獻上由他所繪製的《萬國輿圖》,即世界地圖。對這幅繪有五大洲三大洋,標有亞細亞、歐羅巴、亞墨利加、地中海、大西洋的地圖,以及對於「地圓之說」,大多數中國的官員一律不予承認,只有徐光啟、李之藻、劉獻庭、郭子章等人表示相信。其後,義大利傳教士艾儒略著有《職方外紀》一書,全面介紹世界尤其是歐洲,但當時的統治者認為「天朝大國」之外便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僻居荒遠」的「外化」,很難相信艾儒略所描繪的世界。

到了清代,遇到康熙、乾隆都是開明的君主,西方的能工巧匠雲集北京,但是,中國人始終未能遠走歐洲、美洲。中國的士大夫對艾儒略等人書中的記載還是半信半疑,大學者紀曉嵐編撰《四庫全書》時,認為那些常識「多奇異,不可究詰」,只是「錄而存之,亦足以廣異聞也」。當代學者研究,在清代,在1840年以前,僅有兩位中國人由於偶然的機會到過歐洲並留下可信的記載。


1707年,康熙派遣四位西洋教士到羅馬傳遞信息,25歲的山西絳州人樊守義被帶同行。樊守義到了歐洲,在那裡過了13年。歸來後寫了《身見錄》一書,介紹歐洲的見聞。可惜書稿並未刊行,藏於羅馬國立圖書館,1937年才被中國學者發現。如果紀曉嵐當時看到此書,便會印證《職方外紀》之不妄。


1782年,廣東嘉應州(今梅州)人謝清高從商走海南,遇風舟覆,被洋船救起,帶到歐洲,得以「遍歷海中諸國」,14年後即1796年始返國,在澳門經商。謝清高的事迹引起了當時學者的注意,紛紛前來採訪,將談話整理成文。其中,1820年,楊炳南所記錄的《海錄》最詳盡(1842年刻版刊行),讓能看到此書稿的國人感受到歐洲的文明,但此時,距鴉片戰爭僅20年矣。


香山人最早相信西方的文明


寫下這標題,筆者也有些惴惴不安,皆因「最」字不宜隨便使用。我最終決定使用這「最」字,覺得還是有充分依據的。自1557年葡萄牙人借居澳門後,葡萄牙人和其他歐洲人移居澳門者漸多,澳門本屬香山縣之一部,與香山關係密切,當內地之人仍視歐美人為「怪物」時,香山人已經對歐美人見慣不怪,為了謀生之便,有的香山人甚至還學會一些洋話。至於歐美之文明,香山人通過在澳門的耳聞目睹,亦能可見一斑。

鴉片戰爭前,葡萄牙人在澳門創辦了一所學校,叫馬禮遜學校,這是西方在中國舉辦的第一所傳播西學的洋學堂,時任校長是美國傳教士布朗夫婦。馬禮遜學校主要招收外籍學生,1840年,學校開始招收香山籍學生。雖然,在科舉盛行的年代,讀「洋書」肯定不是正途,但是,13歲的黃勝以及12歲的容閎和黃寬等6名男生還是報名入讀,他們都是出身窮苦人家的孩子,在村中的私塾讀過書,後因窮困而輟學,入讀馬禮遜學校,起碼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1842年鴉片戰爭後,馬禮遜學校遷往香港,容閎等香山少年隨布朗校長遷往香港學習。


改變容閎等命運的事情發生在1846年9月。某天,布朗先生突然宣布:由於夫人健康的原因,他們準備返回美國。對這些孩子懷有深厚感情的布朗先生十分無奈,說道:「誰願意跟我回美國繼續完成學業的,請站起來吧。」容閎第一個站起來了,接著第二個站起來的便是黃寬,隨後是黃勝。這一「站」,是他們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當時的香山正處於中西方文化的交匯點,這三位已18歲的青年,那時已經感受到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激烈碰撞,他們願意走出去接受先進文化。起碼,他們已經知道,萬里之遙的美國不會是一個可怕的地方。


1847年1月4日,廣州黃埔港海岸邊停靠著一艘堅固華麗的「女獵人」號帆船。三個男孩攜帶著簡單的行李,登上這艘帆船,踏上前往美國的漫漫求學之路。到美國後,他們入讀麻省孟松學校。一年後,黃勝因身體原因提前回國。儘管如此,黃勝日後還是成為一位報業家,以及香港的華人領袖。黃寬畢業後,則被保送到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繼續深造。1857年取得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碩士學位,成為最早獲得醫學碩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畢業後,黃寬出於對祖國熱愛,捨棄在英國的優裕生活,於1857年回國。先在香港開設診所,第二年遷到廣州開業,這是第一所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私人西醫院。容閎畢業後,1850年繼續入讀美國耶魯大學,1854年畢業,是中國第一位畢業於美國第一流大學的留學生。


容閎畢業後即回國,希望將所學到的知識報效祖國。他努力奔走,宣揚美國,宣揚「西學」,並希望「西學」得以「東漸」。鴉片戰爭後,歐美對於中國人已不那麼神秘了,而且,西方的科學技術使得長期處於閉關鎖國下的清朝統治者得到了警醒,統治集團中產生了一批「洋務派」,希望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容閎的學成歸國,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終於,容閎通過曾國藩、李鴻章等,促成了遣送120名幼童赴美留學的計劃。從1872年起,分四期逐年赴美。這120位幼童中,香山幼童就佔了四分之一多。


1876年,美國費城為紀念美國建國100周年,舉辦世界博覽會,中國人李圭作為中國工商界的代表,出席了此盛會。在費城博覽會上,李圭大大地開了眼界,方知西方世界是如此迅速發展,科學技術已達到如此高的水平。令他感到更意外和驚訝的是,在博覽會上,他看到了113名中國留美幼童,在教師的帶領下,也到費城參觀博覽會。李圭看到這些幼童,「言動自如,無畏怯態」;與之交談,「言皆簡捷有理」。李圭看到了西方教育的優越。

李圭參加了費城博覽會後,環遊地球一周,回國後寫了《環遊地球新錄》一書,李圭認為,「地形如球,環日而行,日不動而地動」,「圭初亦頗疑之,今奉差出洋,得環球而游焉,乃信」。


後記


19世紀40年代後,漸漸有中國人如林鍼、斌椿、志剛、張德彝、王韜、李圭、郭嵩燾、黎庶昌、曾紀澤等或經商或遊歷或留學或出使等原因到了歐洲和美洲,寫出了或日記或遊記或隨筆或詩歌等著作,中國人始得漸漸了解歐洲,了解美洲,了解世界;漸漸得知西方的政治與民主、科技與文化,漸漸感覺到自身的落後,因而,產生了薛福成、黃遵憲、嚴復、鄭觀應、康有為、梁啟超,尤其是孫中山等致力於學習西方文明,立志振興中華的優秀的中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宋代官府藏書制度考
晚清聯日外交的一次實踐——以1898年上海亞細亞協會為視角
《尚書》是先秦眾多思想流派的文獻之源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人從何時開始喝葡萄酒的
面對民粹主義,西方人都開始承認自己「白左」了
孫久文:認識中國,從經濟地理開始
國民黨從何時開始被國民所厭棄?
外國網友熱議,為什麼在中國的老外們開始被中國人看不起了?
從這裡開始認識我
學中醫要從認識中國字開始,不產在中國的葯我們也管它叫中藥
中國人起名從何時開始有名無字?為何會這樣?
你知道我們國家歷史上什麼時候開始稱中國的嗎?
韓國特使團抵達平壤開始訪問朝鮮 中方期待取得積極成果
太平天國鬧事讓中國少了一億人口,也是漢人開始掌權開始
從名字開始重新認識熟悉的《金剛經》
中國人民厲害了!非洲人民開始種植土地竟是在中國「取的經」?
西方國家果然開始介入俄羅斯大選!英國拿死去的特工做文章了
認識巴塞羅那從晨曦開始
外媒:中國傳統節日變成歐洲多國商界促銷期 他們開始「接管全球」
西方歷史我們一一般認為,是從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開始的
很難相信,俄羅斯也開始從中國購買武器,其實是被西方逼的
大國領導人密集訪華 歐洲開始「向中國看」
認識倫敦,從這份攻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