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傳統曆法當活起來

傳統曆法當活起來

【文化評析】

作者:周桂鈿(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國家標準委日前發布《農曆的編算和頒行》國家標準,首次將農曆編算和頒行納入國家標準化管理體系,同時對農曆的頒行提出規定,要求公開發行的日曆產品必須包含公曆和農曆的日期對照以及二十四節氣,且須符合標準規定的編排規則、計算模型和精度及表示方法。

陰陽是中國的傳統說法,日月是陰陽的突出代表。日為太陽,月為太陰,現在普遍稱「太陽」為日,而「太陰」則被月亮取代。

在曆法上,以日為參照物的為陽曆,以月為參照物的為陰曆。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這種曆法即為陽曆,也就是現在實行的公曆。以月亮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就是陰曆,按照陰曆,每月十五可以看到月圓,每月初一則看不到月亮。月相的變化及其所在位置與當月的每一天有對應關係,上半月叫上弦,月亮從芽狀逐漸長滿,成為圓月;下半月叫下弦,圓月漸瘦,直至消失。陰曆每天的不同時刻,海潮也應時漲落。這對於島國和海邊漁民來說很有實用價值,只要知道陰曆的日子,就很容易算出漲潮、退潮與潮平的時刻。

中國傳統曆法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開始使用太初曆,以365又1/4日為一回歸年的長度,與現代曆法相比,一年只差十幾分鐘。中國與西方曆法的解說是不一樣的,西方在地球上畫經緯度、赤道、南北極、南北回歸線。中國古代是在天球上畫出一些線,對於太陽運行的軌道,是在天球上畫出黃道,表明一年中從地球看太陽在天球上的運行軌跡。而從這一軌道上劃定二十四節氣,當太陽到了離北極最近的時候就是夏至,離北極最遠就是冬至。在冬夏的中點為春分,夏冬的中點為秋分,二至二分是重點。這種陽曆是農耕文化所必需的,二十四節氣是陽曆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曆法,年按陽曆,月按陰曆。現在稱中國曆法為陰曆,是按月來講的。又稱中國曆法為農曆,是從二十四節氣來講的,二十四節氣是陽曆的內容。因此,中國傳統曆法為陰曆、農曆都是有根據的,但都不全面,中國傳統曆法是陰陽合曆,可以稱為華歷。而在西方曆法中,每個月與月球的運行無關。十五看不到月圓,日子也與海潮無關,曆法的意義就不全面了。對於中國古代詩詞中的元宵、中秋等賞月節點,其感知度也會下降。

在中國,了解一點傳統曆法的相關知識,對於生活非常方便。傳統的陰陽學說有同性相感一說。月是陰宗,即陰性的最高權威。水也是陰,海潮隨月進退漲落。在人體中,氣是陽,血是陰,人體的血液運行包括女性的經期與此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當我們進行日常養生或者醫學治療時,了解點傳統曆法知識,知曉曆法所代表的陰陽變化,是有好處的。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26日 0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以網路文學為核心IP來源的產業生態正在形成
走基層:鄉村好醫生賀俊峰 用青春堅守在大山深處
架起語言之橋 鋪就聯通之路
「我們」是主角 合作是關鍵
織密保護群眾安全的「防護網」

TAG:光明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不能忘記的傳統曆法
傳統文化「潮」起來
互聯網平台賦能傳統文化「活起來」
都說書法要規矩法度,今天,帶你一起「質疑」傳統?
讓傳統文化瑰寶鮮活起來
傳統文化,如何做到「死去活來」
回歸自然,用當代手法營造傳統生活方式
莫把陋習當傳統
調研座談本是我軍傳統法寶,套路化卻讓官兵愛不起來
臘八粥傳統做法
小程序興起,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再傳統
「丑書」是對傳統書法的侮辱,那什麼是傳統書法
傳統文化的「支點」,應由誰來撬起
古往今來,除了書法之外,刺繡畫筆也是一種傳統文化的精髓
書法脫離了傳統,便失去了秩序
書法,我們應繼承什麼樣的傳統?
這些傳統術語大家來互相參透下
當傳統手藝遇到新媒體,誰來主宰這場奇幻秀
劉次沅 中國傳統曆法
當甲骨文變成表情包,讓傳統文化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