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患者不信賴醫生?說兩句政治不正確的話
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也是位醫生,不幸發生了難免流產,需要做清宮手術。本來這次不幸的遭遇已經足夠痛心了,而接下來就診的體驗更加糟心。
按照我的建議,她去的是一家三甲醫院。三甲醫院醫生給的建議是,先口服米非司酮+米索,然後再行清宮術,相當於先做一次「葯流」,再做一次「人流」。
我這位朋友雖然不是婦產科的,但是也知道怎麼查相關診療指南,她發現沒有哪個指南里說要這種「葯流+人流」的方法去處理難免流產。於是,她發微信徵求我的意見。
對於難免流產的處理,葯流和人流都是可選的方式,不過根據我這位朋友的情況,我認為葯流失敗率太高,建議她直接做人流手術的。
於是她又徵求醫院醫生意見,問能不能直接做手術。得到的答覆竟然是,前面的「葯流」就是給人流手術做準備的。
這是說不通的。根據人流手術的診療規範,術前準備的方法中,可以使用米索,但是沒有使用米非司酮+米索這種葯流方案的。
於是,我的朋友問醫院醫生為什麼不能直接做清宮手術,而是需要先服藥,她想知道這樣做相對於直接清宮的優勢是什麼。
但是,醫生只告訴她決定,而不做解釋——因為他們向來這樣處理的,如果要在那裡手術,就必須先用藥。語氣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醫生自己成了「難搞」的患者
我的朋友想,既然這麼一家醫院一直是這麼處理的,雖然沒有指南的支持,但或許會更好呢。於是,她按照醫生給的方案去做了。
不過,她後來給我說,吃藥的過程實在太痛苦。米非司酮對她的副作用很大,又是噁心嘔吐,又是腹瀉,拉肚子拉的都快站不起來了。
過了兩天,我的朋友又給我發微信,說手術已經做完了,醫生給開了一種葯,她看說明書是用於圍絕經期激素替代治療的,問我為什麼要用這種葯。
我告訴她,這其實是用於做人工周期,不少醫生認為人流術後口服雌孕激素建立人工周期會預防宮腔粘連,但是,並沒有循證醫學證據支持這種觀點。人流手術是安全性很高的手術,併發症發生率比較低,如果手術沒有特殊情況,那麼術後口服幾天抗生素預防感染,然後休息幾天,禁性生活 2 周就可以了。
然後,我朋友告訴我,醫生並沒有給她開抗生素啊,只有這種人工周期的葯。
當她去詢問醫生,為什麼要用人工周期的葯,而沒有開抗生素的時候,得到的回答是,他們向來是要做人工周期的,而抗生素要嚴格管理,不能濫用。
得知這些之後,我感到哭笑不得。於是,我把最新版威廉姆斯婦科學、ACOG(美國婦產科學會)孕早期流產指南和 Up to Date 上相關處理的原則拍照發給她,告訴她,抗生素確實需要嚴格管理,這點我們做醫生的都知道。
但是,根據各種指南規範,人流術後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可以減少子宮內膜炎發生的,這才是減少宮腔粘連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不是使用什麼人工周期藥物。
人流術後可以使用短效避孕藥,可能減少一些癥狀不適,或者減少短期內再次的非意願妊娠,但是並不能預防宮腔粘連。
於是,我的朋友拿著我傳給她的照片,向醫生要求開抗生素,醫生才勉強給她開了葯。她告訴我,她可以從醫生的表情和眼神里看出來,她已經是醫生眼裡那種「難搞」的患者了。
為什麼失去了患者的信任?
我相信,每個醫生都遇到過那種「難搞」的患者——各種主訴要求很多,到處打聽,各種詢問「為什麼」。我們把這樣的患者歸結為,他們太不信任醫生了。於是,我們不停的呼籲患者信任醫生,尊重醫生的建議。
但是,還有很多時候,患者詢問「為什麼」,提出自己的要求,並不是不信任醫生,而真的是想知道怎麼回事。畢竟,用藥手術都是要在他們身上的,他們會焦慮,他們有權利了解這些。
而作為醫生,你有義務向你的患者解釋為什麼給他/她進行你推薦的醫療處理,給他們分析各種選擇的風險利弊。
我一個中學同學告訴我,他去好多醫院看過病,覺得協和的醫生最好。倒不是說醫生態度如何,或者專業性如何——畢竟他是外行,也判斷不出專業性好壞來。
但是,協和的醫生為了能給他解釋清楚,會給他畫圖,會仔細讓他知道醫生為什麼給他這些處理。正是協和醫生的這個做法,讓我這位同學對那個醫生充滿了敬意和信任。
這讓我知道,醫生的這種解釋,不僅是對患者好,其實對自己也有好處,這可以幫助你獲得患者的信任。
我那位朋友這次就醫之後向我感慨,作為醫生,她也覺得,在國內即使是公立三甲醫院,就醫體驗也真的是太差了!這個差,不是指的看病難看病貴,而是作為醫生可以感受到的一種專業上的欠缺。
我想,這位婦產科醫生,也失去了自己同行對她的那份信任。
醫生,應該是使命?還是工作
我知道,從醫學生到醫生,現在都瀰漫著一種怨婦式的情緒,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如果我的孩子敢學醫,我就打斷他的腿。」
其實,這種現象並不奇怪。豈止是醫生,很多行業都有這種情緒,大家都對自己的行業不滿。——當然,我這麼說是不嚴謹的,並非「都」不滿。
上世紀末有一篇關於職業生涯的文章《 Jobs, Careers, and Callings: People』s Relations to Their Work 》,裡面提到,大家對待自己所從事工作的態度,其實是不同的,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把自己的工作作為職業的
作自己的工作當做事業的
把自己的工作作為一項使命的
把工作作為職業的人,只是為了從中獲取物質回報,在他們的生活中,工作並不是什麼重大的方面;作為事業的人,會希望從工作中獲得金錢以外的回報,比如「聲譽」或者「地位晉陞」;而作為使命的人,是認為自己的工作是一項有意義的事情,是自己喜悅和滿足感的來源。
可能很多人覺得,大部分人應該是把工作當做職業的吧,工作嘛,不過就是掙份薪水養家糊口罷了。要把工作當做使命的人,那得是多麼崇高啊。而事實上,在內心深處,每個人都想找到自己工作的意義。經過統計發現,這三類人其實各佔了大約 1 / 3 。
所以,當你看到很多醫生在抱怨時,你要知道,那並不能代表醫生的全部,那些真正享受從醫滿足感的醫生,沒有太多動力去向別人炫耀這種愉悅,他們只是樂在其中;反倒是不容易得到滿足的人,才更傾向於向外界發牢騷。
要不,為什麼網上發牢騷的醫生越來越多,但是現實中卻看不到醫生數量的減少呢?願意當醫生的人真的越來越少了么?讓我們用數據說話
比起抱團,醫生更應該自我反思
我知道,人們都喜歡抱團取暖,醫生抱怨發泄也喜歡抱團,這樣讓自己的觀點得到支持時的滿足感,才能稍稍緩解內心的虛弱。
我寫這篇文章,就是要反抱團的,甚至是反政治正確的,因為這次我沒有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去替醫生這個群體說話,而是在指責醫生的缺點和不足。
有些人覺得,缺點和問題,我們內部解決就好,大肆宣揚會對本來就脆弱的醫患關係帶來更壞的影響。我不這麼認為,如果連對外承認缺點的勇氣都沒有,怎麼讓別人相信你可以改進?
醫生應該是一個高學歷,高智商,高專業要求的群體,而這個群體中,內省和反思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說到醫患矛盾,我們喜歡強調製度的原因,強調媒體的問題,甚至強調患者的不理解不信任,這些情況固然存在。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忽視醫生自身的問題。
當你作為父母、作為兒女陪同親人看病的時候;當你自己入院作為患者去排隊挂號繳費,去擠電梯,去忍受各種白眼的時候;當你被非本科室的醫生,認為是「難搞」的患者的時候。
請你記住那種感受。
我希望丁香園(微信號:dingxiangwang)的讀者都能明白,我們除了是醫生,也是一個個普通人。而上述這些不便之處,那些感受,是每一名患者每一天都要遭遇,並且長期忍受的。
心中若沒有這一點,你就永遠做不了一名好醫生。
本文由田吉順醫生授權轉載發布
責任編輯:lightningwing
排版設計:lightningwing


※厭倦與患者打交道?這可不是小事,趕快學學怎麼調整吧
※醫生是越老越厲害嗎?BMJ 和哈佛學者可不這樣認為
※關於「吃胎盤」,我們算了一筆賬,討論了 5 個問題
※經典逆天:你想看的肺結節照片都在這兒了
※這 10 張經典胸片,看完的醫生朋友都收藏了
TAG:丁香園 |
※「不乾不淨吃了沒病」是真的嗎?我們來看醫生怎麼說
※患上慢性腎炎,有什麼方法可治?不妨看看醫生怎麼說
※神經科醫生:焦慮性失眠,就得這麼治,歪曲謠言不可信
※不說真話……患者對醫生撒謊的理由盡然是這些
※醫生親自回答這些關於枸杞的問題,你還有什麼不知道的?
※癌症為什麼不能被治癒?醫生這次說了大實話
※智齒不疼不癢究竟要不要拔掉?聽聽牙科醫生是怎麼說的!
※女明星說自己沒整容你會相信嗎?來聽聽整容醫生怎麼說
※吃桑葚可以治乙肝嗎?不妨看看醫生怎麼說再決定吃不吃
※產檢時,這三句話不要和醫生亂說,不然醫生會對你發脾氣
※產房醫生經常會說的這些詞,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過敏性鼻炎總是治不好?醫生不會告訴你這麼多!
※我明明是乙肝,為什麼醫生卻說「不用治療」
※面對產科醫生不許結婚生子的無理規定,她說:那我就一輩子不嫁!
※醫生說的那些病,我們應該怎麼理解
※如果一不小心被關進精神病醫院,你怎麼向醫生說明你是正常人?
※如何看待「既然醫生收了診費就必須保證把病看好,看不好就是庸醫」?
※想知道胎兒性別?其實醫生已經告訴你答案了,就看你能不能猜透
※為什麼孩子咳嗽不停 醫生卻說不用吃藥呢?
※帶哈士奇去醫院,結果醫生笑著說:我們這不治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