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全體男女經絡穴點陣圖集

全體男女經絡穴點陣圖集

名字,你懂我嗎?



養生調理 專業技術 學習交流 的最佳平台









正面-男性






人體經絡穴點陣圖背面-男性







人體經絡穴點陣圖側面-男性






人體經絡穴點陣圖正面-女性





人體經絡穴點陣圖背面-女性






人體經絡穴點陣圖側面-女性







頭部穴位





人體胸部腹部穴點陣圖





人體督脈及背部穴位






人體壬脈大穴






人體左側穴點陣圖






臉部穴位












手掌穴位彩圖






掌反射區圖










足底穴位












督脈及其別絡






督脈大穴






督脈圖譜




 

 

人體奇經八脈之一。

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六條陽經都與督脈交會於大椎,督脈有調節陽經氣血的


作用,故稱為「陽脈之海」。主生殖機能,特別是男性生殖機能。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後行於腰背


正中,循脊柱上行,經項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再回出上至頭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


鼻部、上唇,到唇系帶處(見圖)。本經脈腧穴有長強 、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


筋縮、至陽、靈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


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共28穴。


督脈
  ①奇經八脈之一。

出《素問·骨

空論

》。其循行路線,起始於小腹內,從會陰部向後,行於脊里正中,


上至風府,入於腦,上頭頂,下額,沿前額正中,到鼻柱下方及上齒。前後與任脈、沖脈相通,與足太陽


膀胱經、足少陰腎經相合,聯繫心、腎、腦。該經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脊柱強直、角弓反張、頭重痛、


項強、眩暈、癲癇、癃閉、遺溺、痔疾、婦女不孕等。

  ②經外穴別名。《備急千金要方》:


「卒癲,……又灸督脈

三十壯,三極,穴在直鼻中上入髮際。」即髮際穴。見該條。


  

督脈穴
  ①督脈所屬穴,

據《針灸

乙經》及《醫宗金鑒》

等書載,計有:長強(少陰所結)、腰俞、陽關、


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陽會)、大椎(足三陽會)、


啞門(陽維會)、風府(陽維會)、腦戶(足太陽會)、強間、後頂、百會(足太陽會)、前頂、囟會、上星、


神庭(足太陽、陽明會)、素髎、水溝(手、足陽明會)、兌端、齦交,共28穴。又交會於足太陽的風門、


任脈的會陰。


  

②指後溪穴

針經指南》:「後溪通督脈,為八脈八穴之一。」後溪穴又稱為小督脈。






















人 體 經 絡



二千五百年前,中國誕生了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在這部典籍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於全書,

那就是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又發現這些大幹

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脈」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



《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近年來已在馬王堆帛書、

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這些早期文獻主要描述了經脈系統,並涉及了三種古老

的醫療手段:一個是灸法,一個是砭術(即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術),另一個就是導引術(一種古老的氣功),

而經脈是這三種醫術施用時藉助的途徑。



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人們製成了金屬針,稱為微針,並用微針經脈進行治療。《黃帝內經》分為兩部書,

其中之一叫做《靈樞經》,也稱為《針經》,就是專門論述用微針治療經絡的著作。《黃帝內經》對經絡作了系

統的總結,在經脈之外,增加了絡脈、經別、經筋、皮部和奇經等新的概念,它們共同組成了經絡系統,成為古


人心目中人體最重要的生理結構。《黃帝內經》還闡述了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

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黃帝內經》對經絡系統及其功能的認識主要來自於長期的臨床觀

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結果和取類比象的描述。由於《黃帝內經》的概念體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給現代人理

解它的思想內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從文獻和實驗等多個方面揭示古典經絡概念的內涵,是中醫研究者的

任務。



經絡系統組成



經絡作為運行氣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經脈為主,其"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將人體內外連貫起來, 成為一個

有機的整體。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 脈,溝通臟腑,加強表裡經的聯繫。


十五絡脈,是十二經脈在四肢部以及 軀幹前、後、側三部的重要支脈,起溝通表裡和滲灌氣血的作用。


奇經八脈,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經脈,對其餘經絡起統率、聯絡和調節氣血盛衰的作用。


此外,經絡的外部,筋肉也受經絡支配分為十二經筋;皮膚也按經絡的分布分為十二皮部。



人體穴位常識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幹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

「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

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

俗稱「死穴」。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

做為「殺手」使用。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尾閭不還鄉,章門被擊中,十人九人亡,


太陽和啞門,必然見閻王,斷脊無接骨,膝下急亡身。」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

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穴位置:頭前部入髮際五分處。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

腦脹。


3、太陽穴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

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

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髮際凹陷處)。經屬:為督脈、

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衝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位置:在枕骨

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

中後,衝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位置:喉結旁開1.5寸。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

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衝擊腹壁動、靜脈、

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肝、膽、震動心

臟而亡。


4、神闕穴位置:位於臍窩正中。經屬:任脈。擊中後,衝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經屬:任脈。擊中後,衝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

身體失靈。


6、關元穴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腹壁下動、

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腹

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

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衝擊肋間神經和胸前

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位置:在乳頭中央。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衝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衝擊心臟,休克

易亡。


12、期門穴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

後,衝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

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

擊中後,衝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

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心、肺,破

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經屬:督脈。擊中後,衝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腰動、

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

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

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

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

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

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

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

點中者,不可輕視。



另附: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路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

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1、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2、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側走向頭。


3、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4、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奇經八脈包括:


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中醫十二時辰經絡學



中醫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學說。子午流注學說是中醫學的主要

組成部分,是研究人體氣血運行的時刻表。中醫認為,自然界與人是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年、季、

日、時周期變化,影響著人們的生理、病理相應的周期變化,如人的脈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人的病情變化多半是早晨輕、中午重、夜晚更重,這些情況和人體氣血運行有關,也就是在不同的時

辰,氣血運行到不同的經絡,對人體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響,恰如現代科學提出的生物鐘效

應相似。子午流注學說認為,人體氣血的運行是按照一定的時間循環無端,連成一個大的循環通道,

即十二經絡的連接順序為:


其歌訣:寅時氣血注於肺,卯時大腸辰時胃,已脾心未小腸,膀胱申注醞腎注,戊時包絡亥三焦,

子膽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體經絡-日之中循行運轉規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從呼吸做起,以經絡為據,洞悉

太極之理,尊陰陽之綱紀,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氣者生之本也,時者生之用也!




1.手太陰肺經寅時(3點至5點)—肺經旺。寅時睡得熟,色紅精氣足; 肺朝百脈。」肝在丑時

把血液推陳出新之後,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

沛。寅時,有肺病者反映最為強烈,如劇咳或哮喘而醒。


2.手陽明大腸經卯時(5點到7點)—大腸經旺。卯時大腸蠕,排毒渣滓出;「肺與大腸相表裡。

」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進入興奮狀態,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營養、

排出渣滓的過程。清晨起床後最好排大便。


3.足陽明胃經辰時(7點到9點)—胃經旺。辰時吃早餐,營養身體安;人在此時段吃早餐最容

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溫和養胃的食品如稀粥、麥片、包點等。過於燥熱的食品容易引

起胃火盛,出現嘴唇乾裂、唇瘡等問題。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種疾病。


4.足太陰脾經已時(9點至11點)—脾經旺。已時脾經旺,造血身體狀;「脾主運化,脾統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

消化吸收好,血液質量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唇白標誌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誌寒入脾經。


5.手少陰心經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午時一小憩,安神養精氣;「心主神明,開竅於舌,

其華在面。」心氣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在午時能睡片段,對於養心大有好處,中使


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6.手太陽小腸經未時(13點到15點)—小腸經旺。未時分清濁,飲水能降火;小腸分清濁,把水

液歸於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於脾。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如小腸有熱,


人會幹咳、排屁。此時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腸排素降火。
7.足太陽膀胱經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申時津液足,養陰身體舒;膀胱貯藏水液和津

液,水液排出體外,津液循環在體內。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遺尿。申時人體溫較熱,陰虛


的人最為突出。此時適當的活動有助於體內津液循環,喝滋陰瀉火的茶水對陰虛的人最有效。


8.足少陰腎經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酉時腎藏精,納華元氣清;「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

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人體經過申時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階段。此時不適宜太強

的運動量,也不適宜大量喝水。


9.手厥陰心包經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戌時護心臟,減壓心舒暢;「心包為心之外膜,

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經戌

時最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此時一定要保持心情舒暢:看書聽音樂、或

做SPA、跳舞、耍太極……放鬆心情,釋放壓力。


10.手少陽三焦經亥時(21點到23點)--三焦經旺。亥時百脈通,養身養嬌容。三焦是六腑中最

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能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得到最好


的休養生息,對身體對美容十分有益。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特點,即在亥時睡覺。現代人如不想此時

睡覺,可聽音樂、看書、看電視、練瑜伽,但最好不要超過亥時睡覺。


11.足少陽膽經子時(23點至1點)—膽經旺。子時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醫理論認為;

「肝之餘氣,泄於明膽,聚而成精。」人在子時前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膽汁有多清,腦就

有多清。」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後頭腦清晰、氣色紅潤,沒有黑眼圈。反之,常於子時內不能入

睡者,則氣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時因膽汁排毒代謝不良更容易生成結晶、結石。


12.足厥陰肝經丑時(1點至3點)—肝經旺。丑時不睡晚,臉上不長斑;中醫理論認為:

「肝藏血。」「人卧則血歸於肝。」如果丑時不能入睡,肝臟還在輸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維和行動,

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所以丑時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臉色晦

暗長斑。



每日搓八個部位防衰老



經常搓以下的八個部位,可防衰老,隨時隨地你都可以使用你的抗衰秘笈。


1

、搓手:

雙手先對搓手背50下,然後在對搓手掌50下。經常搓手可以促進大腦和全身的

興奮

樞紐,增加雙手的靈活性、柔韌性和抗寒性,還可以延緩雙手的衰老。


2、搓額:左右手輪流上下搓額頭50下,經常搓額可以清醒大腦,還可以延緩皺紋的產生。
3、搓鼻:用雙手食指搓鼻樑兩側。經常搓鼻可以使鼻腔暢通,並可起到防治感冒和鼻炎的作用。
4、搓耳:用手掌來回搓耳50下,通過刺激耳朵上的穴位來促進全身的健康,並可以增強聽力。
5、搓腹:先左後右手地輪流搓腹部各50下,可促進消化、防止積食便秘。
6、搓肋:先左手後右手在兩肋中間「胸腺」穴位輪流各搓50下,經常搓胸能起到安撫心臟

的作用。


7、搓腰:左右手掌在腰部搓50下,可補腎壯腰加固元氣,還可以防治腰腰酸。
8、搓足:先用左手搓右足底50下,在用右手搓左足底50下。足部是人體的「第二心臟」,

可以促進血液的循環,「激化和增強內分泌系統的機能,加強人體的免疫和抗病能力,並可增

加足部的抗寒性。


做上述的「八搓」時,搓手、額和耳的手法不要很重,而且搓鼻、肋、腹、腰和足時,手

法可重些。

瀉血療法、經筋療法、X型療法、倪海廈視頻、JT叔叔中醫、原始點、艾灸療法、張秀勤刮痧、腹針療法、拉筋拍打、神手絕技...

上萬視頻資料不斷更新中










針灸刮痧拔罐刺血...


微信號:mmyixue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簡介

:養生館,美容院專業人員的最佳學習平台,學習資料、養生視頻、美容視頻等


穴位查詢、穴位大全

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穴位 的精彩文章:

人體4大穴位堪稱「感冒藥」,冷熱交替季節,提前預防吧!
失眠怎麼辦?按揉這3個穴位告別失眠
5個常見穴位,每天10分鐘的按摩,輕鬆控制血糖!
善用這八個穴位,你就是名醫!
母親節到了,經常給媽媽按揉這個穴位,美滿幸福一生!

TAG:穴位 |

您可能感興趣

經絡穴點陣圖解
人體穴點陣圖:全身各個部位精準穴點陣圖
穴點陣圖
八陣圖
圖像分類 點陣圖和矢量圖
人體穴點陣圖及穴位功能主治
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經外奇穴高清穴點陣圖
全身穴點陣圖解 一定要收藏
一份很全面的全身穴點陣圖解 一定要收藏
房屋風水與八卦方點陣圖解
「點將台」和「八陣圖」
中國有八陣圖、連環陣、七星北斗陣等,西方為何沒有出現固定陣法
8個超全瑜伽體式「正點陣圖」,初學者知道「怎麼練」很重要!
非常完整的人體穴點陣圖與功效(收藏版)
中醫必背:十四經路穴點陣圖譜和歌訣速記(建議收藏)
穴點陣圖使用方法,太全了!
八宅風水吉凶方點陣圖
非常完整的人體穴點陣圖與功效(果斷收藏)
全方點陣圖解07式軍服和軍服標誌服飾
經絡淤堵如何取穴?超大真人版經絡穴點陣圖冊給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