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4節氣文化之端午

24節氣文化之端午

「寫讀創」教學進高校

課程素材六個部分

一、端午知多少

同學們,端午節朋友間相互問候:「端午節快樂!」可以這麼說嗎?

關於端午節,你還知道有什麼講究?什麼習俗等等?請同學們自由組團進行「端午」專題研究,端午節後在班級進行彙報。

1、搜集資料,準備方案。

2、小組合作,班級展示。

有人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為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這一天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水。五月初五是個悲壯的日子,是祭祀日子。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表示,要掃掃盲了,不是所有節日都可以互祝快樂,如清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

事實上,端午節的起源與任何人的投江都沒有關係,端午節是可以慶祝、快樂的節日,而真正起源於祭祀的節日同樣也可以慶祝快樂。

端午節是祭祀的節日嗎?流言中引用的所謂紀念屈原的說法古已有之。然而,這些說法都早已為學術界所拋棄。?

從字面上來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還有一種說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端午節

不該慶祝嗎?

端午雖然原本是個以辟邪為主的節日,但這並不妨礙人們慶賀它。畢竟辟邪的另一面就是祈福,加以慶賀也屬理所應當。古代端午節時熱鬧的龍舟表演,歡樂的美食宴會,都是慶賀的直接體現。古人慶祝端午節的文獻記載非常多,我們這裡僅舉幾例以說明問題。例如蘇軾《端午游真如遲適遠從子由在酒局》詩中稱「今年匹馬來,佳節日夜數。」詩中稱「端午」為佳節。又如《水滸傳》第十三回《急先鋒東郭爭功青面獸北京鬥武》:「梁中書與蔡夫人在後堂家宴,慶賀端陽。但見:『盆栽綠艾,瓶插紅榴。水晶簾卷蝦須,錦繡屏開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銀,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異品,果獻時新。葵扇風中,奏一派聲清韻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態嬌姿。』」這不顯然是歡度佳節的景象嗎?

事實上,中外有許多傳統節日都源於類似於辟邪、祈福一類的迷信風俗,但都並不妨礙人們慶賀這些節日。例如重陽節就來自古人認為陽九為災數,期盼可以辟邪求福的心理,但這個節日在中國人眼中也同樣是「佳節又重陽」。而春節、中秋節才是真正地來自於祭祀(祖先或神靈)的節日,然而它們卻也是今天的中國人慶祝得最開心的傳統節日。甚至於後世以祭掃為主題之一的寒食、清明節,它們的另一大主題反而是歡樂的郊遊。

今天我們翻看唐宋的詩詞,能看到大量的講述清明節、寒食節遊玩之樂的詩詞,甚至還能找到很多類似於「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這樣的艷遇故事。所謂端午只能安康不許快樂的說法,這不過是某些對中國文化缺乏基本了解的中國文化「專家」炒作出的噱頭罷了。

起源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十說

1

一說認為端午節是龍的節日。聞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證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間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認為端午節實際上是一個龍的節日。

2

二說認為端午節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逝世。據《續齊諧記》記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3

三說是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

4

四說認為據東漢時期蔡邕《琴操》中載端午節係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5

五說認為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於是日操練水軍。

6

六說認為梁宗懍《荊州歲時記》轉述端午是為迎「濤神」伍子胥。《後漢書》中也寫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後來江浙一帶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舉行各種儀式以悼念伍子胥。

7

七說認為在《道書》中載有五月初五是為祭祀先祖日。

8

八說是據《會稽典錄》一書記載端午是為紀念尋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9

九說認為端午起源於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其時仲夏之日萬物方盛夏至日陰氣蔭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為門戶飾以懲惡氣。

10

十說是民間有一傳說認為端午源於湖北沔陽沙湖曾有四位豪傑專門劫富濟貧後遭當地官兵突襲圍困而於五月初五投江而亡。當地民眾萬分悲哀將這一天定為端午節以示悼念。

民俗活動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綉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掛艾虎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髮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誌》云:「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佩長命縷

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繫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

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鬥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緻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採藥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製藥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製藥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採藥草之俗。採藥是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沐蘭湯

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飲蒲酒

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採茶

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藥,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掛草藥

掛草藥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紮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於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鎚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也有地方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躲端午

是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遊《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

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划龍舟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

《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是日,競渡,競采雜葯。」。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

跳鍾馗

跳鍾馗跳鍾馗、鬧鐘馗:自晉代以來跳鍾馗、鬧鐘馗,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2.懸掛鍾馗畫。最早的鐘馗畫,據說出自畫聖吳道子之手。據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記載: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夢二鬼。小鬼竊得皇上玉笛及楊貴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大鬼道:「臣為鍾馗,即武舉不捷之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後,即病癒,便召畫工吳道子,囑其按夢中情景畫鍾馗捉鬼圖,道子揮筆即成,明皇見後,竟與所夢一模一樣,驚嘆不已。後來,鍾馗畫漸漸走入民間,繪製鍾馗畫大都作於五月端午節這一天,或者端午節的前後幾天。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曆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凶引福。

鬥草

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余以斗蟲、鬥草、斗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藥學後,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採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穫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白居易《觀兒戲》詩云:「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鬥草《物原》云:「始於漢武」。據梁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云:"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葯,鬥百草,纏五絲。」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劉賓客嘉話》云:「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斗。歷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群嬰鬥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樓蘭案:多為車前草,車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邊、溝壑旁、田埂等處。無莖,具多數細長之鬚根;葉自根際叢出,薄紙質,具五條主葉脈,全緣或波狀,或有疏鈍齒,長達15-30厘米;具綠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實成熟後會如蓋子般掀開,釋出四至六顆棕黑色種子,其長長的花軸,用來鬥草的好材料。)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

二、端午親體驗

要求:

1、結合當地端午習俗,參加端午活動,體驗端午文化。

2、用手機拍攝記錄,配以文字,製作小視頻或PPT.

三、端午詩朗誦

要求:

1、選取端午詩詞,個人或小組合作進行詩朗誦。

2、為增強表現力,小組設計朗誦背景(圖片、音樂或視頻)。

端午到了,想起了麥秸,想起了蒲葦,想起了糯米,想起了獨舞高歌而行的屈子。

深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千古悲風。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璧,湘流應識九歌心。

一個古老的民族,用一個節日,祖祖輩輩傳頌著一個詩人。請欣賞屈原《懷沙》新譯:懷石沉江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和暖地孟夏四月草木莽蒼蒼,

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 滿懷著傷痛和悲哀趕往南土。

眴兮杳杳,孔靜幽默。 一瞥間蒼茫茫異常幽深沉靜,

鬱結紆軫兮,離慜而長鞠。 心含著委屈遭受此憂患窮困。

撫情效志兮, 安慰著自己的心情檢核志節,

冤屈而自抑。 雖蒙受冤屈強自壓抑著憤慨。

刓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 削方以為圓並不能改變法度,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總是變更志向會受君子輕視。

章畫志墨兮,前圖未改。 按照預定計劃行事不於變更,

內厚質正兮,大人所盛。 內心敦厚品質方正君子讚美。

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撥正。 天賜巧匠不勞作不知其好壞,

玄文處幽兮,矇瞍謂之不章; 美妙文章擱置暗處無人欣賞。

離婁微睇兮,瞽以為無明。 離婁眯眼能看清瞎子卻不見,

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黑白全部都混淆上下也顛倒。

鳳皇在笯兮,雞鶩翔舞。 鳳凰關進竹籠讓雞鴨去跳舞,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把美玉石頭參合同等來衡量。

夫惟黨人之鄙固兮, 只有那結黨小人卑鄙又頑固,

羌不知余之所臧。 卻不知我的內心美好又善良。

任重載盛兮,陷滯而不濟。 能擔重責質載盛德不見任用,

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 抱持美玉卻不知向誰去表示。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市中群犬齊吠是因少見多怪,

非俊疑傑兮,固庸態也。 誹謗英俊懷疑豪傑多麼庸俗。

文質疏內兮, 表面既淳樸平實內心又木納,

眾不知余之異采。 眾人竟看不到我突出的才能。

材朴委積兮, 大材若朴大智若愚卻遭棄置,

莫知余之所有。 眾人還沒看到不知我有何用。

重仁襲義兮,謹厚以為豐。 看重仁義道德時時充實自己,

重華不可遌兮,孰知余之從容! 舜帝不遇誰能理解我的舉動。

古固有不並兮,豈知其何故也? 古人常有生不逢時不知何故,

湯禹久遠兮,邈而不可慕也! 商湯夏禹千古遠隔徒有思慕!

懲違改忿兮, 阻止委屈怨恨改變煩惱忿怒,

抑心而自強。 壓抑內心情緒堅定自己意志。

離慜而不遷兮, 遭受罹難而不改變人生理想,

願志之有像。 我希望能給後人作出個榜樣。

進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將暮。 向北進發日色已漸漸地昏暮,

舒憂娛哀兮,限之以大故。 在哀傷中尋求歡娛直到老死。

亂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浩蕩的沅水湘江分流而北進,

修路幽蔽,道遠忽兮。 長路幽暗蔽塞前途遙遠渺茫。

懷質抱情,獨無匹兮。 滿腔熱情懷抱理想偏無證明,

伯樂既沒,驥焉程兮。 伯樂既歿千里馬哪還有前程。

民生稟命,各有所錯兮。 人生命運各由天定自有安排,

定心廣志,余何所畏懼兮? 安下心來開闊思想有何懼怕?

曾傷爰哀,永嘆喟兮。 止不住悲傷的情緒長聲嘆息,

世渾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舉世渾濁莫辨人心無法再說。

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 知道死亡不可避免不再愛惜,

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明告先賢我將去與你們為伍。

端午節是一個民俗意義豐富的傳統節日,劃龍船、吃粽子、掛蒲艾等習俗,歷盡2000多年而不衰,深深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文人學士歌詠其事的很多。張建封(735—800),唐代詩人,兗州(今屬山東)人,才華出眾,並有戰功。德宗建中初年(780)任岳州(今湖南嶽陽)刺史。他寫下的《競渡歌》最為生動、傳神:

競渡歌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挂彩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事空揮橈。

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

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

須臾細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路權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摧車折楫時!

十首端午節詩詞

1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2

乙卯重五詩南宋·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3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4

漁家傲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

猶等閑。驚破紗窗夢。

5

五日(選一) 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雲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zuó)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6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niè)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7

五月五日 [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 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 應自照千峰。

8

五絲 唐 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於姬。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mì)羅空遠而。

9

競渡詩 唐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10

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童謠

童謠1

端午節,艷陽照,家家門上插艾蒿。

掛絲線,戴香包,娃娃樂得蹦又跳。

吃粽子,劃龍船,紀念屈原永記牢。

童謠2

端午節五月五,是端午,小朋友們來跳舞。

吃粽子,賽龍舟,高高興興過端午。

童謠3

棕子香,香廚房。

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童謠4

五月五,是端陽。

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灑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

童謠5

五月節,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

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彤彤。

童謠6

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

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童謠7

五月五,過端午,划龍舟,敲鑼鼓,

一 二 三四五,你划龍舟我打鼓。

童謠8

桃兒紅,杏兒黃,五月初五是端陽,

粽子香,包五糧,

剝個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

童謠9

五月五,是端陽;龍船雙雙鬧長江。

兩邊坐著划船手,中間坐著打鼓郎。

咚咚鏘,咚咚鏘,咚咚咚咚鏘。

童謠10

雄黃酒,灑庭戶,小孩頭上畫老虎。

一,二,三,四,五,家家戶戶過端午。

童謠11

五月五,過端午,

賽龍舟,敲鑼鼓,

端午習俗傳千古。

童謠12

五月五,是端陽,滿樹滿街包粽忙,

粽葉寬,粽梭長,包起四角不四方。

大米江米白如雪,艾葉箬(ruò)葉綠油油。

童謠13

五月五,端午到,賽龍舟,真熱鬧。

吃粽子,帶香包,蚊蟲不來身邊鬧。

五月五,端午到,賽龍舟,真熱鬧。

吃粽子,帶香包,蚊蟲不來身邊鬧。

端午節的現代詩歌

《端午節的懷念》

回到吃粽子的家裡

回到掛菖蒲的門前

回到飄滿艾香的城市與鄉村

回到屈原縱身的一跳

回到詩歌本身

一條止於湖南的河流

卻流經中國每一個人的心靈

打撈也罷,求索也罷

龍舟再快,也不過是

時間的一枚梭子

端午節,中國老百姓

自發地一個節日

幾千年地打撈

幾千年地存在

應該比什麼都重要都深刻

一個偉大的主題

一個偉大的身影

一個痛苦的問號和句號

一塊問路的石頭和一顆

求索的頭顱

至今佇立江邊

汩羅江,一條永遠流淌著

詩歌的光榮與夢想的河流

《端午》

為了紀念一個遠古的英雄

先民們創造出了這個節日

還發明了棕子

那棕子里包裹著歲月人生

讓我們品味

有時候會懷念那個賽龍舟的時候

一伙人站在高牆上

看著河道中百舟競渡

每家門前依舊懸著菖蒲

依舊掛著艾草

耳朵腦門上依舊會被塗上了雄黃

可是有些習俗我們只是變的習慣

那遠古的傳說還有誰記住?

棕子還是那麼香甜,這節日還是飄散著五味草的味道

記憶悠悠的回到童年

脖子上掛著一串網兜

網中掛著一串蛋...

初一吃糕,

初二吃粽,

初三吃螺,

初四插艾掛蒲,

初五抹雄黃

也許遠古那舊日的傳說已經暗淡的時候

在沿海一個我的家鄉

還保留著所有古時的習俗

一些東西經過歲月沉澱

依然在我們的生活中..

端午是為了紀念一個楚國人

也是為了紀念一種不屈

現在這種精神漸漸少了

我們也會漸漸的忘記了節日本身的味道

只記得那種鬧熱了...

《思屈原》

曾經以為

你離我很遠

你的生死

我毫不在乎

可是

今夜

我感覺到了

你的心跳

復活的你

道出了千年的悲哀

是非成敗

榮辱興衰

誤落汨羅江

四、端午趣讀屈原

五、古畫里的端午

一、吃粽子端午節裹角黍(故宮博物院藏)

二、賽龍舟

端午節龍舟競渡(故宮博物院藏)

三、觀競渡

端午節觀競渡《清史圖鑑》

四、掛菖蒲

端午節賣菖蒲草《太平歡樂圖》

端午節觀競渡

端午節裹角黍,也就是現在的裹粽子

《射粉團》,題:「射粉團,唐宮中造粉團角黍飣盤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賜梟羹》,題:「漢令郡國貢梟為羹賜官以惡鳥,故食之。」

《採藥草》,題:「五日午時蓄採眾葯治病,最效驗。」

《養鴝鵒》,題:「取鴝鵒兒毛羽新成者去舌尖,養之皆善語。」

《懸艾人》,題:「荊楚風俗以艾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系采絲》,題:「系采絲,以五色絲系臂,謂之長命縷。」

六、古錢里的端午

在我國眾多錢幣品種中,有一類民俗錢,它是一種有關民間習俗的藝術產品,圍繞著民俗文化信仰產生。民俗錢的出現、發展與廣泛使用,體現了中國廣大民眾普遍的文化信仰、習俗與心理需求。它寄託了人們對風調雨順、農事豐收、人馬平安、家宅安泰、迎接祈福、驅災避邪的各種願望。作為與民俗、民風淵源關係最緊密的特殊古錢,它承載了眾多的民情、民俗信息。在傳統民俗錢幣中,我們不難發現有多種表現端午節活動題材的案例。從傳統民俗錢幣中,人們可了解不同的端午節習俗。

第一種,面文「五日午時」或「五月五日午時」,背面圖案為五毒圖。在古人眼中,五月初五是個很不吉利的日期,因為那是陽氣由盛轉衰之際,陰氣開始萌生,各種害蟲紛紛出來活動,所以五月初五被視為「惡月惡時」。東漢《四民月令》一書寫道,「五月,芒種節後,陽氣始虧,陰慝(惡)將萌,煖(暖)氣始盛,蟲、蠹(害蟲)並興」。為了達到逢凶化吉、禳除災殃的目的,人們懸掛有張天師和鍾馗像的道符,如北宋《歲時雜記》記載,「端五都人畫天師像以賣,又合泥做張天師,以艾為頭,以蒜為拳,置於門戶之上」。有的地方做帶有五毒圖案的飾物,因為每年五月端午日午時,五毒開始孽生。明《宛署雜記》就記載,「婦女畫蜈蚣、蛇、蠍、虎、蟾為五毒符,插釵頭」。不管當時人們做什麼、帶什麼,目的都為了辟邪,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五毒」,是指五種有毒有害的動物。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五毒有不同的指代,概括起來有四種說法:其一老虎、蠍子、蜈蚣、蟾蜍和蛇;其二蠍子、蜈蚣、蟾蜍、蛇和蜘蛛;其三蠍子、蜈蚣、蟾蜍、蛇和壁虎;其四為蛇、蜘蛛、蜈蚣、蟾蜍和老虎。在廣大地區,五月初五午時前後,為滅五毒、驅穢氣,人們在屋角及各陰暗處撒石灰、噴雄黃酒、燃葯煙。人們將五毒圖案用作驅邪的方法,實際上是一種巫術符咒,目的是以毒攻毒。

如「五日午時背五毒」錢。清代貴州地區鑄造,直徑55.8毫米,厚2.7毫米,重39.2克。面楷書「五日午時」,對讀;背為蛇、蠍子、蜈蚣、蟾蜍和老虎五毒圖案。

另有「五月五日午時背五毒」錢。清代雲南地區鑄造,直徑28.2毫米,厚2.3毫米,重9.77克。面楷書「五月五日午時」,旋讀;背為蛇、蠍子、蜈蚣、蟾蜍和壁虎五毒圖案。

第二種,面文「五日午時」,背文「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四字,出自《呂氏春秋》之《大樂》篇,「天下太平,萬物安寧。」指整個社會祥和安寧,處處平安無事。

如「五日午時背天下太平」錢。清代貴州地區鑄造,直徑42毫米,厚2.5毫米,重18.3克。面楷書「五日午時」,對讀;背楷書「天下太平」,亦對讀。字體粗大,製作精美。

第三種,面圖案為鍾馗驅邪,背五毒圖。端午期間,在南方廣大地區,人們大都懸掛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有關鍾馗捉鬼的傳說要從唐玄宗李隆基說起。開元年間的某一日,李隆基因病而心神不寧,睡夢之中見一大一小兩鬼。小鬼偷盜玄宗的玉笛和楊貴妃的香囊等御用品,大鬼立即上前將其捉拿,挖掉眼睛,並將小鬼生吞腹中。李隆基感謝之餘問起名諱,大鬼說:「臣是終南進士鍾馗,因應舉不捷,觸殿階而亡,死後成為鬼王,誓除天下惡鬼妖孽。」李隆基醒後,命畫家吳道子按照其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圖」,下令將此畫張貼懸掛,用以鎮妖驅邪。實際上,在我國歷史上並無鍾馗其人,「鍾馗」二字來源於古代一鍾用於驅鬼的棒槌(椎)——終葵,後逐漸被人格化,演變成「賜福鎮宅聖君」。

如「鍾馗捉鬼背五毒圖」錢。清代蘇州地區鑄造,圓形圓孔,直徑49.2毫米,厚2.5毫米,重28.8克。面穿左自上而下楷書「軀(同」驅「)邪降福」四字,穿右為鍾馗紗帽袍靴,執笏朝天,口中似乎念念有詞(咒語),穿上方有一喜蛛,寓意「喜從天降」,穿下方有一隻三足金蟾;背為蛇、蜘蛛、蜈蚣、蟾蜍和老虎五毒圖案,「五毒」生動形象,紛紛作垂死掙扎狀。

第四種,面文為驅邪、弘揚正氣等詞語,背五毒圖或鍾馗捉鬼圖。這些詞語包括驅邪降福、祛災除疾、驅邪辟惡、辟邪迎瑞、驅邪逐瘟等。

如「辟邪迎瑞背五毒圖」錢。清代雲南地區鑄造,直徑31.1毫米,厚1.9毫米,重9.8克。面楷書「僻(同「辟」)邪迎瑞」四字,對讀;背五毒圖。

如「驅邪降幅背鍾馗捉鬼圖」錢。清代蘇州地區鑄造,直徑52毫米,厚2.2毫米,重35.8克。面楷書「驅邪降福」四字,對讀;背穿右為鍾馗捉鬼圖,穿上方有一隻蝙蝠,取其諧音「福」,意味福在眼前。

民俗錢上表現的端午節活動可謂方式多樣,豐富多彩,獨具特色,是我們研究端午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內容。可以說,端午節的各種習俗和慶祝活動融入民俗錢中,豐富了我國民俗錢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和活動也通過錢幣這一特殊載體得到普及和流傳,民俗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傳承端午文化的作用。

[整理編輯:余永海 素材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寫讀創語文教學 的精彩文章:

TAG:寫讀創語文教學 |

您可能感興趣

24節氣文化:雨水-天街小雨潤如酥
【立春節氣】中國24節氣
24幅節氣畫
24節氣詩-春篇
190405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節製圖1P 今天是衣衣的營業
2018關於雨水節氣的圖片大全唯美
【24節氣◎小滿】
24節氣72物候
24節氣早知道
24節氣灸 夏至
【24節氣話養生】之「小滿」
24節氣養生之立夏
24節氣養生之 立夏
24節氣話養生之「小滿」
24節氣葯膳食療藝術
古風手繪24節氣
24節氣背後的藝術故事
24節氣話養生之「清明」
2018有關雨水節氣圖片大全帶字 好雨知時節
190204 新春之際 官博送上24節氣製圖1P之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