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讀書4
這個話題是關於:某些科學的重大發現,是否能在未來終結哲學這門學科。
NADPH:
先說一下人類進化的證據,首先是大量的化石(特別是古人類的化石)和各類新舊石器以及之後其他器具,其次是基因,通過現在人類的基因我們可以描繪出一張人類從非洲大陸遷徙出來的圖,而且人類有共同的一個「母親」(原因是遺傳漂變),通過虱子的基因我們可以判斷出人類是什麼時候「脫毛」的,而語言也是一個進化產物。智人有聲語言的出現大約在十萬多年前。再早幾萬年前,直立人的大腦中發生了一個突變,形成FOXP2的基因。這是一種對語言形成、控制有很大意義的生物基礎。然後到大約十二萬年前,發生了兩件生物學上不算太顯著,但對有聲語言的起源起到關鍵作用的突變。一個是直立人昂起了頭,變成了『直頸人』。一個是尾椎孔的擴大,可以通過多條神經索,其中一條是控制橫膈膜的(這邊一部分是朱曉農的話)。所以說進化的依據少,其實依據並不少。一些宗教反進化的文章可能看起來論據十足,有理有據,其實願意多學習一點現代科學就容易發現其不靠譜。就像「轉基因」這個東西一樣。
然後關於意識這種獨特的體驗的問題,這在意識科學領域被稱為「困難問題」,有些科學家並不認同「困難問題」的存在,而且很多實驗也間接得告訴我們這種個人體驗其實並不是神秘的,不可知的,這些體驗其實是大腦的一種功能,譬如有一個腦區受損的人,不能體驗痛覺,以及其他失語症等等。腦子出了問題,就沒機會體驗一個東西,而像哲學、邏輯這些東西的體驗也是存在於一些腦區之中。復旦的李劍鋒有在搞意識科學,他提出了一個這種「體驗」的模型,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我想再打一個比方,比如古代有鍊金術師,搞「化學」,發現物質能轉化,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所以有人就搞用「汞」變「黃金」,那麼在「化學」這一層級上,無論如何我們也不能說明「汞」是否能變成「黃金」,而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到更底層的基礎上,通過了解微觀物理世界就可以知道「汞」自然不能煉成「黃金」。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紛繁的哲學思想,我們不能判斷到底誰是誰非,但是把眼光放到產生哲學的東西——大腦,就能從更底層解析哲學了。
還有一點,不願意相信科學的人總是願意讓科學家拿出實際的東西來。譬如進化論,除非要穿越到古代親眼一看才願意相信。那麼很遺憾,科學裡的很多東西都不是「眼見為實」的,譬如沒人見過「電子」「原子」,誰能說這些東西一定存在,美國人拿油滴做了實驗就知道「電子」重量了,這完全不是「眼見為實」嘛。科學很大程度靠推理,譬如說地球是圓的。這個命題提出的時候連飛機都還沒有呢!所以地球是圓的在古代也是不可證明的「進化論」嘛。但是認認真真看過推理過程的人,肯定願意接受地球是圓的。
再談談對科技的恐慌。很多人會認為科技一點也不溫情,冷冰冰的。那我需要舉一個例子,耳機這種東西不就是振動的銅片嘛?冷冰冰的,但是怎麼這個東西發個聲有人能聽哭。
最後再講講分科的問題,其實我發現現在搞一些搞哲學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分科了。譬如你講的科學和宗教,好像是對死冤家吧?但是你讀一下《科學與宗教的領域》這本書就會發現,這兩者從前並不是涇渭分明、水火不容的。同樣,哲學欲明世界,欲明自己,那光靠腦子想想有用嗎?王陽明用腦子格竹子格了那麼多天,不是什麼也得不到嘛。而且哲學這種高高在上有時候會很尷尬,譬如恩格斯腦洞大開的《自然辯證法》不是被愛因斯坦鄙夷了。
以上
NADPH:另外好久沒有和您談論啦,雖然這次估計也不會有什麼討論結果,但是還是很有意思。
關於進化的證據,有一本書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The Evidence for Evolution就是講進化的證據,可以一讀。
扎扎木:我也很高興能有一個人跟我討論哲學交鋒這麼多個回合,這種事情我也很久沒有遇到了。你上面一大段文字我目前還沒有狀態去看,以及回應,最近跟人打賭一周減重六斤,此刻處在高度大腦缺營養供給的階段,思路無法專註和清晰。明天這件事情就到期了,之後我會補充點營養,再來看你這一段的文字並認真回復。
扎扎木:今天緩過勁來了,從頭到尾讀完了你的這段話,尋思著能說點什麼。
先分析一下你這段話帶給我一些主要信
息吧。
1、從內容判斷你認為科學在現有的證據上所得到那些信息已經足夠證實進化論的確實存在了,或者說哪怕沒有那麼確實,也已經博得了你的支持。也就是說你是進化論的支持者。
2、關於意識,你說它並不神秘只是大腦某個區域的一些活動,並列舉了聲音傳播與耳機銅片的關係。聲音就是震動,意識就是大腦里某個區域的活動。關於這兩點,我沒有任何異議。
3、你提到科學與宗教也有交接的部分,或者說宗教、科學、哲學都有交接的部分。你提到一本書《科學與宗教的領域》,不過我並沒有讀過,有點遺憾,如果你有電子版可以發一份給我。
現在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關於進化論的問題,因為我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所以並不存在為了神的造物論而否定進化論的立場問題。另外我從童年開始接受的教育和宣傳都是把進化論當做確實發生的事情來傳輸給我的,因此從小我和我周圍的同齡人都把進化論當做地球是圓的一樣的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是現在為什麼我不把它當做理所當然的事情了?這裡有幾個方面的因素:
首先我最近在閱讀休謨,他的作品帶給我很強烈的不確定性的感受。
然後是關於進化論的反駁聲,近些年來從各種信息渠道不斷有所耳聞(而且並不是來自宗教方面),目前我所接觸到的綜合信息大致上給我一個結論:進化論已經不再似過去那樣有一種科學上的不可動搖的地位,而僅僅是一個大概率的科學假說。當科學家把人向無機物反推導,以及從無機物推導到人,這個雙向路徑上不斷的努力的時候,中間仍然有很多不能疏通的地帶。而進化論的可信度的一個強力的證據就來自這個雙向路徑的疏通,而不僅僅是人與猿猴類生物的關係。我不排除有一天科學界能夠完成這種疏通的全部過程,也不排除在即使這個強力的證據被破解後又可能發現的其他的反面的證據將其推翻,在科學的不斷進步和人類的發現不斷的增加的未來,我想正方與反方可能會有一個不斷的交鋒。當然,目前來說我仍然認為進化論是一個大概率的科學假說,並且尚沒有其他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論證能夠超過這一個的可信度,但是我仍然做不到在此種情況下認定它確確實實的發生了。
最後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進化論與馬克思的歷史決定論的關係。一方面馬克思注意政治團體要藉助進化論來強調馬克思的歷史決定論的正確性,另一方面就更要強調達爾文進化論的正確性,這就有一個雙向的增益模式。因為過去怎樣,所以現在怎樣,因為現在怎樣,所以將來必然會怎樣……如此推下去就變成了一個我們通過歷史掌握了人類的「進化」規則,不論是生物性的,還是社會的政治模式方面的,因此我們據此就可以預知未來。這種未來就像太陽明天從東方升起,每個人註定都會死一樣是那麼的不可置疑,因此什麼什麼是一定會實現的。儘管我相信,這種科學與政治思想的聯誼,既跟馬克思本人的初衷無關,跟達爾文的初衷也無關,但是他們確實被人聯繫了起來。不僅如此,還有很多類似的論調,例如心理學上總是把成年人的心理問題追溯到童年的問題上去的那種論調。而我本人對於這種信奉絕對的預知未來的理論,是持否定態度的,因為這些絕對的預知未來的理論在我看來與宗教有了異曲同工的效果。現在很多人提出了「大數據」問題,通過對於過往的海量信息的分析來模擬預知未來,從而將判斷的精準度極大限度的提升。但是我想很多人也同樣不會忘記那部科幻電影《少數派報告》給我們的預警。什麼是大概率事件,什麼是必然或者絕對真理,我覺得這之間是不可以混淆的。
我們真的清楚歷史嗎?我們真的清楚當下嗎?我們真的清楚未來必然會發生什麼嗎?可能很多人認為他們清楚,但是我捫心自問的時候我不能做這樣的確認。儘管我們時常需要在一些場合發表一些信誓旦旦的論調(彷彿我們確信那是真的),但是那其實也只是當時我們表達出來的一個觀點,而絕不是我們所有時候的所有觀點,更多的觀點我們甚至根本沒有去表達。
對於人類意識的探索,不會僅僅停留在意識的某種活動與大腦的某個區域的腦電波活躍度有著關係,或者什麼化學物質刺激大腦就容易引起人的情緒的什麼波動這些諸如此類的事情。人腦的複雜程度真正搞清楚就跟我們真正要搞清楚宇宙一樣,其實都很困難。他們通過科學技術的精細化和效率的大幅提高所做的一系列的反應測試得到的諸多結論匯聚起來的那些信息即便能夠拆分出意識的每一個波動與大腦的物質之間的關聯性,對於直觀意識的內容依然沒有前進毫釐。
我不會因為哲學與其他各種門類的東西的交融而斷言哲學有朝一日會消亡與這些門類中的某一個的進展。同樣的我也不會認為科學的某個門類會消亡於哲學的發展一樣,它們每一個門類都有每一個自己的路要走。哲學這種既與普遍的各種門類有所瓜葛,而又不局限於任何門類中的東西,我並不認為它會僅僅因為對物質世界的科學探究而消亡。我認為它只會不斷的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出現各種新的哲學內容,但是與科學的發展不同的是,科學的新發現可能會徹底推翻舊的發現,但哲學不是這麼回事。
哲學a是陳舊的,哲學b是現在流行的,但是哲學b並不會抹殺哲學a。在哲學史上,不乏那種說自己終結了哲學的爭端,解決了所有哲學問題的根本的東西的那種哲學家,甚至總有一些哲學家在表達他自己的論點的時候都要先把前人的東西都全部否定一下,但是當他真的開始說他的論點的時候我們只是發現他依然是從前人那裡繼承了這樣那樣的觀點然後再混合上他自己的觀點才能把他的哲學最終呈現出來。


TAG:扎扎木 |
※世界讀書日 圖書館約嗎?
※世界讀書日贈書 | 50本圖書送給愛讀書的你!
※讀書月里寫讀書
※淘書與讀書
※讀書與為人 讀書
※藏書與讀書
※擁書與讀書
※讀書日里說讀書
※讀書日說讀書
※世界讀書日#讀《書譜》
※宋朝的「圖書館」與「讀書節」
※讀書日里覓書香 「悅」享閱讀
※讀書 三月曝書
※讀書,讀書,再讀書
※隨筆:淘書藏書讀書
※多讀書讀好書
※讀書筆記 關於讀書
※讀書 四月份書單
※軍事科學院圖書館 「世界讀書日」活動邀請函
※讀書破萬卷!錢鍾書的獨特讀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