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壺濁酒灑荒野

一壺濁酒灑荒野

東方散文

一個有性格的公眾號

ID:dfsw123456

東方散文

春季版

一壺濁酒灑荒野

張道德

不知是不是人到中途的原因,近年來,總有種對歷史古迹尋根問祖的衝動,遺憾的是,由於職業所限,很少有時間走出室外,遍訪華夏乃至世界文明歷史,否則像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那樣,也來一次「文化苦旅」並非就是妄想。

不能遠行,但不等於可以無視眼前。聽說我縣境內有個叫「龍城」的古遺址,但原貌已無,僅尚有一些古道西風痕迹可尋,遂有一探究竟的願望。近日,正好有支考古隊在那裡開展勘探考古活動,於是,來了個說走就走,與文管所長一行驅車直奔龍城而去。

原來這個遺址離縣城並不遠,僅十幾分鐘車程便到。在文管所長的介紹下算是對龍城遺址有了初步的了解。該遺址位於縣城以東約二十公里的龍城村,為江淮地區商周村落遺址和秦漢時期浚遒縣城址,屬於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文獻記載,漢王劉邦元年(前206年)在此設置浚遒縣,直屬當時的淮南國。這座「龍城」還有一個名字叫「曹城」,因為三國時期,曹操曾在此地屯兵數萬,城內還曾發現古井、點將台等三國遺迹。浚遒縣在東晉亂後荒廢,從創建算起至東晉結束前後達5個多世紀。

隨著文管所長用手一指,只見前面一大片莊稼地上,有十來個人正在不同的地方,用長長的類似竹竿的東西在地面上穿戳著。原來這個長東西就是「傳說」中的洛陽鏟。對於洛陽鏟,我是陌生的,今天算是第一次見其真面目。洛陽鏟是一種考古工具,又名探鏟,為一種半圓柱形的鐵鏟。一端有柄,可以接白蠟桿加長。使用時垂直向下戳擊地面,利用半圓柱形的鏟可以將地下的泥土帶出,並逐漸挖出一個深約幾米的探井,用來探測地下土層的土質,以了解地下有無古代文物,或對夯土層進行年代鑒定等。這幫考古隊成員正是用這種工具在不同的方位打了數十個孔洞,以確立城郭遺址的大致四至邊界。

對於考古,我是典型的外行,但基於興趣的原因,我很希望探知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到底會有什麼樣的生活場景。畢竟,咱泱泱中華文明從未被割斷過,我們的今生總是前世接力相傳而來的。我覺得只要心有靈犀,那些無聲的歷史其實也是有溫度的,甚至是可以觸摸得到的。

考古隊成員邊走邊給我們介紹了腳下這片土地的歷史特徵。原來我們站立的地方就是城牆的舊址,很明顯比旁邊的土地高了一截,而且走向很直。據他介紹和我的目測,這個遺址東、西、北三面各有幾米高的土壟,從勘探出來的土層顏色即可分辨出有不同時代的夯土層,皆為舊城牆倒塌後所形成。尤其在遺址的南面可清晰地辨識出城垣的舊址。這段城垣痕迹長約600米,寬約5米以上。城垣之內的地塊,部分被農民開墾為莊稼地,還有一部分估計殘磚碎瓦偏多,不便耕作,變成了一片荒野。一旁的護城河寬約15米,雖偶有淺淺河床散落其間,但多數也已成為不規則的田塊。而最明顯的是兩段城垣中間有道約十米以上的斷帶,考古隊員介紹這就是古龍城門口了。站在城門舊址極目看遠方,腦海中瞬間幻化出一幕幕旌旗獵獵,鐵騎滾滾,塵土飛揚,疾馳而來的古戰場景,那高高揚起的弔橋讓來犯之敵望而卻步,而城牆之上更是眾志成城,箭弩齊飛,喊聲震天。當然,我更願意設想那時的老百姓能夠不受戰火的蹂躪而安居樂業,龍城內外一片祥和。

然而, 眼前的城門之外,僅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向不知名的遠方。

走在腳下的土地,俯首皆見秦磚漢瓦散落一地 。我不識文物,也無這方面的文史知識,更無賞玩文物之雅興和能力,但憑著對歷史的尊重和燦爛的古文化之興趣,對那些越經千年滌盪而留下來的東西總覺得有種神聖之感。隨手撿了幾個殘片請教一旁的專業人士,他們僅憑藉殘片上的紋路,即告訴我既有春秋戰國時代(前770年—前221年)的罐罐,更有兩漢三國時期的陶陶,一下子覺得真是長了不少「姿勢」。什麼「麻點」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瓦片特點,「布紋」瓦則流行於秦漢時期等等。我撿了一隻瓦罐的斷腳殘片,其紋路細密有致,且麻點均勻分布。考古人員說其乃西周時期出品,我張大嘴巴啊了半天,更覺神奇,要知道,這玩意兒距今已1500多年歷史了,居然還結結實實地橫卧於這荒野之中,任憑千年雨打風吹日晒,卻依然沒能讓它變了模樣。在那些麻麻點點的紋路中,我依稀能感受得到古浸微痕,餘溫猶存。

圍繞遺址大半圈走了下來,已是額頭冒汗,但幾乎每走一步,每次回望一眼,內心的遺憾都會加重一分。我不知當年漢王何故建城於此,又不知歷載五百餘年後何故棄用?當然煌煌中華歷史,風雲激蕩數千年,戰火遍及中原大地,統治者開疆拓土難以惜此彈丸之地,然而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終究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我們沒有理由不探究其往日今生。據當地老百姓講,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這裡的古城牆依然保留著部分原樣,但隨著「破四舊」颶風襲來,古國遺址也難以倖免。歷史發展到今天,那些斷壁殘垣再也承受不了被遺忘的重壓,紛紛坍塌在無望的歲月里,有誰會想起這片荒原曾經也有過宮廷鬧市、金戈鐵馬的故事啊!

歷史的文獻角落裡只殘存了若干記憶,今天的現實世界裡也僅有少許殘垣斷壁和廢瓦碎片,但他們都留下了獨特的印記。正是那些點點滴滴的印記融成一片,匯成了歷史的長河,浩浩湯湯數千年,默默而肅穆地流淌著。不得不說,我的內心多了些許遺憾,也多了幾分虔誠。

北宋大文豪蘇軾游三國舊址赤壁時曾嘆曰:「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本人已是人在中途,華髮也漸生,卻非多愁而致,蘇軾可豪飲,而我則毫無酒量,難與江月同醉,面對龍城遺址的深度被毀,只能以一壺濁酒灑此荒野了。

作者簡介

張道德,男,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人。現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長期在鄉鎮工作,現在縣級行政機關供職。工作之餘愛好不多,以讀書為最,輔之以文字記錄心路歷程,時間一久寫文漸成習慣,偶有散文、隨筆見諸報端雜誌,已出版隨筆集《我心我訴》。

重要通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散文 的精彩文章:

【國際東方散文獎徵文】李躍平|流光碎影牟羅寨

TAG:東方散文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壺濁酒醉紅塵
煮一壺雪水泡茶
焚一爐香,沖一壺茶
我應在江湖悠悠,飲一壺濁酒
一飯一湯一菜一粥一壺酒,大寒不寒
山水國畫—我本在江湖悠悠,飲一壺濁酒……
我應在江湖悠悠,飲一壺濁酒,醉里看百花深處愁
燒好一壺水
一壺沸水
泡一壺好茶 品一杯香茗
泡好一壺白茶
我應在江湖悠悠飲一壺濁酒 醉里看百花深處愁 夢裡殤此情高几樓
泡一壺茶,焚一段香,清凈又淡泊!
與我同飲一壺濁酒
我應在江湖悠悠,飲一壺濁酒!喝酒吃肉才是人生一大快事!
詩與酒:我應在江湖悠悠,飲一壺濁酒
一盞清茗,清香自來,一壺濁酒,雲淡風輕
詩詞丨我應在江湖悠悠,飲一壺濁酒
信陽毛尖,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
春風一壺酒,櫻花吹滿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