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師和家長,請給對方一點善意,不要忽略對孩子最重要的一點

老師和家長,請給對方一點善意,不要忽略對孩子最重要的一點

您好,我是蓮子媽

專註 0-12歲 智慧育兒 親子閱讀

教你做一個不發脾氣的智慧媽媽

公眾號分別回復:目錄 書單 故事

260個有聲故事 + 0-10歲閱讀書單 + 育兒原創分享

作者=蓮子媽

這幾天出了一條熱點新聞:武漢某幼兒教育機構的老師和家長吵起來了,幾乎撕破臉。

事情的緣由是幼兒園欲組織幼兒參加舞蹈比賽。家長李女士當即在家長群里表示不想讓女兒參加。幼兒園老師怕其他家長群起效仿,便和李女士私聊,但沒聊幾句,雙方情緒失控。

情急之下,老師說出了後來被媒體拿來當標題的話:你就不配當媽媽。李女士則更加懷疑口不擇言的老師是不是本身素質太差?

新聞下面的評論明顯分成兩派。

一派支持老師:「讓孩子參與集體生活是好事。特立獨行真的需要天份。」「不要再黑幼兒園老師了。壞的是個別人,不是整個行業。」

一派力挺家長:「活動應該是自願的,不參加活動就不配當媽也說得太過頭了。」「不去比就不去比,我不配當家長,你還不配當老師呢。」

這些年,越來越多、越來越激烈的衝突發生在老師和家長之間。這些衝突有一個共同點:老師和家長都正在用最大的惡意揣測對方的用心。

李女士提出女兒不參加比賽,並沒有事先和女兒商量過,也不是在私下心平氣和地向老師提出來,而是直接把氣惱的話丟在家長群里。這多少表示李女士其實是不滿意園方組織這個比賽的。

為什麼不滿意?李女士的內心大概犯了嘀咕:老師組織這種比賽多半是打著鍛煉孩子的名號中飽私囊吧?錢賺到我頭上絕對不行。

而老師勸家長呢,也沒有打算好好說話,更沒有條分縷析地和李女士講講讓孩子參加這次比賽,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好處。直截了當地甩出一句:不要以為幼兒園組織的活動都是無聊的,沒有意義的。這句話說明在老師心裡,家長反對比賽就等同於無理取鬧。

在還沒有試圖了解對方的初衷前,園方已經把家長假設成一心要阻礙自己,阻礙孩子的人,而家長也已經把園方想像成一心從孩子身上撈錢的人。

既然人設崩壞,當然彼此防範,看對方的眼神也自然充滿執念和偏見。正是這種把人往最惡劣的方向猜測和預判的習慣,斷絕了雙方換位思考、心平氣和,就事論事的可能。

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到底應該如何應對才可以既發出自己的聲音,又不傷彼此的和氣呢?

尊重孩子,永遠要放在第一位

在這個熱點新聞中,老師和家長都忽略了爭論的焦點:孩子的意願。

老師認為幼兒園鼓勵孩子上台完全是為孩子考慮,李女士則認為參加舞蹈班就夠了,不要硬逼孩子參加比賽。那麼孩子自己怎麼想呢?

事實上,從頭到尾,孩子的優勢需求和真實想法是被忽視的。這也是我們國家現在來說比較普遍的現象。孩子有時是老師的孩子,有時是家長的孩子,唯獨不是她自己。

家長在急著幫孩子做決定前,老師在忙著幫家長做決定前,是不是先聽下孩子自己的意見呢?

每個孩子天性不同,很難用同一個標準和結果來衡量,特別是在幼兒階段。有天生表現慾望很強的孩子,也有在集體中願意默默無聞的孩子,無論孩子是很忙樣的狀態,都不能作為衡量優秀或者不優秀的結果。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尊重孩子的內心想法。

孩子在小的時候,幾乎沒有功利心,對參加各種活動完全靠喜好,對參加各種比賽也無所謂名譽。倒是家長和老師或許更注重這些,而孩子有時候被迫被牽著走。那些從小因為參加比賽而成「星」的孩子,長大未必怎麼樣?傷仲永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

在這個事情上,我有一段自己的經歷。尊重孩子內心的選擇,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老師和家長如果真的喜歡,可以適當做引導和建議。蓮子4歲時,她拒絕參加幼兒園六一節的集體舞,卻對老師組織的故事大王比賽情有獨鍾。

對排斥的事情,怎麼鼓勵都效果都不大;對喜歡的事,卻不用旁人指點,小小的孩子非常有主張,她選了最喜歡的《逃家小兔》的繪本,一遍又一遍地看。我鼓勵她自己去告訴老師:請允許她放棄讓她不願意參加的集體舞,而選擇故事分享(對於孩子來說,不是比賽是分享,對於成人來說,才是比賽)。

如果我硬要她參加集體舞,或隨父母老師喜好幫她做出選擇,該是多麼畫蛇添足的事,也將嚴重的挫傷她對自己喜好事情的興趣。所以,無論任何時候,尊重孩子,是孩子成功的開始。

說到尊重孩子,再多啰嗦一句,有的家長很難掌握尺度,也就是說尊重過頭了。這裡和大家分享一個基本的原則,尊重孩子一定要建立在普遍的社會規則之內,也就是說,規則之內的要尊重,規則之外的要禁止。這樣,孩子長大才能夠成為考慮到對方感受的人,而不是只顧自己。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來說:我們都要求孩子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嘩,如果影響到別人,肯定是要讓孩子對自己的不當行為來負責任。這時候就不能站在尊重孩子的角度,孩子天生嗓門大,孩子天生活潑,公共場合這種表現無無妨。這不是尊重孩子,這是在讓孩子不尊重大家。

不妨從善意出發,多站到對方的角度來

既然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幼兒園舉辦舞蹈比賽,究竟有幾分善意,幾分私心,那為何不從善意出發呢?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真誠被理解。

著名作家李笑來曾經講過自己的一個經歷。他有一本暢銷書多次再版,版稅驚人,於是打算拿出一部分,尋找一家高校設立獎學金。忙活了一圈,最後選擇了北大。

李笑來解釋道:選擇北大完全不是考量高校的名氣,聲譽,只是因為助理把電話打到各大高校,所有接電話的人都首先問:你為什麼要捐這個錢?你圖什麼呢?除了北大,什麼也沒有問,只說,最好請捐贈者本人能夠來到現場。

李笑來被北大老師的豁達開朗所打動,他說最後決定在北大設獎學金就是為了保留這一份美好的單純,為了獎賞人們仍然願意用善意麵對這個世界、面對陌生人的好心。

而相比之下,原來這麼多人如此害怕接受別人的善意,怕被利用,被傷害,被欺騙,這或許也恰恰反映出自己時常用惡意打量周遭的人與事。這樣的心態最終損害的是人與人之間原本簡單和睦的關係,也損害著自己的福氣:溫情的師生關係被口水戰取代,豐厚的獎學金不翼而飛。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實驗中被期待優秀的學生,真的越來越優秀,而未被期待的學生卻大都普通平凡。從善意出發就是給對方正面的期待。這證明,正面期待對塑造一個人的行為將發揮多麼神奇的作用!

做出評判之前,傾聽和溝通更重要

孔子周遊列國時遭遇饑荒,一行人連續幾天沒東西吃。學生子貢好不容易換來一些米。趕緊讓另一位學生顏回煮起來給老師吃。

煮飯間隙,子貢從顏回身後經過,無意間發現顏回竟然乘人不備,偷偷吃了一大口。子貢很生氣,向孔子告狀。

孔子並沒有隨便懷疑誰,他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學生:既信任德才兼備的顏回,也相信心直口快的子貢。他把顏回叫到跟前:「我剛才夢見祖先,想用米飯祭拜。你去準備下,記住祭祀用的食物一定要乾淨,不能食用過。」

顏回對老師說:「這飯不幹凈。剛剛煮飯的時候,樑上有灰掉下來,弄髒了。我捨不得倒掉,又不想讓大家吃不幹凈的飯。所以把髒的那塊吃掉了。」子貢終於明白了顏回的用心。

試想,假如孔子一聽子貢告狀,便懷疑顏回的品行,或者因為相信顏回而懷疑子貢中傷同學,那無論怎麼做,都會給師生關係、同伴關係蒙上陰影。

孔子的做法很值得家長效仿。首先不要用惡意去猜測別人的言行,始終相信人心向善。不做預判,才聽得進不同的聲音。繼而以接受的態度進行有效溝通,慢慢看見屬於事情的真相和原貌。

在這個新聞事件中,老師和家長的爭論大多源自對對方態度的不滿,失去了就事論事的客觀性,只是一場不必要的面子之爭,最後既沒有解決問題,又讓各自走上了情緒的不歸路。

同時也為孩子作了不良的示範。爭吵相當於告訴孩子,以後有什麼事不順心,對什麼人不滿意可以用吵的。聲音大才會贏。這是多麼荒唐的言傳身教的教育啊!

老師和家長,請給對方一點善意。因為當我們懂得給予對方善意時,也是用溫柔和理性擁抱自己。

-End -

您好,我是蓮子媽

融入生活的無痕教育理念

歡迎關注我

沒有閱讀的童年是貧乏的

關注我,幫助你的孩子愛上閱讀

蓮子媽:金融理財師,美國正面管教講師,資深親子閱讀推廣人,深譜親子閱讀之道,推薦的童書深受孩子們喜愛;善於從生活中的小事捕捉教育的契機,給蓮子融入生活的無痕教育。

蓮子: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通過親子閱讀樹立了自己正能量人生觀和價值觀。

小鹿:八個月的小BABY,蓮子最愛的弟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蓮子 的精彩文章:

TAG:愛蓮子 |

您可能感興趣

在這些方面,老師是給予不了孩子的,只有家長能做到!
老師最喜歡這4種家長,不僅會高看你一眼而且會更關注你的孩子!
家長群里,有些話不該說就別說!不僅老師厭煩,對孩子影響更不好
老師最喜歡的家長,一般都是這樣的,看你是否在內?
在點評老師那兒學到了這幾點,看看對你是否有用呢?
當孩子被欺負,是要還手反擊還是要忍受,看這位老師怎麼說
家狗見了貓就是一頓跪舔,貓:掏泥老師,我要的髮型不是這樣的
老師可能比較討厭這幾種家長,看看你是不是這樣的
教學中比較重要的幾點,你家老師做到了嗎?
家狗見了貓就是一頓跪舔,貓:掏泥老師,我要的髮型不是這樣
家長不想,老師不願,一個孩子卻毀掉了
千萬不要做讓老師討厭的家長,不然受苦的可是你的孩子了!
老師家長,這些圖像定格的瞬間,是最值得講給孩子的一課!
搞笑來襲:時間是一個最無形又最好的老師,讓我學會了堅強以後的虛偽
跟老師們交流,我更喜歡「一對一」
老師要求家長不要給孩子穿這三種衣服,不僅費神還可能會有危險
老師最討厭的5種家長,在不改正可能會影響老師對孩子的態度
家裡空調買定頻的好還是變頻的?老師傅一語點醒我,差點又買錯了
許老師給同事訴苦:我對這幾個孩子真是沒有一點辦法了
老師的小意見,假期的時候,不要讓孩子養成這幾個臭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