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可以解脫眾生之苦
帝王中信佛的不少,其中尤其以梁武帝、順治帝為最,捨身出家。
有人說,這兩位是因為他們的境遇有其特殊性,畢竟他們是帝王,而不是普通百姓,普通百姓未必能有他們的覺悟。
其實為什麼不反過來想一想呢,以帝王之尊,自然可以滿足很多常人難以滿足的需求,金錢、美女、地位、權利,這些人們夢寐以求的東西,他們都很容易的就滿足了。在百姓眼裡,他們應該是已經達到了幸福的標準了,可為什麼他們還要學佛呢?
佛家有云:眾生皆苦。大千世界,三界六道,萬事萬物莫不如此。各自都在自我的世界中,度其一生,為生存而奔波,為生存而苦。尤其為人,更是為世事所困苦:柴米油鹽,人為食苦;為求一席避雨遮風之地,聞房價上漲而憂,人為安身之地而苦;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人為情苦;於是,活著是苦。
佛教所講的苦,是由眾生自己的業感報應而來;眾生的業感,是由無始的無明覆障而來;眾生由於無明之惑的煩惱,而造生死之業;由於生死之業,而感生死之苦;正在感受生死之苦的生死之間,又因生死而造無明之惑;就這樣,由惑造業,由業感苦,因苦生惑,惑業苦三者,連成一個生死之流的環狀,頭尾銜接周而復始,永無了期。因為惑是苦的種子,業是苦的陽光空氣水,苦才是惑與業的結果,也唯有結果才是真正的感受。所以佛教要把生死之流,稱為「苦趣」或「苦海」,超越這個生死之流而不受生死的束縛,自由生死、自主生死、不生不死,便是解脫的境界。
但是,解脫這種種苦,不能靠佛菩薩的救濟,佛學只能教導我們如何解脫,卻不能代替我們解脫。
佛學教眾生脫苦的基本方法,就是戒、定、慧的三無漏學:戒是不應做的不得做,應做的不得不做;定是心的收攝,不使放逸,也不使懈怠;慧是清明的睿智,認清了方向,努力精進。
學佛到一定程度,即使達不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的境界,又有何妨呢?只要心中有佛,佛與我們同在,眾生的苦,也就不再是自身為了柴米油鹽、情感而苦了。
通過學佛的過程,可以掌握一種生活的方式和態度。了生死、斷煩惱在佛教看來是一件人生大事,這是因為世俗之人老是追求金錢、名利、感情等等,始終無法脫離充滿煩惱的生活方式。生活採取什麼方式固然對生活質量很是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應具備斷除煩惱、逍遙自在的一種生活態度,達到了逍遙自在,也就是了斷了生死,到達了自由自在的境界。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曾經苦行六年,最後終於悟出苦行無益。於是他重新修改了修行的方法,以豁達的態度來對待生活,創立了佛教。


※精神豁達、智慧開展的要訣
※最好的抉擇
※修學佛法的三個要點
※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是這樣的嗎?
TAG:南普陀寺 |
※人生之苦迫及其解脫法
※會障礙你生不起解脫之心
※痛苦人生 如何解脫
※佛欲讓眾生知苦樂法走解脫之路
※人生八苦,何以解脫?
※放生 解脫 成佛
※無解人生的唯一解脫
※佛法是解脫人生大苦的妙藥!
※太虛大師:人生之苦迫及其解脫法
※地藏菩薩是如何解脫眾生之苦的?
※用思想學佛,終不得解脫
※像這幾種的「無益苦行」,不能解脫生死之苦
※常懷生死之心,方有解脫之機
※當苦樂生起時,如何用佛法來解脫苦惱?
※如何解脫苦難,獲得幸福人生?
※學佛就是要找到一條解脫之道
※教學問題解決:讓學生「困住」與「解脫」
※佛教——解脫的心理學
※我們都有佛性,都可以解脫成佛!
※無處不在的生活中的解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