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記憶里的紅色聲音

記憶里的紅色聲音

記憶里,沙河村乃聞名涉縣的電話村。上世紀九十年代,幾乎家家戶戶的屋子裡,都裝有一部精美的電話機,連接著外面的世界。因此,整個村子的大街上、胡同里,電杆上、屋檐下,總被一些形同蛛網的電話線交織在一起,電話線縱橫交錯,彷彿把沙河人的心連在一起。

後來,我才知沙河人對通訊的依賴性及前瞻性,源於沙河在解放戰爭時期,曾是陝北及邯鄲新華廣播電台的播音陣地。抑或正因這些,才使沙河人對通訊多了幾分傳承和摯愛。

那天,站在沙河瓦藍的天空下,遙想曾經的電台陣地,眼前彷彿閃現出聲波起伏、戎馬倥傯的場景。想當初,這裡在傳遞黨和政府對解放戰爭的主張時,一定是緊張而忙碌的景象。此刻那低矮的窯洞,青磚的院面,黢黑的電台,卻在訴說著一個無聲的世界。

的確,沙河在走出歷史的風煙後,正在還原一個年代久遠廣播事業的崢嶸歲月。看著這些沒有聲息的播音器材,以及播音員用過的桌椅板凳。我的耳畔似乎回蕩著一種鏗鏘的歷史聲音,就像一位老者向我走來……

那是1946年6月,邯鄲新華廣播電台從峰峰遷往涉縣沙河後,這個村子便充滿了幾分神秘。當時,晉冀魯豫中央局根據延安黨中央的指示,為了反對內戰,主張建國,才選擇了這樣隱蔽的地方。1947年3月,由於國民黨圍攻陝北,封鎖延安的對外信息。中央政府審時度勢,決定讓邯鄲新華廣播電台改裝成一部中波台,接替陝北新華廣播電台的播音任務,並保持邯鄲新華廣播電台不變。

那時候,隨著新華社和陝北新華廣播電台播音組從延安的瓦窯堡到達沙河後,不僅壯大了沙河原有的播音隊伍,還深厚了軍民魚水之情。他們意氣風發,聲色從容地一聲聲昭告、一排排文字、一段段播音,都在向國內外傳遞著來自寶塔山上的聲音。激越的電波,一經黃土坡嶺傳出,宛若黎明前的一道道曙光,驅趕著戰爭的陰霾。

電台的舊址由三通窯洞組成,分別為一二播音室和機房。據說,那時候的播音條件異常簡陋,工作期間,由於播音室連扇門都沒有,黃土嶺上的羊群咩咩嘶叫的聲音都會傳入進去。為此,播音組的人員就把羊毛氈子掛在門上,阻擋隔音。

在播音員中,最為突出的是魏琳與齊越。1947年11月,播音員魏琳開始用英語向世界表明中央政府的真實立場,這也誕生了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英語版的前身。除了魏琳,齊越等一些播音員也用磁性的聲音,成為了黨和政府的喉舌。他們傳遞著來自延安的聲音,鼓舞著大江南北解放戰爭的士氣。一時間,聲音如驚雷,似曙光,在天地間日月澄明,喚來的是解放區的一片片艷陽天。

撥開歷史的雲煙,在沙河村的每個角落,似乎那悠悠的聲音早已化作了一縷縷清風,縈繞在青山含翠間,綠樹白牆中。我很想掬一縷清風放在耳畔,去聆聽,去體悟那抑揚頓挫的播音歲月。可是那紅色聲韻里的燃燒的情懷,又彷彿瞬間凝固的吶喊,讓我心存敬畏。

我凝視著這裡的古槐、窯洞,瞻仰著當年播音工作者居住過的宿辦室,一種對沙河村的厚重情愫油然而生。當然,這時侯,除了播音的窯洞以外,水井和古槐也是沙河村別樣的景緻。因為清冽的井水,曾經滋養過播音員的喉嚨,也如不竭的地下血脈守候著一種紅色精神。

沙河村的水井多達四十多口,一般都在二十米左右深。井台上大多保留著提水的轆轆,隨著轆轆沉悶的吱吱聲,一桶水就會落到了井台。想當年,由於沙河自古缺水,播音員白天與群眾一起打井,晚上就在房東家開設夜校,教群眾識字。這一切,都早已刻在了沙河人的記憶里。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綠樹掩隱下的窯洞電台舊址,依然保持著幾分隱蔽性,讓人難以察覺。據史講員申慧君說,1947年的一天,國民黨情報獲悉陝北新華電台轉移了,並且遷往了一個叫做沙河的地方,於是便出動多部轟炸機炸毀了位於邢台的沙河縣,這樣,才是紅色電台才幸免於難,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然而,在1948年5月,隨著解放戰爭的階段性勝利,電台從涉縣沙河遷往了石家莊西柏坡,從而結束了一段播音事業的非凡歲月,那長達三年之久的播音歲月,也給沙河留下了厚重的紅色文化。

憶往昔,沙河村作為新中國新聞事業的搖籃,由於邯鄲·陝北新華廣播電台、新華日報等單位駐紮於此。才使得廖承志、梅益、安崗、溫濟澤、錢家楣、齊越、魏琳等一大批國家新聞工作者從這裡走出,從而為解放時期的戰略反攻,以及建立新中國,起到了「不亞於十萬精兵」的作用,因此,這也成為了新中國新聞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此時,走在美麗的沙河村街頭,在感悟著大美涉縣紅河谷的旅發進程時,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美麗沙河也正在發出邀請。畢竟那是與紅色涉縣一脈相承的文化。儘管歲月漸行漸遠,但記憶里那隱形的翅膀,總是縈繞在耳際,那是捷報頻傳的聲音,那是脈搏跳躍的動力。

作者簡介:趙華剛,邯鄲作協會員,河北涉縣人。熱愛文字,喜歡在文字中徜徉生活,溫潤心靈。有文在報紙、雜誌、公眾平台發表五十多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漳兩岸 的精彩文章:

詩書年華苦做舟
【清漳小荷】街邊的小販

TAG:清漳兩岸 |

您可能感興趣

觀音古槐的記憶
紅色創作的記憶
素色記憶
散文:穿越時光的音像記憶
龐橋漢江詩歌紅色記憶
應採風 墨色記憶
聲音記憶——騎賽車
重溫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
記憶中的觀音節
紅鴿子與記憶
羅源:紅色記憶永放光芒
「紅色記憶」走向成熟的「陣痛」(上)
記憶中抹不去的旋律,鋼琴金曲《藍色的愛》
弘揚傳統文化,重溫紅色記憶
記憶中的紅糖鍋盔
孔明燈的記憶
記憶里的白茶印象
永恆的記憶—蠟菊
陳家溝的黃色記憶!
記憶里的風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