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秘而不宣的人迎氣口診脈法,學會了必有大用處

秘而不宣的人迎氣口診脈法,學會了必有大用處


點擊

上方

藍色字

中醫思維十

可快速關注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整本《傷寒論》都是以這種體例書寫,沿著文意讀下來便是:如果一個人得了太陽病,同時又表現出

「頭痛發熱, 汗出惡風」

,則這個人的處方就是桂枝湯,思路簡潔易懂。但問題是張仲景並沒有告訴我們怎麼知道這個人病在太陽,雖然太陽病有提綱證,但是很多太陽病人沒有提綱證的表現,通過提綱證無法辨別六經病。那如何準確知道病在哪一經便是六經辨證的首要問題。幸運的是《內經》中提到的人迎氣口脈法詳細記錄了如何明確辨明六經病,或許是因為《內經》里已經詳細記載了怎麼辨六經,故而張仲景書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經。



明辨六經




「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 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素問·六節藏象論》)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 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 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靈樞經·終始》)




從經文看很簡單吧!《內經》是用如此簡單的方法便輕易區分出了六經病。

《內經》云:「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

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動脈與太淵穴所在位置的動脈比較就可以很容易區分出六經病。這種脈法操作起來並不比獨取寸口的脈法複雜,但是為何古人卻不用呢?其實只要試過幾個病人答案自然就會揭曉。因為這套脈法不正確。懂點西醫常識的人都知道,

人迎脈實際是頸總動脈,寸口脈實際是橈動脈,頸總動脈的寬度大於橈動脈許多倍

,因此只要公正診脈,人迎脈永遠大於寸口脈,兩個粗細相似的脈管可以相互比較, 相差如此懸殊的頸動脈與橈動脈如何比較?因此以人迎穴與太淵穴的動脈對比方法不能診斷六經病。








人迎氣口定位




我從梳理出不同的臟器與藏象理論並確立從藏象理論入手開始,人迎氣口脈法就一直困擾著我,經過痛苦的三年學習才突破這個瓶頸。這期間不停地看書,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通了這套脈法,那時我欣喜若狂,郁堵多年的能量一下子全釋放出來了,學習到的大量知識重新有條理地排列起來,對以前很多看不上眼的醫論都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如果沒有親歷過痛苦的思考,無論我怎麼強調這套脈法的重要性你都不會有感覺,但當你真的掌握了這套脈法,就可以輕鬆準確地判斷六經病的病位,臨床療效便有了質的飛躍。




「《脈法贊》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魂、魄、殼、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順男,右大順女。關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神門決斷,兩在關後。人無二脈, 病死不愈。諸經損減,各隨其部。察按陰陽,誰與先後。陰病治官,陽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審而知者,針入病癒。」(《脈經·兩手六脈所主五臟六腑陰陽逆順》)




真的太感謝王叔和了,如果沒有他,我永遠都不會知道人迎與氣口的位置,也永遠不會真正弄懂人迎氣口脈法。在這裡我不禁要為王叔和抱不平:後世醫家在註解《傷寒論》時,只要解釋不通,就把責任推到王叔和身上,說是王叔和亂改導致後世看不懂《傷寒論》。其實仔細閱讀《脈經》就可以知道王叔和對文獻的收錄很重視原貌,《脈經》中可以看到很多古樸的文字,這些文字未經潤色,從此可知王叔和更不會亂改張仲景的文字。王叔和對中醫的貢獻非常大,他在《脈經》中收錄了大量失傳的古脈法。很多脈法由於年代久遠,失於傳承,基本定義已不可知,很難應用於臨床。在《脈經》中,有一篇失傳了的《脈法贊》,從文字上看,很古樸,類似這種古樸的文字在《內經》里很多見,故可知《脈法贊》的成書很早,這篇文獻對人迎與氣口的定位記載是:

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






操作關鍵




現在明白了人迎、氣口位置,便很容易分出陽病與陰病:左右手關前一分比較,左手脈大就是陽病,右手脈大就是陰病。下面解釋一下何為一盛、二盛、三盛:「盛」字下為「皿」字,為器皿之意,上為象形,代表高高聳起的穀物,其原始意思為器皿中放滿了滿溢的穀物等祭祀用品,後來演變成一種計量單位。

一盛、二盛、三盛即是脈搏小、中、大三種衡量標準,通過關前一分的大小判斷病在哪一經。

如果關前一分很小就是少陽病或厥陰病;關前一分中等大小就是太陽病或少陰病;關前一分特別大就是陽明病或太陰病。這麼理解的話問題又出現了:人有高低胖瘦之分,針灸取穴所用尺寸的長度因人而異,關前一分的盛數如何因人而異?究竟關前一分多大是標準的一盛大?這個問題我在經典中沒有找到答案,帶著這個疑問上臨床,我提出過無數種假設,否定了很多想法,最終找到了答案:

關脈的大小為標準的兩盛。

如果關前一分明顯小於關脈則為一盛;關前一分與關脈差不多大則為二盛;關前一分明顯大於關脈則為三盛。







下面詳細說一下

人迎氣口脈法的具體操作細節

。以高骨定關,高骨到腕有一個很大的缺口,這個缺口長度為一寸,因此叫寸口。一寸分十份,只要過了高骨,剛到缺口的位置便是關前一分。診脈時先通過左右手關前一分大小的對比,判斷病人是在陽病還是在陰病,如果左手脈大就是陽病,如果右手脈大就是陰病。然後將盛的一側關前一分與關脈比較,判斷病人具體病變所在。以左手脈大而言,如同時左手關前一分明顯小於關,則病在少陽;如同時左手關前一分與關大小差不多,則病在太陽;如同時左手關前一分明顯大於關,則病在陽明。以右手脈大而言,如同時右手關前一分明顯小於關,則病在厥陰;如同時右手關前一分與關大小差不多,則病在少陰;如同時右手關前一分明顯大於關,則病在太陰。可以畫一個脈形圖來表示,

每一對中,上為寸下為尺,左為左手脈,右為右手脈。




根據這套脈法,

臨床便可精確判斷六經病,無論病柴胡湯,並根據病人具體病情適當加減。

如果病人主訴為頭暈,一摸脈整體脈也是弦脈,但同時氣口二盛,我們便可初步判斷為少陰病,再進行方向性的問診如是否 沒精神、怕冷等,如果證狀又能證明是少陰病,則就可以應用真武湯加減。當我將人迎氣口診法應用於臨床時,我的療效有了質的飛躍。後來再翻看後世醫家的書,真是後悔自己的 眼睛被知識蒙蔽了太長時間。我以前看到的金元四大家 的醫書與現在看到的完全不同,李東垣、朱丹溪都用人迎氣口脈法,而且人迎氣口的定位都在關前一分,只是我以前看到他們寫的書時總想對他們做一下評價或從他 們的醫學體系中抽出部分對自己有用的醫論,而不是真正想深入完整地學習,因此對這些人迎氣口的記載都持批判態度或觀望態度。有了這種臨床的實際體驗,更加堅定了我學習經典的信心,下面我們要做的是繼續放空自己,繼續讀經典。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中醫思維十平台無關,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本文來源

《撥開迷霧學中醫——重歸中醫經典思維》(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王偉著)

,此次轉載由悅讀中醫分享,由中醫思維+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由中醫思維+(zhongyisw)分享。







更多團購信息,敬請關注中醫思維十服務號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立即報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思維十 的精彩文章:

中醫思維+亮相第九屆地壇中醫藥健康文化節
孩子發燒不一定是病理性反應,還有生理性的發熱反應——「變蒸」!
艾主百病,更可養生延年
別拿「累」不當病,從疲憊到猝死只差5步!

TAG:中醫思維十 |

您可能感興趣

不亂髮脾氣也學會了忍讓,慢慢地有了一顆成長的心
學會了痛而不言,笑而不語。
不能太多的抱怨,學會寬容,學會舍與得,一切在學會中成熟
這是千金不換的秘制配方,學會後,不管做啥,都能香的直流口水!
學會跟自己相處,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學會了老中醫的這招,小病不出門,腰突自己可自治,再也不用受疼
對於已經學會游泳的人而言,如何能游得更好?
即使你不懂怎麼為人處世,至少也要學會控制情緒,而不要讓情緒控制自己
學會管理情緒,而不是控制情緒
骨科專家坦言:學會這個方法,不用手術,也能趕走腰椎間盤突出!
感悟人生的變幻無常,學會面對一切得失,不公,懂得珍惜
「誰都有脾氣,只是學會了溫柔」
有些人,不管你愛的有多真,愛的有多深,一旦沒有結果,再往前走已行不通,即便再痛,你都得學會轉身
做菜擺盤很重要,學會用這些神器,輕鬆搞定所有人的胃口
學會鼓勵別人,你的運氣就不會差
學會這種吃法,原來糖尿病人也可以不「忌口」
有時候,我們並非走出了傷痛,不過是學會了帶著傷痛繼續生活
一個人的高情商,絕對不是學會閉嘴
人,要學會沉默;有些事不必爭辯,懂得自己就是最好
食慾猛增的麵條做法,大家都學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