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江式《論書表》和僧虔《又論書》

江式《論書表》和僧虔《又論書》


江式·論書表

臣聞庖犧氏作,而八卦列其畫;軒轅氏興,而靈龜彰其彩。古史倉頡,覽二象之文,觀鳥獸之跡,別創文字,以代結繩,用書契以紀事。宣之王庭,則百工以敘;載之方冊,則萬品以明。迄於三代,厥體頗異。雖依類取制,未能悉殊倉氏矣。故《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以六書,一曰指事,二曰諧聲,三曰象形,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假借,蓋倉頡之遺法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之或同異,時人即謂之籀書。孔子修《六經》,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

其後七國殊軌,文字乖別,暨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罷不合秦文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於是秦燒經書,滌除舊典,官獄繁多,以趨約易,始用隸書,古文繇此息矣。隸書者,始皇時衙吏下邽程邈附於小篆所作也。世人以邈徒隸,即謂之「隸書」。故秦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書,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漢興,有尉律學,復教以籀書,又習以八體,試之課最,以為尚書史。書或有字不正,輒舉劾焉。又有草書,莫知誰始。考其形畫,雖無厥誼,亦是一時之變通也。孝宣時,召通《倉頡篇》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鄴、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時,征禮等百餘人說文字於未央,以禮為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及亡新居攝,自以運應製作。使大司空甄豐校文字之部,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三曰篆書,雲小篆也;四曰佐書,秦隸書也;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所以書幡信也。壁中書者,魯共王壞孔子宅而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也。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書體與孔氏壁中書又類,即前代之古文矣。

後漢郎中扶風曹喜號曰工篆,小異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後學皆其法也。又詔侍中賈逵修理舊文。殊藝異術,王教一端,苟有可以加於國者,靡不悉集。逵即汝南許慎古學之師也。後慎嗟時人之好奇,嘆俗儒之穿鑿。惋文毀於凡譽,痛字敗於庸說。詭更任情,變亂於世。故撰《說文解字》十五篇,首一終亥,各有部居。苞括六藝群書之詁,評釋百代諸子之訓。天地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珍異,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可謂類聚群分,雜而不越,文質彬彬,最可得而論也。左中郎將陳留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為古今雜形,詔於太學立石碑,刊載《五經》,題書楷法多是邕書也。後開鴻都,書盡其能,莫不雲集。於時諸方獻篆,無出邕者。

魏初博士清河張揖著《埤倉》、《廣雅》、《古今字詁》,究諸《埤》、《廣》,綴拾遺漏,增長事類,抑亦於文為益者也。然其《字詁》,方之許篇,古今體用,或得或失矣。陳留邯鄲淳亦與揖同時,博開古藝,特善《倉》、《雅》,許氏字指,八體六書,精究閑理,有名於揖,以書教諸皇子。又建《三字石經》於漢碑之西,其文蔚煥,三體復宣。校之《說文》,篆隸大同,而古字少異。又有京兆韋誕、河東衛覬二家,並號能篆,當時樓觀榜題、寶器之銘,悉是誕書。咸傳之子孫,世稱其妙。

晉世義陽王典詞令任城呂忱表上《字林》六卷,尋其況趣,附托許慎《說文》。而按偶章句,隱別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隸,不差篆意。忱弟靜別仿故左校令李登《聲類》之法,作《韻集》五卷,使宮、商、角、徵、羽各為一篇,而文字與兄便是魯、衛,音讀楚、夏,時有不同。

皇魏承百王之季,紹五運之緒,世易風移,文字改變。篆形謬錯,隸體失真。俗學鄙習,復加虛造。巧談辯士,以意為疑。炫惑於時,難以厘改。傳曰:以眾非非行正言。信哉得之於斯情矣。乃曰:追來為歸,巧言為辯,小兔為<需兔>,神蟲為蠶,如斯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書、史籀大篆、許氏《說文》、《石經》三字也。凡所開卷,莫不惆悵,為之咨嗟。夫文字者,六藝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垂後,今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孔子曰:「必也正名。」又曰:「述而不作。」《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皆言遵循舊文,而不敢穿鑿也。

臣六世祖瓊家世陳留,往晉之初,與從父應元俱受學於衛覬。古篆之法,《埤倉》、《雅》、《言》、《說文》之誼,當時並收善譽。而祖至太子洗馬,出為馮翊郡,值洛陽之亂,避地河西,數世傳習,斯業所以不墜。世祖太廷中,皇風西被,牧犍內附,臣亡祖文威杖策歸國,奉獻五世傳掌之書,古篆八體之法。時蒙褒錄,敘列於儒林,官班文省,家號世業。暨臣闇短,識學庸薄,漸漬家風,有忝無顯。但逢時來,恩出願外,得承澤雲津,側霑濡潤,驅馳文閣,參預史官,題篆宮禁,猥同上哲。既竭愚短,欲罷不能。是以敢藉六世之資,奉遵祖考之訓,竊慕古人之軌,企踐儒門之轍,輒求撰集古來文字,以許慎《說文》為主,爰采孔氏《尚書》、《五經》音注、《籀篇》、《爾雅》、《三倉》、《凡將》、《方言》、《通俗文字》、《埤倉》、《廣雅》、《古今字詁》、《三字石經》、《字林》、《韻集》、諸賦文字有六書之誼者,以類編聯,文無重複,統為一部。其古籀奇字、俗隸諸體,咸使班於篆下,各有區別。詁訓假借之誼,各隨文而解;音讀楚、夏之聲,並逐字而注。其所不知者,則闕如也。脫蒙遂許,冀省百氏之觀,而周文字之域,典書秘書。所須之書,乞垂敕給付。並學士五人嘗習文字者,助臣披覽。書生五人,專令招寫。付中書、黃門、國子祭酒一月一監,評議疑隱,庶無訛謬。所撰名目,伏聽明旨。

詔曰:「可如所請,並就太常,兼教八分書史也。其有所須,依請給之,名目待書成重聞。」式於是撰集字書,號曰《古今文字》,凡四十篇,大體依許氏為本,上篆下隸。

江式《論書表》和僧虔《又論書》

江式石刻像

[說明]:江式,(?-523?)後魏書法家。陳留(今河南開封)人。字法安,曆官驍騎將軍。世傳篆榴訓詁之學。洛京宮殿門榜,皆式所書"延昌間撰集字書四十卷,號曰《古今文字》,惟其未成。

《論書表》,述其撰集字書《古今文字》四十篇之緣由,謂「大體依許氏為本,上篆下隸。」官至驍騎將軍兼著作佐郎。《魏書術藝傳》

全文見於張彥遠《法書要錄》


聞是添加:王僧虔·又論書

辱告並五紙,舉體精雋靈奧,執玩反覆,不能釋手。雖太傅之婉媚玩好,領軍之靜逖合緒,方之蔑如也。昔杜度殺字甚安,而筆體微瘦;崔瑗筆勢甚快,而結字小疏。居處二者之間,亦猶仲尼方於季、孟也。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伯喈非流紈體素,不妄下筆。若子邑之紙,研染輝光;仲將之墨,一點如漆;伯英之筆,窮神靜思。妙物遠矣,邈不可追,遂令思挫於弱毫,數屈於陋墨,言之使人於邑。若三珍尚存,四寶斯覿,何但尺素信札,動見模式,將一字徑文,方寸千言也。承天涼體豫,復欲繕寫一賦,傾遲輝采,心目俱勞。承見模式,將一字徑丈,方寸千言也。承天涼體豫,復欲繕寫一賦,傾遲輝采,心目俱勞。承閱秘府,備睹群跡,崔、張歸美於逸少,雖一代所宗,仆不見前古人之跡,計亦無以過於逸少。既妙盡深絕,便當得之實錄,然觀前世稱目,竊有疑焉。崔、杜之後,共推張芝,仲將謂之筆聖,伯玉得其筋,巨山得其骨。索氏自謂其書銀鉤蠆尾,談者誠得其宗。劉德升為鍾、胡所師,兩賢並有肥瘦之斷。元鳴獲釘壁之玩,師宜致酒簡之多,此亦不能止長允狸骨,右軍以為絕倫,其功不可及。由此言之,則向之論或至投杖,聊呈一笑,不妄言耳。

鍾公之書謂之盡妙,鐘有三體:一曰銘石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世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狎書,行書是也。三法皆世人所善。

起字子益,河間人。

衛覬字伯儒,河東人,為魏尚書、僕射,謚敬侯。善草書及古文,略盡其妙。草體傷瘦而筆跡精佚,亦行於代。子瑾,字伯玉,晉司空、太保,為楚王所害。瑾采張芝草法,取父書參之,更為草蒿,世傳其善。瑾子恆,字巨山,亦能書。

索靖字幼安,敦煌人,散騎常侍張芝姊之孫也。傳芝草而形異,甚矜其書,名其字勢曰銀鉤蠆尾。

韋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漢、魏宮觀題署,多出其手。魏明帝起凌雲台,先釘榜未題,籠盛誕,轆轤長亘引上,使就榜題。榜去地二十五丈,誕危懼,誡子孫絕此楷法,又著之家令。官至大鴻臚。

江式《論書表》和僧虔《又論書》

王僧虔

王僧虔(426年-485年),琅琊臨沂人,王導玄孫,王曇首之子,劉宋和南齊時的官員 、書法家 ,官至尚書令。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書。書承祖法, 豐厚淳樸而有骨力。 墨跡有《王琰帖》。著有《論書》等。死後追贈為司空,謚號簡穆。

江式《論書表》和僧虔《又論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阮元《北碑南帖論》、《南北書派論》(全文)
錄海岳名言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座右銘的由來

TAG:聞是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懷素《論書帖》
唐代書法:懷素草書《論書帖》欣賞
經典|懷素 《草書論書帖》
董其昌書 蘇軾——《和子由論書》譯註賞析
書法欣賞丨唐 · 懷素 草書《論書帖》
康里巎巎《漁父辭、顏魯公論書》,袁桷《一菴首座詩帖》書法賞析
大師經典|明 董其昌《論書並書杜甫詩》
黃庭堅「論書」謬論(草書)
經典碑帖:董其昌行書《蘇軾·和子由論書》手卷
關於懷素的《論書帖》
覺羅·崇恩書法墨跡《與何紹基論書詩卷》
饒宗頤:《論書十要》
張瑞圖《論書卷》
瀟洒秀逸的行草,溥儒書《寒玉堂論書畫真書獲麟解》
饒宗頤《論書十要》
董其昌 行書 蘇軾《和子由論書》譯註賞析
懷素《論書帖》欣賞
孫鶴論書法之五一:倪瓚《淡室詩軸》
米芾《論書帖》單字
米芾《論書帖》,定義草書之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