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北方也會有濕氣?

為什麼北方也會有濕氣?

撰文: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 吳義春醫學博士

微信公眾號:健康春旅(Tcm_wyc)

在中醫的各類經典著作中,以及當下各種養生保健、醫療論壇的欄目中,「濕氣」是最易被中醫和養生專家提起的辭彙,可以說濕氣已成了當今時代人們主要的健康隱患之一,百分之九十的朋友體內都有濕邪潛伏,有濕邪的舌苔往往是偏厚膩的,所以有人說「十人九濕」。生活中許多朋友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疾病或多或少都跟濕邪有關。濕氣為長夏的主氣,這提示我們從這個季節開始更應該注重清除濕氣。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這也說明,濕邪的難纏不易去除的特性。

案例分析

去年曾接診過一個疑難病例,患者高燒39度多日不退,在北京懷柔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結果是闌尾炎,手術切除闌尾後再次發燒。這時候患者還出現了咯血癥狀,醫院考慮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建議轉外院就診。於是又轉到其他醫院救治仍未見起色,發燒癥狀仍間斷持續。後經朋友推薦來找我處看診,經過一番舌脈合參後,我按照中醫「濕熱瀰漫,少陽不解」的辨證理論,給予患者朋友七天中藥治療並要求其監測每日體溫。複診時患者反饋:一副葯後體溫恢復正常,舌上黃膩有所消退,監測一周體溫未再反覆,不僅幫患者減去痛苦,同時也幫他們節省了大部分醫藥費。我記得當時開玩笑的和他們說:「您要是早點找到我,或許闌尾就不用切了。」

實際上,人體有些疾病西醫的先進儀器確實是診斷不出來的,就比如「濕邪」。在治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中,中醫最怕濕邪。其中一原因是,濕邪潛伏在人體內的縱深程度不同,癥狀表現也不一樣,在治療上所用的藥量也有所差異,如不能對症,效果甚微。那麼,濕氣可以潛伏在人體哪些器官,又分別有哪些癥狀表現和危害呢?

濕邪的分布程度

一級濕邪:在表皮

癥狀:皮膚騷癢,長濕疹,頭臉油膩、長痘。

二級濕邪:在肌肉

癥狀:酸,困,累,乏,如肩頸肥厚,酸困,腰酸,乏力。

三級濕邪:在骨骼,即是骨寒濕,俗稱風濕。

癥狀:肩周炎,肩痛,頸椎勞損,腰痛,風濕關節炎,變天關節就痛。

四級濕邪:在臟腑(子宮、卵巢、脾胃、肺)

癥狀:脾胃濕困,大便粘滯不爽,易咳有痰,婦科炎症,白帶有味。

五級濕邪:腫瘤切了又長,長了又切。

從上面濕邪的分布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程度、不同部位濕邪對人體各器官的危害都是不一樣的。濕邪發病部位瀰漫,傷人多隱緩而不覺。中醫對濕邪的認識極為深刻。從中醫理論講,「濕氣」分為兩種:內濕和外濕。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脾陽虛損,水濕不化停聚體內而成;外濕為濕邪由外侵犯人體而成,多由陰雨連綿,氣候潮濕,或居處濕地,或水中作業,或淋雨涉水,或沐浴後頭髮未乾等皆易導致濕邪外感。從地域差異來區分的話,北方多屬於內濕,南方多屬於外濕。

濕氣的地域分布差異

北方內濕

在大多數人的概念里,北方是乾燥的。但這並不證明北方沒有濕,我國著名的中醫學家,對於濕病有著精湛研究和發揮的路志正老前輩有」北方亦多濕」的理論。路老指出濕雖為人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物質,然濕氣太過則成濕邪而為害人體,易使人精神倦怠,胃納獃滯,昏眩重痛等濕邪病證迭起。

北方人喜歡夏季吹空調,在人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季燒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人體在這種環境的狀態下最容易生病,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抵禦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了,極容易導致體內濕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

此外,清代醫家華岫雲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記載「內生之濕,必其人膏梁酒醴過度,或嗜飲茶湯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膩之物,致使脾胃受損,中陽困遏,水濕停聚之症有增無減,內濕病症明顯增多。」該文獻所記載的飲食結構,正是北方人的生活習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容易導致北方濕亦多見,這個「濕」更多指的是內濕。

南方外濕

我國南方氣候一年四季多雨潮濕,所以南方風濕病人明顯多於北方,主要是由於南方氣候潮濕,容易外感濕邪。中醫學認為「濕氣通於脾」,在正常情況下,脾能夠把進入人體的水液和濕氣布散到全身,發揮滋潤、濡養的作用,所以一方面南方空氣濕潤滋養人,皮膚較細潤;或運輸到排泄器官,化為汗、尿等排出體外,以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但是如果濕氣過重,超出了脾能夠負擔的限度,就會使水液在體內停滯,反過來影響脾的功能,從而出現腹脹、便溏、食欲不振、水腫等病變,故《黃帝內經》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有人這樣形容南方的濕氣:「剛剛打開一袋膨化食品,上個洗手間回來,食物就軟了。」足見南方天氣之潮濕,如不及時排濕解熱,容易引發各種疾病。在北方也是同樣道理,如果內濕長期積滯,不能及時祛濕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十人九濕——濕氣不除,百病纏身

濕氣的中醫療法

在濕氣的治療上,中醫擁有幾千年的治療經驗,無論北方的內濕、南方的外濕均可除之而後快。國醫大師路志正老前輩根據現代濕病的變化,發展濕病診治。根據不同癥狀和病因,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扶正祛邪類

益氣健脾祛濕法

益氣健脾祛濕法系運用甘溫或甘平藥物,具有健脾益肺、補益宗氣功能,使脾健濕運、肺司治節、三焦通調、水濕輸布的治法。適用於濕濁阻滯日久,脾肺氣虛,治節升降失司,所致神倦乏力、氣短懶言、自汗惡風、眩暈耳鳴、咳嗽胸痹、納呆脘悶、大便溏軟、肢體浮腫、面色萎黃、舌質淡胖、苔白膩等。常用藥物,如人蔘、党參、太子參、西洋參、黃芪、白朮、茯苓、薏苡仁、扁豆等。代表方劑,如六君子湯、防己黃芪湯、實脾飲等。

兼化痰、活血、消食類

祛濕化痰法

祛濕化痰法是運用辛散苦燥藥物,具有燥濕健脾、宣肺化痰功能,使肺脾痰濕蠲除的治法。適用於脾胃濕困,濕蘊化痰,上阻於肺,所致咳嗽、哮喘、痰多色白、頭暈身困、脘腹脹滿、大便溏軟、舌苔膩濁等。常用藥物,如半夏、橘紅、茯苓、杏仁、薏苡仁、旋覆花、蘇子、白芥子、萊菔子、車前子等。代表方劑,如二陳湯、杏蘇散等。

兼祛散風寒、清暑類

清暑化濕法

清暑化濕法是運用芳香清涼藥物,具有清暑化濕功能,使外受暑濕證得解的治法。本法結合補益氣陰、運脾化濕、分消走泄等法,此方適宜長夏暑濕瀰漫季節,適用於素脾弱濕蘊、情志不舒、思慮過度,遇暑季外受風邪暑濕、內蘊暑熱濕邪,所致發熱、口渴、汗多、頭暈倦怠、多夢少寐、心煩急躁、納呆噁心、胸悶脘脹、大便溏薄、小溲短赤、舌苔膩等。常用藥物,如青蒿、荷葉、香薷、藿香、佩蘭、厚朴花、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扁豆、滑石、竹葉、通草、茵陳、蘆根、西瓜翠衣、銀花、連翹等。代表方劑,如新加香薷飲、東垣清暑益氣湯、王氏清暑益氣湯、蒿芩清膽湯等。

濕氣致病多種多樣,中醫治濕豐富多彩。濕氣留滯在胃腸,包括容易拉肚子,胃怕涼的寒濕(此用附子理中);濕氣飽和於心臟,如心衰水腫不能平卧(此為腳氣衝心,可用雞鳴散);濕氣膠裹在肺臟,濕與熱合,如濕熱型咳嗽(胸滿,痰多,舌苔白厚,可用甘露消毒丹合麻杏苡甘湯);濕氣困泛於肌表,如全身疼痛的寒濕傷血痛;濕氣黏滯在關節,部分人以關節疼痛為主,舌苔黃膩(可用加減木防己湯),其中有一類在目前男性朋友中多見,就是濕熱下注,下肢關節紅腫,多為痛風發作(可用《醫宗金鑒》化濕熱的方法),治療濕氣的方法可謂豐富多彩,您屬於哪一種呢?

對於濕氣,除了治療還要從根本上進行預防,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遠離潮濕環境,勤運動少懶惰,水分攝取要適量。想要了解更多濕氣的癥狀、病因、判斷方法可參閱筆者「十人九濕——濕氣不除,百病纏身」一文。

作者簡介

諮詢預約:

諮詢方式:愛問醫生

出診地點:北京普康中醫醫院

出診時間:每周六上午[提前2天,電話預約制]

更多健康科普信息請關註:微信公眾號「健康春旅」。

更多內容請點擊此處 我的診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濕氣 的精彩文章:

睡前早晚喝一杯濕氣、濕毒沒了,肚子平坦了!
關節酸痛是因為濕氣太重?每天喝點它,排凈體內濕毒,預防關節炎
四種癥狀表明:你體內濕氣重,端午節該除濕了
身體出現兩個變化,說明濕氣特別重
不管濕氣怎麼來的,我只告訴你,它會如何消失

TAG:濕氣 |

您可能感興趣

一直不明白北方和南方火鍋到底有什麼區別?看完後你會怎麼選擇?
冬季南方濕氣重喝什麼茶好?
身體里有寒氣,用什麼方法正確對待寒氣!
也許是最大的南北差異,北方人為什麼這麼喜歡吃蒜?
南極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隕石?
有什麼好的方法緩解咳嗽?
為什麼會有光壓?
補水和保濕,什麼是什麼啊?
什麼是正氣?如何提高?
為什麼我邊喘氣,邊喊著要用力?
擁有劉亦菲這樣的美貌,做什麼都會被欣賞吧?
為什麼我用了天氣丹都沒有任何效果?
如果沒有西方列強侵略,清朝會有什麼結局?
知道氯氣有害?為什麼還要加到水裡?看了才明白
溫開水對身體好嗎?會不會有什麼壞處?
戒毒多年後,為什麼偶爾還是會想這方面?
為什麼喝涼水你都能胖?
冬天太冷就不能穿白襯衫了?那你怕是對它有什麼誤解
有什麼好玩的?
想壯陽補腎,應該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