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鎏金銅鏡

歷史:鎏金銅鏡

歷史:鎏金銅鏡



一、博局紋鏡

鎏金博局鳥獸紋銘文鏡,1952年長沙伍家嶺M211出土。鏡背部紋飾鎏金,圓鈕,柿蒂紋鈕座,外圍雙線方框。方框外飾博局紋,博局紋間有一帶四乳的圓圈紋和主紋鳥獸紋。主紋飾帶與銘文帶間有一周短斜線紋,銘文一圈52字:「聖人之作鏡兮,取氣於五行。生於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質清剛,以視玉容兮,辟去不羊(祥)。中國大寧,子孫益昌。黃常(囊)元吉,有紀剛(綱)」。素窄緣略高,直徑18.6厘米(見圖1)。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M211報告中定的時代為西漢後期,根據銅鏡的風格有可能到新莽時期


1954年長沙黑門槽2號墓出土東漢鎏金博局紋鏡


鎏金四神博局銘文鏡,長沙黑門槽M2出土,圓形,圓鈕,多乳座,座外兩個大小相套的方框,框外為博局紋,八乳四神紋,一周短斜線紋和鋸齒紋間有一圈銘文帶,內圈銘文:「湅石華兮之菁,見上下知人,清心志得樂長生,內天光明而清」,外圈長宜子孫。鏡緣最外為素平緣。直徑20.7厘米。圖錄定為東漢時期。同墓還出土一貼金規矩鏡。


出土鎏金博局紋鏡的還有:

1978年,長沙楊家山304號西漢晚期墓出土兩面鎏金博局紋銅鏡(見圖2)


1955年西安王家墳出土鎏金博局紋銅鏡


1958年廣西梧州出土鎏金四神博局鏡一面

歷史:鎏金銅鏡


圖2 鎏金四神博局銘文鏡


這幾面鎏金博局紋鏡,主紋飾為博局四神獸或者博局鳥獸紋,風格較為一致,整體紋飾的局部及銘文存在一定差異,這可能與他們所處的地域和時代有關。博局紋鏡是漢代最流行的鏡類之一,又習稱規矩紋鏡,尤多四神博局紋鏡。根據各地博局紋鏡出土情況,可知其主要流行於王莽時及東漢前期,其中簡化博局紋鏡盛行於東漢中晚期。洛陽火燒溝漢墓的資料認為四神規矩鏡的出現或許在王莽之前,最盛期應是王莽時,其下限可能到東漢中葉。結合墓葬的情況可知,上述鎏金博局紋銅鏡時代應在集中在西漢晚期至東漢前期。


二、神獸鏡


東漢鎏金五乳四神鏡,義務博物館藏品,浙江義烏縣徐村鄉出土。直徑14厘米,圓錐形鈕,重圈鈕座(見圖3)。內區以五乳間隔五區,分別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羽人。周銘:「尚方作鏡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外區飾變形蟠螭紋。鏡背鎏金[8].

歷史:鎏金銅鏡


圖3 楊家山304號墓鎏金規矩鏡


鄂城地區70年代出土有多面鎏金畫紋帶神獸鏡,分別為1971年鄂鋼五四四工地出土、1977年塗鎮公社毛壙大隊出土、1976年西山鐵礦第55墓出土[9].以鄂鋼五四四工地出土為例:扁圓鈕,鈕上有錯金獸紋,圓座。主紋六神四獸,外為半圓方枚一周,方枚上每枚一字,合為「九子作世而服者吉利」一語,再外為鋸齒紋一周。邊紋為變異雲紋,內為龍、鳳、獸、羽人等組成的畫紋帶,緣側三角紋飾亦錯金一周,紋飾通體鎏金頗為華麗(見圖4)。《鄂城三國六朝銅鏡》定為六朝。另外我們在館藏鑒定中還見有安徽舒城博物館藏有一面鎏金銅鏡,為與鄂城五四四工地出土鎏金畫紋帶銅鏡紋飾布局、鎏金範圍大致相同,其鏡緣的雙線鋸齒紋亦錯金。唯環狀乳除了神獸關節組成外,還有一部分為口銜物組成。在時代上兩鏡應較接近。

歷史:鎏金銅鏡


圖4 浙江義烏鎏金五乳四神鏡


王建之墓所出鎏金鏡主紋為高浮雕神人神獸,同向式排列,半圓方枚帶中方枚內有銘文,邊緣亦為畫紋帶式。此鏡鑄造極為精細,鏡身鎏金,鏡鈕上嵌有金絲。直徑17、緣厚0.4、鈕徑2.4、鈕高0.9厘米。該墓出土有「黃武六年」銘文銅弩機,墓誌中記載墓主人「泰和六年薨」,該鏡的年代應不晚於泰和六年。


上世紀80年代鎮江博物館採集到半圓方枚神人神獸鏡,紋飾皆鎏金[10];1958年江都縣出土一面鎏金半圓方枚神人神獸鏡,另外鈕上還有錯金紋飾[11],現藏泰州市博物館,為三國時吳鏡。此外浙江上虞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藏鎏金鏡也是鎏金畫紋帶神人神獸鏡類。


鎏金銅鏡中的第二類為神獸紋鏡,又可區分為神獸鏡和畫紋帶神人神獸鏡。神獸鏡是東漢時期新出現的銅鏡,在東漢中期以後開始出現並逐漸流行起來。在東漢及其後的六朝時期佔據重要地位,在南方長江流域的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西等地多見,北方地區則很少見。本文所列鎏金鏡分別出自浙江、湖北、江蘇、安徽等地,均在神獸鏡的流行範圍內,按其圖案的繞鈕方式可以分為環狀乳式、對置式和同向式等。畫紋帶神獸鏡鏡背及緣外側通體鎏金,富麗豪華,集中反映了東漢至南北朝時期南方鑄鏡業的蓬勃發展。


鎏金銅鏡的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漢代時期有博局紋鏡和四乳神獸紋鏡,主要集中在前者,鎏金的範圍主要在鏡背紋飾區域,有的甚至在外圈部分未見鎏金,如浙江義烏的神獸紋鏡。六朝時期的鎏金銅鏡則鎏金範圍擴大,往往除鏡面部分外其餘均鎏金,鈕及緣側還會嵌錯金飾,如鄂城鏡,舒城鏡,泰州鏡等。


由上可知目前所見鎏金銅鏡主要集中於博局紋和神獸紋,我們認為鎏金銅鏡集中於這兩類銅鏡,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材質和紋飾的相互一致,強調了當時的社會思想。

歷史:鎏金銅鏡



漢代博局紋鏡長久以來一直是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討論一般都集中在關於「TLV」所代表的涵義,本文認為這一紋飾應源自漢代盛行的六博戲。江蘇省東海縣尹灣漢墓出土博局紋銅鏡銘文有「刻治六博中兼方」,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新莽時期博局紋銅鏡拓片銘文為「刻具博局去不祥」,說明漢人對此紋飾的稱呼為六博或博局,源自當時的六博棋局。六博戲是漢代很盛行的遊戲,除了遊戲娛樂性質外,他作為社交禮儀的一部分是宴飲活動的一部分,與樂飲、投壺相關聯,六博依投擲而行棋,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還具有占卜的作用,北大漢簡《日書》及尹灣漢墓簡牘《日書》中都有《博局占》圖形和文字表述,占卜有婚嫁、行、病等事項。另外還有祭祀的功能「哀帝建平四年正月,……其後,京師郡國民聚會裡巷阡陌設祭,張博局,歌舞祠西王母」,四川新津漢墓畫像石還出土有仙人六博的圖像,這說明作為當時流行的遊戲和可以表達貴富升仙思想的六博戲,它的棋局圖案被借用到銅鏡上面是合理的,一同被借用的還有它所表達的吉祥升仙的思想,而博局紋鏡的銘文也多「尚方作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浮游天下敖四海,壽如金石為國保」、「上大山,見神人,食玉英,……」等,說明了博局紋銅鏡表達了人們長壽升仙的強烈願望。而神獸鏡在紋飾表達上多採用東王公、西王母、眾神、四靈等道教人物、守護神圖案,銘詞也多反映道教思想,以本文為例,長沙伍家嶺鎏金博局鳥獸紋銘文鏡,銘文一圈52字:「聖人之作鏡兮,取氣於五行。生於道康兮,……其質清剛,以視玉容兮,辟去不羊(祥)……」。雖然兩類銅鏡的紋飾、銘文具體內容不同,但是其中心思想都是一致的,即仙人、長壽、貴富。


戰國、漢代時期,在真正意義上的道教產生之前,成為道教重要來源的神仙方術思想深刻的影響著世俗生活。如秦始皇就曾派人去往蓬萊尋仙,在漢代時期,漢武帝的好祀求仙更是不絕於書。神仙方術思想深刻的影響著世俗生活,其中「黃金」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不死」(《史記·孝武本紀》),到了東漢時期,這一風氣更是盛行。另外,黃金的化學性質是自然界金屬中最為穩定的,他能耐高溫,金的熔點是1064.43攝氏度,不怕氧化,不易生鏽,也不溶於酸鹼。因此,黃金非常適宜用來對其他質地的器物表面進行裝飾。


綜合鎏金銅鏡的紋飾、銘文、鎏金材質可見這類銅鏡除了所具備的照容功能外,從其表現形式上來看,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心靈的慰藉品,是當時神仙思想在世俗生活中的集中體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董收藏 的精彩文章:

玉:要懂得「六看」和「八養」
書畫市場價值 董壽
晒宝 精品推荐 陆俨少四条屏
中國油畫要去「水粉化」
中國瓷器造型種類

TAG:董收藏 |

您可能感興趣

銅鏡里的歷史
遼金早期銅鏡:仿鏡、銘文鏡和花卉鏡
金代-明代銅鏡:盤龍鏡、舞鳳鏡、雙魚鏡、菱花鏡、金玉滿堂鏡
銅鏡
金代銅鏡——鏨銘鏡:側面佐證金代實行銅禁和兵器製造
明清銅鏡:仿古鏡、龍鳳鏡、佛道鏡、花卉鏡、銘文鏡
黑龍江省博物館之紋銅鏡:中國金代銅鏡界花魁
銅鏡里臭美的歷史
唐代銅鏡精品:博局鏡、月宮鏡、花鳥鏡、山嶽鏡、升仙鏡、八葵鏡
海獸葡萄紋銅鏡——中國銅鏡藝術史的一顆璀璨明珠!
「大寧中國」鎏金銅鏡
富貴鏡——雙魚鏡,金代創製的最出色銅鏡
宋代銅鏡——商銘鏡:記錄宋代特別是南宋銅鏡生產真實歷史
「鏡」照乾坤,古代銅鏡美圖薈萃
宋代銅鏡:銘文鏡、地紋鏡、特殊形制和特殊工藝鏡
清冶銅華以為鏡——早期銅鏡發展史
霍宏偉:為什麼說「傳金村大墓出土銅鏡」乃鏡中極品
用作婚嫁禮品的明清特殊工藝銅鏡:金玉滿堂鏡和雙喜銘柄鏡
寶雞亮寶——戰國千金銘菱身蟠螭紋銅鏡
精品賞析:漢代青銅四乳瑞獸銅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