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陽明《瘞旅文》考古

王陽明《瘞旅文》考古

三人墳位於修文縣谷堡鄉哨上村的蜈蚣坡山腰,距縣城12公里,奢香夫人所開龍場驛至六廣驛的古驛道從墳旁經過。墳為分葬塊石合砌的墓冢,封土高1.6米,直徑3米。蜈蚣坡巍峨雄奇,陡峭險峻,古樹盤根,松濤嘯嘯,真是浩翰幽深。王陽明先生在《瘞旅文》中有感而吟出了「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遊子懷鄉兮,莫知西東。莫知西東兮,維天則同,異域殊方兮,環海之中」的名句。

據《瘞旅文》中記載,明正德四年(1509)秋月三日,有一個從京城來的吏目,帶著他的兒子和僕人去南邊上任。行至龍場時,因天不停地下著細雨,加上已到天黑時候,於是投宿在龍場苗族人家。第二天早上,王陽明派人去看望他們,準備向他打聽一下京城的情況,不料三人己經離開往前行了。三人因長途跋涉,頂風霜,冒雨露,又飢又渴又勞累,加上筋骨疲憊,瘴癧侵襲,這時已經是有氣無力。接近中午的時候,王陽明聽人說:這三人走到蜈蚣坡,吏目已經死於坡下,兒子和僕人在那裡哭泣,非常悲傷。當天傍晚,又有人說:蜈蚣坡死了兩人,旁邊有一人坐著悲傷嘆氣,不知該怎麼辦?知道是吏目的兒子又死了。第二天上午,又有人來說:看見蜈蚣坡下有三具死得僵硬的屍體。知道這是僕人又死了。王陽明聽說後,想到那三具暴露的屍體沒有收殮,令人痛心,側隱之心由然而生,便吩咐兩個童子拿著撮箕和鐵鍬前去掩埋。兩個童子臉上露出為難的神色,心想路上死了行人,自然會有當地住戶處理,何必要我們跑幾十里路去掩埋呢?王陽明便對兩個童子說:唉,我和你們兩個,與他們的命運都是一樣的啊!兩個童子也都憐憫那死去的三人,悲傷地淌下眼淚,願意一起前去蜈蚣坡,就在那三人死去的旁邊,挖三個坑把三具屍體掩埋了。同時帶了一隻雞、三碗飯作為祭禮祭祀他們。王陽明流著眼淚,作《瘞旅文》憑弔三位死者。文中對客死路旁的主僕三人表示深切的同情,也流露出他對自己命運的無限感傷。但王陽明認為,為人應該大義凜然,無私無畏,人生不應為升官發財去忙碌奔逐,為財喪身。不論面對任何艱難險阻,都不應該憂心忡忡,垂頭喪氣,要力爭自立自全。《瘞旅文》既文辭凄戚,哀惋動情,情真意切,催人淚下。又樸實深刻,膾炙人口,感人至深。前人已將其作為古代散文名篇收入《古文觀止》,並與唐代李華的《弔古戰場文》和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合稱為祭文「三絕」而廣為傳誦。

清乾隆八年(1743),時任修文知縣的王肯谷,恰遇山東氶水別駕(通判)孫諤因到貴陽辦理公事,特意到修文,兩人因被《瘞旅文》所感動,特一道到蜈蚣坡尋找三人墓。因年久無人管理被荒草湮沒,當地人都不知道《瘞旅文》中所講的三人墳在哪裡。最後找到一位70多歲的老人,才帶他倆到墳前。只見墳墓及四周被蔓草覆蓋,幾乎不能辨別,感到非常悲傷,於是決定捐資修築墳墓,並於乾隆十年(1745)春季賦詩撰文刻碑立於墳頭,後又把《瘞旅文》刻成石碑,立於墳側驛道上,供過往客人憑弔觀瞻。因碑位於蜈蚣坡兩山之間,碑又高又大,當地人把此地叫做「大碑埡口」,沿襲至今。

王肯谷和孫諤刻立的《題三人墳》墓碑,在民國年間已被損壞,《瘞旅文》碑在「文化大革命」中作為「四舊」被造反派砸壞,墳墓因年久失修己坍塌,之後曾被盜墓者盜掘。1985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將三人墳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未進行培修。筆者1989年從事文物工作後,曾幾次到三人墳,看見《題三人墳》碑只有左下角一小塊在墓側。心想這一重要的陽明文化遺迹應該恢復,於是準備培修墳墓,重刻《瘞旅文》碑和《題三人墳》墓碑。筆者通過多方關係,終於在貴州省博物館複印了1964年拓印的《題三人墳》碑拓片,《瘞旅文》碑拓片模糊,無法按原字跡重刻,但《瘞旅文》有原文,可另請名家書寫後再刻。可《題三人墳》墓碑拓片是5塊殘碑所拓印後拼接的,有多處殘缺的地方,而在查了明清時期刊刻的《貴州通志》中,未見收錄此文,最後在修縣地方志辦公室打聽,副主任朱五義說在民國《貴州通志·金石志》中有,已經收錄在他所編的《修文名勝風光詩文選》中,朱五義送給筆者這本書,一看還是有很多缺字,現照抄錄如下:

癸亥秋月,會同王明府過蜈蚣坡,詢三人墓,人無知者。有老生年七十,扶杖撥藤,引道而至墓前,則荒煙蔓草,幾莫能辨。久之,不勝愴然。因與明府共謀,捐金築墓立碣,並口佔一律,使後之吊者得有所考據,三人有知,當吟吾詩於青楓落日間也。

主僕扶男來瘴地,可憐同日葬幽冥。史書遺載三人姓,驛路猶存一尺墳。魂叫青楓天欲暮,骨纏白草晝常曛。蜈蚣坡下傷無限,痛哭當年瘞旅文。東魯孫諤。

余幼時讀文成集至瘞旅一篇,其一種至誠惻怛之意,洋溢於捲軸間,真千古不可研磨之文也。而吏目遂籍是以不泯,嗚呼,彼三人者亦云幸矣。庚申春,余選授修邑,即古龍場驛文成公謫居之地也。抵任後即詢訪何陋軒、君子亭、玩易窩,皆不可復識,惟龍崗書院遺址尚存,惜鞠為茂草。余請諸各憲重建擴新之。距縣城二十餘里蜈蚣坡下墳三,即瘞旅故處。,蠻童猓女。往往樵牧其間,歲久漸平,屢欲往視未果,適署別駕,孫公因公至修,偕余俱道經墓側憑弔,不勝感慨,今命居民封其基,周圍各留空地,又不得侵佔,更必勒石垂久。孫解囊捐金,欣然對余曰:必如是,庶可使遺澤不致久而遂湮,且將與陽明書院不朽矣。

修文令醴泉王肯谷謹譔並書,金築陳登瀛鐫字。

筆者把三人墳殘碑拓片與民國《貴州通志·金石志》對照,仍然無法查清全部文字和原碑排列形狀。於是用幾張比較大的紙畫好格子,把殘碑拓片上的字與民國《貴州通志》上抄錄的文字相互對照,反覆排列了幾次,終於知道原碑式樣,原碑上部是半圓形,中間8行的字比前面的四行和後面的四行字要高出兩字,拓印拓片的時間比民國《貴州通志》上抄錄的時間晚30餘年,殘碑又損壞一些,能抄錄的字少於民國《貴州通志》上抄錄的字。但民國《貴州通志》上抄錯的字、漏抄的字,殘碑拓片上能看見一部分,但仍然有20多字的空白。筆者又幾次到墳墓四周尋找殘碑碎片,因殘缺字能看見上、下、左、右的筆畫信息,用猜的方式先寫出這個字,查字典看這個字的意思,與句子對照原意是否符合,是否讀得通,又查閱歷史資料,反覆核對文字,請教貴州陽明文化研究專家,經斷斷續續的3年多時間,終於把《題三人墳》碑上文字整理出來。經整理後的文字,除糾正錯字外,比民國《貴州通志》上還多34字。全文如下:

癸亥秋,因公同王明府過蜈蚣坡,詢三人墓,里人無知者。有老生,年七十,扶杖撥藤,導引而至墓前,則荒煙蔓草,幾莫能辨,余憑弔久之,不勝愴然。因與明府共謀,捐金築墓立碣,並口佔一律,使後之弔唁者得有所考據。三人有知,當吟余詩於青楓落日間也。 東魯孫諤。

主僕扶男來瘴地,可憐同日葬幽冥。史書已失三人姓,驛路猶存一尺墳。

魂叫青楓天欲暮,骨纏白草晝常曛。蜈蚣坡下傷無限,痛哭當年瘞旅文。

余幼時讀文成集至《瘞旅》一篇,其一種至誠惻怛之意洋溢於捲軸間,真千古不可磨滅之文也。而吏目遂籍以不泯,其子與仆俱藉以不泯。嗟呼!彼三人者,亦云幸矣。庚申春,余選授修邑,修即古龍場驛文成公謫居舊地也。抵任後即詢訪何陋軒、君子亭、玩易窩,皆不可復識,惟龍崗書院遺址尚存,惜已鞠為茂草。余請諸各憲重建並擴新之。

距縣城二十餘里蜈蚣坡下旅墳三塋,即瘞旅故處。蠻童猓女往往樵牧其間,歲久漸平,屢欲往視未果。適署別駕氶水孫公因公至修,偕余俱道經墓側憑弔,不勝感慨,因命居民封其墓,周圍各留空地丈許,不得侵佔,更必勒石。垂久,孫解囊捐金,欣然對余曰:「必如是,庶可使遺澤不致久而遂湮,且將與陽明書院不朽矣。」

修文令醴泉王肯谷謹跋並書,金築陳登瀛鐫字。乾隆十年歲次乙丑仲春立。

為了培修三人墳和重刻《瘞旅文》及《題三人墳》碑,筆者經過幾年的籌資,終於在1996年時,修文縣建設銀行同意捐資2000元錢,筆者就用這僅有的2000元錢,培修了三人墳墓,按核准的碑文、形狀和書體,重刻《瘞旅文》碑豎於墳後埡口處。重刻《題三人墳》墓碑豎於三人墳前,時過20多年,有關部門未與維修,仍然依舊。

三人墳因為《瘞旅文》而聞名,國內外研究王學的專家學者者,很多在到修文玩易窩、陽明洞參觀後,又專程到三人墳去考察、憑弔。

歡迎心友踴躍投稿至郵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研修院 的精彩文章:

TAG:王陽明心學研修院 |

您可能感興趣

王陽明——《王氏家訓》
王陽明《心學》六則
王陽明《草書象祠記》
《王陽明大傳》導讀
王陽明《矯亭說》欣賞
書法-王陽明《太極圖說》
王陽明《若耶溪送友詩稿》
欣賞|王陽明行書《太極圖》
王陽明《若耶溪送友詩稿》欣賞
欣賞 王陽明行書《太極圖》
明|王陽明草書欣賞
心學大師王陽明——《傳習錄》
王陽明與周敦頤
錢穆:解讀王陽明《傳習錄》
筆意清新:王陽明草書 《若耶溪送友詩稿》
王陽明-「格竹子」
小憶王陽明
《知行合一王陽明3:王陽明家訓》讀後感
王陽明奇兵之道中的《周易》陰陽思想
王陽明六世祖王綱的道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