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南京地方官穿什麼官服
本文作者黃強
隋唐時期,南京在中央政府的地位一落千丈。儘管南京的經濟實力,文化底蘊,社會影響仍然是東南重鎮,但是行政區劃的地位不高,官員的配置也很普通。隋唐兩朝的蔣州,不過是州府,相當於地市級的城市,官員級別四五品。官服的顏色只能是深緋、淺緋色。屬員六品穿深綠、七品穿淺綠、八品穿深青、九品穿淺青色的袍服,也就是白居易筆下的「江州司馬青衫濕」的服色。
如果我們穿越到唐代的南京,街上走過一台官轎,下來一位官員,他穿的官袍多半是深綠、淺綠或深青,想見到身穿深緋官袍的蔣州刺史,身著淺緋官袍的蔣州司馬也比較困難,偌大的蔣州城,地方長官要忙的事很多,哪裡會在街上閑逛,讓看客來欣賞他們的官服?就是蔣州下屬的江寧縣的七品知縣,青天大老爺,也不那裡容易見到,假若遇到幾位縣衙的八九品小官也挺不錯了。更多的官員則是不入流的芝麻綠豆官,其官服已經不是深青、淺青色的官袍,而是黑色的官服,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皂隸,衙門內的衙差、捕快、牢頭(監獄工作人員)等。衙門內的大量衙差,更多的不拿官家俸祿,是縣大老爺聘任的臨時工,有的費用從知縣俸祿中支取,清代總督、巡撫封疆大吏請的幕僚,其薪水很多從官員的俸祿中支取,並不吃財政飯。
不過,我們也遇到了一位官職不大,名氣很大的人物,那就是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美譽的王昌齡,他與高適、王之渙齊名。
【圖119,秦時明月漢時關】
王昌齡在唐代有七言聖手之譽。擅長邊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乾」至今傳誦。詩風雄健,有厚重的歷史滄桑感。
王昌齡的詩還有很多,著名者不少。「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
【圖120,王昌齡】
開元二十二年(734),王昌齡任汜水縣尉,不久再遷為江寧縣丞。四年後謫赴嶺南,天寶三載甲申(744),又回任江寧丞,官江寧丞前後共八載。縣丞是次於縣令的官,算是一縣的二把手,實際權力並不大,管理文書、倉庫,大概是八品官,穿白居易說的青衫。王昌齡在江寧丞任上,與詩友在縣丞的琉璃堂廳前,南唐畫家周文矩據此繪王昌齡江寧事迹。繪畫上的官服式樣正確,服色似有問題,緋色袍服是五品官的官服,即蔣州刺史這樣級別官員穿戴,江寧縣令與縣丞都不夠級別。如果周文矩畫的是蔣州刺史參與王昌齡的詩會那就符合品官服飾制度,或者王昌齡的一些在品級較高的官員朋友來探望他,也未嘗不可。
【圖121,南唐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局部王昌齡】
隋唐的官職配備,南京無法與長安那樣的直轄市相比,官員級別也不算太高,但是南京畢竟是江南重鎮,六朝都城,經濟、文化的地位還是有分量的,大官來巡查也是常事,因此,除了唐代唐代帝王之服,不會在江南出現,在南京地面上出現看到官員們身著紅、緋、綠、青服色的官袍也很正常。隋唐王朝統治下的江南地區南京,官服與中央的輿服制度是一致的。
說明:本文系企鵝號簽約作者黃強原創作品,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授權微信njjinxiushufang。
黃強,字不息。服飾史學家、金學家。研究涉及中國服飾史、置業經濟史、民國史、南京地方史、明清小說等方面研究,均有著作出版。已出版《中國服飾畫史》《服飾禮儀》《消失的南京舊景》《趣民國》等著作14本。


※隋唐開啟中國品官之服制度
※滿朝朱紫貴不是養蠶人 隋唐時期南京受到打壓
※身為詞學大家市長夫人的她人艷詞美 服飾穿戴也具代表性
※誤讀了宋代 誤解了宋代服飾
※林徽因在李庄:走出小江村依然光彩照人
TAG:黃強服飾史 |
※從京官與地方官雙向任職分析看雍正朝重地方官輕京官傾向
※清官、貪官、昏官 古代地方官那些事兒
※隋唐官制:地方官僚體系是支撐隋唐盛世的核心
※三國時期的地方官是什麼樣的
※明朝的時候,巡撫為什麼是京官,而不是地方官?
※美國地方官會見賈躍亭、瑞典修建充電公路
※晚清影像:地方官府如何處決犯人?
※朱棣攻下南京之後就能當皇帝,朝臣和地方官怎麼如此容易臣服?
※揭秘:明清朝為何嚴禁地方官娶當地女人做老婆?
※學習朱棣,朱宸濠在六月十一日邀請地方官員吃西瓜,暗藏刀斧手
※農民發兵擒拿明朝地方官,朱元璋說幹得漂亮
※分封安陽的明「趙康王」,死於家醜還是地方官欺辱?
※為什麼古人稱呼地方官為父母官?其實是指兩個人
※劉鳳云:清代督撫與地方官的選用
※慈禧西逃至此,地方官卻不讓慈禧進城,最後地方官的下場如何?
※清朝地方官中,誰的軍權最大?
※晚清傳統地方官書局的出版文化理念
※清朝末年的老百姓 為什麼希望地方官員又笨又懶呢
※古時候,為什麼國家禁止地方官在地方買房、娶妻?其實危害非常大
※地方官拒絕逃亡的慈禧入城, 還鳴槍警告, 他下場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