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不該跑偏 生活漫步
社會新聞來源:人民日報
在很多時候,點贊僅僅是禮節性的客套,甚至可能是被動行為。這種含混不清的表達,會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零碎、模糊。一旦點贊被賦予太多「讚賞」之外的含意,反而成了一種包袱
網路終究是一個虛擬世界,點贊者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從、一味刷存在感;被贊者也不必過於把「贊」放在心上,更不該因為少了別人的點贊就產生怨念、胡亂猜疑、自尋煩惱
最近,筆者瀏覽微信,發現一些好友相繼關閉了朋友圈。問其原因,一位朋友說:「以前,我的微信好友以同學為主,大家只是發些生活照片,交流一下生活狀態,比較隨性。現在,跟越來越多的領導、同事、客戶加了微信,在朋友圈裡點贊,就變得很費心思。比如,上司轉發的某養生秘笈明明是謠言,可眾多同事仍為其點贊,你好意思不點嗎?公司新推出的營銷方案,對其內容你並不完全了解,可其他同事都接連轉發並頻頻點贊,你不點贊,是否顯得另類?如此拿捏不定,考慮再三,『眼不見為凈,心不念則安』,還是關掉朋友圈更省心。」
因不願意為他人點贊,乾脆關閉微信朋友圈,這個做法也許有點「絕」,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人對微信態度的轉向。
本來,朋友圈是一個好友圈,作為一種無聲的情感表達,在朋友圈裡點贊,其本意是認同、讚賞、鼓勵,有助於加深「好友」之間的感情聯繫。但現今,隨著微信用途的工作化,越來越多的「好友」變為上司、同事、客戶甚至剛認識的人,原本是分享個人生活的朋友圈,儼然成了「工作圈」「職場圈」「生意圈」。一旦打破了公私界限,朋友圈不再被「好友」待見,也就不奇怪了。
實際上,在網路社交的特殊語境中,微信朋友圈裡的「贊」,早已超出其最初的符指意義,成了一種幾乎能表達所有態度的符號:有人看到朋友喜結良緣而點贊,看到朋友與伴侶分手竟也點贊;有人換新工作會被點贊,換個髮型同樣也會被點贊;有人看到朋友大病初癒點贊,看到朋友違章停車受到罰款也隨手點贊……這樣一來,就讓原本值得珍視的「被贊」變廉價了。隨著朋友圈打破公私界限,還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功利色彩:有的下屬每逢上司發帖必點贊,有人利用點贊跟同事套近乎,有人甚至根據點贊來劃分自己在單位里人際關係的親疏。如何在朋友圈裡點贊,已經成了一個有壓力、難擺脫的包袱。
應當承認,每一個「贊」,背後都有一位真實存在的關注者,但這種關注並不一定可靠。在很多時候,點贊僅僅是一種禮節性的客套,甚至是一種被動行為。這種含混不清的表達,只會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零碎、模糊。不客氣地說,從最初的私密記錄和分享,到現在給同事、上級點贊,幫公司「拉粉絲」,為「萌娃」投票,微信的一些功能已經「跑偏」。與其用「點贊」這種方式來表達對別人的關注或者尋找自己的存在感,還不如打幾個問候電話、來一次當面聚談更好。通話或許時間不長,也無華麗詞藻;聚會或許時間短暫,缺少美酒佳肴,但那份真實的感覺,遠比「點贊」這個心形的符號顯得實在。
網路終究是一個虛擬世界。對朋友圈的使用,不能偏離其私人屬性,在朋友圈裡點贊,應把握有限、有度、有用的原則。正確的「點贊」,是在合乎語境的情況下,通過「點贊」這一社交符號來促進雙方交流和情感溝通。一方面,要學會獨立思考、理性處世,既充分表達自我,又考慮他人感受。點贊者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從、一味刷存在感;被贊者亦不必過於把「贊」放在心上,更不該因為少了誰的點贊就心生怨念、胡亂猜疑、自尋煩惱。另一方面,要學會注重使用複合型交流方式,實現虛擬世界中的「點贊」與現實中面對面互動的結合。同時,相關部門和微信平台應加強監管,努力掃除盲點,不給虛假宣傳、廣告推廣者可乘之機,避免虛假承諾、玩文字遊戲等亂象。如此,才能讓點贊有意義,大家也能活得更真誠、更輕鬆。


TAG:悉落 |
※跑步=高質量的生活
※我堅持的不是跑步,是一種生活態度
※加入跑團跑步,生活會發生哪些改變?
※跑步只是美好生活規劃的一部分!
※不驕不躁,按自我步調生活的屬兔人
※起步於理想,止步於生活,迷失了自己
※蛙隨時都能走,你卻離不了這生活
※我們的生活點滴
※不要去過最好的生活
※詩意生活不曾走遠
※這幾個生活習慣看似衛生卻不健康,長期不改等於慢性自殺!
※生活不快樂,感情不順的時候,看看這些或許就看開了
※匆匆前行的生活也要回頭跑幾步才能安心
※強迫症者生活有哪些不便
※這五種不良的生活習慣,很容易讓您變得不漂亮
※4個生活小妙招,讓你的生活不止輕鬆一點點
※對生活不抱怨,不羨慕,對自己好點
※爆笑生活奇葩事,趕走不開心!總有些人的生活比你慘
※不苦不累,生活無味
※生活不開心,或許是因為習慣不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