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留學是一本精緻的經濟帳,誰會去關心孩子接受了什麼教育

留學是一本精緻的經濟帳,誰會去關心孩子接受了什麼教育

當有一個姑娘在他們的面前說出對於真實世界的感受時,這些活在真空世界裡的人就會變得渾身上下不好受。

冰川思想庫助理研究員 | 陶力行

「為什麼來到馬里蘭大學?」——一位年輕姑娘作為學生代表在學校畢業典禮的演講中自問自答了這個問題。

態度並沒什麼過激,表述也沒什麼不妥,只不過說的內容傷害了部分人脆弱的情感,最終引來了網路踩踏。姑娘頂不住壓力,不得不在社交媒體上公開道歉,向「民意」屈服。

姑娘是畢業了,姑娘的美國同學和中國同學也都畢業了。從各種報道和輿論看來,她和美國同學更加志同道合,和中國同學則不相為謀。

從績效考核的角度看,大家都是成功的,畢竟120-130個學分的畢業門檻是實打實的。但從教育的角度看,這些學分卻衡量不出一些更為重要的東西,包括觀念的寬容度、行為的獨立性以及自我意識的覺醒。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才是教育的核心或本質。

(家長們都在指望什麼?)

不知道那些在場的中國父母們聽到演講時——如果他們聽得懂的話——會作何感想,也不知道他們在退場後與子女對此是否有所交談,不過我最好奇的是:他們所希望子女接受的教育是否如己所願,幫助他們實現了對於子女的期望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從1978年談起。

【改革開放後的公派留學】

1978年,中國政府決定結束將近三十年的閉關鎖國政策,啟動改革開放。為了迅速縮短自身與世界的差距,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決定採取積極的人才政策,正式向美國派出留學生——第一波派出的人數為52人。

1979年1月,鄧小平正式訪美。無論從中方還是美方來看,訪美之旅都是成功的,因為在此之後,中美雙方加大了各種合作往來,尤其是人才交流方面,雙方都接受了更多的留學生。

從中國的角度看,派留學生出去是件好事,因為一旦回來,他們就能憑藉自身的學識與才華更好地「報效祖國」。從美國的角度看,接受中國留學生也是好事,因為他們還會帶回對於美國的認同,更何況這些人都是精英分子,一旦回國必定佔據主流。

不難看出,當時的鄧小平對於西方的先進和中國的落後是有切身體會的,所以我們可以猜到,他對於美國是充滿善意甚至敬意的。至於那些留學生,面對這樣一個來之不易的機會,更會懷著一種無比虔誠的心態前往。

然而,四十年過去了,今非昔比。如今的留學生不再以公派生為主,也不背負歷史使命,同時,留學心態也已經發生了各種或劇烈或微妙的變化。而這一切,其實都與國民財富的變化有關。

【自費留學及其背後的經濟賬】

90年代初的時候,大部分人仍隸屬於國有企業或政府部門等公家單位。因為公家單位天然缺乏競爭性,所以效益不高,大部分人的收入也不高。

為了改變這一環境,政府陸續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國有企業的下崗,政府部門的停薪留職等,希望能藉此將一部分人趕到體制外,逼迫他們去另謀出路。顯然,改革起了效果,在「市場化」的推進下,國民財富在九十年代迅速積累,一波新貴階層崛起。

(中國人真的重視教育嗎?)

中國人向來重視教育,或者說,重視教育的變現能力。古人有言,「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女顏如玉。」所以,當這波新貴階層有錢之後,首先想到的就是多花點錢在子女教育上,比如考試培訓、出國留學——事實上,不少留學機構,比如杭州新通等,正是在那段時間開始創辦的。

記得我讀高中的時候,大約在2001-2004年期間,周邊同學對於留學的認識還比較淺薄,沒有太多人會覺得出國留學有多大必要。

在當時,我們對於外國大學也並沒有什麼特別印象,心裡並不覺得那些傳說中的西方名校真比中國大學好多少——當然,這主要是資訊的匱乏所致。我們無知,老師也無知,父母更無知。所以,大家只要考得上本科,也就不會想著去國外讀書。

(不少人把出國留學當作高考的候選)

關於高中出國準備讀大學的人,我們當時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他們都是買出去的」,意思是說,這是一波沒本事通過高考的人,因為無能才會想著「超彎道」。現在想來,這話有點刻薄甚至狹隘,但當初確實是挺瞧不起這些人的。

沒過幾年,自費留學的觀念快速蔓延,大約在2006年前後,我周圍有不少同學已經開始準備雅思、托福,希望大學畢業之後能出國讀個研究生。2006年,國內從事留學培訓服務的最大機構新東方在紐交所上市,比阿里巴巴香港上市還早一年。僅從這一點,我們就能猜出留學的意識在當時有多普及。

不過那時候,大多數人想的還只是出去鍍層金。出國拿個洋文憑,不管學什麼,至少英語會好,而且也能出去見識下世面,如果能幸運地找到工作實習,回來頂著海歸研究生的頭銜,年薪二十萬元總有吧?

(海歸貶值早已不是新鮮事)

然而,一切並沒有這麼樂觀,因為僅隔幾年,海歸的抬頭已經不鮮了。大概在2010年左右,留學群體迅速年輕化,主體也逐漸從以研究生為主變成了以本科生為主。眾所周知,出去讀本科的費用要比讀研究生要多得多,去英美,基本上是100萬元起。

值得關注的是,也正是在2010年前後開始,中國大陸學生在申請海外頂級研究所——尤其是文科和社科——的競爭力在迅速降低,即便是北大清華的學子依然如此

有學者指出,這是因為他們競爭不過那些已經在美國接受了本科教育的中國人。無論是推薦信還是學術背景來看,各大研究所更願意招收那些來自與自己「契合度」較高的學校的學生。在這些頂級研究所眼裡,北大清華的學子抵不過美國本土高校的畢業生。正如鄒恆甫所指,在我們眼裡一流的北大清華學生,跑到美國那裡,頂多算個三流。

(通過賣房來投資教育成功率似乎不高)

事實上,也正因為感覺到國內教育無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極端」,開始勒緊褲腰帶把子女往外送。近年來,尤其是2014年以後,隨著中產階級的焦慮開始升級,我發現有越來越多的父母不惜賣掉自家唯一房產也要把子女送出國讀書的例子,希望能「搏一搏」,借子女的留學翻身。

他們的算盤打得比較精,有些甚至會以移民為目標。在他們看來,反正國內房子買不起,如果搏出位,還有機會在國外安家。比如,有些人手中有一套北京或上海的房子,哪怕只有70平米,也能套現個四五百萬,拿一百萬供孩子讀書,剩下的就在美國買房,如果順利,屆時就能移民。

【留學生的真空生活】

從頭到尾,其實大部分家長把子女送出國,算的都只不過是一筆經濟賬。父母們把子女送出國,並不是因為相信西方的教育理念有多先進、有多好,而是因為西方大學文憑的變現值高。

他們起初想的是讓子女通過留學來逃避高考,接著是想通過留學來鍍金,後來想的是通過留學佔據某種先發優勢,再後來想的就是移民。在這番算計之後,唯一沒有算到的就是「教育」二字。

其實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大多數出國念書的人就跟沒出國一樣。他們之間互相依賴,建立起了一個真空世界,有意無意地將其與外部更廣闊的真實世界相隔絕,並且帶著真空世界裡的生活經驗去理解那個被自己隔離開來的更廣闊的真實世界。

出去多年,卻一直活在華人圈,英語不會說,基本的英文報紙也看不懂。他們沒有多大的好奇心去接觸外部世界,每天都在弱智地刷著「北美吐槽君」「北美留學生快報」等之類的公眾號,仍舊只會通過微博、微信的豆腐乾文章來認識另一個世界。

當有一個姑娘在他們的面前說出對於真實世界的感受時,這些活在真空世界裡的人就會變得渾身上下不好受。

他們與那個真實世界的唯一聯繫,恐怕就是那幾個可憐的學分和績點。只要學分滿,績點足,也就不要指望他們會和外部世界有任何再進一步的聯繫,因為學分和績點都是能算出來的,但是「通過接受教育獲取理解世界的能力」是算不出來的。

(留學生們需要學會觀念上的寬容、行為上的獨立以及自我意識的覺醒)

既然如此,那麼「觀念的寬容、行為的獨立以及自我意識的覺醒」在這些中國學生心裡自然也是不用指望的。而對於他們的父母而言,這更加是不重要的,因為他們的子女已如他們所願,成為了蘇格拉底意義上那頭快樂的豬。

【點擊一下鏈接買買買】

就要一場絢麗突圍 30歲後去留學

¥30.9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冰川思想庫 的精彩文章:

陪「反轉鬥士」崔永元戰鬥這麼多年,沒想到成全了人家一筆生意
伊朗的希望不是選舉,而是渴望時髦,被物質掌控的年輕人
《摔跤吧,爸爸》講的,難道不是中國故事?
每天都想加班的公司,有病!

TAG:冰川思想庫 |

您可能感興趣

教育孩子的時候,注意這個細節,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我們為什麼堅持讓孩子回國接受基礎教育
讓孩子學會接受不同的文化
孩子最喜歡的動物去世了,父母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最該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家長這幾種教育方式最讓孩子不能接受
老人的哪些育兒觀念,你是不能接受的?
很愛他卻接受不了他的孩子,我該怎麼辦?
優秀的孩子究竟是什麼樣的?他們都接受了怎樣的早年教育
這樣的愛情,你會接受嗎?
母乳轉奶粉,寶寶不接受?那是你沒學會這幾招!
是孩子就會一直闖禍!管教做到這3點,虛心接受不再犯
孩子產檢時不正常,家人接受不了,爸爸會怎麼做?
本以為跟狗狗同床共枕會是很溫馨的畫面 可現實讓我接受不了 心態崩了
歷經苦難的老貓願意接受人類的撫摸,那一刻她哭了
接受過美育的孩子,才不會潦草地過完這一生
從小接受國學教育的孩子,最終結果就是進入社會被欺負?
為什麼接受過蒙特梭利教育的孩子數學很好呢?
一場戰爭為什麼能夠改衣個國家帶來這麼大的經濟蕭條,並不是任何國家都能接受!
看到孩子在幼兒園的伙食,一點胃口都沒有,為啥孩子們都說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