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新葯創新,從「跟跑」到「領跑」還要多久

新葯創新,從「跟跑」到「領跑」還要多久

新葯創新,從「跟跑」到「領跑」還要多久



信達生物董事長俞德超博士

最近,《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化學會周刊》同時關注正在快速增長的中國新葯研發環境,《華爾街日報》更是用「Powerhouse」來形容中國正成為生物技術的世界強國。不過,國內專家倒是有清醒的認識。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信達生物董事長俞德超博士表示,中國正在朝著生物技術世界強國這個目標走,但離實現目標還很遠。


俞德超博士認為,在國家近20年的大力推動下,基礎科研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新葯研發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當下在新葯研發監管、國家支付體系以及資本市場准入方面,新葯創新仍頻頻遭受限制。新葯創新生態系統急需進一步完善、創新。


國內新葯創新生態系統的三要素


對於創新,特別是創新的生態系統,這三方面要素非常重要:

第一,基礎研究。所有的創新葯都是基於基礎研究。中國在「四個五」投入後,基礎研究、技術方面有很大提高,論文和專利數量多了,但原始創新還不多,真正革命性的技術如基因編輯、RNA疫苗等技術還很少。


第二,監管科學。近年來,中國食葯監局(CFDA)正在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包括實施仿製葯一致性評價、鼓勵創新葯發展等,這在中國醫藥創新史上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三,市場准入。搞創新葯,一定要讓搞創新葯的企業或個人掙到錢,創造了財富才有動力和實力,從而更好地推動創新,但現在面臨的現狀是新葯研發出來後如果進不了醫保,葯就賣不出去,企業就掙不到錢。據目前統計,在中國批准的17個創新葯裡面,一年銷售額超過1億人民幣的,只有4個葯。即使賣了1億,因為前期投入大,企業掙不到錢,因而也就缺乏創新的動力。有一點,我們需要扭轉觀念,就是「合理的回報,才是持續創新的基礎」。


基礎研究、監管科學、市場准入,只有這三個方面的體系建成了,中國才會有真正的創新葯。


新葯研究方向要專註、要有創新點

新葯創新,從「跟跑」到「領跑」還要多久



一個公司就像一個人一樣,要有所為,也要有所不為。在新葯熱點紛繁的今天,公司新葯研究需瞄準自己選擇的創新點,專註做好自己的研究。


新葯研發公司要有特色,就必須創新。現在國內整個新葯創新導向還是以跟蹤為主,這就像在操場裡面跑步,以跟跑為主,但還有一大部分人是在操場外面跑,這是不入流的,連方向都搞錯,浪費更多的資源。創新和投入還是要以市場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


一個新葯好不好,有沒有創新點,評價標準很簡單:第一,新葯能不能被批下來;第二,跨國公司願不願意花大錢買它。中國大的葯企應該要做世界標準的葯。

監管科學要遵從「科學精神」


今年,食葯監局接連推出重大改革舉措,出台了《調整進口藥品註冊管理有關事項的決定》;發布了四條鼓勵創新葯發展的公告(徵求意見稿),這樣的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對推動中國葯業與國際接軌將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藥品監管是一門科學,要遵從「科學精神」也要有「科學的路徑」,兩者缺一不可。事實上,美國所有的治療技術、產品上的突破,都與它的監管科學密切相關。在美國,如果你有創新的想法,有一些異想天開的東西,只要符合科學,都容許你去嘗試、去做,最後還容許上市。


科學地監管,不僅對整個新葯研發環境有利,同時對患者來說也是好事。如今年3月,CFDA鼓勵境外未上市新葯,在境內外同步開展臨床試驗,縮短新葯境內外上市的時間。它同樣會帶來諸多好處:第一,對中國老百姓有利,老百姓有機會與全球患者同步用到世界最先進的葯,以往這些葯要等國外上市五六年後,才有機會在中國上市;第二,對外企是重大利好,因為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市場;第三,對中國企業產生巨大衝擊,但長痛不如短痛,就像當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樣,如今回過頭去看,這個決策倒逼著我們實現了飛躍發展。

市場准入與資本市場對創新至關重要


在新葯創新的三個關鍵要素中,當下最大的挑戰是市場准入。很多時候,一個好葯最後送不到老百姓手上去。因此,我們國家一定要改變支付體系。美國也不是靠國家掏錢來買葯,它靠的是商業保險,我國要大力發展商業保險,醫療市場應該放開,讓更多的社會資金進來,比如腫瘤葯可治病救人,但如果完全自費結算,價格很貴,農村裡很多人買不起,所以要有支付體系和准入機制。美國擁有完備的商業保險體系,病人看病的錢,商業保險公司會掏一大部分。

新葯創新,從「跟跑」到「領跑」還要多久



目前,國內資本市場對新葯創新並不友善。資本市場普遍追求短期實現回報,這對創新戰略的落地是非常不利的。創新的企業,要進入資本市場,有門檻,只有盈利的公司才可進入,哪怕賣的是生理鹽水、糖水也好,只要能掙錢都可以上市。這情況會導致真正搞創新的企業在不掙錢的時候不能上市,融不到錢。美國納斯達克則不一樣,只要有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有創新基礎,有潛在盈利的可能,就可以上市。


此外,美國創業會有人連續接盤,到了某一個階段就有人接盤,比如說,新葯「青苗」出來後,就有人買,做到一期有人買,二期三期上市也有人買,不同的階段都會有人買。而且,它還有退出機制,這就變成一個良性循環,對投資、創業者、產品是一種良性的生態。在國內,則沒有這種生態環境,你如果做葯,那你就要一直做到上市為止,所以風險非常大。


總而言之,中國新葯研發的大環境,從政策、人才、資金、風投、監管上來說,都在進一步完善、變好,前景光明,國際市場對中國葯的觀念也正在改變。但國內生物技術產業化階段還沒有真正來臨,很多技術仍處於「青苗」階段,未來五到十年,這種局面也不會有很大轉變,但我國新葯研發肯定會從現階段的「跟跑」變成「並跑」,然後再到「領跑」階段。這是發展的一個必然過程。


註: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朱麗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這次重污染的「罪魁禍首」竟是臭氧!不怕,疾控專家送你防護錦囊
砥礪奮進的五年·精準扶貧駐村調研
學習好,顏值高,演技還在線!他們把科學大師演活了,不服來重慶看看!
三種晶元材料「各出奇招」!助量子計算機跨越應用的「冰山」
全球第一!中國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

TAG:科技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從創新到發明,需要經歷多少階段?
強起來要靠創新 創新要靠人才
創新和創新的包裝,你想像不到!
一帶一路創新大會:如何通過走出去與引進來,「創響中國」?
強起來靠創新 創新要靠人才
剛走一個拼多多,又來了一個拼少少,是蹭熱度還是搞創新?
科技創新40年,從跟跑到並跑、領跑
從搖籃到搖籃,創新並不遙遠
萬鋼:我國科技創新由過去的跟跑為主 逐步轉向更多領域中並跑、領跑
小米8瘋狂抄襲蘋果,一定要如此跟風?就不能有點創新嗎?
從引進到創新 美國如何走向自強
新年新風口,創新在提速,互聯網將帶來哪些新的驚喜?
讓創新硬起來
創新浪潮下的未來城市,可以怎麼玩?
新時代的「創新」!趕快學起來!
這才叫創新!我們搞定了美俄歐都沒有的新技術,打航母又有新手段
饅頭的創新吃法,太美了,比蛋糕還要受歡迎,好簡單啊,一看就會
吳亦凡再創新高度,他是靠什麼走到現在!
提高創新能力的4個小技巧,看到即是賺到
頻繁翻拍的金庸小說,到底是改革創新還是毀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