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中國當代書法創作的思考

關於中國當代書法創作的思考

【書理畫論】

關於中國當代書法創作的思考

宋德志

書法作為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為何能以其特有的形式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它除了代表著東方文化身份以外,還有何其他更重要的內涵?書法在當今社會中,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出華夏民族的審美人格與心靈世界,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體制的轉變,漢字的簡化,新興的產物逐步取代了漢字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使其逐漸喪失了部分實用價值。於是,有人開始為書法的前途擔憂,書法還能不能發展?書法還有沒有必要發展?書法會不會消失?關於這個問題,我想應該看傳統書法在當今社會還有沒有其他新的價值。在這裡,筆者認為其在當今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還具有著重要的審美價值。下面筆者將從中國書法的時代精神與美學意義,及現階段中國書法存在的問題,談談關於書法創作學習的幾點思考。

一、中國書法的時代精神與美學意義

書法代表了東方文化當中最具特色的一方面,也是具有親和力的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書法這種方式來進行靈魂、精神的溝通和交流。書法不僅是一門藝術,其本身已變成一個國家文化自覺和自信的重要特徵,因此,我們應該向世界展示東方文字的毛筆書寫文化的獨特魅力。我們中國人作為人類的重要成員,情感豐富,對生老病死有深切的感受,並試圖通過書法這種藝術的方式,來獲得一種靈魂上的交流,因此書法又是生命的藝術,是文化的表達。

書法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除了具有時代意義之外,還有美學意義。因為它是一種最為抽象、其觀念形式也最為純粹的藝術門類,它最集中地體現出了中國人的美學觀與藝術觀。有不少人認為:不了解中國的書法,就很難深入了解中國藝術的本質精神,甚至於把書法看作是踏進民族藝術殿堂之門的金鑰匙,這確實不為過譽。這種看法,也許目前埋頭於書法的愛好者們還不會有深切的感受,但是對於「不在此山中」而能識「廬山真面目」的美學家或我們這些從事於書畫藝術的青年學者而言,這卻是千真萬確的經驗總結。中國書法是人性的不斷覺醒、生命不斷高揚的歷史。它能使人性精神得到提升,人們在欣賞和創作書法中,把自己還原成了歷史、傳統、文化的傾聽者和追問者,在書藝審美和書藝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和發展自身。歸根結底,主要還是滿足了人們對真善美的需求。真者,即真實地反映個人心靈,真實地反映鏡像時代。臨摹抄襲作假,絕非藝術,任何做作、媚俗、裝腔作勢、張牙舞爪,皆非真實之心跡;善者,即普世也。雖有達其性情,行其哀樂之說,但是,一己之私情,終難登藝術大雅之堂;美者,即合乎對比之和諧,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大俗大雅,亦莊亦諧,節奏旋律,學過美學原理的都知道,美其實就是製造矛盾,然後再解決矛盾。所以我認為我們在學習書法時,在具備一定的書寫基礎以後,應當以研究其本質的、內在的文化價值為主要目標,切不可受塵世的紛擾,使自己浮躁、世俗化。

二、現階段中國書法存在的問題

(一)作品形式多樣、內容單一

近幾年我觀看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書法展,其展覽作品的最大特點便是一幅一個樣,絕無相互重複者,都具備了真正意義上的「這一個」獨特存在。說來也怪,他們書寫的內容又都是差不多的,比如錄古人詩詞楹聯的、節選古人歌賦的、照搬古人傳記的……

書法創作自進入自覺期以來,每個書家莫不把風格作為自己的終極追求,因為風格是藝術成就的標誌,也是藝術家成熟的標誌。而古代書家在書法創作中則更著重於「內功」(學養)與「外功」(技巧)的修鍊,目標是推出一「類」大致相同的作品,並不在意一幅一個樣。

(二)過分追求名利、標新立異

關於書法創作,人們常以「一揮而就」來形容之,但一味重複性地「一揮而就」,豈非太簡單、太不思進取了么?古人書法之所以能形成傳統,是因為它有深厚的傳統哲學和美學作為支撐。他們的作品,形式外表也許異常單純,但內蘊往往都是微妙、複雜而豐富的,不用索解,人們一看即可準確感知。但是當代書法家,卻恰恰做不到這點,他們急於標新立異,使自己儘快成名,這樣失去了傳統哲學和美學的滋養,幾乎變成了「無意義」的空殼,有視覺衝擊力,但無法引人回味,更無法引人進入那超然象外的意境之中。

前一段時間,我看到網上發表的一篇關於批判當代書法家的論文,其主要內容還是說當代書壇混水摸魚的人太多,無論水平高低、學養深淺,皆以書法家自居。據統計,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被附上「工書」二字的書家也不過四百餘人,而當今書壇,號稱「著名書法家」的人竟達十萬之眾,這可真叫人才輩出啊!

三、關於中國當代書法創作的思考

(一)繼承傳統是當代書法發展的前提

我覺得當下應該把如何去解決和避免這些問題的繼續存在,作為當代書家的首要任務。先不要談發展,我們應該想想我們繼承了沒有?繼承好了沒有?近年來觀展,各種拼貼、各種綜合材料頻頻出現在展廳上,這就是對書法的發展嗎?對當下文化思潮作敏感反應,這充分顯示了當代書家對書法創作的前衛精神和創作精神,自然令人敬佩。但憑此就能為書法創新殺出一條路來嗎?對此,似乎誰也難以斷定,因為拼貼化、裝置化畢竟如同圖案、設計,只能從外表上「打扮」一下書法,開始出現時可能面目一新,給觀眾一個莫大的「驚奇」,但時間一長,如此重複兩次以上,則必然會令人生厭,反而覺得還是古代書法中的「純凈」面目為好。所以我們還是應回歸到對傳統書法的繼承上來,只有繼承好了,才能得以發展。

沈尹默先生曾在《書法論》中談到書法家的本職是寫出好的、藝術的字來。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還是要學古人,學習古人的筆法,學習古人的筆勢,學習古人的筆意。所謂「筆法」,是一個技術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哲學的問題。例如王羲之的《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不是把書家比作玄思性很強的詩人、哲學家,而是比作技術性很強的戰士,並明確指出:「筆者,刀稍也。」因此,書法的「根本大法」「唯一大法」應是「筆筆中鋒」。正如刀法的根本大法、唯一大法是刀刀見血;所謂「筆勢」也就是「筆法」在具體運用中所產生的各種變化,它因時代的風尚而異,因書家的性情而異,因結字點畫的布置而異;所謂「筆意」,則是在「筆法」「筆勢」的基礎上,以書家池水盡黑的努力達到熟能生巧,進而存乎一心地運用之妙而產生,簡言之即「運筆之妙,存乎一心」。

(二)書家應加強自身文學修養

書家只有功力與才情並勝,才能形質與神采並具;善書者,功力不到家而以才情勝;書匠,功力到家,才情缺乏,所以一者茂神采而弱形質,一者堅形質而乏神采。王僧虔、沈尹默對於書法的要求,當然是形質神采並具,但王、沈並不認為可以先求神采然後再求形質,而主張先求性質然後求神采,在形質的基礎上求神采,這就要求書家必須要注重文、史、哲(道)的修養。我看當代很多的書法家一不買書,二不讀書,別人寫什麼,他也跟著寫什麼,別人寫完了「『白日依山盡……』李白詩一首」,他也如法炮製,王之渙的後人發現了,不依不饒,此人說是筆誤。接著就學聰明了,乾脆不署作者名,一律「唐詩一首」。以為這樣就不會有人找茬了吧。有一次為某人寫完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落款仍然是「唐詩一首,某某人書」。別人看了還忙拍手叫好,殊不知其寫錯了,這難道不可笑哉?

(三)如何把書法創作發揮到最佳狀態

「二王」書法成就的獲得,並成為書法史上的經典,不是偶然所致,而是有他們的必然性。他們用功地廣泛學習前人的名作,但有所增損,不為所拘;自覺地配合時代的風尚,但不為所局限,「各有其自己的體會心得」,以之來對待古人的名跡、時代的風尚。例如王羲之書《蘭亭序》,據說是乘心而成,後來有試著重新書寫,卻都不如第一次。論者每以此作為藝術創作「無意於佳乃佳」的證明,而以偶然性置於必然性之上。誠然,這不過只是真理的一面或一半,而且,這一面或一半很容易把人引導到歧路上而偏離正徑。偶然性確實高於必然性,但它必須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礎之上,才有可能高於必然性的超升、升華。所以要不懈地打基本功,因為有了常人難以企及的基本功,進而才能進入放鬆的狀態,「無意於佳」乃「能佳」,這就是所謂的「技進乎道,知行合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書畫天地 的精彩文章:

TAG:書法報·書畫天地 |

您可能感興趣

沈培方:對當代中國書法的思考
關於書法的思考
當代書法創作:理想與批評
書法愛好者看過來:多元化的當代書法創作,中國書法藝術文化
當代中國書法「勢」的審美崇尚
關於書法哲學的概略思考
中國書法史發展
中國書法歷史
張誌慶—關於書法的思考
書法與中國文化
吳福春:書法有沒有原創?對當代書法「原創」的思考
朱屺瞻|中國畫創作必須有深厚的書法修養
書法創作中「意在筆先」的理論可行嗎,看看古人的書法創作觀
《中國書法》:古代繪畫款識書法
中國當代書法家程旺鵬:藝術需要融會貫通
唐代書法成為我國書法史上輝煌
簡論書法作品中的虛實關係
以藝術的名義,施晗當代書法藝術研究中心在北京低調成立
淺析中國書法文化與前景,中國古代著名書法家及代表作品欣賞
中國書法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