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寒食節:你聽過的「常識」和「闢謠」都是錯的

寒食節:你聽過的「常識」和「闢謠」都是錯的

寒食是一個吃冷餐的節日。古時候有一段時間,所有人過寒食時都要熄滅原本終年不滅的火種,吃一天冷飯,然後再費事地重新鑽木取火。這個看起來有點奇怪的風俗,是如何起源的呢?


你所聽說的「常識」:介子推說


提起寒食節的起源,民間最常見的說法是關於介子推的。


介子推(文獻中又寫作介推、介之推、介子綏)是春秋時代晉文公手下的忠臣。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傳》記載,晉文公早年流亡諸國的時候,介子推一直跟著他。後來「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就是說晉文公即位,賞賜當年和他一起流亡的人,介子推沒有去邀功請賞,結果晉文公也沒賞他。介子推回去對媽媽講這個事情,認為晉文公登基是由於天意,臣子沒有功勞,不能「貪天之功以為己力」,所以不應該去請功。他媽媽反問他:「盍亦求之,以死誰懟?」「懟」(duì)指抱怨。這句話是說,你還是去追求一下吧,不然死了又能怨誰呢?但是介子推固執己見。他媽媽於是和他一起歸隱。後來,晉文公終於想起介子推來,卻發現他已經去世了。於是,晉侯把「綿上」(在陝西西南部)劃定為介子推的祭田。這個地區的賦稅要專款專用,專門用來對介子推進行祭祀。


這樣一則小故事,在後世卻演變出了越來越離奇的版本。比如《莊子·雜篇·盜跖篇第二十九》的記載,就有了今日介子推傳說的雛形: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寒食節:你聽過的「常識」和「闢謠」都是錯的



宋刻十行本《南華真經》(即《莊子》)書影。


「股」指大腿。「燔」讀fán ,就是燒燒燒的意思。這裡說介子推曾割下來自己大腿上的肉給晉文公充饑,但後來晉文公卻背棄了他。他一怒之下,抱著樹燒死了。


一般認為《莊子》的《雜篇》不僅不是莊子本人所作,甚至不全是莊子學派的人所作。這些篇目具體完成的時代也並不明確。多數學者認為它們都是戰國後期的作品,但也有人認為有的文本出現於西漢。《莊子》這段話里已經有了傳說的雛形,但沒有明確說明介子推好好地跑去隱居,怎麼就燒死了。


到了西漢末年著名學者劉向的《新序》卷七《節士》中,這個問題終於有了答案。書中說晉文公忘了給介子推賞賜,於是介子推跑去質問他。晉文公馬上認錯道歉,並先後許諾給他賞賜和名譽,但是介子推堅稱自己不要討要而得的東西,跑到了介山上隱居起來。晉文公左等右等,哭喊了一年(原文為「號呼期年」),介子推就是不出來。結果晉文公決定放火燒山,想把他逼出來。可憐的介子推就這麼被燒死了。


這則傳說在後世產生了很多版本,總體趨勢是越來越狠,越來越離奇。篇幅所限,這裡我們僅舉一例。酈道元的《水經注》卷六中《汾水》篇引用王朗之子,著名古文經學家王肅的《喪服要記》,也講了一遍介子推的故事:


子推,晉之人也。文公有內難,出國之狄,子推隨其行,割肉以續軍糧。後文公復國,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當受爵祿。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燒死,國人葬之。


王肅沒有告訴我們這是支什麼樣的軍隊。我們姑且假設這支軍隊一共只有五百人,每個壯士每頓只吃一兩肉,這樣算來,介子推一頓飯就得割出來五十斤凈肉。晉文公居然能把這麼大的犧牲忘掉,良心確實是大大的壞了,換誰是介子推都得生氣。不過,酈道元在後文中評論說,他覺得這個王肅純粹是在胡說八道。

寒食節:你聽過的「常識」和「闢謠」都是錯的



介子推:我真的只是隱居一下而已,需要把我先割肉再燒死嗎?


最晚在兩漢之際,已經有人把介子推的重口味傳說和寒食節聯繫到了一起。《藝文類聚》卷三《歲時上·冬》引用兩漢間人桓(huán)譚的《新論》記載:「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病緩急,猶不敢犯,為介之推故也。」

寒食節:你聽過的「常識」和「闢謠」都是錯的



明嘉靖胡纘宗刻本《藝文類聚》書影。


後來,伴隨著寒食節俗的流行,這則傳說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甚至一度成為了民間「常識」的一部分。直到現在,很多讀者從小聽說的,可能仍然是這個版本。


對漢代人來說,介子推本來是只是個影響不大的古人,為什麼老百姓會對他如此敬畏,哪怕生病都不能吃口熱飯呢?原來當時有一種傳言,說不寒食的話,就會遭遇冰雹等天災。《後漢書》卷六十一中《周舉傳》記載,當時太原郡有種傳言說「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玉燭寶典》引曹操的《明罰令》中也記載:「雲有廢者,乃致雹雪之災。」老百姓害怕天譴,於是戰戰兢兢地選擇寒食。


古代傳說中還有鮑焦、舟之僑這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都不見於史書,有關他們的傳說的基本情節又與腦洞版的介子推傳說相似。很多學者認為,這三個人物的傳說故事是同源的。

這裡再順便提一句,有一種十分流行的說法認為「足下」一詞也來自介子推被燒的傳說。南朝劉宋小說家劉叔敬所著志怪小說集《異苑》卷十記載:「介子推逃祿隱跡,抱樹燒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懷割股之功,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將起於此。」


這裡說晉文公把介子推臨死時抱的那棵樹做成了木屐,於是感慨時就會說「悲乎,足下」。不過志怪小說幾乎完全不能作為史學的證據。事實上,「足下」一詞最初與「陛下」相似,是對君主的敬稱(形式上是不敢直接稱呼君主,只能稱呼坐得高高在上的君主下方的侍從)。


這則介子推割肉救主,焚死不公侯的傳說實在太過離奇,完全不合情理,也與早期的史學文獻對應不上。因此,歷史學家一致認為,它完全是後人腦洞大開杜撰出來的傳說,完全沒有可信性。


大概是出於對這種不合史實的流言的不屑,最晚從兩晉時期的陸翙(huì)開始,學者們紛紛拋棄了介子推說,轉而提出其它的猜想。


對傳說的「闢謠」:改火說


在學者們提出的新觀點中,影響力最大的是「改火說」。


中國古代有一種「鑽燧改火」的風俗。比如在《論語·陽貨第十七》中,孔子門下最率直,最富反叛精神,也最不招孔子待見的學生宰予對孔子質疑傳統上「守孝三年」的要求會不會很誤事:「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宰予從實用的角度發問,並小心翼翼地提出了「守短孝」的替代方案。「燧」讀「suì」,指專門取火的木頭。鑽燧就是鑽木取火。古人生火非常麻煩,所以一般人家終年都不會熄滅火種。絕大部分學者都相信,此處的「鑽燧改火」,就是指徹底熄滅家中的火種,另行鑽木取火,而宰予提出的這個短孝的長度則是一年。大家認為,此處的「新谷既升」(一年生的穀子又長熟了)和「鑽燧改火」共同作為「年」的標識,是一種文人說話時習慣使用的借代手法。面對宰予的問題,孔子當著宰予的面回復他說:「女安,則為之。」但是,等宰予走後,孔子卻對著剩下的人,拿著道德綁架的邏輯把他痛罵了一頓。

寒食節:你聽過的「常識」和「闢謠」都是錯的



嘉靖閩本《論語註疏》書影。

宰予的話只是順便提到了改火,對其具體的時間和理據都沒有介紹。幸好另一本先秦古籍《管子》中有兩處詳細一些的說明。其中的《禁藏第五十三》篇講得最清楚:


當春三月,萩室熯造,鑽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茲毒也。


結合清代皖學大師王念孫的考證,現代學者一般認為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春天要燒火暖室,改換火種,淘井凈水,因為這樣可以去「毒」。


這種每年改一次火的風俗最晚到漢代還存在。在居延出土漢簡中,保存了西漢宣帝時期御史大夫丙吉等人的一份奏摺,其中提議設立一個二千石(地位類似於現在的省部級或副省部級)的「別火官」,專門負責在夏至前一天改火(見《居延漢簡甲乙編》編號5.10和10.27二簡)。後來西漢果然設立了一個「別火令丞」。然而,據《後漢書》記載,到了東漢時,別火令這個職務被廢除了,「鑽燧改火」的時間也變成了「冬至日」。


最遲在漢代,人們對「改火」的認識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從《周禮》開始,有的人在天人感應的原始整體論觀念,特別是戰國後期逐漸成形的五行學說的影響下,主張不同季節要燒不同品種的樹木,每年還要有半年的時間(具體是哪半年,文獻記載非常混亂,甚至存在截然相反的記載,很可能當時的古人們本來就沒有一致的看法,本文也就不具體討論了)不許動火冶煉,覺得這樣才能順應五行的變化。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改火」一詞一度悄然地從「去茲毒」為目的,一年一次熄滅火苗,再重新生火的迷信活動,變成了一年四次或五次改換木料品種的另一種迷信活動。可惜歷代很多學者都沒有注意到這個變化,將兩種完全不同的「改火」混為一談,互相張冠李戴,把這個本來就很複雜的問題搞得更為令人困惑。


已知文獻中,題為隋代學者杜公瞻所作的《荊楚歲時記》的注最先把寒食節與先秦的改火習俗聯繫起來。


據《左傳》及《史記》,並無介推被焚之事。《周禮》:「司烜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注》云:「為季春將出火也」今寒食准節氣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則禁火蓋周之舊制也。


這種說法依據《左傳》和《史記》,正確地指出介子推被焚傳說的不可信。然而,這段話自己也有一個嚴重的錯誤。文中認為,《周禮》中「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這句話中的「修火禁」就是寒食風俗。其實,東漢的大學者鄭玄早已指出,這句話只是春季防火的要求,說成寒食完全是張冠李戴。


雖然《荊楚歲時記》的注提出的證據相當沒譜,但是這一派的支持者卻不斷增加。從唐代開始,不斷有學者表態,頂「改火說」。到了近現代,包括《金枝》的作者弗雷澤( James George Frazer)、結構主義人類學宗師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當代學術泰斗裘錫圭等一大批東西方著名學者都傾向於將東西方許多民族的「凈火」風俗與《管子》中提到的「去茲毒」聯繫起來。譬如裘錫圭先生的《寒食與改火——介子推焚死傳說研究》一文,就前前後後引用了東西方十多種民族的傳統民俗,認為寒食的本源是一種靠先熄滅火種,再重新點燃,以使火所代表的生命得到凈化,避免疾病和其它災禍的風俗。學者們一度逐漸將「改火說」視為了學術常識的一部分。由此產生了學術界和民間兩種「寒食常識」的對立。


改火說雖然獲得了眾多學術大腕的支持,卻仍然存在嚴重的問題。

根據文獻,我們知道寒食最晚出現於漢代,而先秦的改火風俗在漢時仍然存在,那為什麼漢代學者全都用介子推的傳說來解釋寒食,不用當時正存在的改火風俗來解釋呢?大家逐漸意識到,「改火派」的學者說來說去,似乎只能舉出一些旁證和猜想,誰也拿不出寒食確實來自改火風俗的確鑿證據。而介子推被焚的傳說,雖然在歷史上不曾存在過,但是人類大部分節日的來歷故事本來也都是子虛烏有,僅憑這個傳說在歷史上不成立就否定這一說法未免有點草率。


不過,很多學者雖然不支持改火派,但還是不願意相信關於介子推的荒誕傳說憑空塑造了一個節日。除了介子推派和改火派,還有很多學者提出了星宿說(這一派認為這個節日與心宿二有關)、山戎說、祈雨說等眾多假說,不過每一種也都拿不出決定性的證據。從我們目前掌握的材料看,最早出現的介子推說,仍然是可信度最高的說法。(編輯:游識猷)


參考文獻


《音注全文春秋括例始末左傳句讀直解》,元刻明修本。


《南華真經》,宋刻十行本。


《新序》,《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


《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藝文類聚》,明嘉靖胡纘宗刻本。


《後漢書》,汲古閣十七史本。


《玉燭寶典》,《古逸叢書》本。

《異苑》,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引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論語註疏》,嘉靖閩本。


《管子》,《四部叢刊》影印宋本。


《讀書雜誌》,道光十二年刻本。


《漢書》,汲古閣十七史本。


《周禮註疏》,嘉靖閩本。


居延漢簡甲乙編[M]. 1970.


宋金龍.荊楚歲時記校注[J]. 1987.


楊琳.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M]. 宗敎文化出版社, 2000.


李道和. 歲時民俗與古小說研究/學者文叢[M].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汪寧生. 改火的由來[J]. 民族考古學論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9.


裘錫圭. 寒食與改火——介子推焚死傳說研究[J]. 中國文化, 1990 (1): 66-77.


張勃.寒食節起源新論[J]. 西北民族研究, 2004 (3): 142-158.


陳泳超. 寒食緣起: 從地方性到普泛化[J]. 民俗研究, 2008, 2: 00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天哪!海魚也有寄生蟲!還能愉快地吃刺身嗎?
關於習慣性流產,還有哪些是不必要的?
你們腦洞這麼大,考慮過安全標識的感受嗎!
機器人不務正業賣萌扮乖,人類被迷惑柔情似水
空飲料瓶的花式玩法,不止一艘可以劃的小船

TAG:果殼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闢謠:關於這些食品的謠言,你肯定都聽過!
「經常玩婚外情的女人,常說的三句話,你有聽過嗎」
你還真的沒聽過:「睡覺也要注意衛生」嗎?
葉酸都聽過,但是你們真的了解它么?
枳椇子您聽過嗎?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拐棗」,它可是解酒的良方
真正土味的歌,你們都沒聽過
你聽過噁心,卻被奉為「真理」的話是什麼?
你聽過的最讓你心寒的一句話是什麼?
聽不夠,聽不夠,非常感動的一首歌!聽過的人都說太好聽了!
我聽過最大的謊言,就是「我是真心的」
你聽過的最可愛的情話,是什麼?
「帶你去吃好吃的」,是我聽過最甜的話
酸肉聽說過嗎?沒聽過的過來瞧瞧!這是一種讓你無法抵抗的美食!
這些關於食物的典故,你聽都沒聽過!
中國最好吃的5種魚,全都聽過的算你厲害,吃過三種的是「吃貨王」!
相親真的能找到真愛嗎?聽聽過來人的心聲
您可能聽過它,但您知道它也是一味非常有用的中藥嗎?快來看看吧
這些孕期奇葩的謠言你聽過嗎?網友:都聽過,並且傻乎乎的相信了
和田玉當中的冷知識,「起性」你聽過么?
聽不夠,聽不夠,聽不夠啊,非常感動的一首歌!!!聽過的人都說太好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