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場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邪乎?

這場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邪乎?



這場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邪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劉茂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出名的的黑色幽默。


公元383年,前秦世祖苻堅志得意滿,舉全國之力,率90萬大軍南下直取東晉,卻慘敗於淝水,前秦從此江河日下。

公元385年,慕容沖圍攻長安,苻堅出奔五將山,被姚萇大將吳忠所獲,最終魂斷新平。


公元394年,苻崇身死,前秦覆滅。



這場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邪乎?



淝水之戰,向來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因為它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因為它幾乎直接導致了前秦的滅亡,更因為它留下了巨大的疑點,可作後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和研究課題:前秦90萬大軍何以被東晉區區8萬北府兵所敗?


這一切,要從北府兵的創建說起。


東晉都城在建康,屬揚州,位於長江下游,而長江上游的荊州向來被桓氏所掌握,公元373年,大司馬桓溫去世後,執政的謝安開始著手解除桓氏對中樞權力的威脅,最終桓沖拜荊州刺史,謝安自領揚州,初步實現了「荊揚相衡」的局面。但沒有軍隊,所謂相衡仍然脆弱,誰也不能保證桓沖不會像當年的桓溫一樣,領大軍順江而下,逼迫皇帝退位。所以謝安舉賢不避親,於377年任命謝玄為兗州刺史,並征拜他為建武將軍,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謝玄到了廣陵,便開始著手組建北府兵,為什麼叫北府兵,是因為廣陵對岸的京口又稱北府,因此而得名。北府兵的創建,不僅讓東晉內部真正實現了「荊揚相衡」,更讓東晉對前秦的江淮防線不再有缺漏。


謝玄不虧是謝家芝蘭玉樹中最為傑出的一位,北府兵從開始組建到第一次出戰,僅僅用了6個月的時間,然後又僅過了8個月,即公元379年,前秦和東晉之間就爆發了淮南之戰,謝玄率領5萬新組建的北府兵大敗秦軍,消滅14萬人,一戰而鋒芒畢露。到底是什麼原因,成就了北府兵的強大?



這場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邪乎?


軍隊之強,首重兵源,這一點,千年後的戚繼光自然深有體會,得義烏兵而成戰無不勝的戚家軍。東晉的北府兵同樣如此,南北朝時期,北方有五胡十六國,連年戰亂,民不聊生,不少失去家園的漢人便開始向更為安定的南方遷移,而長江北岸的廣陵則是南渡的必經之路。於是,老百姓便逐漸聚集到江淮一帶,由於東晉接收流民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流民聚集的速度,越來越多的流民滯留在廣陵。為了生存,他們開始自發地組建武裝集團,抵禦隨時可能發生的戰亂。這些人,個個身負國讎家恨,又因為長期經歷戰亂,練就了一副好身手,謝玄正是以這些流民為兵源組建的北府兵。這些人的身份從土匪一躍而成為正規軍,還有軍餉供養不愁生存,自然願意為東晉賣命。至於這些流民的將領——流民帥,更希望能有出頭之日,東晉門閥政治盛行,出身寒門若想躋身士族,只能依靠軍功,所以這些流民帥無不指望在北府兵中建功立業。要知道,郗超的爺爺郗鑒——就是選「坦腹東床」的王羲之為女婿的那一位——也是流民帥出身,後來躋身士族,一時顯赫。



這場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邪乎?



反觀前秦,苻堅為畢其功於一役,可算是舉全國之力。所謂90萬大軍,實際上是在男丁中十抽其一,不僅無法保證戰鬥力,還弄得後方民怨沸騰。更重要的是,前秦大軍凝聚力極差,各懷異心,因為他們民族成分混雜,據史料推算,淝水之戰前,前秦全國人口約1800萬,這其中胡人數量約490萬,而作為統治者的氐人,僅有區區100萬人。所以所謂90萬大軍,大部分都是烏合之眾,真正派的上用場的,恐怕只有《資治通鑒》中記載的30萬前鋒軍。


從給養方面來說,由於北府兵是謝氏一手組建,而謝安掌握了中樞權力,可以說東晉是在舉全國之力供養這支軍隊。謝安執政第一年,就調整了稅制,增加稅收;第四年,開始實行戰時政策,從皇上到百官,薪俸減半,一切以軍國大事為先;第六年,裁減了繁冗官員700人。所有這一切增加的財政收入,大部分都投入了北府兵建設當中。


所以,北府兵除了在數量上不如前秦軍,兵源、士氣和後勤顯然都更勝一籌。



這場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邪乎?



其次是士氣,實際上,在淝水之戰前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東晉上至王侯,下至普通士卒,都有強烈的畏秦情緒,這一點,從淮南之戰前半段就能看出來。


377年,桓沖入住荊州之後,採取了「全重江南,輕戍江北」的戰略,將主力部隊全部遷回江南,保存實力,以期依靠長江天險抵禦前秦隨時可能發動的進攻。相比於下游謝玄率領北府兵在江北的積極布防,桓沖的做法顯然是示人以弱,首先在氣勢上輸了一籌。

桓沖主力部隊剛剛撤回江南,苻堅就於公元378年4月,派苻丕、苟萇和慕容暐等帶領10多萬大軍合圍襄陽,而「襄陽之圍」就是次年淮南之戰的導火索。身在江南的桓沖聽說襄陽被圍,一開始是左右為難,襄陽守將朱序,是前兗州刺史,與桓家關係匪淺,不救,說不過去,但若是救,贏了還好,輸了很可能連整個荊州都丟了。思前想後,桓沖一咬牙,決定放任不管,這又進一步加劇了東晉的畏秦情緒。


下游的謝安一看,襄陽不能放棄,但北府兵要面對下游的前秦軍,根本無法千里跋涉去解救襄陽,只能派謝玄出兵做出要救襄陽的樣子以為疑兵和策應,同時命令鎮守江陵的劉波去救襄陽,可劉波一想,桓沖兵多將廣都按兵不動,我去不是以卵擊石嗎,於是也拖拖拉拉,遲遲不敢進軍。


可憐朱序被困在襄陽城內,內無糧草外無救兵,但他並沒有放棄,在這樣的情況下,堅守襄陽城近一年,期間還多次主動出戰殺退前秦軍。



這場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邪乎?



襄陽城陷落後,朱序被活捉,後來找到了機會逃跑,卻因為不願意連累收留過他的人,又主動跑了回去,此義舉受到苻堅賞識,讓他當了尚書。這位朱序將軍,在之後淝水之戰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一是戰前向謝石透露了前秦的兵力部署,使得東晉決定速戰,二是據《晉書·朱序傳》記載,淝水之戰時,在前秦後方大呼「堅敗!」,加速了前秦大軍的潰散。


攻破襄陽後,苻堅聽取兗州刺史彭超的建議,將目光投向長江下游。圍困彭城、三阿,攻克淮陰、盱眙,東晉右衛將軍毛安之率4萬人駐守堂邑,與前秦軍交戰卻是一觸而潰,無他,畏秦爾。此時東晉面對的局面萬分嚴峻,如果江北重鎮陷落,建康的屏障將只剩下長江天塹,謝安甚至開始在長江沿線布防。


在畏秦情緒達到頂峰,戰況十萬火急的時候,謝玄率北府兵從廣陵北上,開始了與前秦的第一輪較量,戰鬥過程不再贅述,最終戰果是北府兵五戰五勝,大敗前秦軍,斬殺秦將都顏、邵保,致使彭超自殺,俱難被免職。



這場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邪乎?


淮南之戰無疑對淝水之戰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它打破了東晉內部長期存在的畏秦情緒,為淝水之戰的勝利打下了士氣基礎;另一方面,前秦和東晉在此戰後都進入休養生息階段,東晉迎來一段難得的太平歲月,謝安可以更為從容地壯大東晉國力。


再者,淝水之戰涉及到所謂天下正朔問題,什麼是正朔,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政權的合法性。千萬不要小瞧正朔在古人心中的重要性,它直接決定了人心向背。前秦宰相王猛臨終前曾叮囑苻堅:「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規勸苻堅一輩子都不要覬覦東晉,他的理由是,東晉雖然偏居江南一隅,仍是天下正朔。



這場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邪乎?



上面說到,前秦作為氐族人建立的國家,內部民族成分複雜,1800萬人中,大概有1000多萬是漢人,剩下的除氐族以外的胡人也各懷異心,隨時準備取苻堅而代之,團結程度根本無法與上下一心的東晉相提並論。


前秦雖然統一了北方,文治武功鼎盛一時,但在天下人看來,東晉才是正朔,前秦再強大,也是蠻夷之國。苻堅堂堂一代梟雄,顯然並不滿足於此,他不僅要統一北方,更要拿下東晉,占其國土,取其正朔之位。那麼,既然前秦大部分人口都是漢人,他就必須得到漢人的認可,才可成為天下正朔。


但要達到這個目的,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循序漸進,靠時間來促進民族融合,以得漢人之心,這遠非一代人之功;另一種簡單粗暴,就是消滅南方的東晉政權,取其正朔之位而代之,到時候,漢人將不得不奉前秦為尊。


苻堅不願意等,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實現得天下正朔的願望。所以他不顧王猛、苻詵、太子苻宏、釋道安和一眾朝臣的勸阻,執意舉全國之力南下。


正朔便是天時,前秦以無名伐有名,急於取正朔之位,在道義上已是落於下風。



這場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邪乎?


淝水之敗後,苻堅出走長安,最終落在姚萇手裡,姚萇逼迫他交出傳國玉璽並禪位,苻堅大怒,答道:「小羌乃敢幹逼天子,豈以傳國璽授汝羌也。五胡次序,無汝羌名。璽已送晉,不可得也!」所謂五胡,自然是匈奴、鮮卑、羯、氐、羌,南北朝時期北方本就是五胡十六國你方唱罷我登場,哪有什麼五胡次序,所謂次序,不過是多年來苻堅一直想實現的願望而已,次序,決定了統治合法性,說到底,也是正朔問題。再來看「璽已送晉,不可得也!」傳國玉璽已經被我送到了東晉,看來苻堅對王猛說的東晉「正朔相承,國之寶也」也是非常認同的。


最後來說說前秦大軍的人數問題。以90萬大軍數量之巨,投鞭斷流絕非虛言,要說8萬北府兵戰鬥力再強,也無法抹殺前秦軍在人數上的絕對優勢。真實的情況是,所謂90萬大軍,並非全部都是主力部隊,也根本沒有被完全投入淝水前線。


前面已經說過,前秦靠十抽其一組建起來的軍隊中,真正有戰鬥力的嫡系至多不過30萬人。淝水之戰前夕,一向保守的桓沖在長江上游派出10萬大軍北上伐秦,以為下游策應,苻堅自然不能放任不管,派出苻睿、慕容垂、姚萇等人分兵5萬在上游與桓沖對峙。下游主戰場上,則由苻融作為主帥,帶領20多萬精銳前鋒駐守壽陽,苻堅自領60萬中軍坐鎮後方項城。後來苻堅親自跑到壽陽前線,目睹了前秦軍前鋒的大潰敗,帶著1000餘騎去隕城找慕容垂,只言未提項城60萬中軍之事。那麼問題來了,項城的60萬中軍去哪了?



這場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邪乎?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分析這60萬中軍的成分,按人口比例來看,這60萬中軍中,自然是以漢人居多。之所以不讓他們上前線,是因為這些人只是臨時充數,並沒有足夠的戰鬥力和軍備,那苻堅為何還要耗時費力辛苦組建這60萬中軍?無非有兩個目的:其一,震懾東晉。冷兵器時代,人數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所以自古大戰人數多虛報,想想赤壁之戰時,曹操也曾自稱坐擁80萬大軍,而實際兵力也不過20萬而已,前秦這60萬中軍,不論是否在數字上與實際情況有出入,也都不過是做壓陣之用,真打起來作用不大。


其二,保障後勤。行軍打仗,糧草為先,所謂適千里者,三月聚糧,可見糧草對戰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官渡之戰中,曹操正是靠奇襲烏巢糧倉,擊潰袁軍主力,一般來說,後勤的人數都會遠遠超過主力部隊,所以這60萬中軍,可能確有其事,苻堅在壽春時,前線主力已兵敗如山倒,他自然也無心去管項城這60萬後勤部隊的去向,這群人,如果原地作鳥獸散,史書當然會難覓其蹤。


所以,不管怎麼看,東晉在淝水之戰中的獲勝,都算不上偶然和僥倖。


當然,決定一場戰爭勝敗的因素不可勝數。這場大勝,自然離不開謝氏一門人傑的勉力經營,謝安當政,令東晉荊揚相衡,上下一心,謝玄臨危受命,不負眾望,率領北府兵所向披靡。此外,劉牢之等北府兵將領個個能力卓絕,獨當一面,才有了奠定淝水之戰勝利基石的洛澗大捷。王猛的死,也算得上是前秦淝水之敗乃至呈長河落日之勢的一大原因。古今諸事,萬千來由,塵埃落定之後,最大的魅力,大概正是可留與後人評說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花間詞派」鼻祖一生不得志,皆因他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毛病
一種古代重要的軍事通道,卻常常被人忽視
一個老頭代理皇帝三十七天,把大亂邊緣的中國拽了回來
一個反貪的社稷之臣,為何卻遭到貪腐受害者的圍攻?

TAG:歷史派 |

您可能感興趣

這場戰爭有多奇葩,一方彈藥打完去敵人那裡買,最後還獲勝了
如果聽了這位婦人的話,這場慘烈的戰役或將改寫
清朝的腐朽是骨子裡的,這場中日戰爭的失敗,就是最好的體現
二戰時的戰犯都是聲名狼藉的存在,只有他成為了這場戰爭中的英雄
白起的巔峰之戰是哪一場?不是長平之戰,而是這場千里奇襲!
在這場看不勝利的戰爭中,又有美國大兵被打死
這場戰役原來是毛主席打的最好的戰役,多數人不知道
拼多多與阿里的戰爭打響?這場諸神之戰,我們機會何在?
為何戰無不勝的成吉思汗也戰敗了?有人說這場敗戰其實他是贏的!
這場戰爭對越南最大的影響不是經濟 而是這個?
在這場戰鬥中清軍慘敗卻贏得對手「尊重」,這完全是無聊的意淫了
悲傷頭像:在你先愛上的那一刻,這場博弈中,就已經是輸了
這是一個不祥的信號!這場世界級的絞殺,正向戰爭滑落
結束這場無限戰爭的,會是這個令人
雖然在這場豪門太太的爭鬥中輸了,但是這個女人真的是很不簡單
甲午戰敗的背後不是慈禧?很多人都理解錯了,主張這場戰爭的是他
不是我吹,瑞典和瑞士的八卦比這場世界盃比賽有意思多了
這場人生慘劇背後,有一個非常殘酷的前世真相…
打仗人多就一定有用嗎?看了這場戰爭才明白,人多有時候成為累贅
幾乎所有的人類歷史都有大洪水的記憶,這場大洪水真的發生過嗎?