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數字革命的意義——為何創新不斷,生產力卻停滯不前?

數字革命的意義——為何創新不斷,生產力卻停滯不前?

數字革命的意義——為何創新不斷,生產力卻停滯不前?



本文系商業周刊App付費文章,禁止轉載。


撰文:Leonid Bershidsky


許多在科技產業擴散的創新還沒有轉換成整體經濟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它只不過需要一段時間,讓這些變化充分顯現」


多年來,一個悖論把經濟學家難住了:在美國這樣一個技術創新層出不窮的國家,為什麼生產率停滯不前?


他們基本上排除了最明顯的潛在解釋,即測量有誤,同時考慮了其他幾種解釋。但我們很可能只是在目睹一段暫時的間歇期:2010年以前,技術進步曾推動生產率增長,而在不久的將來,這一幕可能會再次上演。


悲觀看法:創新之死


2016年,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羅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在他的著作《美國經濟增長興衰錄》(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中斷言,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到2005年已基本接近尾聲。




數字革命的意義——為何創新不斷,生產力卻停滯不前?



戈登教授的TED演講《創新之死,發展之末》(The death of innovation, the end of growth)

信息技術進步給商業流程帶來的一切重大變革都發生在這段時期內,如電子郵件、電子目錄、桌面出版、機場自助登機設備、條碼掃描器和信用卡快速授權等。


如今的創新,比如移動計算、機器人技術、3D列印、人工智慧和無人駕駛汽車,對企業的運營方式幾乎沒有產生什麼影響,因為這些創新要麼跟企業關係不大,要麼還沒有成熟到能作出重大貢獻的程度。

數字革命的意義——為何創新不斷,生產力卻停滯不前?



最重要的是,在戈登看來,這些技術創新所催生的任何生產率增長,目前都被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放緩、人口增長疲弱和收入不平等加劇等因素造成的生產率損失遮蔽住了,而且這種狀況還將延續下去。


這種理論解釋了為什麼在令人興奮的技術進步和諸如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這類創新英雄頻頻出現之際,生產率反而持續減速。


只有兩種情形能夠替代戈登對技術進步的悲觀看法:


其一,技術創新對生產率的貢獻衡量有誤,貢獻其實很高;


其二,這種效應被延遲了,我們將在未來某個時點見證生產率再次增長。


非市場效益

經濟學家最近圍繞這場辯論,發表了一些頗具影響力的論文。他們聲稱,智能手機、Facebook和谷歌(Google)搜索提供的大多是一些對生產率幾乎沒有影響的非市場效益;許多國家的生產率都有所減速,儘管它們都熱情擁抱矽谷的創新。

數字革命的意義——為何創新不斷,生產力卻停滯不前?



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的生產力下降


但美聯儲經濟學家大衛·伯恩(David Byrne)和兩位合作者在4月發布的一篇論文中聲稱,測量有誤仍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不太明顯。


伯恩指出,2010年至2015年,科技行業的多因素生產率(multi-factor productivity,該指標將產出與勞動力、資本和能源等不同類型的投入關聯在一起)增長了10.9%,而不是官方數據顯示的3.1%。

數字革命的意義——為何創新不斷,生產力卻停滯不前?



伯恩對比了1974年-2015年官方數據和各項研究數據的差異


多因素生產率通常被用作創新的替代指標;科技部門當下的創新速度高於其他經濟部門,但尚未對勞動生產率產生顯著影響——目前還沒有。

伯恩和合作者寫道:「科技部門的創新速度呈現出了明顯的疲態,這讓人們進一步認為,科技部門推動總體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空間所剩無幾。我們認為,高科技領域生產率加速可能預示著數字革命將帶動第二波生產率增長浪潮。」


換句話說,許多在科技產業擴散的創新還沒有轉換成整體經濟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這也符合人們的直觀感受。


亞馬遜(Amazon)正在某實體店試點沒有結帳櫃檯的做法,由於技術還不夠完善,所以尚未全面推行;


特斯拉(Tesla)正在銷售數以萬計具備各種酷炫功能的電動汽車,但該公司和傳統競爭對手尚未將其帶入大眾市場;


優步(Uber)正在提供自動駕駛汽車的打車服務,供應商正在降低大規模生產這種汽車的技術成本,但他們還沒有為這種技術積累足夠多邁向主流市場所需的經驗;


拜神經網路技術所賜,谷歌翻譯(Google Translate)終於開始輸出類似於人類書寫的句子,但仍不足以實現可靠且專業化的跨語言互動。


臨界點


一些技術已經迫近臨界點。


一旦跨越這個關口,它們就會像2005年以前的創新那樣,徹底革新商業流程。這個發展進程已經催生了許多重要的新技術領域,而這些領域的相互競爭正在壓低價格,推高多因素生產率。

數字革命的意義——為何創新不斷,生產力卻停滯不前?



這些創新領域現在就像是螺旋彈簧。我們還不清楚,若這些彈簧「展開」,將釋放多大的能量:一些技術可能會達到自然極限,無法做出重大貢獻;另一些技術可能會受到監管壁壘的限制,但其他技術可能成為重要的生產率推動器,有能力克服戈登所描述的那些逆風。


美國的「零售業啟示錄」顯示,拜恩的直覺可能是正確的。


技術革命並沒有駐足於條形碼掃描器和信用卡終端機。它只不過需要一段時間,讓這些變化充分顯現。


(本文內容不代表彭博編輯委員會、彭博有限合夥企業、《商業周刊/中文版》及其所有者的觀點。)


編輯:林一丹、王倩


翻譯:任文科



立即獲得關於TA的更多信息!


C919大飛機丨無人駕駛丨對沖基金丨機器人劇本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周刊/中文版 的精彩文章:

菲律賓博彩業的「隱患」:電話下注,對客戶一無所知
窩在沙發里看籃球比賽的你,可能正在改變NBA的格局
勒索病毒啟示錄:近在咫尺的網路戰爭罪
「公知」的謀生手段,是否會影響大眾的思考方式?
亞洲出口貿易反彈,但這樣的「好光景」還能持續多久?

TAG:商業周刊/中文版 |

您可能感興趣

追求「生產力」而不是「意義」,這是你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
?懷才不是生產力,不遇一點都不稀奇
我們與生產力之間可能差了不止一鎚子
怎麼才能讓自己的愛好轉化為生產力?
原創是不可能原創的了 靈魂「致敬」才是網易第一生產力
蘋果久違的一次大更新:生產力基因在流淌 錢包依然是關鍵
值得信賴的生產力工具!用過就不願放手的商用本之選
是抹黑還是史實:明清時的生產力比先秦更高,戰爭規模反而更小?
全球最蠢萌、又不會飛的鳥,今年生產力急增,有望脫「瀕」!
依舊頂尖配置,是否依舊不將就?一加6發布:顏值是第一生產力
性真的是動畫的第一生產力嗎?
不管是戀人還是朋友,有趣才是第一生產力
不止為娛樂而生 華為平板M6的生產力也讓人愛不釋手
趣聞:這裡不僅提供八卦,這裡還創造生產力
越南軍工生產力怎麼樣?由於相關資料的匱乏,那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決戰未來:計算力就是生產力
拿什麼來衡量程序員的生產力?
不提高生產力,靠發行新幣就能讓朝廷富足,這個唐朝理財家做到了
何立勝:營商環境既是競爭力又是生產力
改革是為解決重大金融風險,釋放出更多金融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