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在影像瑣憶中致敬已故科學家黃大年
新華社長春5月29日電(記者許暢 姜明明)吉林大學地質宮坐落於長春文化廣場北面。新中國成立以來,這裡誕生了無數傑出的地質學家。幾個月前,記者接到任務,來這裡採訪一位已故科學家的事迹。黃大年,一個普通的名字,但他的成就卻並不普通。
斯人已逝,記者只能從他生前的照片、用過的物件、工作的場景等開始入手,從細節處不斷挖掘他的故事。隨著採訪不斷深入,黃大年的形象逐漸清晰,記者未曾想到他的故事竟如此洶湧澎湃、如此令人潸然淚下。
慢慢地,一個個碎片化的細節,逐漸勾勒出這位國家棟樑的高大身影,又仿若排成了一個個音符,譜成一曲深情的《我愛你,中國》。
整理黃大年生前影像素材的過程中,一張黃大年青年時的照片吸引了記者。這張夾在畢業贈言冊中的標準照中,黃大年風華正茂、英姿勃勃,旁邊用藍色鋼筆寫著送給同學的贈言「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
黃大年58年的生命歷程,始終澎湃著「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愛國之情。
1993年初冬,黃大年準備去英國利茲大學深造時,向為他送行的同學大聲說:「等著我,我一定會把國外的先進技術帶回來。」
在海外18年里,他密切關注祖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在情感上「從未和祖國分開過」;回國後的7年,他更是夜以繼日、忘我工作,成為眾人眼中的「拚命黃郎」,拼搏至生命最後一息。
對於他的歸國,很多人不理解。「人到中年,功成名就,還折騰什麼呢?」黃大年說:「作為一個中國人,國外的事業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國的強大,國外的生活再安逸,也沒有主人的感覺。只有在國內把同樣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滿足。」
沒給自己留後路,黃大年用最短時間辭職、賣掉別墅、辦好回國手續。18年的英國生活,就這樣「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2009年聖誕節,黃大年回來了,成了國家的「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成了東北地區引進的第一位「千人」專家。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簡單有力的一句話,是黃大年人生的寫照,更是他不變的初心。對他來說,「祖國高於一切」。


※又來!日媒稱美軍擬派第三艘航母赴西太平洋 矛頭直指
※王欣:83%家長帶孩子出境游會增加人均花費
※北海艦隊航空兵組織多型戰機協同突擊作戰
※青島火車站加開九對臨客迎戰端午小長假
TAG:參考消息 |
※時代印記:童年瑣憶
※董殿勛:北大瑣憶
※詩酒趁年華——學生時代的瑣憶
※散文:童年瑣憶
※袁良駿:瑣憶王瑤先生
※參學瑣憶──卓塵長老
※藏書瑣憶
※星雲大師全集226 參學瑣憶(二)趙朴初
※陳來:給馮友蘭先生當助手瑣憶
※烏桕瑣憶
※【薦讀】婚嫁瑣憶
※散文:舊庄瑣憶
※憶語體《秋燈瑣憶》里的秋芙,可愛在哪裡
※自在飛花:莊園生活瑣憶
※劉國華 礦區民俗瑣憶
※《秋燈瑣憶》:沈復,旅行和流浪,傻傻分不清,幸虧有她相伴
※徵文44 對子瑣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