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端午丨門前艾蒲青,江上魚龍舞

端午丨門前艾蒲青,江上魚龍舞

端午丨門前艾蒲青,江上魚龍舞

端午源起

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龍舟節、浴蘭節、女兒節、詩人節、龍日等等。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且有諸多爭論。歸納起來,大致有六說:一說端午節是龍的節日;二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三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的大將伍子胥;四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國忠臣介子推;五說是為了紀念會稽孝女曹娥;六說端午起源於季節變化引起的五月五日惡月、惡日的巫術習俗。端午節的起源及其風俗在以上6種說法的基礎上,以其影響力和認同度為基礎,認為端午節起源於龍圖騰以及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說法更加普遍。

端午丨門前艾蒲青,江上魚龍舞

聞一多先生是端午節起源於龍圖騰這一觀點的首創者,他在《端午節的歷史教育》一文中論述說:「古代吳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龍子』的身份,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所以有那斷髮紋身的風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端午),他們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或裹在樹葉里,一面往水裡仍,獻給圖騰神吃,一面也自己吃了。完了還在擊鼓聲中,劃著那畫著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做競渡的遊戲,給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便是最古端午節的意義。這就是最古老的端午節,這就是屈原之前的端午節,這才是端午節風俗的真正由來。」

聞一多先生關於端午節是龍的節日的這一見解,從大量歷史文獻和考古發現中得到了印證,所以此說在學術界通行且最具權威。但在戰國以後,端午節節日的意義逐漸讓位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也是民間人們經常說起的端午及風俗源起。

端午丨門前艾蒲青,江上魚龍舞

端午丨門前艾蒲青,江上魚龍舞

端午風俗

農曆五月端午,正是萬物昌盛的好時節:葵榴鬥豔,梔艾爭香,仲夏和風,百舸爭流。

掛艾蒲,辟邪納福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手持菖蒲劍,瘟神歸地府」,「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古人認為端午這日,暑氣上升,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五毒齊出,邪氣叢生,這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辟邪納福,有的地區還會在門上或牆壁上掛上天師鍾馗的畫像,以驅邪鎮宅。

端午丨門前艾蒲青,江上魚龍舞

端午丨門前艾蒲青,江上魚龍舞

端午除了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古時人們還會用艾葉編成老虎形狀或把綵綢剪成老虎形,粘上艾葉,插在頭髮上或佩戴在胸前來驅瘟辟邪,這後來也演變為佩香囊的習俗。香囊是用五顏六色的綢布拼接縫製三角、桃花、粽子、瓜果、小猴及五毒等形狀,下面墜以五色絲線和小珠子穿編的穗子,裡面裝著艾葉、雄黃等等,於端午佩戴在身上,起到驅邪避疫、醒腦提神的作用。

「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許多地區尤其在江南地區,端午還盛行喝雄黃酒,為的是消毒防病,蟲豸不叮,另外還要以雄黃酒塗耳鼻。汪曾祺在《端午節的鴨蛋》中就提到:「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端午丨門前艾蒲青,江上魚龍舞

端午食粽,粽葉飄香

吃粽子,這是端午節的重要食俗。粽子,又稱角黍,其最初用於祭祀,經圖騰祭祀、神靈祭祀、祖先祭祀、人物祭祀之歷程,到了南北朝時,隨著愛國詩人屈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日趨崇高,粽子作為紀念屈原祭祀物品的指向性越來越突出。端午節吃粽子作為全國性風俗最早見於晉朝周處撰寫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是端午必備的節令食品。

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把端午節定義為「粽子節」,他寫道:沿街賣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棗的,有不加棗的,擺在盤子里齊整可愛……今日何日?我家老媽子曰:「今天是五月節,大門上應該插一些艾草菖蒲,點綴點綴。」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節,應該把鍾馗捉鬼圖,懸在壁上,孩子臉上抹些雄黃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獨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說應該吃粽子!」我參考眾意,覺得今天叫做「粽子節」比較的親切些。

端午丨門前艾蒲青,江上魚龍舞

端午丨門前艾蒲青,江上魚龍舞

鑼鼓喧天,百舸爭流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最具代表性、廣泛性的民間活動。終年平靜的大河大江,到了端午,就會喧鬧起來,沒看過精彩絕倫的賽龍舟,便不算過了一個完整的端午。

沈從文在《邊城》中寫道:「十六個結實如牛犢的小夥子,帶了香燭、鞭炮、同一個用生牛皮蒙好繪有朱紅太極圖的高腳鼓,到了擱船的河上游山洞邊,燒了香燭,把船拖入水後,各人上了船,燃著鞭炮,擂著鼓,這船便如一枝箭似的,很迅速的向下游長潭射去。」光是幾句筆墨,就仿若身臨其境,那響徹天邊的吶喊聲、鑼鼓聲更是把觀眾帶入到了一種難以言喻的亢奮狀態。

端午丨門前艾蒲青,江上魚龍舞

端午女兒節

端午節有很多名字,如端陽節、天中節扥,其中最有詩意的,便要數「女兒節」了。明代時,端午成為「女兒節」,明代沈榜《宛署雜記》載:「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在中國,春節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拜年是重要的活動,古人拜年最晚能到農曆二月二,但拜年是男子的事,女子很少出門,等到拜年罷,女子走動又沒有了氣氛,加上農忙已開始,沒有走動的時間了。於是古人選中端午節作為出嫁女子回門的時間,因此出嫁的女子紛紛端午回娘家省親,女兒節由此得名。

端午丨門前艾蒲青,江上魚龍舞

端午丨門前艾蒲青,江上魚龍舞

古人給我們留下了端午節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這裡有屈原的清高、伍子胥的忠智、曹娥的至孝以及寓意深厚的民俗風物……端午節,它雖有悲壯,但亦有展望。細數那些流傳至今的故事,縱然令人擁有許多深思與感慨,但節日的意義,終歸屬於我們每個普通人心裡共同嚮往的美好與希冀。

最後,藉此端午之際,知行君謹祝各位:端午安康。

本文參考書目為《中國傳統節日》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在浮躁的年代,學一點道家的處世智慧
院子,中國人的詩意棲居
千古奇詩「一七令」,令所有的美好如約而至
見義不為,無勇也
端午詩詞十首: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端午詩詞20首:門前艾蒲青,江上魚龍舞
門前的石磨臨江仙·王朝雲
端陽時節吃粽子,古人生活總如詩。山前青青野艾草,你家門前插幾枝?
【運河文韻】門前的小河
門前小河釣童年
上聯:端門前,午門前,端午門前過端午,請接下聯?
皇馬落後!畢爾巴鄂門前混戰破門
兩百餘年前就走出國門前往日本授藝的浙江畫家,沈銓繪《九如圖》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你家門前小河溝里的觀賞魚——鰟鮍
朱棣遷都北京真相:南京城門前親眼見風乾人皮
圓明園大宮門前的銅麒麟
今夜子不語-端午節門前掛艾葉是為什麼?
淮南生活隨筆|門前那棵老槐樹
6月抽中上上靈簽,3生肖喜鵲門前叫,祥雲枝頭繞,財富如雨!
門前楊柳密藏鴉,春事到桐花
風回庭院枝頭綠 門前新色弄春柔
老樹|夏風漸漸吹起,曠野草長鶯飛 娘子門前閑坐,籬上開遍薔薇
義大利鏖戰北歐海盜,三叉戟搭檔進攻線,多納魯馬坐鎮門前
南山的油菜花〉就在家門前 何必去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