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S中醫選集/論中西醫結合模式

S中醫選集/論中西醫結合模式

GIF/1K

00:00

18:14

主播:沈峰

論中西醫結合模式

中西醫學的研究對象和目的都是共同的,為什麼進行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結合」至今仍成效甚少呢?我們認為:其一是因為忽略了兩種醫學體系與兩種文化傳統——主要是思維模式的整體聯繫;其二對於應當在人體生命過程的哪一個層次上——是在局部功能的層次上,還是在整體功能層次上;是在整體隨機功能的層次上,還是在整體穩態控制功能的層次上——實現中西醫結合的問題,始終也沒有被明確過。

古典中醫起源於經驗醫學、養生學和古典系統哲學三者有機結合的上古時代。它的核心是道一元論的宇宙觀、生命觀和疾病一元觀。現代的西方醫學則起源於近代的機械的物質運動論,並與西方古代重「有」的解剖學傳統和數學(主要是幾何學)傳統密切聯繫在一起。前者重視局部之間以「無」(即看不見的物質——能量場)為紐帶的整體聯繫,及人體與整體宇宙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後者則更重視對孤立的人體局部作靜態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西醫的視角來看中醫,簡直模糊得不可救藥;以中醫的視角來看西醫,又簡直機械僵硬得不可理喻。由這一思想障礙所造成的相互排斥,使中西醫之間的結合沒有共同基礎,這是兩大體系長久不能結合的主要思想障礙。

人類對生命的認識過程與對物質、宇宙的認識過程密切聯繫在一起。人類對物質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對實體的「物質」的認識,過渡到對簡單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功能過程的認識,然後又進一步上升到對系統複雜的相互作用的信息過程的認識。對生命過程的認識,東西方醫學也同樣經歷了一個由對局部形態的解剖分析認識階段到局部或整體功能過程(三焦氣化、臟腑功能、心血運動論、神經傳導等)的認識階段,而後又進一步上升到對整體穩態控制過程的認識。不同的是:西方對穩態過程的研究雖然已經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努力,至今仍舊在機械論的框架里運行,對穩態機制的認識依然毫無頭緒;而傳統的中國醫學由於與養生學(以活人研究活人)和古典道(氣)一元論哲學的結合,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超越了經驗醫學和巫醫的局限,演變上升為古代的系統中醫學,在系統理論建構和系統醫學實踐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功。這為當今的人體科學和醫學留下了一份豐盛的遺產。當今的中西醫結合如果忽略了這些內容,就必然會流於膚淺。而至今為止,為中西醫結合所開的「處方」和所走過的路,大都忽略了這一根本問題。如中醫涉獵一些西理、西藥和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西醫則將中藥和中醫的藥方拿來使有,還有目前流行的「西醫辨病,中醫辨證」等,皆屬此類。我們認為,這樣的結合雖然也並非毫無意義,但要真正實現兩種醫學體系的有機結合,必須從根本問題上入手,才容易走上正路。因為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決定了兩種醫學理論的建構,兩種理論體系又分別統系著數百、乃至數千年的醫療實踐,從而形成了兩種相對穩定的醫學傳統,只在細枝末節上做文章是很難取得真正突破的。《時》文提出的「新模式」,概括起來是:一、保持和發展中醫的「時間結構」;二、與別有特色的西醫的「空間結構」結合,實現時空結構一體化;三,臨床診療實行「西醫辨病,中醫辨證」和「中醫治本,西醫治標」相結合。我們認為:在人體生命過程和中醫體系當中並不存在一個可以分離的「時間結構」,因而也就談不上保持和發展它的問題。西醫也不存在一個孤立的「空間結構」,更不存在一個能夠將所有局部空間「總合」為一個整體的「空間結構」,因而中西醫時空一體化的問題也就無從談起。

有關「西醫辨病,中醫辨證」和「中醫治本,西醫治標」的結合方式,能否收到「各有側重,殊途同歸」的效果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純理論問題,而是一個還需要接受臨床驗證的問題。筆者一直從事中醫隨機診療工作,在臨床實踐中體會到,「西醫辨病,中醫辨證」的結合方式,對於從事西醫臨床的同志來說還是有一定幫助的,它可以稍許彌補一下「目中無人」(人的整體)醫療體系的缺陷;但是對於中醫臨床來說,則是多此一舉。因為中醫的整體辨證已經深入到疾病本質的認識,再談局部的病理和單一的病因,豈非畫蛇添足?而若以西醫辨病為主,則中醫必需放棄或者削弱整體辨證的分量,這等於倒退。

關於「中醫治本,西醫治標」的問題,這需搞清楚中醫所謂「標」「本」的含義。傳統中醫存在著兩種性質根本不同的病「本」觀;一種是整體意義上的病「本」觀,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百病之本」本於「陰陽」的思想——一氣S之常,則「陰平陽秘」順之而治;一氣S之異,則「陰陽離決」而百病生矣。這是指整體穩序控制的一種態,它是所有局部病症存在和單一的病因得以致害的根據,因而也是對一切疾病辨證治療的根據。

這一整體狀態存在於一切疾病過程的始終,無所謂先後之分和緩急之辨。所以古人說:「治病必求於本」。另一種病「本」觀,見之於(《靈樞。病本》篇和《素問。標本病傳論》,即一般人們所說的,以病發的先後分標本「急則治標,緩則治本」,這是對同屬局部病症(疾病的現象)的一種歸類分析方法,只是臨床醫生的一種權宜之計,並非古典中醫的精華部分,與整體辨證的「本」(證,本質)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若以憑症辨證的標本論,則中醫的「本」與西醫的「標」並無本質區別,因而,在這種意義上的中西醫「標」「本」之間的結合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

驗之臨床實踐我們還會發現,從局部、還是從整體看一種疾病,它的性質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如整體功能狀態無明顯異常,只是由於偶感寒涼引起發燒或飲食不當引起嘔吐、腹瀉,這是機體自和力的正常生理反應,並非病理異常。古代的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張仲景、希波克拉底)都是這樣看的。在《傷寒論》一書中就不乏傷寒病「自愈」的記載,希波克拉底也認為大部分疾病可以自愈,並把醫療的著眼點放在自愈力的維護和重建上。而今憑症辨證對症論治,妄施壓抑,結果就會使無病的狀態變為有病、小病變成大病、大病變成絕症。如口腔炎、牙齦炎這類微疾小病本來很好治療,而若臨床醫生不問機體狀態,一味消炎、殺菌、瀉火、降火……飲食偏涼尚且不適,頻進苦寒豈所能堪?待元氣日損,進一步演變為口腔潰瘍、牙周炎,而成世界性難治之症,則眾醫束手。

我在臨床中發現,由口腔科轉來的這類患者,大都患有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胃潰瘍或乙型肝炎等,其中絕大部分屬於虛寒證,從整體辨證論治仍可治癒。如果仍以炎、火論治,寒上加霜,則殆矣!又如一些乙肝患者,在發病前多有感冒頻發的癥狀,經久服用速效感冒膠囊、感冒清等藥物後,遂誘發渾身乏力,納獃等臨床癥狀……這能說與頭痛醫頭一味治標、妄施壓抑的臨床治療沒有關係?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推延到一些惡性疾病發病的情況,除了心理、環境及行為等因素之外,也與只顧眼前、枉施壓抑的治療方法相關。由此可見,「西醫治標,中醫治本」之間的結合,不一定收到「各有側重、殊途同歸」的效果,倒常常會變成一場沒完沒了的「拔河」比賽。「治病必求於本」,在任何情況下只從單一病因局部癥狀的疾病現象著眼去治療疾病,都是錯誤的。「本」不能統標,即非真「本」。疾病的「標」是由疾病的「本」——機體的狀態所決定的。一般所說的「病」「症」,不過是整體異常狀態的局部表現形式,事實上根本就沒有局部孤立存在的疾病。綜上可知,在目前情況下,企圖將中西醫體系中任何部分,不加深化、不加改造的拼湊在一塊,都不可能做到有機的結合。如果在中醫自我深化的同時又能促成西醫的反思和變革,我們就有可能在中西醫未來發展的延伸線上找到它們之間「相結合」的「點」,從而促進一種新醫學體系的產生。

關於中西醫結合,可以將我們的思路歸納為如下三點:第一、應當在歷史的反思中重新發現「自我」——中西醫都應當將自己看作是「歷史」的產物:即它們不是從來如此、也不會永遠如此——它們並不是一個已經完成的東西。在審視「自我」、批判「自我」的過程中,去發現「自我」的精華、把握「自我」的優勢;同時也要有勇氣正視自己的弱點,忍痛揭一揭自己的瘡疤。應當把中西醫放在廣闊的人類歷史背景上,首先在宏觀上看清楚「自我」,並知其「所在」(現狀);第二,為了繼承好的傳統,僅僅保持中西醫自己的特色(特色,不應當理解為特點,而應當是各自的精華)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進一步深化各自的特色——努力發展自己的「優勢」,才有可能繼續生存下去。如果我們的思路不對頭——沒有站在正確的起跑線上,那在歷史上已經遺失的「優勢」將會永遠失去,今天暫時的「優勢」也將會喪失。歷史是無情的;第三、應當在差異的兼容中逐漸完善「自我」,並在對立統一中最終消滅「自我」。中西醫結合不只是中醫的事,同時也是西醫的事。「結合」的目的不只是為了發展中醫、既非中醫又非西醫的嶄新的人類醫學。為此,我們需要站在人類歷史的巔峰上才能看清楚我們應該走的路。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全文的觀點概括如下:人體結構,不論是在局部還是在整體層次上,都是時空連續的過程,不可分割。

中醫的特色,是對人體系統整體「權衡」態(動穩態)的把握。

中西醫結合,應當是由雙方各自優勢的有機結合。中醫的優勢是對人體系統穩序狀態的辨識與控制——整體層次的辨證施治;西醫的優勢是運用現代科技對人體的局部形態(分子、細胞、器官、組織、「系統」)及功能過程(生理、生化)的觀察和分析。中西醫二者之間各自優勢的有機結合,將會使雙方同時獲得新生,從而引起人類醫學的巨大變革。

文字錄入:張青鋒 校稿:苗志學

GIF/1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己健康文化傳播中心 的精彩文章:

S中醫選集/現代醫學的反省

TAG:正己健康文化傳播中心 |

您可能感興趣

新聞 |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院掛牌成立
再說中西醫結合
黃金昶:應以中醫理論指導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結合為民謀福祉
祈康中西醫結合醫院婦產科
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與蘆溪中醫院締結醫聯體 提升當地醫療服務能力
勝利醫院中西醫結合生殖中心開診
打造「中西醫結合康復」學科,北京裕和醫院再上台階
肝纖維化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
急性心梗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英文版發布,中醫藥國際化再進一步
李瑞傑:遵循「病證結合」策略 探索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醫學模式
中西醫結合大咖言傳身教——神經內科開展中西醫結合特色診療技術
市中研附院腫瘤科中西醫結合除癌痛
肝硬化的中西醫結合診治進展
珠難聯,璧難合——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結合辨證論治鼻腔病
中西醫結合治中風,西海岸最大腦病診療中心揭牌
新聞|我校中醫學、中西醫結合學位授權點順利通過校外專家組評估
腫瘤—中西醫結合的營養管理
用中西醫結合辦法把血脂管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