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頤和園石碑知多少?

頤和園石碑知多少?

頤和園石碑知多少?除了頤和園的專業人士,很少有人統計過。經本人數十年對頤和園的了解和研究,近幾年開始整理頤和園的系列,前一段發過頤和園系列拙文:牌樓、古塔、城關等。今覺得頤和園的石碑也可稱為一個系列。

先簡要介紹一下頤和園的石碑:就我了解,頤和園有石碑十座(有一個倒著的小墳碑不算),來源有:其中九座是清漪園時期的遺留,一座是從玉泉山東側太監墓地四槐居移來。

從碑的形制分有:崑崙石碑三座、卧碑一座、立碑五座、石屏一座。

碑的分布地點分:東堤上兩座崑崙石碑、耕織圖景區一座崑崙石碑、耶律楚材祠贔屓馱立碑一座、諧趣園蘭亭內一座、萬壽山轉輪藏一座、後山花承閣琉璃塔前一座、耕織圖景區一座(四槐居移來)、諧趣園湛清軒內一座(石屏)、清華軒東院一座(卧碑)。

從題寫看:除了耶律楚材祠的神道碑碑陰為吏部尚書汪由敦題寫和四槐居以來的石碑外,其它石碑均是乾隆題字(題詩)。

1、耶律楚材神道碑:

此碑在耶律楚材祠內,皇家園林內單留祠堂墓室在北京也是獨一份,說明乾隆對耶律楚材的敬重和對少數民族的一種懷柔政策。此碑在乾隆十五年建造清漪園之時就立了此碑,碑陽為乾隆御筆題序題詩,背陰為汪由敦奉旨題《元臣耶律楚材墓碑記》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2、《御制萬壽山多寶佛塔頌》石碑

此碑位於萬壽山後山東部的花承閣遺址,石碑為立碑,扁平,碑身四角是一窄平面,上雕刻蝙蝠綬帶吉祥紋飾;碑首為僧帽頂,有殘缺;底座兩層,上有雷文裝飾。此碑陽面為滿漢兩樣文字,是乾隆為多寶琉璃塔作序,然後題詩,碑陰為蒙藏文字,即所謂「四樣字」。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3、諧趣園蘭亭內「尋詩徑」石碑

此石碑原來不在此處,諧趣園是乾隆仿照無錫寄暢園建造的,當時取名惠山園,「尋詩徑」是惠山園八景之一。嘉慶時期進行了改建,尋詩徑景觀拆除,光緒時期建蘭亭將石碑移此安置。石碑背陰乾隆題寫「尋詩徑」三字,在石碑之上共有乾隆在不同時間題詩六首:碑陽一首、碑側各兩首、背陰額首一首。

蘭亭雪景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蘭亭正面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慈禧題匾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尋詩徑石碑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碑首陰面題詩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陰面題辭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碑首陽面御制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碑陽題詩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碑首側面題詩之一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之二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碑側題詩: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4、《圓明園總管首領等公仝會議》碑

此碑原來在玉泉山東側的四槐居村西的太監墓地,不知何時立於此地,筆者曾經幾次到四槐居村尋訪,老人都知道此碑,懷疑後來移到三部造紙廠,後一起圈進頤和園耕織圖景區。

此碑立於雍正十年(1732年)七月,是圓明園總管太監和主事太監六十人開會出資購買四槐居、槐樹居等處房屋、土地、樹木等,作為養老和葬身之地,碑文詳細記載了陰宅、陽宅的四至和房屋間數、各種樹木棵樹等。落款有六十名太監。

覺得此碑放在頤和園有些不合適,移到圓明園或者石刻博物館倒是應該的。

石碑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碑座為兩隻四爪長鼻龍戲牡丹,下為海水江崖: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側面是單只啦: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碑身,邊飾兩側各三條升龍,上下各兩條二龍戲珠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碑額篆書:萬古長春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碑文局部和落款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5、石屏風

石屏風位於諧趣園湛清軒內(此軒原是惠山園八景之一的墨妙軒,軒內石壁上原鑲嵌著歷代名家書法刻石,乾隆曾刊印十六套,名為「墨妙軒法帖」,用以贈送大臣,現在刻石皆無存),屏風陽面是乾隆甲申年(1764年)題寫的一首七言律詩一首,描寫的就是墨妙軒內之境。石屏風陰面是乾隆於壬辰年(1772年)自玉河放舟由昆明湖歸御園沿途即景所題絕句八首,光緒年間的《順天府志》記載此刻石已無存,呵呵,其實就在這裡。

石屏,前面的抱鼓是前年諧趣園大修時後加上的,畫蛇添足了: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陽面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陰面,抱鼓和石屏是一體的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陽面律詩一首: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陰面絕句八首: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6、《萬壽山昆明湖》石碑

此碑立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此碑位於頤和園轉輪藏前面,石碑體量巨大,通高將近10米(9.875米)。碑首四阿頂,四脊四條行龍;上枋掉浮蓮;碑身雕龍邊飾;須彌座束腰,上雕刻神獸仙人。

碑身四面陰刻乾隆御筆;陽面「萬壽山昆明湖」;陰面為記述修浚昆明湖始末的「萬壽山昆明湖記」;東側刻有乾隆十八年御制詩《萬壽山即事》五律三首;西側刻有乾隆三十五年御制詩《自玉河泛舟至昆明湖即景得句》七絕六首。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7、綉漪橋崑崙石碑

此碑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立,位於昆明湖東堤南端,綉漪橋之北,坐西面東。此崑崙石碑上有御制詩刻20首之多。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碑東側乾隆甲申(1764年)夏六月所題「高梁橋放舟至昆明湖沿途即景雜詠得四絕句」: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碑西側是甲申(1764年)暮春之初「舟過萬壽寺未入,遂由綉漪橋至昆明湖沿水路攬景集詠得詩六首」: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碑南側是乾隆己酉(1765年)仲夏「自高梁橋進舟由長河至昆明湖得四絕句」: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這是崑崙石北側御制詩,一般石碑北側都風化厲害,字跡漫漶,只看請「得詩六首御筆」字樣,詩句開頭有「倚虹堂畔進煙舟.....",不過查看乾隆御制詩選還真沒有找到此六首詩: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8、西堤(現在是東堤)崑崙石碑

此碑位於頤和園東堤銅牛之北,此崑崙石碑上有乾隆御題詩句九首。東側的題詩說明了「西堤此日是東堤」的緣由。西側是一首詠頌昆明湖的七言律詩。石碑南北分別是御題三首、四首絕句。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9、耕織圖崑崙石碑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老照片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南側,大字兩邊各有御制詩一首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大字東邊「乾隆乙亥仲(1755年)」夏所題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大字西側「乾隆辛亥仲夏(1791年)」所題,此時乾隆已經80歲了: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北側「乾隆癸酉夏(1771年)」所題: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東側「丙戌(1766年)清和(農曆四月)御題」: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西側「丙戌(1766年)仲夏月御草」: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1998年在耶律楚材祠邊上施工挖出耶律楚材兒子耶律鑄夫婦墓,墓誌碑被有關部門收走。由於是元代墓碑,所以我的博客里也就沒有統計它: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這個倒著的墓碑也沒算他: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10、「萬壽山五百羅漢堂記」石碑

此碑現在位於頤和園清華軒東跨院內,有一三開間歇山頂碑亭保護著石碑。目前有的書記載說此碑原在五百羅漢堂處,1860年羅漢堂被燒毀後,慈禧修建居住的清華軒時移此,我對此是不認同的。

清華軒清漪園時期是乾隆仿杭州雲林、凈慈寺建造的五百羅漢堂,堂的平面為「田」字形,內供泥人張所塑五百羅漢,大小30--50公分左右。羅漢堂開東、南、西三門,南門前有八角池,象徵「八功德水」,中有石橋。東門外有碑亭,內有「萬壽山五百羅漢堂記」卧碑一座。

《日下舊聞考》記載:「羅漢堂為門三,南曰華嚴真諦,東曰生歡喜心,西曰法界清徽。堂內分甲乙十道,塑阿羅漢五百尊。東門內曰樹園、獅子窟、須夜摩洞;轉而南為阿迦橋;稍南曰阿樓那崖,曰徙多橋,橋上曰彌樓,曰摩偷地,曰砥柱,曰摩珂窩;上曰兜率陀崖,曰功德池,曰檀林;再上曰須彌頂,曰善現城,曰金田,曰陀羅峰,曰雞園,曰鹿苑;中為室羅筏雷音殿,北曰耆崛;旁曰舍利塔,曰蜂台,曰毗訶羅橋;南曰露山,曰香岩;西曰信度橋;諸額皆御書。堂之東有亭,卧碣上勒御制五百羅漢堂記。」

這說明此碑一直在原處,慈禧修建清華軒時只是又建了碑亭。

慈禧修建頤和園時將此改建為居住的兩進四合院,前院中心就是八角池,八角池正對著清華軒五開間正殿,二進院正殿也是帶前廊的五開間,東西各有帶前廊的面闊三間的配殿。從建築格局分析,現在後院的前後殿和配殿圍成的四合應當是清漪園時期的五百羅漢堂四周殿堂,東配殿後就是碑亭,應該就是羅漢堂的東門--生歡喜心。

民國時期和建國後這裡曾經住過袁克定和林彪,林彪居住時將裡面的紅色廊柱等都粉刷成了醬紫色。

此卧碑立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體量巨大,石碑通高3770MM;碑座為束腰須彌座,寬3450MM,高77MM ,厚1230MM;碑身寬3210MM,高2090MM。厚1000MM;碑首為僧帽頂,上有雷文,可惜咸豐十年一把大火,凸起的雷文崩裂毀壞嚴重,碑首高910MM,厚1200MM。

碑身西側為乾隆書於二十一年(1756年)刻於二十二年的御制「萬壽山五百羅漢堂記」,碑記記載了建立羅漢堂的歷史過程,並詳細介紹了羅漢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道內羅漢的稱謂、出處和形態等。

東側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御制「西師詩」,時年正值平定準噶爾叛亂勝利結束和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的開始,所以乾隆在此首186句五言長詩中以史入詩,並用大量戰史文字注釋,史研究清朝統一新疆的非常重要史料,因此周恩來曾特意要求保護好此碑。

南側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御制「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

北側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御制「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萬壽山五百羅漢堂記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局部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局部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西師詩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南側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北側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作者頤和吳老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貝勒府 的精彩文章:

TAG:福貝勒府 |

您可能感興趣

瑟圖 | 山桃花開在頤和園,也滿是皇家園林的貴氣了
揭秘,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下是誰的墓你知道嗎?
昔日皇家園林,今日百姓樂園!頤和園西堤周末賞花好去處,美的真讓人哭了!
四大皇家園林,頤和園最美,那楊貴妃的華清宮呢?
洪燭‖頤和園的畫廊
頤和園樂壽堂為什麼有塊敗家石?跟乾隆劉墉又有什麼關係?
老慈禧在頤和園的日子,到底過得多講究?
清朝皇帝只喝頤和園的玉泉水,那宮裡70多口井是用來做什麼的
玉淵潭公園、頤和園臘梅盛開
「多姿多彩烏克蘭」攝影展在頤和園開幕
頤和園——仁壽殿
遊覽排雲殿和佛香閣,頤和園的精華景點不容錯過
乾隆為什麼沒有詩讚頤和園的「金光穿洞」?
漫談頤和園|東宮門「頤和園」匾額
心顫的頤和園口紅,不愧是美妝界的「國家寶藏」
北京竟藏著一個「巨無霸」公園,比頤和園大,比奧森公園人少,關鍵還免費!
頤和園西堤桃柳夾岸 遊園賞花正當時!
皇家園林頤和園,都有哪些風水堪輿的學問
頤和園般的茶軒,您還滿意嗎?
從頤和園國花台牡丹說到玉堂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