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仲舒獻策:是儒家文化讓中華文化延綿不絕

仲舒獻策:是儒家文化讓中華文化延綿不絕

仲舒獻策:是儒家文化讓中華文化延綿不絕

仲舒獻策:是儒家文化讓中華文化延綿不絕

中華文化能夠千年不絕的延續下來,我們應該感謝的當然是孔子帶來的儒家文化。但是,如果沒有董仲舒這位大儒的推崇,儒家文化很可能得不到後來的發展。所以,人們在感謝孔子的同時,不要忘了感謝董仲舒。董仲舒是漢武帝初年的一位大儒;是一位值得我們推崇的中國古代大儒。他在給漢武帝的治國對策中所提出的建議;為中國儒家文化的傳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漢書.董仲舒傳》的尾段是這樣評價他的:「及仲舒對冊,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

「董仲舒有王佐之材,雖伊呂亡以加。管晏之屬,伯者之佑,殆不及也。」

這兩段話的大意是說:董仲舒在給漢武帝的治國對策中提出,推崇孔子,抑黜百家,設立管理學校的官員。由州郡推舉賢良之材為候補官員,(郡舉為茂材,州舉為孝廉。當時沒有科舉)都是由仲舒提出對策後開始的。

董仲舒有輔佐帝王之材,雖伊尹(商湯的賢臣)呂望(姜子牙,周初的賢臣)也不比其強;管仲、晏嬰(齊之賢臣)等人,以及齊恆公、晉文公的輔臣也不及他。

這些溢美褒揚之詞,是東漢史官對於董仲舒所獻國策重要意義的充分肯定。

董仲舒獻策正是漢興七十餘年之際。漢初的皇帝,吸取了秦始皇暴政至二世而亡的教訓;需要對內施行仁政。正好此時他提出的;尊孔,推行官管學校的治國對策被漢武帝採納。從此,讀書人學習、尊從孔孟之道成為國策。由於讀書人遍佈於朝廷高層和社會基層之中,他們從習儒家文化,又以此去教化他人。因此,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脈。再經歷代大儒(如宋代朱熹等)的研習、傳承和深化,儒家文化就成為延續至今的中華文化之根。

此後,歷代統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為教化人民、治理國家的正統思想;把孔子尊崇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連皇帝都要拜謁的聖人。甚至連兩次外族入主中國的統治者(元朝和清朝),都不得不尊崇孔子。以儒家學說作為被佔領後的中國文化主體。從而使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土被外族佔領後沒有被摧毀(元滅西夏後,西夏文化滅絕了)。反觀世界其它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古羅馬等,有那個國家的古代文化是不曾斷裂,延綿不絕發展至今。沒有。唯有中華五千年的文化之根;香火不斷,延綿至今。為什麼?董仲舒的推崇儒家,置辦官學之策得到統治者接納肯定後而成為治國之策;就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十年浩劫」中,大肆地批孔批大儒;並且斷章取義,別有用心地宣揚所謂古代的「儒法鬥爭」。把董仲舒作為「崇儒反法」(篇幅有限,無法展開)的代表,大加批判撻伐。從而,造成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發生極大的混亂。如果這些觀點僅限於學術討論,則為百家爭鳴,不會禍害國家。但如果成為當政者的治國方略,那就是國家的災難。

今天,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思想」「主義」都想成為中國文化思想的主流。從而造成人們信仰、思想的混沌,觀念的雜亂。不知道該信中國的,還是信外國的;或是兩者都信,或是兩者都不信。

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再看看今天的印度、埃及、伊拉克,那裡還找得到各自古文化(只能在博物館看到)的蹤影。

我們應該感謝我們的先人,給我們留下了一條完整的文化傳承脈絡;一條值得中國人驕傲的文化之根。我們千萬不要再干傻事;不要自己斬斷自己的根。

今天之所以重提董仲舒,是希望我們能永遠記住、紀念、尊敬這些使我國優秀文化、優秀經典得以傳承,使儒家文化得以延續光大的中國古代先賢。

(本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明朝糗事:明武宗只搞了三個月的奇葩禁令
南北朝傳奇:一個生了四皇帝兩皇后的女人
楊家將探秘:楊宗保的兒子是楊文廣嗎?
不愁嫁的皇帝女兒,婚姻生活卻很悲摧
為啥衛皇后與太子劉據會死於「巫蠱之亂」?

TAG:蕭家老大 |

您可能感興趣

中華文化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與宗族文化
陳劍:解讀「劉以林現象」旨在為弘揚奧運文化與中華文化做努力
馮驥才:中華文化正在粗鄙化
道家文化之中華文化之根!
楊朝明:芻議儒家的教化文化
文化│商丘火文化與中華文明肇始
漢唐文化真的是漢文化嗎?
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文化
家文化夜讀:家文化淺談
香文化——中華文化無形的脈搏
再讀《文化的穩定性/林語堂》,感受家風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它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
南懷瑾老師說中國文化中的儒家
梳理蚩尤文化脈絡,豐富河東文化講堂
安志宏:伏羲文明是儒家和合文化的源頭
了解中華民族文化與歷史,細讀《說文解字》是很重要的事兒
中華文化何時開始粗鄙化
中華文化的傳承——美麗的漢字
文化平谷 軒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