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古往今來第一有趣之人,詩意地棲居在自然大地之上

他是古往今來第一有趣之人,詩意地棲居在自然大地之上


(圖)莊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 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點擊下方音頻主播陳卓為你講古▼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君原於德而成於天。




莊子一生,始終以一種詩意的姿態,逍遙地棲居在自然的大地上。




1.




莊子所處時代,恰是張儀公孫衍縱橫捭闔時期。當時戰國七雄,一邊是秦;另一邊,是以魏為首的六國。




魏國繼承了晉國的衣缽,當時許多高人名士都把魏國作為建功立業的首選。就比如說惠子吧。張儀沒有去魏國之前,惠施曾經在這裡做相國。咱們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吧。



惠子在魏國的相國做得挺滋潤。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訴他,聽說莊子來咱們魏國了,欲代子為相。惠子嚇得夠嗆,於是全城搜捕莊子三天三夜。




莊子聽說之後,就去找惠子。然後跟他說:「有鳳凰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草野之中,一鷂鷹得腐鼠,鳳凰飛過,鷹仰而視之,曰:「媽呀,嚇死寶寶了。你要搶我的老鼠嗎?」




說到鳳凰,想到了一個跟鳳凰有關的地方,名叫鳳翔。鳳翔是古代的雍州,這個地方曾經有過一個叫董傳的人。




董傳曾與蘇軾相從。相從有跟隨、相交往的意思。大概與蘇軾屬於半師半友的關係。董傳很有才學。但因為家境貧寒,所以穿著上很不講究,但這絲毫不能影響他濃郁的書卷氣息。




一段時間之後,董傳準備走了。臨走之時,蘇軾給他寫了一首詩,名字叫做《和董傳留別》。



詩是這樣寫的: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



千古名句「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出自這首詩。




這首詩,說明蘇軾懂得董傳。那麼莊子呢?魏王能懂他嗎?




魏王接見了莊子。當莊子走的時候,他穿的草鞋的鞋帶崩斷了。魏王就說,你怎麼混到如此狼狽的地步啊?




莊子說,我不是狼狽,我是貧窮。狼狽是沒有精神,貧窮是沒有錢。我沒有錢,不是沒有精神。說罷,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莊子的話,恰恰是對蘇軾那句「粗繒大布」的一筆詮釋。



看完這個小故事,或許有人把莊子簡單歸結為清高一類。不能說這個觀點淺薄,只能說是片面了。莊子既非沽名釣譽之徒,也非清高自詡之流。







2.




有一天,莊子跟他的一個學生在山中看見一顆巨樹,雖然高大卻不成才,但此樹也因此免遭砍伐。莊子就跟學生說:你看,這棵樹恰恰是因為他不成才,而能得享天年呢。



可是,到了晚上呢,莊子跟這個學生,又到他的一位朋友家中作客。主人很好客,便告訴僕人說:家裡有兩隻雁,一隻會叫,一隻不會叫,把那一隻不會叫的雁殺了來招待我們的客人。




此刻莊子的學生內心是崩潰的。不是說無用得享天年嗎?那麼這只不會叫的雁是不是很無辜啊?




莊子就跟他說:「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於累。」這句話表面上的意思就是說,就做一個才與不才之間的人吧。




其實,要解釋這段話,還必須結合莊子《齊物論》的另一篇文章《天籟》。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莊子說的天籟,就是大自然中的風聲。他說,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污者。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莊子理解的天籟是這樣子的。來自大自然中的風,吹動萬物,發出各種聲音共鳴。就比如剛才的巨木,一定是大自然風的傑作。外型雖然看似怪異醜陋,但只是對人無用,但對於風來說,就是一件最完美的樂器;對於自然來說,就是鬼斧神工的一件藝術品。所以,這叫做無用之用。



莊子想要成為的,就是這種「無用之用」的人。就像他去了魏國,惠子嚇得全城對其搜捕,因為怕他搶了自己的相位啊。這就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雖然說天下人這樣,但還有一個莊子卻不這樣啊。




你認為的有用,在莊子看來是無用;你認為的無用,但在莊子看來是無上妙用。正如《九陰真經》開篇就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而人之道則不然,是損不足以奉有餘。




讓自己融於自然,如沐春風,這才是莊子追求的逍遙境界。




莊子異於常人之處,就在於,他既不釣譽,也不沽名。




(圖)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3.




與莊子相比,惠子不但功名心重,而且還很猜忌。可是,惠子卻是莊子少之又少的朋友。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啊,與其他人相比,惠子的功利心已經算少的了。




雖然說,惠子像防賊一樣防著莊子,生怕莊子搶了自己的「老鼠肉」。可是,莊子是一隻非梧不棲的鳳凰,所以扇扇翅膀他就飛走了。




莊子走了,惠子就能安心了嗎?當然不能。因為,張儀來了。張儀是鬼谷子門下著名的捭闔弟子,惠子哪是張儀的對手。很快,張儀擠走了惠子。那麼惠子去哪呢?他就想起來,莊子在宋國呢。於是,他就到宋國去找莊子了。




二人在宋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同時也在這裡發生了著名的濠梁之辯。




所謂的濠梁之辯就是大家熟知的「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故事。關於這段歷史著名的公案,許多學者認為應該是惠子略佔上風。其實,這恰恰是境界不同,則眼界迥異。




這段故事的辯點在哪裡呢?其實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就是出世與入世之爭。就是一個做什麼人的問題。莊子眼中,魚在自然之中,自得其樂。惠子認為,你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到魚的身上。




惠子的觀點是一種務實派的唯物思想;而莊子的觀點則是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第二層就是境界高下之爭。莊子在說話的時候,他說的是魚,自己也與那條魚同體了,所以他體會到了魚的快樂,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而惠子則不然,他心中塵世的心態重,塵世間的事太多,自然是所見即所得。他不能把自己的靈魂去與魚的靈魂相融合、相感受,自然不懂得魚的快樂。當然也不懂得莊子的境界。




事實上,人一開始來到這個世上的時候,智慧之眼是打開的。就像《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一出生,拜過天地四方之後,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這才驚動了玉皇大帝,派遣千里眼與順風耳去查看。二將回來告訴玉帝,那石猴如今服餌水食,金光將潛息矣。




細心的人會發現,小孩子的眼睛比成人明亮得多,還能看到許多成人看不到的事物。這就是智慧之眼。

隨著年齡的增長,服餌水食的增多,智慧之眼也就慢慢關閉了,這就是被世俗塵埃蒙蔽了雙眼,於是人們變得越來越渾渾噩噩了。




可是莊子卻不同,他的智慧之眼始終是打開著的。所以他能聽懂花鳥魚蟲的聲音,甚至能聽懂大自然的風聲雨聲。




看到魚,他感受到了魚的樂趣。




看到蝴蝶,他不知道是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自己。




他知道,井蛙不可以語于海,因為它的空間有限;夏蟲不可以語於冰,因為它的時間有限;曲士不可語於道,因為他的見識有限。




既然說到見識了,咱們就一起見識一下,莊子的見識到底有多高。







4.




莊子也有自己欣賞甚至崇拜的人,就是百里奚與姜子牙。




他這樣評價百里奚。百里奚爵祿不入於心,故飯牛而牛肥。




百里奚是大器晚成的樣本。好長時間,百里奚一直都在宋國的鳴鹿村隱居,他的職業就是養牛。




荀子在《榮辱篇》里曾經說過:「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近代大思想家梁啟超先生也說:「真正學士,不恥為賤業,恥之者非真正學士;真正文人,不嫌為俗務,嫌之者非真正文人。」




詩仙李白在《日出入行》中寫道: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所以大家看,百里奚即使養牛也是非常敬業。他把牛養得膘肥體壯,成為當地赫赫有名的養牛大王。




近代也有這樣一個故事。某人得知儒帥吳佩孚帳下有一旅長空缺,毛遂自薦來跑官。自薦書中大談理想抱負志向,其中一句是,「願為前驅,功成解甲,退居故里,植樹造林,福澤桑梓。吳佩孚批示:「且先種樹。」




與此人不同的是,百里奚拜相之前,能養一手好牛。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的話,也正是莊子欣賞百里奚之處。




那麼對於姜子牙,莊子則又有一番新的看法。




《莊子.田子方》記載,文王遇臧丈人(即姜尚也)於渭水垂釣,請入西岐為相。三年後,文王視察發現三大變化。一是政界拉幫結派的沒有了;二是地方行政長官虛報業績的沒有了;三是欺行霸市與擾亂市場秩序的沒有了。文王認為,不拉山頭,官員才能同心同德;不虛報業績,官員才能真正為民服務;公平買賣,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啊。




俞敏洪說,好的企業組織制度,在於建立科學公平的考核機制。文王的聖明之處,就在於他在對的時候,用對的人,建立了一個相對科學公平的制度機制。




如果說機制不公平,最後一定是糟糕的人留下。好在文王遇到了姜子牙,才有周朝的盛世。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生活在周朝時代的人都是幸運的。他們有了從容思考的空間。於是,這個時期稱催生了思想最活躍的「文化軸星」時代。老子帶著《道德經》來了,孔子帶著《論語》來了。




莊子說,至人無己,聖人無名。




老子是一個至人。




孔子是一個聖人。




莊子呢?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他是一個率性的真人。





(圖)呆若木雞




5.




莊子有一個非常厲害的朋友叫列禦寇,能御風而行。霞舉飛升是許多修道之人夢寐以求的目標。但莊子卻說了一件列禦寇的糗事。




有一次列禦寇為伯昏表演射箭,他把一杯水放在手肘上。然後開弓如滿月,連發三箭,後箭追身前箭,這叫連珠箭。表演之後,那杯水紋絲不動。




伯昏說,不如咱們換一個玩法。於是伯昏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然後揖請列禦寇。此刻的列禦寇什麼樣子呢?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說,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決定勝敗的,從來都不是技巧與環境,而是信念與心態。這就是莊子眼中關於至人的標準。




南北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白袍將軍陳慶之。他是梁武帝蕭衍手下的一員戰將。他的第一次戰鬥,是以兩千人擊敗了兩萬人。不過,這卻是他一生所有戰鬥中實力比例與敵人最接近的一仗。這之後,他又創下七千人戰勝三十萬人的勝績。而他最牛的一仗,是以三千人全殲北魏二十萬援軍。之後殺奔虎牢關,虎牢關一萬守敵投降;接著,殺向洛陽。軍隊還未到,洛陽守軍聞風而盡數投降。所以孫子說: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善治者無功,善教者無徒,善學者無師,善行者無跡。莊子有一個故事,很好地詮釋了這種狀態。




紀渻子為周宣王養了一隻鬥雞。「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呆若木雞,是一種「物我兩忘」的極致狀態。莊子在《大宗師》中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坐忘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先知大哲們。





(圖)《

道德經




6




老子在《道德經》上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這一大笑,笑得好。因為老子又說,反者道之動。於是,有人反其道而行之。

既然不能做一個「勤而行之」的「上士」,何不就做一個「大笑之」的「下士」呢?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這是《桃花庵》里「摘桃花換酒錢」的唐寅唐伯虎。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是「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歌笑牽人衣」的詩仙李太白。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理解「坐忘」。《紅樓夢》中就有一個「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的賈寶玉,可他偏偏就喜歡莊子。只是起初他拘泥於《莊子》之形,卻不得《莊子》之髓。他還模擬《莊子》寫了一段續文。




戕寶釵之仙姿,灰黛玉之靈竅,戕其仙姿,無戀愛之心矣;灰其靈竅,無才思之情矣。




林黛玉看到寶玉這篇文真是哭笑不得,於是寫了一首絕句:無端弄筆是何人?作踐南華莊子因。不悔自家無見識,卻將醜語詆他人!




黛玉並不在意寶玉「戕其仙姿,灰其靈竅」的言語。一句「作踐」,點出了寶玉並沒有真正看懂《莊子》,所以她說寶玉「無見識」。




寶玉的「無見識」還有一首偈語為證: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黛玉最後添了一句「無立足境,是方乾淨」,這才是莊子的「坐忘」境界。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有無詩意,是能否存在的標誌。他引用詩人荷爾德林的一句詩: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正如《大宗師》中,莊子這樣說:「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賚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如此!」




好一個「逍遙於天地大美而不言、坐忘在白駒過隙之人生」的南華真人莊周子。




*作者:風林秀,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喜歡歷史、國學,著有佛教弟子為題材的長篇小說《雙蓮記》。


版權聲明:

【本文由風林秀獨家授權「魚羊秘史」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否則視作侵權。】合作聯繫QQ:248384306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秘史 的精彩文章:

強盛的隋朝為何滅亡?真的是因為隋煬帝荒淫無度嗎?
史上最火爆的寡婦,石榴裙下放倒兩個宰相?
記住這幾條語錄,就相當於領悟到了論語的精髓!
古代對兄弟最友愛的皇帝是誰?其實,最陰毒的也是他!
她懷孕14個月生下皇子,「冷血」皇帝卻偏要立子殺母?

TAG:魚羊秘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每一個人都應該詩意地棲居大地之上
人人都嚮往——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夢想成真,人怎樣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屈原:即使被全世界拋棄,也要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
棲居在大地上,房子是人與上蒼對話的一種方式
當湖居遇上院子,這才是詩意地棲居
在蒙山,詩意地棲居,美好地生活
詩意棲居於此,這水彩有些醉人
人,應當詩意地棲居
勐景來,中緬邊境上最詩意的棲居
我們都能過上歸田園居的花園生活,詩意的棲居住在大地上!
人生,就是辛勤地勞動與詩意地棲居
美是邂逅所得——惟願一生總是不斷與美邂逅,詩意地棲居
來陽朔,在中國水墨畫里詩意地棲居
流浪,以及詩意地棲居
詩意棲居就是擁有一顆自由無羈的心靈
詩意地棲居,印染自然,把花草變成藝術
嚮往的生活,詩意棲居
屈原:即使被全世界拋棄,也要詩意地棲居
詩意地棲居,從「託身於喬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