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央視拍攝兩年教育紀錄片《鏡子》:這8點啟示,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央視拍攝兩年教育紀錄片《鏡子》:這8點啟示,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文/桐陽媽

上周日看了央視社會與法欄目的《鏡子》,這是一部值得所有人看的紀錄片,深刻的反映了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就是:原件與複印件的關係。

鏡子視頻如下:

?

這是一部三集紀錄片,關於「教育、青春期、父母、溝通、隔閡、絕望、希望」。

剛開始播放看到這樣的場景:張釗像個逃犯一樣,被兩個培訓機構人員強行帶走 。到後面張釗引來了派出所介入,竟然也沒有把他解救出來,而是認可機構繼續把他帶走。說明在所有人的眼裡,這個孩子的問題有多嚴重。

等進入培訓機構一個學生描述這裡是全國各地被押過來的,看到這兒我淚流滿面。

這部紀錄片是培訓機構的139期。這裡到底有多少孩子們被關押進來?心疼這些孩子,心疼父母,內心五味雜陳。

故事情節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家庭教育。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到底有什麼的家庭環境?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到底怎樣?讓心靈回家,怎樣才算是回家,孩子心靈才能夠安寧?我思考了以下8點啟示:

1、夫妻關係和諧,才能給孩子健康的家庭氛圍。

《鏡子》中的夫妻關係都不好,冷漠,相互抱怨。

一個孩子原始的成長模式最主要來自於兩方面,一方面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一方面是父母之間的關係。父母關係出現問題,孩子看不到和諧的相處關係。

看到的是爸媽之間除了吵架還是吵架,艱難溝通、感情不睦,一步步惡化,家庭關係走向崩潰的邊緣,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得不到愛的滋養與呵護,也學不會溝通和交往,必然會有問題。

經營婚姻和學歷無關,只是和原生家庭有關,和內在的認知有關。有些人結婚把伴侶當成父母,來滿足自己的愛。有些人結婚後,把對方當成孩子,改造,要求,控制,說到底婚姻關係缺乏平等,相互尊重和欣賞。

澤清的爸爸說:這個家庭需要改變,但我覺得我不需要改變,至少不用改變很多。

這樣的語言熟悉嗎?這幾乎是大部分家庭的寫照,婚姻中自我感覺良好,需要改變的是對方,當我們總是看著對方不順眼,抱怨指責的時候,其實是在撇清自己的責任。

所以,夫妻關係的問題一定是雙方的責任,一個巴掌拍不響。有這樣的認知,才能夠解決婚姻問題。

如果真的為了孩子好,要轉換思維。夫妻關係是用來相互幫助,彼此成就,共同成長,而不是製造問題,相互抱怨。

那怎樣做呢?很簡單問問自己需要伴侶怎樣對你,然後就怎樣對待對方,給予愛,才能回饋愛。

夫妻和朋友相處最本質區別就是親密,建立親密感需要以下幾個原則:

相互尊重欣賞,打開心的鑰匙。

每個人內心都有脆弱的地方,越尊重,越欣賞,越能打開對方的心。有些人很強勢,控制欲很強,實際,用外在的強勢保護內在的脆弱,也就是心理學的反向形成,外在越剛強,內在越脆弱。

相互鼓勵表揚是最好的心理營養。

每個人都渴望被肯定,被讚揚。比如,老公平時不拖地,今天幹了,要及時鼓勵,及時表揚,看見付出。而不是挑剔這兒拖的不幹凈,那兒不合適。這樣阻礙了積極性,以後自己累,別抱怨。

相互信任是最基本的人格尊重。

一個人被信任,才會覺得有尊嚴。

遇到問題,就事論事,有效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橋樑。

溝通最重要的是溝通差異,兩個人意見一致不需要溝通,溝通最重要的是聽明白對方的觀點,然後表達自己的觀點,分析出兩個人的差異在什麼地方,而不是爭論對錯,就此事商量一個共同解決方案。???不要東拉西扯,翻以前的舊賬,傷害人格。

了解男女差異,看見男女思維的不同。

女人注重感受,男人注重解決問題。比如,老婆肚子不舒服,可能需要老公安慰陪伴,不一定要吃藥。老公認為不舒服,需要好好休息,或者吃藥。老公注重解決肚子疼這件事,可能會忽略老婆的感受。所以,遇事先考慮思維差異。

相互滿足需要,是愛流動的最佳方式。

生理需要也是一種需要,情感需要也是一種需要,這次你滿足他,下次她滿足你,就是愛的流動。

平時多表達自己的需求,了解伴侶的需求,增進情感。

求同存異是夫妻和諧之道。

兩個來自不同原生態家庭的人,生活存在差異很正常,雖然在一起,但是別忘了,夫妻是兩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空間和自由,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彼此融為一體,這樣時間長了會窒息,不要成為對方的心理負擔,更不要去指責,控制對方。沒人喜歡被控制,控制了行為,控制不了心。

夫妻關係記住最重要的一點:家是講愛不是講理的地方。沒有完美的伴侶,接納和理解是幸福的基礎。

2、不要讓孩子沒有存在感,感受不到自我價值。

14歲的澤清外公外婆是大學教授,媽媽是學醫的有留學經歷,爸爸是事業單位,本科畢業,這樣的幾乎的頂級配置的高知家庭。

澤清說,我來是因為有跟蹤報道,因為這樣有存在感,我來是因為這裡有家長課堂,我覺得他們才是要呆81天的人,我只需要呆6天就可以了,我為他們付出了這麼多。

當看到孩子說出我為他們付出那麼多的時候,我淚流滿面,現實生活中,多少孩子為了父母而存活。

很多父母常說的一句話:你再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孩子學會了討好父母,學會了為父母而活,那有自我存在價值呢?

父母逼迫孩子上興趣班,作業比孩子還著急,讓孩子感受是為父母而學,一個孩子感受不到自我價值,那有學習的動力呢?

所以,我們平時要多欣賞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我價值,感受到活著的意義,這才是育兒的意義。

3、當孩子缺愛,缺理解,會通過行為引起關注。

夏陽的父親說:我們家孩子是留守兒童,出了問題,沒啥說的;可他們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著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這麼嚴重的問題,這怎麼說?」

這三個孩子,初看輟學的原因各不相同,張釗是因為早戀,澤清是因為網癮,家明是因為想成為背包客。

在我看來輟學原因的本質其實極其相似。因為父母很少看見孩子的需求,也很少關注孩子的心理和感受,很少陪孩子聊天。

張釗說:「在我的記憶中,我爸笑的時候很少。?他跟我媽在一起的時候,除了吵架就是吵架,?跟我在一起的時候,除了看電視就是看電視。」

澤清說:「我當時要她幫我煮個東西,然後她不願意下床,我媽用在我身上的時間比較少,就是一堆堆借口。」

張釗最後說,女朋友斷了,他什麼也沒有了,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把心中的愛寄託給女朋友??。

父母不願意停下來和孩子聊聊天,他們一直在用自認為「正確」的教育觀在管教孩子,孩子是人,不是機器人,當感受不到愛的時候,就會通過各種行為引起關注。

而這些行為在父母眼裡是問題,很少有父母去分析問題背後的原因,而是注重糾正結果,這樣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冷漠,孩子處於絕望之中,就會做出更多的叛逆行為。

父母講道理,打罵沒有結果的情況下,就會認為孩子一定是無可救藥了。??他們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把孩子送到這所特殊學校。就是鏡子從開頭的一幕,被機構強行摁倒,最後帶走。

其實,鏡子中的父母就是大部分現實的父母,孩子迷戀遊戲,有多少父母坐下來和孩子聊聊?孩子沒考好,有多少父母靜下心來分析原因呢?孩子做事磨蹭,有多少父母分析磨蹭背後的原因呢?

所以,我們記住一點,孩子行為的背後一定有原因,想找到原因,就需要好的親子關係,而好的親子關係需要父母放下判斷,責怪,評價,不斷的給予愛,才能傾聽出原因,然後對症下藥。

4、父母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不是愛是控制。

片中四個憤怒的少年,面對鏡頭聲嘶力竭的控訴和呼喊令人震撼:

「放開我!」

「永遠都跟著他們的想法來做!」

「不想再受控制了。」

「我壓抑許久的情緒放出來了……」

「你這麼弄,我就死給你看!」

12歲的小姑娘彤彤說:「我們是人,不是機器人,我們不是感染了病毒,我們是有了自己的感覺。」

我相信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只有孩子感受到愛,才是真正的給予愛,孩子感受不到愛,就是控制。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認知,給予的愛也要通過孩子去驗證,多和孩子溝通,如果孩子不認可這是愛,這是自我感動。

5、父母不會管理情緒,孩子自然控制不住情緒。

澤清說:「他們都是這樣子,我媽那塊脾氣暴躁,然後有一些創造家暴的行為,講到最後,她一定說自己是對的,我爸跟她解決不了的時候,就會用暴力。」

在《鏡子》中,我們看到澤清把門弄壞,玻璃摔碎,不喊媽媽,指甲不剪,和媽媽對抗,孩子的這些行為就是從父母那兒學來的。言傳身教,好的行為和壞的行為都會接受。

所以,若想讓孩子情緒平和,父母需要先自己情緒平和,自己特別暴躁,指望孩子控制自己,這是幻想。

劇中有個片段「四十多年的脾氣是一下子能改的嗎?」

經常聽一些父母說,我就是這樣的暴脾氣,改不了。如果真的為了孩子好,願意改變,啥時候都不晚。

6、父母對孩子缺乏信任,經常羞辱嘲笑孩子,讓孩子沒有尊嚴感。

張釗說:經常被爸爸恥笑,說他膽小,這個標籤像座大山壓在他身上很多年。在他小的時候,他真的就是一個膽小的孩子。

張釗:「他們(指父母)平時就說,

什麼事兒你讓他干吧,他不敢幹。

其實他只要每一次說這句話,就是說,

『你跳下去,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

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

他的自我開始覺醒,就真的把爸爸嘲笑他不敢做的事情——早戀、輟學等等,統統做了一遍。

因為爸爸經常說出的羞辱他的話,他現在要反抗,他要向爸爸證明:他有膽量,他不是孬種。

張釗父母和孩子說的話是不是很平常?

「學校幾千人都受得了,為啥就你受不了!」

「笨蛋!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

「你這孩子怎麼脾氣這樣大,怎麼一點也不聽話。」

「你怎麼這麼小氣,不給朋友分享。」

「這孩子,真自私。」

這樣的話,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經常跟孩子說。

心理諮詢師李老師說:「我們做律師需要執照,開車需要考駕照,可是我們做父母卻不需要,但這是我們要做一輩子的職業,父母們都沒有意識到我們也需要學習。」

父母需要學什麼,就是看見孩子的情緒,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嘲笑羞辱孩子,批評孩子,給孩子貼標籤 。

心理學說:「人類最負面的情緒既不是憤怒,也不是悲痛,而是羞恥感。」

我們有憤怒情緒,可以通過表達、大哭、發脾氣發泄等方式得到釋放。

但羞恥感,是一種最不容易被我們承認和釋放的隱秘情感。在感到羞恥時,我們不會發泄,甚至不願意被別人發現。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羞恥,會讓孩子內心非常壓抑。一個內心被羞辱的孩子,怎麼可能和父母敞開心呢。

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非常深。這就是很多父母特別不理解,自己辛苦拉扯大的孩子,總是板著個臉,沒有任何話和父母可說。其實回顧一下,父母給過孩子多少尊嚴呢?

經常對孩子說羞辱性的話,漸漸地,孩子就真的會變成你最不希望他成為的那個樣子。

去看看身邊的例子,你就會發現,一個慢性子,肯定有個經常催促的父母。

經常在父母的語言暴力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沒有自我認同感,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普遍較低。或者正好相反,用厚厚的外殼裹起來,我就是對的,別人和他一說話,他會立馬否定,無非就是為了維護自己正確。

因為缺乏信任,沒有肯定的營養,容易情緒衝動,或者容易抑鬱,不善於交際,甚至不能享受生活、享受生命。

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語言傷害,因為他們的父母曾經也是這樣對待他們。但是我們可以現在學習成長,對孩子傷害的話語,轉換成積極的語言。

7、父母不要把內在匱乏感傳遞給孩子。

家明父親,採訪中,爸爸提到自己艱苦奮鬥的感慨:?讀大學前後,沒有喝過一杯牛奶,?沒有穿過一雙皮鞋,經濟條件不是很好,?日子過得很苦。但一直在心理告訴自己,?只要自己努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爸爸最想把自己奮鬥和堅持得到的人生信條,?傳遞給孩子。

澤清的家長,紀錄片專門說明:?他的家族是在社會上有相當成就的。?澤清父母的夫妻關係不是很和睦,?他們經常跟澤清說家裡沒錢、很窮,?澤清如果不上學,就賺不到錢,?試圖激勵澤清好好學習。

澤清作為一個初中生,思想和語言表達能力,已經超越了很多同齡孩子,但是他感受不到存在感,也許在他心目中認為非常優秀,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激勵孩子的學習方法有很多,但是不要給孩子傳遞匱乏感。

8、別等孩子出現問題了,才去反思。

家明的爸爸不想去家長課堂時說,公司領導安排的事情要做啊,很多人在等著我面試呢!你們誰會同意讓孩子不上學去當背包客,難道讓我放棄他不管他的學習么?

媽媽說,我覺得江校長說的兒子的關鍵在家長課堂上,我覺得太誇張了,沒有那麼多。

父母不能控制孩子一輩子,即便現在能管住,孩子總有一天會飛翔,小時後忽略孩子的感受,老了孩子會忽略父母的感受。

這部家庭教育片經過10年醞釀,2年拍攝,主人公也是精挑細選,他們除了不符合父母心中的期望,實際內在都很有思想,通過輟學,對抗把情緒都釋放了。

現實中有多少孩子不敢逆反,內心麻木,壓抑憤怒,乖孩子的傷害父母能夠覺察嗎?考慮過莫一天以什麼樣的形式爆發嗎?值得每位父母反思。

一位媽媽說:老師徵求家長的意見,是否讓孩子一起看,很多家長不敢讓孩子看,說家長看看就行了。連讓孩子看一部真實的紀錄片的勇氣都沒有,何談敞開心呢?

看了《鏡子》後,可能有些人有這樣的疑問:

如果責怪父母:相同的父母,別的兄弟姐妹不這樣;如果說怪老師:相同的老師,別的學生不這樣;如果說怪社會:相同的社會,很多人能適應社會。 如果說是獨生子女:全社會的獨生子女也不少。 這樣的孩子,難道不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嗎?

但是我們別忘了,世界上每個孩子是不同的。我有兩個孩子,深有體會,相同的父母,孩子性格差異很大。對待大女兒的方法,用在二女兒身上不行,針對倆孩子也要因材施教。

但是養育孩子有規律可循,孩子的需求很簡單:那就是愛的教育。父母情緒平和,給予每個孩子足夠的愛和自由,同理每個孩子的感受,尊重和信任,理解她們,孩子就會自我教育。

《鏡子》這部紀錄片帶給我們的意義不僅僅是反思,而是遇到孩子問題,讓我們內心暫停一下,這是家長的期望,還是孩子內心的想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桐陽媽 的精彩文章:

TAG:桐陽媽 |

您可能感興趣

這20個好聽的名字藏在詩詞中,為孩子取名的父母值得一看哦
無意看到1952年的教育海報,簡單的圖文解決了現代父母的焦慮
《51千雯語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教育專家:在孩子14歲之前,父母一定要傳達這36句話,將來必定成才!
他們花10年跟拍5個孩子,值得每個父母深思!
二月初一,釋迦牟尼佛節日,讀誦《為父母的祈願文》,還累世父母恩
《親子教育》父母一定要「逼」孩子養成的10個習慣,獲益一生
吳京3歲兒子首次亮相,網友直呼:長得一點不像父母!
《親子教育》父母的20個壞習慣,誤導孩子一生
做父母晚年的一盞燈
陪你迷茫4:父母的恩情不在生育,而在養育——看完《留學生萬字長文數落父母 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想說的話
《古墓麗影》:好的父母,都明白這三點
《母狼》,寫給中國所有父母!
《捉妖記2》:團圓中國年,應帶父母來看井柏然
老照片:上世紀20年代日本婚禮照,男方拜訪女方父母的第一句便是:我要娶你家閨女
4月又一部印度喜劇電影將上映,《起跑線》又切中父母的痛點!
《今日子女,明天的父母》
想每年或者每半年給50歲左右的父母做一次體檢,應該查哪些項目?
教育孩子時,父母常犯這個錯
新婚網友度蜜月托父母照看狗狗,1個月後再相見:這是個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