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互聯網+公益」化學反應是如何發生的

「互聯網+公益」化學反應是如何發生的

原標題:「互聯網+公益」化學反應是如何發生的

本報記者徐晶卉

傅源,美國耶魯大學碩士,自小與書結緣,並堅定地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一個名為「蒲公英鄉村圖書館」項目。

這是一個很傳統的公益項目,由愛心傳遞慈善基金會從2008年夏天開始發起,提倡用專業精神和鄉村的老師、孩子們一起創建最好的「鄉村圖書館」,至今已持續近十年,在全國建立了近100座「蒲公英鄉村圖書館」。

但傅源覺得這還不夠有趣,公益項目可以藉助互聯網「翅膀」變得更加「走心」。2016年9月,她發起「一起捐」活動,通過朋友圈的轉發來邀請好友加入。短短几天,「一起捐」的籌款數字就跳到了五位數,再加上騰訊公益1:1配捐,籌款相應翻倍,意味著更多孩子可以看到更多的書籍。

「互聯網+公益」時代,到底加上了什麼?公益的本質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實現公益的方式:一個有創意的公益想法「破殼而出」,用科技的手段來加以實現,用「走心」的方式來廣而告之———這是一道化學反應方程式。如果我們在公益中加入一些想像力,加入一些技術支持,結果可能充滿驚喜。

無窮創意是公益的起點

先提一個問題———與書有關的公益活動是什麼?絕大部分用戶都會本能地做出回答:捐書或者捐錢買書。

再換個問題———能用哪些好玩的方式來激發人們捐書的意願?

答案變得多元。傅源的創意是藉助「社交網路+企業配捐」模式,這種方式能夠最快速且最低成本地將公益理念擴散出去,有效地提升公益效率,是最常見的「互聯網+公益」模式。

也有人想到了電子書的創意,傳統書籍在實現公益的過程中,人力物力耗費巨大。那麼通過電子書「捐書」是否可持續?就在幾天前,中國扶貧基金會與亞馬遜中國聯合宣布開放「書路計劃」,社會組織、企業與個人都能夠通過基金會向偏遠地區的小學捐建Kindle電子圖書館,而企業則負責提供技術解決方案,並促成優秀兒童作品的電子化轉變。

回到問題本身,前後兩個問題中,公益的本質沒有改變,都是捐書。但是藉助互聯網,實現公益的方式變得多姿多彩,它不再是二維的、點對點的公益連接,可能是多維的、互動的感知。而如果把這個問題中的關鍵詞「書」,變成環保、獻血等任何公益關鍵詞,無窮的想像力賦予了公益本身更多的驚喜。

用技術解決公益創意

當一個公益創意被設想出來,立刻會碰到一個問題———如何用科技手段實現創意。

以上述「聲音眾籌」為例,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意:中國每天新書上架數量是700本,但是盲人閱讀的數量是0,微信現有7億用戶,如果每個用戶捐獻1分鐘,這將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語音庫。

從技術基礎來講,這是一個利用微信語音技術為盲人朗讀書籍的公益項目,但是操作起來仍要面對很多挑戰———每個人朗讀故事的音調、語速、語調都不同,此外可能還有背景雜音。而且既然有幾億人來講故事,故事是否重複、如何篩選、又如何過濾不健康的內容,都需要後期處理。騰訊微信TVD項目經理梅艦透露,在具體打磨創意過程中,聲音捐獻項目的工程師們在後台做了很多複雜的技術嘗試,包括先進行書文本切分,然後交由用戶錄音,再通過演算法對用戶錄製的音頻進行分析篩選,建立聲學模型等等,才有了後來巨大的音頻庫。

今年春節起,阿里雲的官網掛上了一張「全國空氣質量可視化動態圖」,首次用一張大數據圖再現了春節全國空氣質量,並得到了一些連氣象局都「大跌眼鏡」的數據。

這張公益動態圖的創意起源很簡單。創建者游衍回老家過年,連戴了10天口罩讓這位「90後」忍無可忍:「當時我忽然就有一個靈感,讓空氣質量變得可視化和數據化,讓歷史數據更有價值。」

創意如天馬行空,這是不少關注大氣污染的公益組織想得到但做不到的事,執行起來需要技術支撐。游衍本是阿里雲數據團隊的一個程序員,(下圖)他從一個名為青悅開放環境數據中心的網站下載了今年1月1日至2月2日的全國1497個監測點的數據,先將數據處理成可用狀態,然後根據這些已知的監測站點監測出的數據,推算其他任意空間位置的數據,實現DataV平台GIS地圖可視化組件,映射對應的顏色得到最終的可視化圖片。為此,他在春節期間碼了一萬多行代碼。

公益與科技結合,展現了科技柔軟、感性的一面。騰訊主要創始人、騰訊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認為:「公益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科技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兩者應該不斷融合。技術本身是沒有價值觀的,互聯網公益其實是發現了互聯網最好的一面。科技力代表人類最聰明的那一部分,而公益心則代表人類最善良的那一部分。」

需把募捐者當作消費者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教授金立印曾經分享過一個案例:某慈善組織搞了一個保護大熊貓的捐贈活動,用了兩個不同版本的募捐信息。第一個版本詢問人們為了保護1、2、3、4隻大熊貓,願意分別捐多少錢;第二個版本上面呈現了這幾隻熊貓的圖片,然後問人們願意分別捐多少錢。結果顯示,人們看到圖片後捐錢的意願更強烈了。

「我們的大腦有兩個決策系統,一個稱作『感性決策之路』,另一個可以叫作『理性決策之路』,改變信息輸入方式可能會改變人們的決策。」金立印這樣解釋。這個與心理學有關的營銷策略,主要運用在商業領域,但是反過來看,在公益領域也有很多啟示。

「互聯網公益發展到今天,不應該簡單地停留在募款、展示項目、宣傳機構的層面。如何順勢而為、超越自我、達成共識、跨界合作,需要一種全新的視角和開放的心態。」百度基金會秘書長郭力認為,不妨從理念上先把傳播信息升級為提供服務。

郭力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你跟別人介紹說,『我有個公益項目,方案是這樣,預算是那樣,你能不能支持下?』不如換一種方法,拿一張孩子的照片給他看,直接問『看這個孩子可愛吧,可惜他沒學上,要不要捐10元幫幫他?』之後隨時給對方反饋孩子的成長情況。」

事實上,走進互聯網時代的公益,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極其豐富,很多創意已經開始將募捐者作為消費者看待。「螞蟻森林」為募捐者提供種樹的體驗,「WE救助」甚至開始關注募捐者的權益維護等,這些都是有益的嘗試,讓募捐者覺得「走心」,願意在互聯網服務的各種場景中喚醒自己的善意。

郭力認為,對公眾來說,公益機構從信息、服務出發,最終提供的可能是一種體驗:「有想法參與或支持公益的人,就要讓他有消費者的舒適體驗,別等他在任何一個環節上過多地考慮甚至為難。」

圖片除署名外均本報資料照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報 的精彩文章:

孤獨的美術館:《蒙娜麗莎》只能留住觀眾15秒?
怎樣走進美術館:《蒙娜麗莎》只能留住觀眾15秒?
潛伏中國40年,日本高級間諜日記里的秘密

TAG:文匯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區塊鏈與人工智慧聯姻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戴偉:我與中國發生了化學反應
當互聯網金融遇上區塊鏈,會產生何種「化學反應」?
沒有產生強烈「化學反應」的物聯網產業,缺的究竟是什麼?
反物質也會化學反應
生活中被忽略的化學反應
爆笑校園:獃頭的身材與考試發生物理反應?與劉姥姥發生化學反應
銀河與阿里兩巨頭合作將發生化學反應
小微金融的「化學反應」
牙膏中的化學反應
當AI遇見服裝業,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探索新型化學反應的AI機器人誕生!有望加速藥物發現
研究揭示化學反應中「幾何相位」效應
QQ音樂、酷狗酷我合併,會產生哪些化學反應?
實現不可能的化學反應
發現新的化學反應,改變我們對生命的認識
氣象會對藝術產生什麼化學作用?
海耶斯:我們打得很無私 良好的交流產生化學反應
朴敏英不管是誰都能散發出化學反應,飾演「她的私生活」成德美
這所學校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美育「聯姻」,碰撞出了奇妙的化學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