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靖難之役大戰之五——夾河之戰

靖難之役大戰之五——夾河之戰


1401年(建文三年)二月十六日,朱棣再次率燕師南下。


不久就抵達保定,朱棣向諸將分析形勢,認為:野戰容易,攻城艱難,如今盛庸合諸軍二十萬駐在德州,吳傑、平安駐在真定,我軍若屯兵城下,他們必然合力援攻,如今真定距德州二百餘里,駐軍其中,敵必出迎戰,取其一軍,余敵必破勝。



靖難之役大戰之五——夾河之戰


夾河之戰。


四月,燕軍抵達滹沱河,雙方在夾河岸邊布陣,各自準備充分。


朱棣仍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每次策馬出陣,只帶三騎隨從,不急不忙,馳至盛庸明軍陣前幾十米的地方仔細觀察。盛庸明軍整齊有序的堅陣,以及陣旁的噴火車、巨銃和強弩。如果是其他燕將覘陣,別說是四個人,就是四百人,一聲令下,勁弩狂發,立即變成刺蝟。

朱棣敢有恃無恐,因為明將仍舊遵從建文帝「不得傷害朕叔父」的詔旨,眼睜睜看著朱棣視察自己部伍一樣從陣前飄過。直到「(燕)王掠陣過」,盛庸才派人追擊,皆被這位善射的王爺逼退。


朱棣安全回來後,立即指揮萬餘步騎兵從明軍軍陣的左翼進攻。明軍舉起巨大而艱固的盾牌,但燕兵對盾陣早有準備,他們事先做好六七尺長的大矛,在末端橫貫鐵釘,釘末又有倒勾刺,使第二排燕兵立定後擲標槍一樣對著明軍盾陣猛擲,然後擁上前拉後扯,這樣一來,明軍肯定會起身使勁掙脫,一下子,盾陣就露出不少破綻和縫隙,其餘手持短兵的燕兵正好乘間而入,殺傷不少明兵。明軍抵擋不住,棄盾後撤。


燕將譚淵見明軍左翼大亂,率軍乘勢猛攻,被明將庄得率眾死戰。庄得看來也是十分了得,一出馬就了結了譚淵及其手下數百人。


燕將朱能、張輔(張玉之子)也率軍進攻,朱棣仗著明軍不敢傷他,率一隊勁騎竟從明軍陣後殺過來,與朱能軍相合。


明軍事先準備的火器、勁弩都來不及發射,一下子亂了陣腳,剛剛殺掉燕將譚淵的庄得又被燕兵斬首,而且,明軍中最驍勇善戰的榜樣人物「張皂旗」也於陣中戰死。

第二天,兩軍繼續混戰。朱棣不僅臨陣督戰,他仍率一隊奇兵殺來殺去。


就在兩軍不分上下的時候,忽然,東北風大起,塵埃漫天,沙礫擊面,咫尺不見人,雙方戰士被颳得睜不開眼。


明軍多是南方人,很少見過這種沙塵暴天氣,加上勁風迎面而吹,頓時陷入慌亂之中。


而燕軍乘風勢,大呼起擊,又派出左右翼的後備隊一齊向前,鉦鼓之聲震天撼地。


盛庸明軍不敵,紛紛扔下武器,向德州逃去,死傷十餘萬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小助手 的精彩文章:

一戰結束時 希特勒在幹嘛
華人曾在東南亞地區建立過哪些國家
清政府為何要在日俄戰爭里「中立」 原因讓人無語
鐵路國有化 大清覆滅的導火索
馮國璋 北洋直系教頭

TAG:歷史小助手 |

您可能感興趣

「二世而亡」之大明王朝,「靖難之役」史上最成功的叛亂!
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靖難之役,朱棣直取南京破城稱帝
靖難之役最大的功臣助朱棣登上皇位自己卻戰死沙場
歷史上的今天: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後朱棣論功行賞,敗軍之將李景隆為何會名列功臣第一?
靖難之役——朱棣繼位
中國古代戰役:靖難之役,朱棣與朱允炆的較量!
靖難六國公與「靖難之役」之間有怎樣的關聯?
靖難之役中的第一勇將:斬殺燕軍第一大將張玉,差點活捉永樂大帝
朱棣的「漢奸」黑鍋:靠朵顏三衛的蒙古騎兵才打贏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中的第一勇將:斬殺燕軍第一大將張玉,差點生擒永樂大帝
明朝第一草包,損失幾十萬大軍,卻成朱棣靖難之役的最大功臣
建文帝朱允炆靖難之役最大的敗筆原來是他
靖難之役後 朱棣殘酷殺戮朝中大臣 建文帝的兒女逃過此劫了嗎
靖難之役中直接導致建文帝失敗的兩個人
朱棣封的靖難之役第一功臣,竟然是一位常敗將軍,敗光五十萬大軍
靖難之役之後,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是死是活?
靖難之役北宋戰敗,金人發明的牽羊禮,敗將男女都得行禮
靖難之役,朱棣身邊刮過兩次「妖風」,助朱棣成就霸業
漢朝「七國之亂」和明朝「靖難之役」都是清君側,為何有不一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